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比骑马送信快多了。
扶苏打开,发现这是用多张帛布拼接而成。
‘斩首七千又二,虏男丁三万四千又三十一,牧奴一万五千四百二十,妇孺六万八千余,牛、马、羊无算。
另,发现匈奴异动,已送急递至九原城蒙恬处。’
扶苏合上帛书,呆呆望着房梁出神。
他在思索,该如何回复李信。
此战大捷,仅赏田至少要需百万亩,当然,里面会有不少的功劳用来抵消欠债或罪行。
不过这不是扶苏所担忧的,虽然临近水源,地势平坦的田地早就有主了,但是坡地,林地还多,再有这样的数次大捷,也一样有土地可用于赏赐。
扶苏所想的是,能不能换一种赏田的方法,将这些有功的士兵,安置到新开辟的土地上,用湟中的良田,置换他们家乡的授田。
嗯,加倍换!
扶苏在翻看《秦记》的时候,曾注意到,延续自商鞅变法时的授田制,直到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的第五年,就不再实行了。
取而代之的,是颁布了一道,‘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既,让授田不足百亩的平民,自己去按照国家制度规定的数额,自己设法占有定额的土地,国家不再保证按规定授田。
可是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却千难万难。
扶苏回顾自己在上郡做监军时,曾经带着戍卒们屯田。
如果是平地草原还好,冬天的时候一把火烧掉枯草,春天的时候多耕几遍,把草根从土里翻出来,之后再用心调理几年,荒田就变成了良田。
这样的田,一人一牛,一年的时间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定十几亩甚至几十亩。
可如果是山坡地,提别是那些远离水源、且以碎石为主的山地,四五个人一起上,一年的时间能搞出几亩薄田,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所以尽管朝廷鼓励平民拓荒,但大多数的平民还是只耕种自己仅能糊口的一点点田,然后为那些田多的大户,庸耕(佃农)为生。
与其让他们做佃农,不如把他们迁到新开辟的疆土去。
如果扶苏没有记错的话,湟水谷地地形相对平坦,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约合2400万市亩,折合秦亩在7000万亩之上!
而且大多是临近水源的水浇田!
再加上扶苏命人打造的铁质铧式犁,以及从羌人那缴获的牛、马辅助耕田,要不了两年的时间,那里就会是一处新的粮仓。
扶苏略一伸手,等候在一旁的韩让立刻递上了一卷竹简,以及一根吸饱了墨汁的毛笔。
作为在一群阉人中脱颖而出的宦者令,这样的眼力劲还是有的。
扶苏将自己收缴戍卒田土,在新拓之地予以置换,并且免租税,发房舍、免费使用驽马、农具等意见写了上去。
“送到左丞相府,让他们议一议。”
扶苏将竹简递出后,继续闭目凝神。
屯田的事情就这样了,只要他们原意用家乡的田置换,可以多给一些。
不仅可以让戍卒屯田,还可以在中原各郡迁移一些人过去。
毕竟秦灭六国摧枯拉朽,所以并没有造成太多的动荡,人口数量经过了这些年修养,后世里晋、冀、鲁、豫、皖五省的范围内,几乎聚集了秦国一半以上的人口。
土狭而民众。
为此,始皇帝的做法是大兴土木,用徭役来消耗掉过多的人口。
于是,留给扶苏的就是一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
扶苏晃了晃头,将耳边隐约传来的狐鸣之声驱散,下定决心要把中原的人口迁往湟中。
不过要以张榜的方式,明示天下,告知他们在拓荒时会遇到的困难,以及朝廷的优惠政策。
这样就避免了别有用心的人,去歪曲他的意思。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啊呸!
《徭律》上写的很清楚,御中征发,乏弗行,貲'zī'二甲(罚两幅铠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当众骂);六日到旬,貲一盾;过旬,貲一甲。
并且还有备注,如果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路上耽搁,只要说明情况,就不会处罚!
最重要的是,即便是要处死,也是几个领头的军吏领罪,没有一下子处死几百戍卒这么变态!
