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改朝换代吧……
所以当那些穿着皮袄的匈奴人看到远处严阵以待的秦军时,脸上不约而同的露出了迟疑之色。
匈奴人最擅长的,就是利用骑兵的机动和灵活性,迂回和从侧翼突袭,这需要很大的作战空间,以及对方并没有组成严密的战阵。
可现在呢?
一名千长凑到右大当户身边说道:“咱们是不是先围着他们,等到大单于的军队来了,再进行攻击!”
另一名千长也凑过来说道:“我记得李直说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现在我们的人数并没有秦人的五倍,所以不应该主动进攻!”
右大当户大怒,挥舞着马鞭用力的抽了他们一人一鞭子。
“你们这两个胆小鬼,你们是只知道躲在洞子里的旱獭吗?”右大当户大声怒吼道:“你们要是怕了秦人,就把脑袋塞在裤裆里跑吧,我可不怕他们!”
一名挨了打的千长小声嘟囔着:“你不怕,秦人攻过来的时候你跑的比黄羊都快!”
“什么?”右大当户再次愤怒的大吼一声,手中的青铜内弧刀猛地挥出,一刀将那名千长斩杀当场!
右大当户举起滴着鲜血的青铜内弧刀大声吼道:“不听我命令的,这就是下场!”
一名站在右大当户狼旗下的匈奴武士,猛地吹响了手中巨大的号角。
呜呜呜呜!
号角发出低沉呜咽的声音,如同一只对月而啸的苍狼。
俄顷,一连串的号角声响起,号音阵阵,像是狼群在回应自己的头狼。
号角声中,还夹杂着胡笳和越来越响亮的喊杀声。
“无胆鼠辈!”
秦军壁垒中的高台上,韩信再次冷笑出声,举起右手猛地一挥,高台下的战鼓顿时爆发出宏大的声音。
那声音如雷霆般滚滚而去,眨眼间就压住了匈奴人的呼喊声。
远处的匈奴人在号角声的催促中,一字排开,骑在马上缓慢向秦军壁垒靠近。
这里,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水草丰茂,赖以为生的家园,失去了这里,他们就不能活!
而在秦军壁垒中,中军中传出的鼓声,如同春雷般炸响在每个士兵的心中。
秦军中的长戟兵响应了中军的命令之后,由蹲坐改为站立,向前而去走到弓弩手身后,用身体组成了一道血肉的长城。
在他们或稚嫩,或沧桑的面容中,没有一丝怯懦和退缩。
有的是兴奋,是渴望。
如饿狼之见肉也!
此刻在他们眼中,缓慢向他们移动的匈奴人,已经不算是人了,那是土地,是房子,是享受乡邻敬仰的爵冠!
“杀!”
不知从哪里传出了一声喊杀声。
紧接着,成百上千的秦军士兵齐声高呼:
“杀!杀!杀!”
片刻后,喊杀声渐渐停歇,取而代之的是秦人传唱了数百年的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在这首战歌之下,秦人从陇西荒原中崛起,一步步从蛮夷小国,成长为天下侧目的强秦,最终奋六世之余烈,使得天下归于一!
而现在,九原军中这些继承了祖辈荣耀的关中子弟,难道就要龟缩在冰墙之后,等着敌人攻过来吗?
于是,一些受到战歌鼓舞的军吏们纷纷看向韩信。
他们在等待着中军的将令,等待让他们主动出击的命令!
只要命令允许,他们必然一往无前,虽九死而不悔!
而在军中高台上,韩信则直接无视了这些炙热的目光。
就像孙子兵法中讲的那样,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久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
第二百零一章 大雪满弓刀
天空之上,雪花片片飘落。
幼年时期曾蒙异人教授过兵家之法的韩信,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理解。
所谓‘不可胜者,守也’,就是指发现没有可制胜的机会,就把自己藏起来收起来,不要让对方找到破绽。
现在虽然军心可用,全军都憋着劲要出去和匈奴人打一场硬仗,但这样必然会损失不小。
马棒和连枷也是能打死人的!
