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羌瘣亲率蓝田大营五百主以上军官,快步从大营中走出,在营左站定。
不一会功夫,扶苏策马来到营门,从马背上跳下,扶住了正要下拜的羌瘣。
“老将军勿需多礼!”
“礼不可废!”羌瘣依然坚持。
扶苏愣了愣,随即脱下披风,正了正衣冠。
大礼参拜完后,扶苏上前一步,搀起羌瘣,只是在心中想到,还好周边都是人,而且这里是大秦,否则你这个年纪的人,我是不敢扶的……
没过一会,其余公卿的车驾也陆续到达营门。
扶苏带领着他们一路穿过军营,一路向蓝田工业区走去。
一路上,扶苏对于干净整齐的蓝田大营很是满意,于是找来虎贲将军杨熊很是夸赞了一番。
随侍在身后的卫尉杨端和、中车府令杨喜也与有荣焉的昂起了头。
等众人到达工业区的时候,一个身穿黑色官服,面色焦黄,留着三缕短髯的官员急趋上前,躬身行礼说道:“铁官长司马昌见过陛下!”
铁官长,是咸阳地区负责冶金的官员。
司马昌?这个名字好熟悉啊!对了,这是太史公的祖上!扶苏上下打量司马昌几眼后,问道:“现如今竖起几座高炉?每天能产多少钢铁?”
司马昌直起身子后说道:“现在已经竖起了七座高炉,每天产铁在两万八千斤以上。”
两万八千斤?
要知道,以这个时候的工业条件,就算现在是秋天,白昼时间还挺长,每天的工作时间也不会超过八个小时!
七座高炉能产这么多?
这得把工人压榨成什么样!
扶苏微微皱眉,但随即想到,秦朝的一斤相当于后世的半斤,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两万八千斤,只不过是一万多斤罢了!
他点点头,在司马昌的带领下,继续向工业区内部走去。
“陛下请看,预计十日之内,这七座高炉就能投入使用了。”司马昌指着霸水边,正在拔地而起的高炉说道。
紧接着,他又指着远处正在开挖沟渠,夯实地面的工人们说道:“最迟一月之后,那里将会建好二十座高炉。”
“入冬之前,至少可以在工、工业区建好五十座高炉。”
“按现有情形来看,每天可开炉两次,每次炼铁两千多斤,每炉产铁四千斤以上!五十座高炉,就是二十万斤!”
听到司马昌话,扶苏身后的冯去疾、蒙恬等人一副惊呆了的样子,看的扶苏一阵好笑。
就算是建起100座高炉,年产铁也不过四万吨左右,在后世,限产之前的唐山市日均产钢50万吨……
差距啊!扶苏在心中默默叹气,作为一名穿越者,他深深知道,钢铁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
铁,不仅仅可以用来铸造优质的兵器,更重要的是,铁器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里,坐着火车去南海画个圈……
扶苏看着司马昌问道:“如此扩建,匠人的数量可够用?”
司马昌拱手说道:“回陛下,够的!”
“秦律: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
扶苏点点头,这是《均工律》中的条文,意思是师傅需要尽心尽力教授徒弟,评价标准是有经验的一年学成,没经验的两年学成。能提早学成,提交申请,有奖赏。
当然,反之肯定有惩罚……
现在工业园中工作的人,大多都是从骊山工地和阿房宫工地上转过来的,有着相关技能的工隶臣,也就是有工作经验的奴隶。
所以司马昌敢在扶苏面前说匠人的数量够用。
扶苏接着说道:“园中粮食可充足,不足的由内史粮仓中调拨。每天干重活,吃不饱可不行!”
司马昌诧异的看了一眼扶苏,似乎没有想到扶苏真的会关心隶臣的伙食问题。
他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仁厚,乃天下人之福也!”