即便是那个鱼唇的欧豆豆瞎搞,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里,什么样的传播速度和效率,才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让陈胜吴广这样的人也了解新法啊!
所以普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不过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了,所以在筹备造纸作坊的时候,就已经让将作少府雕刻用于印刷秦律的模板了。
之所以没有使用活字印刷,而是采用雕版印刷。
一是因为这时候的墨水附着性能不佳,二来则是雕版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大规模印刷。
毕竟在他的计划中,就像是后世里朱元璋推广《大诰》一样,要让每家每户都有一本。
成本价出售,拥有者可以免除一次较轻的处罚,比如耐刑(强制刮掉胡须)。
都说秦法严苛,动辄得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秦法过于细致,而大多数都是文盲的六国平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犯了法。
推广秦律之后,一则可提高识字率,二来也可以让民众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是法律禁止的。
这就避免了不教而诛的问题。
ps:感谢‘书友1505……2504’、‘书友1605……3315’、‘雨后八棵树’的月票!
ps1:“使黔首自实田”的解法,来自于《从云梦秦简看秦的国有制经济》。作者,杨师群。
ps2:有关‘失期当斩’这一条,到底是徭律还是军律,我个人觉得应该再等等,万一扶苏埋的秦简被挖出来了呢?(笑
………………………………
第九十五章 引入kpi制度
想好了怎么安排功臣之后,扶苏重新打开帛书,思索着该如何安置战俘。
牧奴好说,反正是奴隶的他们,只要能给口饭,给谁干活都是干。
按照马大胡子的理论,
奴隶和奴隶主,是天然对立的两个阶级。
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牧奴是可以和秦人和谐共处的。
扶苏接过韩让递过来的竹简和毛笔,写下他对于牧奴的处理意见。
缴获的牲畜依然允许他们放牧,将俘虏他们的妻儿父母发还,编入官奴隶籍,到了岁末的时候,他们放牧的牲畜繁殖率亦或是体格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可以赐予他们一个将自己或是家人赎为庶人的名额。
至于标准嘛,秦律中也是有详细的规定哟!
《厩苑律》中有言,成年母牛十头,一年有六头不下仔,罚啬夫、佐各一甲,甚至把牛饿瘦了,腰围较之前下降,也同样会处理相关人员。
搞定牧奴之后,接下来就该处理那些战俘了。
扶苏想了一下,觉得还是不要把这些人送到咸阳了。
大冬天的修道路没有效率,而且也容易感染伤寒,不如把这些人直接发放上郡。
不久前蒙恬送来的奏疏上说,已经在上郡找到了盐湖,并且派遣驻军正在采集盐湖周边的碱土。
这是扶苏在蒙恬走的时候,就交代给他的另外一个任务。
当年红色旅游的时候,扶苏曾坐着大巴车到定边盐湖转了转,还到359旅的窑洞旧址看了看。
当然了,事后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写到头秃……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定边盐湖不像青海湖那样醒目,扶苏在秦朝的简易版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具体位置,只能根据大致的记忆,在地图上画了个保守估计也要有好几个地级市那么大的圈。
据蒙恬的奏疏上说,要不是一小队寻找盐湖士兵,想要狩猎那一只白犀牛,也不会误打误撞的发现盐湖!
