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扶苏:开局起兵靖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扶苏:开局起兵靖难-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据掌管府库的一个内侍交代,这对白瓷瓶是昔年武王伐纣时期,从朝歌缴获的战利品,之后一直由周王室保管,直到秦灭周,周天子的藏品就到了始皇帝手中。

    扶苏在书库中翻阅了一下午的资料,发现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了。

    商朝的瓷瓶之所以是白色的,却和釉彩无关,只是源自于自古以来的五行学说。

    商为金德,其兴起时有白银溢出大山的吉兆,是以崇尚白色。

    不过扶苏召集张苍等人考据后,得出结论,宫中所藏的商代白瓷,应该是后期的仿制品,并非原件。

    武王伐纣获的一代目瓷器在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hào'京时已经毁了,平王东迁至雒'luò'邑后为了面子,重新照着原来的模样制作了二代目。

    秦国祖上就是因为护卫平王有功,于是正式成为了周的诸侯国。

    后来到了周赧(nǎn)王时期,因为欠钱,被债主追的逃到一座宫殿的高台上,最后不得已用宫中藏品抵债,二代目瓷器也因此流落民间,至今下落不明。

    这也是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由来。

    之后的周王室同样是为了面子,毕竟各国诸侯上门索要胙肉的使臣,惯例要参观一下象征周天子威仪的展览馆,于是重新制作了代表灭商功绩的三代目白瓷。

    及至周室灭亡,三代目白瓷就和那几个二手鼎一样,成了咸阳宫博物院的藏品……

    之所以说是二手鼎,是因为那几个青铜鼎和三代目瓷器一样,都是周王室自己搞的赝品,和大禹王时期的九鼎不说是完全不沾边吧,但至少是一点都不像。

    扶苏摩挲了一会三代目白瓷,触感略显粗糙,和后世里的光洁如玉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制瓷业还没有掌握上釉的技术。

    釉是指覆盖在陶瓷坯体表面的一层薄薄的玻璃态或玻璃态与结晶态相结合的物质。

    扶苏依稀记得,最早的釉是草木灰浆,而不同的植物燃烧过后留下来的灰浆,因为富含元素的不同,最终形成的瓷器颜色也不尽相同。

    比如青瓷釉用的就是稻糠灰,兔毫釉用稻草灰,绿色釉用含铁较多的松木灰……

    不过具体的搭配还需要实际的操作才可确定,这一点,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扶苏要做的,就是改良一下现有的烧制陶器的土窑,让它可以承受住烧制瓷器的高温。

    至于烧瓷要用到的高岭土嘛,其实很多地方都有,而且它在后世里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观音土……

    ps:感谢‘金洋引’、‘文丑丑EE’的月票!(*^ω^*)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瓷器

    当扶苏走入工业园之后,石室令徐亢立刻迎了上来。

    现在的徐亢脸色黝黑,双眼闪亮,像是某只刚从炼丹炉里蹦出来的猴子……

    扶苏明白,这是长期在火窑前工作落下的后遗症,所以扶苏决定等到瓷器烧好了之后,给徐亢升一级爵位,从不更升到大夫。

    和徐亢一同走来的,还有主铁官司马昌。

    前者自不必说,而后者是来向扶苏禀报炼钢进展的。

    “陛下!”二人长揖及地行礼后,徐亢主动在前引路。

    扶苏向前走着,首先在远处的棚子下面,见到了一排排由他改良过的脚踏式陶轮。

    在简单的加入了曲柄和皮带后,整个脚踏式陶轮的形状有点像后世里健身房里的动感单车。

    坐在板凳上的工人仿佛蹬单车一样踩踏着曲柄,许多常见的瓶瓶罐罐很快成型。

    秦朝的制度,工和匠是两种不同的称呼。

    匠指的是手工业者,既铁匠、木匠、石匠等;而‘工’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匠,还包括医生、画师、乐师这些脑力劳动者。

    简而言之,只要是具有某种专业技术的人,都会被归入工这一阶层,官府称之为百工籍,和负责打仗的士伍籍类似。

    秦律对他们授籍之后,允许这些有手艺的人开店营商,在集市中对他们的店铺规划多是前店后坊,边生产边出售,这一种经营模式沿用至今。

    在这里工作的陶工几乎全是从骊山工地上转过来的,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之所以将他们现在才弄过来制作瓷器,主要是因为扶苏变更了他们的工作计划,将兵马俑手中的真家伙,换成了陶制的兵器。

