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尊崇西施不害民之品性,更可见足下爱民之善心。”
“民乃一国之本,唯有心系万民者,才可得万民之心!”
“子真诗文冠绝全场,论证古今,有独特见解,更兼具仁爱之心,当成称为当世大贤,请受我等一拜!”
许劭说完,竟然冲着韩涛,以师礼相拜,他身边的许靖,也跟着他一起向韩涛行礼。
韩涛吓了一跳,赶忙双膝跪倒,向着台上的许氏兄弟行跪拜之礼,并连声说着:“韩涛才疏年幼,哪里当得二位先生如此大礼,二位快快请起,莫要折煞韩涛!”
许氏兄弟却坚持完成了拜礼才起身,随后许劭认真地回应道:“学问品行之高低,与年龄无关。子真才学远胜我等,理当以师礼待之!”
许劭这一番话,引起了台下一片哗然,先是称赞韩涛为当世大贤,又说要以师礼待之,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今日的月旦评上的最高评价。
韩涛再次向二人拜谢,此时他的心里终于有了小小的激动。
其实选择西施的时候,韩涛犹豫了很久,毕竟从古时到汉代,名人数不胜数,到底选择何人才能显出自己的格局。
无数的名字在韩涛的脑海中闪现过,远到尧舜禹,近到汉武帝、霍去病。
但他却始终觉得这些人虽然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但始终不是他心里的古今第一人。
韩涛毕竟是个擅长写谍战剧的编剧,古今中外的各类间谍人物,对他来说,都是如数家珍。
但不得不说,他内心中最为欣赏的就是西施。
她成功地用一己之力,将鼎盛的吴国带向了衰败,给了战败的越国喘息之机,并成功翻盘。
但西施和其他历史上有记载的所谓“红颜祸水”有着天壤之别。
她没有像妲己一样施行各种酷刑,残害百官和百姓;也没有像褒姒一样让天子戏弄诸侯;
她本就是越国人,她是为了国家大义而献身,和那些纯粹地讨好帝王的女子也有明显的不同。
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著名、也最成功的间谍。
韩涛不是没想过找一篇后代文人去评述西施的诗词,但他却觉得那毕竟不是自己的真实所感,他决定还是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去描述自己对于西施的认知。
最终,他凭着自己的真实才学,而不是去抄袭他人的诗作赢得了许氏兄弟的称赞和尊重,这份成就感才是他最为享受的。
他也明白,等到他站起身的时刻,韩涛这个名字和山阳韩氏都将成为名动天下,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效果!
他在东汉末年的仕途也将从这一刻真正的展开……
韩涛拜谢完许氏兄弟慢慢起身,他的身后传来了赞叹声和鼓掌声。
韩涛转身向着为其鼓掌者施礼道谢。
台上的许靖高声宣布:“今日之月旦评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光临,下月初一,我们再见!”
说完,兄弟二人向着台下躬身施礼。
台下众人也一起向着许氏兄弟施礼道谢,随后二人走下高台,飘然而去。
韩涛这才招呼着韩冲,准备返回到马原等人身边。
马原兴奋地冲上前,向韩涛表达着祝贺:“老大,你真的太棒了,连两位许先生都向你行礼,以后你绝对就是名扬天下了。”
拉巴子也赞叹着:“是啊,虽然我听不太懂你们说的是什么,可看那么多人都夸你,你就是最厉害的。”
玉儿本想说话,被拉巴子抢了先,只能忍住,但看着韩涛的眼神中也充满了敬佩之意。
曹操也在这时走了过来,笑着说道:“恭喜子真得两位先生盛赞,日后你必将名扬天下!走,我们会管驿一起约上公路,为你庆祝,今晚一定不醉不归!”
韩涛坚持见曹操如此盛情,只能应允,一行人离开淇园,向着管驿返回。
没想到,几人才刚刚进入管驿,却见管驿内冲出一人,迎着韩涛等人跑来,带着哭腔地呼喊着:“涛儿,冲儿,你们可回来了!”
韩涛抬头看去,来人竟然是韩禄。
韩涛疑惑地询问着:“二叔,您怎么到朝歌来了,出什么事了?”