而现在作为防守方,秦军有了夜色作为掩护,在同样打烂仗的情况下,装备的优势就会被无限放大。
同样是瞎抡,钝器砸在身上,有了精良的铁甲作为缓冲之后,大多不致命,而剑戟的刺杀,则可以很轻松的刺穿匈奴人身上的皮裘,对他们造成致命伤!
所以就需要等,等到‘可胜者,攻也’,既等到对方露出破绽,再出击制胜。
作为右路军的主帅,韩信对于这一仗有着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既知道自己力量不足,就守,要有压倒性的优势才能够攻!
而他的有余,就是王离率领的中路军。
算算日子,就算是再拖沓,中路军这一半天也该到了。
到时候中路军从外围包抄,右路军从内线反击,至少可以留下一半的匈奴人!
所以看着匈奴人逐渐靠近之后,韩信举起左手的令旗挥了两下。
“弓弩手准备!”
伴随着各个屯长的声音一同响起的,还有一连串的鼙鼓之声。
要是按照往常时候,这时候已经开始箭雨覆盖了。
但所有的秦军士卒都知道,他们站在冰墙之后,匈奴人是不敢像往常那样直接冲过来的。
毕竟有了冰墙的阻隔,匈奴人只能下马步战。
而骑马冲锋固然能快速接近,但很容易就成为秦军的活靶子,当战马中箭倒地的时候,马背上的骑手也很难活下来。
于是匈奴人在秦军弩箭的射程之外停住,从马背上取下木质的,上面包着兽皮的圆盾开始列阵。
韩信从望远镜中看到,很多匈奴人的盾牌都已经出现了裂口。
失去了贺兰山和阴山,匈奴人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木料去修复他们的武器,而这一点,也体现在他们那破破烂烂的牛车上。
韩信看着从北、西两个方向列阵缓行的匈奴人,再次微调了自己的部署。
不过他倒不担心匈奴人会从东边和南边向秦军发动攻击,因为那里是诺水,匈奴人并没有楼船,发动突袭的时候只能武装泅渡,而这个季节下水,那是找死!
“都给乃公打起精神,谁要是不听号令私自射箭,乃公把他的脑袋拧下来当夜壶!”
秦军阵中,一名膀大腰圆的屯长大声吆喝着。
他们现在打的防守战,并且没有后勤补给,携带的弩箭就那么多,射完了也根本没有条件去外面挖回来。
嗯,就像后世常说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一样,这一时期的箭头是青铜铸造,所以射出去的不止是箭矢,也是钱!
而箭杆的造价,更是比箭头还要贵!
所以汉武时期,李陵出击匈奴携带了五十万支箭(也有说是一百五十万),只能说是财大气粗!
呜呜呜呜!
匈奴人的号角声一改之前的低沉凄凉,变得高亢而激昂起来。
结阵前行的匈奴武士开始由慢走变成小跑,然后再次加速,从慢跑转变为快跑。
“冲!冲过去!”
所有匈奴人都知道,很快他们就将遭遇秦人那恐怖的,密不透风的箭矢打击,唯有苍狼神庇佑,加跑得快,才可以活下来!
“啊啊啊啊……”
冲锋中的匈奴人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鬼哭狼嚎,许多匈奴武士在原地跳着脚大声咒骂。
如果有人足够眼尖的话就会发现,在他们的脚掌下方,扎着一根长约三寸的尖刺。
这是韩信为匈奴人准备的小礼物,就埋在积雪之下,加上枯草的掩饰,即便是白天也看不出来。
当前排的匈奴武士变得缩手缩脚的时候,跟在他们后面的牧民和牧奴就更加畏惧不前了。
韩信放下望远镜微微叹息,只可惜时间不够,要不然在冰墙前面摆上一道木蒺藜大阵,至少可以拖住匈奴人两三天!
不过这种东西有利有弊,当中路军驰援过来的时候,木蒺藜同样会迟滞他们自己的出击速度。
很快,匈奴武士发现了前方并没有更多的尖刺,于是将盾牌举在胸前,再次开始猪突。
咚!咚!
