冶铁和水泥可以用来加速珠江三角洲和桂林郡盆地的发展速度。
玻璃,则用来灌装蒸馏过的朗姆酒,用来和中南半岛的部落交换奴隶。
只可惜东南亚地区历来盛产珠宝,所以玻璃就只能当做工具卖,无法像欧洲殖民者那样换取原住民的土地。
当然,为了制衡边疆地区,现阶段的炼钢工艺是不会外传的。
而且他将上万人的越骑营调回咸阳,也正是保持对南海郡的军事压力,强干弱枝,这是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会奉行的政策。
没过一会儿,嬴阴嫚拿着沙盘走到扶苏面前,边背诵《爰历篇》,边在沙盘上歪歪扭扭的写写画画。
“嗯,不错,去找戚美人玩吧!”扶苏点点头,将小萝莉赶了出去。
小萝莉并不笨,毕竟她是秦始皇的亲生女儿,只是一直以来田姬等人的溺爱,才导致了她现在的这个样子。
至于让她去找戚蕊儿玩,则是因为戚蕊儿不需要侍寝,总是独守空房,于是嬴阴嫚总是和戚蕊儿睡在一起,绿了自己亲哥……
“哎,若是帝太后还在,该多好啊!”子婴看着蹦蹦跳跳离开的嬴阴嫚,不由自主的感叹了起来。
他说的帝太后,指的是扶苏的楚女母亲,因为始皇帝改变规则,不上谥法,所以皇帝是用二世、三世加以区分,太后则统一被称为帝太后。
第一任帝太后,是始皇帝的亲娘,赵姬。
“是啊,不过若是她在,只怕这个小魔头更加的无法无天!”
扶苏吐槽一句,心说按照秦国的传统,他这个二世皇帝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和自己的亲娘干一架,才能顺利掌握朝政大权!
扶苏和子婴聊了几句家常之后,韩让从门外走来说道:“启禀陛下,左右丞相及诸位公卿大臣已到殿外等候。”
扶苏微微颔首:“朕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韩让躬身行礼道:“奴婢已让人连夜送进了宫中。”
“既然如此,就摆驾勤政殿!”扶苏长身而起,伸了个懒腰后对子婴说道:“你也陪朕一同去!”
“喏!”
片刻后,扶苏甩着大袖昂然而入勤政殿。
冯去疾、尉缭等向他躬身行礼后,脱掉鞋子鱼贯而入。
在这一时期,只有皇帝有资格剑履上殿,其他的公卿大臣们则必须解剑,脱鞋之后才能走入宫殿。
所以后世的权臣,一般都会给自己加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等特权。
而到了西晋时期,司马家的一群憨批们更是有样学样,不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还要再加上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加九锡等一套流程。
扶苏解下腰间长剑,放在左手边的剑架上后,摆摆手,韩让领着几名内侍,手中捧着几个托盘走到殿中。
右丞相冯去疾疑惑地问道:“不知陛下今日将吾等,召到兰池宫作甚?”
扶苏也不答话,只是指了指内侍们手中的托盘。
羌瘣上前掀开托盘上的绸布,发现下面放的是几枚秦半两,于是笑着说道:
“这不是我大秦铸造的钱币吗?陛下莫非是看老臣家贫,想要赏赐老臣些越冬之资?”
“区区几枚秦半两就能让老将军度过漫漫长冬?”扶苏不以为忤的笑着说道:“朕这里有匈奴使者送来的草原佳丽,老将军走的时候,不妨领几个回去暖床……”
扶苏话还没落,众人顿时哄堂大笑,少府公子衮更是一连讲了好几个黄段子,其中有几个但凡扶苏转述出来,分分钟404!
没办法,别说是这种小型朝会,就算是很多时候的大型朝会,这帮娱乐匮乏的老男人们,一样会见缝插针的比着讲黄段子!
虽然这种风气据说一直蔓延到后世许多朝代,但扶苏一直觉得,秦国这种在朝堂上讲黄段子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某不愿意透露名称的某八子……
众人笑了几声之后,冯劫重重的咳嗽了两声,作为御史大夫,维持朝堂纪律本就是他分内之事。
治粟内史郑国走上前,皱着眉头捻起一枚秦半两仔细看了看,猛然惊呼道:“不得了了!不得了了!”