    至于那些真家伙,自然变成了可可爱爱的秦半两……

    用高情商一点的话来说,就是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让他们知道秦朝时期的武器形制到底如何。

    后人铸剑为犁,扶苏铸剑为钱。

    再往前走,则是建在水渠边上的阶梯型滤池。

    磨碎了的原材料被送入水池中,搅拌均匀后,工人将水车和高架水渠连接在一起,河水哗哗流入水池,将原材料冲到下一个池子。

    经过几个池子的自然沉降后,原材料中的杂质就会被留在池底下,只有最细腻的土质才会进入最后一个水池,经过专人捞取处理后,送到远处的工棚。

    因为扶苏给所有在工业园中的匠人们每人涨了三钱的日薪,所以即便是此刻临近寒冬,但所有人都热火朝天的忙个不停。

    没过一会,扶苏远远看到了正在烧制中的磁窑。

    第一期工程只修建了一大一小两个磁窑,其中小的那一个,使用的燃料是松木,这也是后世里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烧瓷所用的原料。

    据说松木多油脂,在烧制瓷器过程中,松木挥发出来的松油脂与窑内的细微水汽有机结合,有利于坯体的滋润,使得烧制出来的建盏会更加的油润、有光泽。

    不过扶苏前世作为一个穷逼,完全不懂,而他继承来的记忆中,因为年代的原因,也没有关于鉴赏瓷器的经验。

    出于环保的理念,扶苏本来是打算用煤炭取代松木,作为烧瓷的燃料的,不过他转念一想,还是保留了一个小型的瓷窑,用松木烧瓷。

    后世里繁复的商业知识告诉扶苏一个道理。

    物以稀为贵。

    就像是售价高达两千钱的红糖预售券,只用了半天的功夫就被抢购一空,一些地下黑市里,预售券的价格已经炒到了三千多钱!

    从陈平腰间新换上的美玉可以得知,此事真实不虚!

    这种松木烧的瓷器,扶苏决定采用饥饿营销的方法,控制产量,再加上他这些天不断赏赐王公大臣们炒制的茶叶,逐步在咸阳城培养起来的喝茶风俗。

    等瓷器烧制好了,让陈平编点……嗯,茶文化!

    到时候在长阳街大市搞一间装饰华丽的店面,专门用来出售茶具。

    茶盏上画点什么梅兰竹菊、花鸟鱼虫的,再用上等的丝绸包裹,用金丝楠木做的漆器为包装盒,上面再镶金嵌玉……

    一套茶具万钱?那只是成本!

    五万钱起步!

    庶长爵以下的请自觉绕道,本店恕不招待!

    像这种高端奢侈品要做到的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扶苏晃晃脑袋,将辣个在他脑海中咆哮的男人赶走。

    “陛下请看,这是昨日的成品。”徐亢一脸激动双手呈上一个瓷盘。

    扶苏接过摸了摸,细腻光洁,敲起来有金玉之声。

    他上下看了看,随即称赞的点点头。

    这一批的素色瓷器,是用煤窑烧出来,准备用来批量出售的。

    来自于后世发达的营销手段给他的灵感,

    针对不同收入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产品和销售策略。

    精准收割!

    巡视完烧瓷区,扶苏称赞了徐亢几句,并让随行的萧何记下,赏赐徐亢一级爵位后,就跟在司马昌身后,向另一边的炼铁区而去。

    其实按照最初的计划,炼铁区每日的产出,是可以满足秦国所需的。

    高炉炼出的生铁锻打成钢材,之后加工成环首刀和铁枪头,用来取代现有的青铜剑和青铜戈、戟。

    只不过制造四轮马车的需求,让原有的钢产量有些捉襟见肘了。

    毕竟这时候关中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少说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终南山中更是有数不清的巨木,所以制作马车所用的木材根本不缺,唯一限制马车生产速度的,就是制作轴承的钢材。