所以抓来的羌人战俘,同样编入官奴隶籍,送去盐田采盐。
此时的大秦虽然保留着奴隶制度,但和马大胡子印象中欧洲的奴隶制不同,秦人的奴隶被称为隶臣,除了没有人身自由外,可以拥有个人财物以及相应的社会权利。
其中二十等军功爵也同样对奴隶生效,他们只要在战斗中斩获首级,一样可以获得赏爵,从而摆脱奴隶的身份。
历史上的章邯,就是靠着奴隶组成的军队,暴打了攻入函谷关的起义军……
而送到盐田采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担心他们会逃跑。
毕竟那是一大片真真正正的盐碱地,逃跑和自杀没有多大区别。
再加上近在迟尺的九原军,足以威慑到所有心怀不轨的羌人。
扶苏想了一下,在竹简上补充写到,让李信在羌人战俘中详加甄别,把羌人的大小头人都挑出来之后,再把剩下的俘虏送往上郡。
蛇无头不行。
没有了头人,本就是一盘散沙的羌人就更加不会轻易串联起来了。
等到发往盐田之后,再从中挑选出一些‘羌奸’,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协助驻军管理羌人,把羌人和秦人的矛盾,转化到羌人奴隶和羌人管理者之间……
想到这里,扶苏放下这一卷竹简,拿起另外一卷竹简,写下了有关盐田的管理制度。
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引入了后世的kpi制度,将采盐工人的收入和采集到的食盐数量挂钩。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计时不要脸,计件不要命’……
嗯,这一制度可以延伸到所有的官营作坊中!
不仅如此,官营店铺也可以照此办理,将经营店铺之人的工钱调整一下,在原有的死工资基础上,加入提成制度。
日结。
当天的营业额越高,当天的绩效工资就越高。
这样一来,那些市人应该就不会总板着一张扑克脸了吧!
麻蛋,居然敢对尔等的皇帝甩脸子……扶苏想起当日在长阳街大市闲逛时的一幕,觉得好气又好笑。
后世里老妈说国营售货员的脸难看,自己当时还不信……
扶苏看了一眼宫殿外阴沉沉的天,觉得今年的第一场雪应该就要下了。
礼记上说,季冬之月,天子要举办大傩'nuó'祭礼,祭祀皇天上帝、社稷宗庙、山林大川。
扶苏看了一眼韩让手中的战报,心想这真是妙蛙种子吃着妙脆角妙进了米奇妙妙屋,妙到家了!
他决定,今年的祭祀设在雍城,秦人的老家举行。
祭祀之外,再举办一次盛大的献俘礼,当众处决羌人首领,用他们的脑袋,来告慰当日战死的枹罕县尉庄,以及在羌人犯边时,死难的秦人百姓!
犁庭扫穴,血债血偿!
嗯,为了以儆效尤,震慑周边的蛮夷,等下让典客派人知会匈奴、月氏、东胡等部,派人到雍城一同参加献俘礼。
不仅如此,为了炫耀朝廷武力,还要让天下各郡县都选出代表,也来参加!
就像后世里各个国家搞的阅兵式一样,不止是用来振奋本国民众,也是向世界列国展示肌肉的机会。
当然,有些国家在展示肌肉的同时,顺带着也会展示一些高超的平衡能力……
嗯,举办大型集会,首先需要进行核酸检测……
呸,是召开御前会议。
毕竟牵扯到各方面的事情,数万,乃至十多万人的大型祭典,吃、住、安保工作,阅兵时各支军队的进场顺序,行进速度,以及与会人员的站位,谁来谁不来等等等等……
扶苏在竹简上写下自己的看法,让韩让转交丞相府,之后再次处理陇西传来的战报。
他给李信下令,将肩高超过五尺八寸的马匹送回咸阳,安置在官方马场,剩下的牲畜,仍然留在陇西军中。
至于那些俘获的妇女儿童嘛……
小孩子三观重塑极易,发到隐官改造几年,长大之后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秦人了。
羌人女子按照战前所说,拿出来一部分,赏赐给作战勇猛的士兵做妾,至于另外一部分嘛,便宜点卖给愿意留在湟中垦荒的士兵。
扶苏处理完战报后,门口的一名宫人走入,在韩让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陛下,田姬夫人和赵姬夫人求见。”
“让她们进来。”
………………………………
第九十六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不过对于扶苏而言,虽然不用上早朝,但一睁眼,除了眼前的软玉温香之外,还有堆积如山的公文和奏疏。
即便是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扶苏也依然手握竹简,在努力解决着今天的120斤定额。
尽管大事不多,且大多数的奏疏都只需要批‘可’,盖章。
可起码也要通读一遍,知道上面都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