“治粟内史何故如此惊慌!”冯劫也拿起一枚秦半两,上看下看却始终没有看出问题。
郑国没有搭理他,只是看向扶苏问道:“老臣敢问陛下,此钱是从何而来?”
扶苏迎着一众大臣疑惑地目光,轻描淡写的说道:“长阳街,南市。”
郑国立刻转身,看向内史王贺,浑身哆嗦着说道:“王内史,快快发兵,全城搜捕!这是有奸贼要坏我大秦之根基啊……”
王贺则满头雾水的看着扶苏,有些不知道郑国是怎么了。
扶苏摆摆手说道:“托盘左侧的秦半两, 是朕、朕之近臣在长阳街南市发现的,托盘右侧的,则是朕命人从府库中取出的。”
“经过朕的测量,左侧的钱,比右侧的钱每钱少了三铢!”
“而且让朕感到惊奇的,是左侧的数枚半两,其质地规格,居然一模一样,上称测量,每一枚之间的误差极低,分明是由同一个模具,批量铸造!”
这几枚假钱,其实是扶苏上个月在南市逛街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
秦半两钱如其名,每钱重达半两,秦制二十四铢为两,半两就是十二铢。
假钱重九铢,这就意味着哪怕只要将朝廷发布的半两熔了,铸成假钱,每三枚秦半两,可以变成四枚假钱。
如果是自己私自挖矿铸造,则获利更多!
而假钱之所以能在市面上流通,这口锅就又要始皇帝来背了!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改良币制
扶苏看着议论纷纷、拿着两枚半两钱反复比对的大臣们,心中突然想起了一个词。
何不食肉糜。
冯劫、羌瘣等人看不出假钱的原因,是他们身居高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就不碰钱。
郑国之所以能够看出假钱,是因为他早年间曾主持过半两钱的铸造工作。
而假钱之所以能够在市面上流通,则是始皇帝在覆灭六国之后,为了填补财政窟窿,所强制推行的,由《金布律》明文规定的制度。
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也就是说,交易所用钱币,无论好坏一并混用,不允许挑挑拣拣!
起初的本意,是强行推广秦半两,顺便搜刮一下民脂民膏。
而现在出现的假钱,就像是扶苏昨天和侯封聊的法、术、势一样,不法分子钻了朝廷法令的空缺,来为自己谋求私利!
朝廷不是强令黔首不许拒收秦半两吗?
正好有利于假币的出货!
郑国拱手而拜:“老臣请陛下早做定夺!”
“臣等请陛下早做定夺!”
定夺什么?谁知道这假钱流传了多久了?又是从那里来的?就这个年代的刑侦手段,连张良都抓不到,还能抓住造假币的……扶苏虽然在心中吐槽,但还是严令廷尉府早日破案。
于是,姚贾的一张老脸肉眼可见的垮了下去。
不过这正中扶苏下怀,廷尉府不能限期破案,扶苏正好把姚贾一撸到底,让他回家抱孙子去!
“缉捕奸人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是秦国的币制改革问题!”
扶苏借着这次的假币案,将自己早几个月就提出的改革币制问题再次提上日程。
只不过那时候他虽然已经执掌财政,但还没有正式册封为太子,名不正而言不顺,因而改良币制的议案被群臣否了。
扶苏后来反思了一下,自己当时确实操之过急了一点,所思所想相对幼稚。
太常胡毋敬走上前劝谏道:“陛下,以半两钱通行全国,乃是先皇帝所定,今陛下……”
扶苏眼睛向下一撇,郎中令蒙毅立刻站了出来说道:“秦国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从不拘泥于所谓祖制。”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之人,可以偷安与一时,却不能长久!”
“譬如现在,假钱之所以能流通于世,就是因为《金布律》中的刻板规定,如果将之改变,便可有效打击造假之人!”
姚贾哈哈大笑的说道:“郎中令此言,初闻悦耳动听,然则细想,却可笑至极!”
蒙毅皱着眉头问道:“吾之言,有何可笑?”