韩冲也询问着:“是啊,爹,您怎么来了?”
“昨日晚间,叔公突然发病,一下瘫倒在床了。”韩禄着急地向二人说出韩义病重的消息。
“啊,太叔公病了,可有请郎中看过?!”韩涛紧张起来。
“郎中说了,太叔公这是春寒入体,他本就年迈,体质衰弱,这次病倒,只怕是去日无多。”
“太叔公惦记你兄弟二人,所以才派我请快马来找你们,只盼你们能回去和他见上最后一面!”
韩禄说这番话的时候,眼泪已经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韩涛听到韩义已经病入膏肓,也是大为吃惊,没想到才分别几日,他竟然就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虽然和韩义相处时日不多,但毕竟是长辈,韩涛还是十分的惦念。
韩涛赶忙向身边的曹操辞行:“孟德兄,家中长辈病重,我们必须马上返回,只能就此告辞。日后若有缘,我们再见吧。”
曹操理解地点头,赶忙说道:“子真孝心可嘉,我和公路来时,备用好马数匹,你既然着急回山阳探望长辈,我就赠几匹与你们骑乘。”
韩涛也不多客气,拱手向曹操道谢:“那就多谢孟德兄,大恩他日若见,再行言谢!”
曹操赶忙吩咐手下,为韩涛等人选来几匹快马。
韩涛等人向曹操、袁术告辞,立即催马向着山阳县急速返回……
第50章 行猎遇袭
山阳县北部韩义独居的小院中,韩寿等韩氏家族的长辈,以及众多韩氏家族的成员都已经在此聚集。
韩义的病情严重,他们都不敢怠慢,坚持在此守护。
韩义大部分时间都是闭着双眼,气若游丝,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完全是凭着一股执念在坚持。
终于,远处传来了马蹄的飞驰之声,向着小院方向而来。
韩义似乎听到了马蹄声,微微地睁开双眼,用微弱的声音询问着:“是涛儿回来了吗?”
韩寿马上上前一步:“爹,已经派人去府门迎接,若是涛儿回来,马上就会带来见您。”
马蹄声在院门前停下,随后就听到了急促的奔跑声,片刻后,韩涛和韩冲就冲到了韩义的卧室外。
为了保证能第一时间返回,两人带着曹操和袁术赠送的几匹快马率先出发,一路上不断换马飞驰,这才赶回。
守在房门外的几位长辈看到二人回来,都迎上前:“涛儿,你们可算回来了,太叔公一直在惦记着你们。”
韩涛顾不上多说,只是连连点头作为回应,与韩冲快速地冲进韩义的卧室。
韩寿赶忙趴在韩义的耳边大声汇报着:“爹,涛儿他们回来了!”
韩义听到这句话,猛地睁开了眼睛,努力地向着大门的方向伸出手呼喊着:“涛儿!”
韩涛一个箭步冲到了韩义的跟前跪倒,握住了韩义的手。
韩冲也紧跟着上前跪在韩涛的身边,握住了韩义的另一只手。
“太叔公,涛儿回来迟了,没想到您病得这么重。”韩涛看着已经是弥留之际的韩义,大声地呼喊着。
“回来了就好……”韩义轻轻地点着头。
“怎么样,你们兄弟在月旦评上,表现如何?”韩义急切地询问着。
“回太叔公,堂兄在月旦评上一鸣惊人,做出了传世之诗作。”
“随后的现场答卷,更是被两位许先生赞为当世大贤,还以师礼相拜,日后必定名扬天下,成为一代名仕!”韩冲抢着替韩涛回答着。
韩义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我的涛儿果然不负众望,一鸣惊人。这下我放心了……”
韩义努力用自己苍老的手反握着韩涛的手:“涛儿,既然你已经在月旦评上取得好评,太叔公自当遵守诺言,支持你的决定。”
韩义努力提高音量,对着所有人宣布着:“你们所有人都听着,我死之后,家族日后的所有决定,涛儿可一人裁决,无需在经由任何人的意见。”
在场的所有人早已随着韩涛二人的归来,也跪在了床边,此时听到韩义的吩咐,立刻齐声回应着:“是,谨尊太叔公的教诲!”