秦军鼓声一变,早就等的不耐烦的弓弩手们轻扣悬刀,将上弦了很久的弩箭射了出去。
砰!砰!砰……
弩箭劈开盾牌的声音接二连三响起,冲锋中的匈奴武士像是风吹麦浪般倒下了一大片。
与此同时,跟在匈奴武士身后的牧民们开始在奔跑中放箭。
瞬时之间,无数像蝗虫一样的箭矢从匈奴人汇成的洪流中飞出,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完整的抛物线,携带着强大的动能和势能向秦军落去。
“举盾!”
伴随着各自屯长的一声令下,一面面制作精良的盾牌齐刷刷被举过头顶。
紧接着,就是一连串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
只不过除了一些倒霉蛋被从盾墙缝隙中落下的箭矢射中之外,匈奴人的箭雨基本上都被挡住了。
而那些被射中的秦卒,也大多只是皮外伤。
他们身上的甲胄, 主要就是用来抵抗战场上的飞矢的。
狼旗之下,右大当户暴跳如雷:“冲过去,给我掐死秦人!”
他身边的几名千长则微微侧目,现在死在战场上的,大多是他们的部众,要不是畏惧右大当户是大单于的亲信,他的本部被秦人攻破了,那是他自己倒霉,关他们什么事!
在秦军壁垒之外,匈奴人顶着密集的箭雨,一步一步的靠近了冰墙。
就在此时,从远处苍茫的草原上,响起了一阵悠扬的号角声。
“中路军到了!”
“王离将军带人来了!”
壁垒中的秦军大声欢呼着,然后在骤然响起的鼓声中越过冰墙,向面如土色的匈奴人发动了反冲锋。
远处的狼旗下,一骑打马如飞向北方而去。
………………………………
第二百零二章 温水煮青蛙
兰池宫,勤政殿。
虽然操劳了半宿,但扶苏依然还是鸡鸣而起,简单的吃了两口后,继续肝起了今天的奏疏。
摆在最上面的,是公输轨从宜阳送到尚书门下的一封加急奏疏。
虽然只寥寥几百字,但通篇只有一个主体。
打钱!
嗯,准确地说,是请求调拨粮食。
按照公输轨奏疏上写,宜阳的钢铁工坊除了原有的那些工师和匠人之外,又聚敛了大约一万多户、近七万口的工人。
扶苏找来舆图看了一眼,要是按照当初的规划,这就相当于是在宜阳县和卢氏县之间,硬生生的增添了一个万户的大县!
难怪后世的很多城市,都是先有工厂,后有城市……扶苏想起了自己的老家,那个地方现在应该还是一片汪洋,和北边的煎饼果子,南边的生煎包一样,都还在海底下沉着呢!
按照每人每月消耗两石口粮来算,这七万人每月所需要的粮食就是十四万石!
每石三十公斤,就是四千两百吨粮食!
一年五万多吨!
这在后世,是一个完全不值一提的数字,可在亩产一百多斤的秦国,是一个能让每一个人都头破发麻的数字。
难怪后世里工业化的开端是纺织业,而不是冶金、化工这一类的行业。
毕竟相比于一开始就要投入巨额的资本修建道路、高炉,培养技术工人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纺织业只需要招募几十上百个妇女甚至儿童,准备几十台纺机就可以了。
不过对于普通穿越者而言是这样的,但对于扶苏这个皇帝却并非如此。
因为他要考虑的,不单单是赚不赚钱。
而是人人有活干,人人都能靠自己的劳动混到一口饭吃!
在扶苏看来,秦朝末年的动荡,和其他封建王朝的灭亡是一样的,那就是土地兼并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很严重的地步。
如果侯封送来的报告不假的话,那么窥一斑而见全豹,山东诸郡县早就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虽然这时候秦国的人口总数应该不超过三千万,但和后世里江南地区得到持续开发的封建王朝不同,这时候秦国的人口,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以靠近关中地区的南郡为例,那里作为后世里湖广熟,天下足的一部分湖,大约只有十五万户,民七十余万口。
而根据越往南,人口越少的规律,秦国这几千万人口的具体分布,就可想而知了。
再加上中原地区地势平坦,所以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