    所以扶苏想了想,决定采用坩埚炼钢的方式,来提升钢材的产量。

    本来他是想等到再攀一攀科技树后,复刻一下转炉炼钢法的。

    不过考虑到时间已经临近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了,所以他对于钢材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了起来。

    他的计划是,争取在半年时间内,打造出可供一万人换装的,类似于后世宋朝时期的步人甲那样的重型铁甲,以及五千辆既可用于结阵自保,又可用于后勤保障的四轮马车!

    ps:感谢‘书友2020……7116’的月票!感谢‘书友2021……3489’的打赏!?(′???‘)比心
………………………………

第一百一十五章 橡胶的踪迹

    扶苏骑在马上没走多远,就听到了锻打甲片的叮叮当当声。

    其实要按照他最初的想法,是想要用水力锻锤,批量制造板甲的。

    不过在简单做了两件之后,他还是决定老老实实的做扎甲了。

    作为一个盔甲小白,在他的固有印象中,扎甲和锁甲的制作工艺比板甲要复杂的多。

    但真正上手后,才发现甲胄的制作工艺还可以细分一下,分为材料的加工工艺和整体的装配工艺。

    锁甲、扎甲看上去比板甲繁复的原因,就在于直观看到的,是繁复的装配工艺。

    简单的说,锁子甲是用小金属环一个个扣起来的,札甲是用一个个小金属片叠加后用皮绳编织固定的。

    但实际上,这两种装配工艺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方法正确,剩下的只是大量的重复工作。

    相同样式的小圆环和金属片都是统一规格的量产件,技术要求不高。

    即加工和装配上都相对容易,且适合大规模生产。

    而板甲则不同,简单来说,板甲就是将大块金属板包裹在人身上。

    当然了,如果用一整块的铁甲人就动弹不得了。

    所以就用了很多不同大小的金属板做成不同的形状,连接在一起,既能获得过量的防护力,又能保证灵活的战斗动作。

    是的,过量的防护力。

    板甲是当之无愧的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天花板,只可惜它出现的时候,火枪火炮也已经开始大量列装了。

    说回制作方面。

    同一套板甲对两个体型差异很大的人不能通用,所以欧洲那些贵族老爷们的板甲多是量体定制。

    而为了和体型搭配,加工过程中对零件的唯一性要求比较大,在加工单个零件时需要反复的对比、修改,也因此导致不同铠甲间的零件不能相互通用。

    举个栗子,就像是寄居蟹需要频繁更换外壳一样。

    哈布斯堡的某位皇帝,因为长胖了,不得不重新咬着牙花大价钱重新定制一套板甲。

    板甲为了保证穿戴之后的灵活性,关节等处的连接方式需要用不同于柔性铠甲的连接方式,例如铆接,铰链连接。

    甚至有些柔性铠甲干脆省却关节处的连接,直接分开穿戴再以皮绳固定相连,外侧再覆盖另一层铠甲保护。

    这样下来板甲看似干净利落,实际上是以很多不同的工艺和方式来实现整体上的统一,看着似乎比札甲、锁甲等简便,然而事实上却相反。

    简单来说,就是单块体积越大,技术含量越高!

    放弃板甲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那么多的板甲铸甲师。

    一件好的板甲,需要一个会打铁的裁缝,既要会量体裁衣又要会打铁,只是集二者兼于一身的,凤毛麟角。

    放弃了复制板甲之后,扶苏也同样放弃了半身胸甲的制作。

    胸甲的强大防御力,源自于一体打造的穹壳结构。

    锻打穹壳是技术活,一般是胸口处最厚,越靠边缘越薄,打不好轻则厚度不均匀重则当场开裂。

    而且一旦在战斗中损坏,需要修复的工艺也不是军队中的大头兵所能掌握的。

    所以这也是扶苏选择扎甲的另一个原因。

    相比于欧洲采邑制度之下的低烈度战争,秦国这边的战争规模,动辄发兵万人。

    再加上秦律不予许私人藏甲,发放的铠甲武器在作战完毕之后,需要重新登记返还武库。

    这就要求铠甲必然是统一制式,以此来降低后续的维修和保养成本。

    而扎甲,则完美符合这一要求。

    毕竟它是由一片一片的金属甲片编织而成,在秦国的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