韩义歪头看向韩涛,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对他说着:“涛儿,韩氏家族就交给你了,我相信,在你的带领下,韩氏必定会大放光彩,名留青史!”
韩涛看着韩义双眼通红,使劲地点头:“太叔公放心,涛儿一定竭尽全力,不负您的期望,光耀韩氏家族!”
韩义看着韩涛,露出了最后的一丝微笑,随后闭目而逝……
韩冲等人看到韩义去世,都扑在床边,放声大哭。
韩涛看着面前的韩义,尽管眼圈通红,却是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流下。
他很清楚,老人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等到自己回来,那是要将整个家族的希望托付给自己。
尽管相处时日不长,但韩涛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品德,赢得了老人的信任。
此时,他看着韩义的尸体默默地起誓,一定会用自己的努力,完成老人的心愿……
安排好韩义的丧事,韩涛就开始紧张地进入了募兵的筹备工作。
尽管现在朝廷的命令还未下达,但充足的准备,对于未来募兵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他必须抓紧每一分钟时间。
韩涛将山阳县内的武器店和农具店全部收购下来,从中挑选出经验丰富的铁匠,将之前已经研究成功的灌钢术和铸刀的技术传授给他们,开始大量铸造割鹿刀。
监督铁匠们铸刀的工作,他就交给了马原,他头脑简单,做不了什么技术性工作,但他却极为忠心,这种监管的工作,他做最为合适。
韩涛安排韩冲开始大量囤积粮食,古代行军打仗,粮草是极为重要的,既然要募兵,粮草也需要提前准备好。
粮草的购买、存放,银钱的支出,都需要精细的人去打理,这项工作就最适合韩冲。
韩涛把两项重要工作交给了两个得力助手之后,就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
每日玉儿去请他吃饭,只看到他趴在桌前认真地书写着什么,几乎不出房间,饭也只是随便扒拉几口而已。
拉巴子几次来找他,看到他如此操劳,也不便打扰,只能悻悻地离开。
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了四、五天,这天的中午,韩涛终于放下了手里的笔,看着面前的竹简,发出了一声赞叹:“完成了。”
一直在门外随时恭候的玉儿听到韩涛发出的赞叹,赶忙推门走进,为韩涛送上了毛巾和茶水:“少爷,快歇歇吧。”
韩涛欣喜地接过毛巾擦了把脸,然后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指着面前刚刚写好的竹简对玉儿:“你看看。”
玉儿凑到桌前低头看着,一脸茫然地回头看着韩涛:“少爷,您画的这些曲里拐弯的是什么?”
韩涛笑着解释着:“这个叫做注音符号,这本是我编写的快速识字法。”
“只要掌握了注音识字的方法,就算是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也可以学会上千字,可以做到基本的读写信件。”
玉儿惊讶地赞叹道:”一个月学会上千字?这怎么可能,少爷,我记得我学写字的时候,才学会了几十个字,后来整整学了三年,才到了现在的水平……”
韩涛略带得意地笑着:“那你就用我的方法来试试。”
“别说是你,我敢担保,就连马原按我的方法去学,也绝对可以做到我说的成效。”
玉儿看着韩涛,又露出了钦佩的目光:“少爷,你真是太厉害了,连这样的办法都能编出来。”
韩涛看着玉儿笑着,却不点破。其实他这几天一直凭着记忆所写的识字速成法,是他在现世时翻看书籍时学到的。
在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就是用这种注音识字发明了速成识字法,帮助很多人在短时间内脱盲,这种方法也随之得到了大量推广。
韩涛其实就是在祁建华的方法基础上加以了改良,创造出了自己的这套快速识字法。
“少爷,您创作这种方法干什么?您要教谁识字呀?”玉儿不解地向韩涛询问着。
“过段时间,我们就要募兵。到时候我要把这种识字方法在军队中推行,让我的士兵们做到人人能识字,个个能书写。”韩涛向玉儿解释着。
“让士兵识字,这又是为什么?士兵不是能冲锋打仗就可以了吗?”玉儿听了韩涛的解释,显得更加的茫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