“园中粮食充裕,按陛下当日吩咐,工隶臣每日发粟米一又三分之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工隶妾日发粟米三分之二斗,菜羹一盘。”
工隶妾,就是女奴隶,她们的口粮之所以会少很多,是因为老一辈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轻工不轻,重工不重,说的就是女性在不同工业体系下的待遇。
重工业,就是类似冶金一类的行业中,女人一般以做杂务为主,并不会参与生产一线的重体力劳动。
扶苏看了一眼身穿赭衣(囚服)忙碌中的隶臣,从他们虽然看上去干瘦,却强健有力的样子可以看出来,他们确实吃饱了。
值得一提的是,隶臣身上的赭衣,是他们自己掏钱买的,并不像后世一样,由政府免费发放。
《金布律》中明文规定,成年男性冬装110钱,夏衣55钱;小孩冬77钱,夏44钱……
秦法严苛啊!扶苏默默摇头,看着从不远处低头快速走过的一队隶臣,发现相比于在骊山工地见到的,这里的隶臣显得精气神十足。
也是,相比于原来的生死难知,工业园中的工作虽然累一点,但是每天的定额口粮基本吃不完,而且工钱也从原来的日6钱,涨到了日10钱!
而且扶苏还下令,干满五年,可自行决定回老家重新编户,做一个农夫;或是留在这里继续做工,日15钱,公食!
对此,隶臣们私下里迅速达成共识,傻子才回老家做农户哩!
而这也是扶苏所乐见的,工业化最缺的是什么?
是推荐票(破音)!
………………………………
第三十六章 蜂窝煤(求推荐求收藏)
答案毫无疑问是人!
它需要大批人员投入到这场规模庞大的生产中,将人变成一个个零件,带动起这台巨大无比的机器。
毫不夸张地说,英国正是有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将大批农民赶离土地,使其成为自由劳动者,才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工业时代就是如此粗暴,只要往这座熔炉里不断投入受过普及教育的劳动者,就能换来丰厚的回报。
工业分类越细,所需要的人口便会成倍扩大!
在刚刚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扶苏一直担心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撬动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不过随着他对扶苏记忆的进一步融合,以及在咸阳那浩如烟海的图书馆废寝忘食了多日之后,他对于在大秦搞工业化,充满了信心!
首先,工业化需要的矿山和土地,他完全不担心。
矿山自不必说,从周开始铁矿之类的资源就是官府专营,而土地,秦也和后世不同。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不是汉唐乃至明清的地主制经济!
为了鼓励耕战之策,打通底层国人的上升通道,二十级军功爵在承袭的时候会降等自不必说。
而授田法授予农民的土地,也同样不允许买卖。
始皇帝二十六年迁天下富豪入咸阳,直接将富户们原有的土地授予农户,更是向天下人证明了,大秦不承认土地私有制,所有的土地全是国家的!
不过这样的举措,在土地私有制盛行的山东六国,自然是不能让那些大地主们接受的。
也许,这就是他们‘赢粮景从’的另一个原因吧……
土地的国有制也导致了大秦的私营工商业……呵呵。
秦灭六国之前,山东六国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星罗棋布的商业都市。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两周;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
以上,都没有大秦什么事……
而为了打击私营工商业,扶苏刚刚入账的一笔私人财富,算赋,就是对不用服兵劳役的妇女;商人;手工业者征收的一种人头税。
算赋始于商鞅变法,作为军赋征收,秦律规定:凡年在15到56岁的不征之人都要交算赋,每人一年一算,一算120钱,主要用来购置兵器车马之用。
秦律还规定: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以上还不分家的,加倍征收算赋;商人以及奴婢,加倍征收,前者是了打击私营工商业,后者则是为了打击私人蓄奴。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秦半两的流通,算赋一律用秦半两缴纳!