姚贾向扶苏拱手行礼后甩了一下袖袍说道:
“譬如有一个人去集市上买鞋,因为鞋不合脚,却要将脚趾砍掉,来凑合鞋的大小。”
“郎中令所言,难道不正是如此?”
“因为奸人犯法,却要修改秦律?如今坊市中有劣钱流通,不去溯其源头,反倒允许市人挑拣?”
“黔首虽然愚昧,但却奸猾!官钱与私钱一同流通的后果,就是私钱越来越多,而官钱越来越少!”
这不就是大秦版的‘劣币驱逐良币’吗?姚贾懂得还挺多……扶苏端坐在案几之后,静静听着蒙毅和姚贾各自引经据典互怼。
姚贾所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在秦律之下,官钱和假币的币值一样,有相同的购买力。
如果朝廷不对假币加以控制,大家就会把成色好的官钱藏在家里,拿着假币出去交易,久而久之,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假币。
铸币这件事情,本质是朝廷赚取铸币的物料成本与币值之间的利差。
比如现在秦国的半两钱,每铸造一百个秦半两,所需的成本为三十多钱,这剩下的六十多钱,就是铸币的利润。
私铸铜币等于印假钞,是在侵吞国家的铸币利润。
后世里某亭长为了解决金融危机,直接大规模铸造了三铢钱,大小和榆钱(榆树的果实)差不多,又轻又薄,也被称为荚钱。
这样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和后世的常公有一拼!
再加上当时汉朝是个小政府,对于地方豪强以及诸侯王几乎没有什么掌控力,反正也管不了,干脆就放手不管,无论是谁,都可以铸钱!
由此产生了汉朝初年轰轰烈烈的全民铸币运动。
最疯狂的时候,民间甚至出现了一铢钱!
这种钱需要小心拿好,因为一旦掉到地上,就找不到了……
海量的劣币迅速把物价推高到天际,不过比大萌擦屁股都嫌硬的宝钞稍微好一点。
这是因为哪怕荚钱再小,但毕竟是贵重金属,无非是买一石粟米需要万钱罢了!
嗯,常公微笑点头,表示学到了……
这样的局面出现后,即便是已经躺平了的小政府也无法容忍,所以吕雉下令重新将铸币权收归国有。
但就像是马大胡子所说,只要有有了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惜甘冒法律的风险,有了300%的利润,就使人甘愿犯罪,甚至绞首的风险。
而《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令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不足以禁矣。
据说当时伪造钱币被朝廷抓住的,就有三百万人以上!
于是后来的汉文帝一把将桌子掀了:反正铸币利润也到不了我手里,干脆再次下放铸币权,反正朝廷可以通过税收的手段,重新把钱搞到手!
所以汉朝前期主要流通的,是吴王刘濞和邓通所铸的钱币。
前者矿里有家发行量大, 后者以质地为人信赖。
也因此,后面的七国之乱以财大气粗的吴王为主……
这样混乱的局面,直到辣个男人出现之后,才得以全面扭转!
所以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很多困扰当时人几十年才得以解决的问题,扶苏都可以一步到胃(划掉),一步到位的解决!
扶苏看着分成几派争论不休的大臣们,轻轻咳嗽了一声,制止了他们的吵吵嚷嚷。
他旋即伸手向韩让示意了一下,后者立刻掀开了一名内侍手中的另一个托盘。
托盘的正中心,摆放着十二枚金灿灿的铜钱。
ps:感谢‘咸鱼嘟嘟噜’、‘风一豪’的月票!(‘)比心
………………………………
第一百三十七章 五铢钱
扶苏以目示意冯去疾等人,让他们去看看托盘上的铜钱。
郑国最先颤巍巍的走了过去,这并不是老先生腿脚不好,而是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讲究一个高大巍峨。
勤政殿虽然不高,但从地面,到大殿的正门,需要走两百四十节台阶,爬升高度为三丈六尺。
也就是说,勤政殿是建在小三层楼那么高的台基之上的。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在隆冬腊月里,徒步走了好几里地才走到勤政殿门口,之后又要爬两百多节台阶,在寒风中等了许久,最后又因为假币的事情和蒙毅舌战一番……
纯粹是累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