不过扶苏正在视察的蓝田工业园,虽说是由征收的算赋所建造,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毕竟在扶苏的规划中,冶炼出的生铁主要用来打造新式耕犁以及其他农具。
而在大秦,铁质农具由县一级的工室负责管理,农忙时借给农夫使用,用坏了只需要说明情况就好,没有什么额外的惩罚。
土地国有制,官营经济为主导,再加上物勒工名,以及流水线分工明细的制度,这些加起来,让扶苏有一种置身于人民公社时期的错觉。
这也坚定了他内心深处,觉得可以在大秦搞工业化的想法。
所以在为这里的隶臣定制待遇标准的时候,尽管遭到了以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典客顿弱、廷尉姚贾等一众前朝老臣的反对,扶苏还是一意孤行的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只有这里的试点做好了,他才会有足够的数据,以及熟练的工人,去支撑着他同时在其他地方爆出二矿,三矿……几何倍的开设新工厂!
对于扶苏的一意孤行,冯去疾以身体抱恙为由,将许多本应该由右丞相府处理的奏疏,一股脑的全部送到了尚书令处,直接交由扶苏亲自来做。
而扶苏对此的做法是,一,将部分奏疏分流到左丞相府;
二,授予蒙恬临时开府的权利,让他将原先九原军中的幕僚重新召回来,从某种程度上取代右丞相府。
扶苏心想,冯去疾想用这种手段来给他施压,那他可真找错人了!
作为一个拥有各种宫廷剧加持的穿越者,对于后世里皇帝削弱丞相权力的一系列骚操作,还是略懂一二的!
冯去疾不是假装告病,撂挑子不干了吗?
扶苏先让蒙恬等人顶一会,稳住朝堂的局势不乱,而后就像是抽空沛县一样,从天下各郡县招来那些曾青史留名的大佬,任命为待招、给事中等小官,先让他们熟悉一下怎么处理政务。
然后将本该交由丞相府的奏疏,逐步让这些人处理,进而一步步架空丞相的权利。
而今天本该身患风疾,‘目不能视物,浑身无力走不了路’的冯去疾,居然精神矍铄的跟着他一起来蓝田了!
扶苏觉得,冯去疾一定是察觉到了什么,现在来找机会和他缓和关系了。
等下给他个台阶下!扶苏在心想到,在萧何等还不堪大任之前,尽量不和这群老臣撕破脸!
司马昌将扶苏等人引到一个工棚之内,指着地面上的东西说道:“陛下,这就是根据您绘图所制的煤球炉,和蜂窝煤。”
煤球炉?蜂窝煤?
冯去疾看着地上放着的一个铁皮圆筒,还有四五块黑色的泥饼,
问道:“陛下,此为何物?“
这应该就是信号了!扶苏笑了笑,走到那铁皮圆筒旁,先从上面拿走盖子,又用铁钳夹了燃烧着的木炭放进铁筒内,随后夹起一块泥饼放入铁筒。
他指着地上的泥饼说道:“这就是蜂窝煤了,主要由煤粉加黄泥和水,然后晾制而成。”
“相比木柴,蜂窝煤更加耐烧,终日不灭的话,有个七八块就行了。”
在场的都是人精,扶苏演示完再略一解释,他们就明白了蜂窝煤的用法以及价值。
毕竟蜂窝煤不是什么科技含量高的东西,无非是‘石涅’换了个造型罢了。
蒙恬走上前,摆弄了一下,指着蜂窝煤问司马昌道:“此物贵吗?”
………………………………
第三十七章 秦半两体系(求推荐求收藏)
司马昌回忆了一下,说道:“按照陛下的算法,材料钱加人工费用,售价为1钱15个,等过段时间匠人们熟练了,价格还会下降。”
蒙恬点点头,心中想道:1钱15个,家境贫寒的黔首或许用不起,但咸阳城的居民还是用的起的!
毕竟快要越冬了,按照往年的情况,过段时间往来于咸阳街道的,几乎全是从南山运薪碳的大车。
为了保障咸阳的薪柴供给,哪年不累死几个鬼薪(刑徒的一种,专门砍柴的)?
陛下所制的蜂窝煤若是真的好用,不单单是增加了国帑,而且也可以让内史各县的鬼薪们松口气……
冯去疾问道:“我听闻,石涅燃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