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涛听了暗自赞许,韩冲年纪不大,但确实聪慧,不光是懂得经商,分析起天下形势,也是丝丝入扣,且与未来实际发展方向十分吻合。
“说得没错,我的想法也是待到朝廷颁布解除禁令,立即招募兵勇,成立义军。”
“只要能在镇压黄巾叛乱中立下功绩,也就自然又了获得封赏,步入仕途的机会。”
韩涛也不再隐瞒,直接向韩冲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韩冲听了韩涛的话,先是点头随后又轻轻摇头叹息:“堂兄的想法的确很好,但若要散尽家财来募兵,恐怕极难。”
韩涛微微一愣,略一思索,明白了韩冲的意思:“你是担心,太叔公和各位长辈,会加以阻挠?”
韩冲缓缓点头:“不错,太叔公和各位长辈都年事已高,他们肯定是希望家族平静,能衣食无忧即可,断然不会接受散尽家财去募兵的提议。”
“这就需要冲弟你和我一起去向他们阐明厉害关系,让他们明白天下形势,最终接受我们的提议。”韩涛向韩冲表达着决心。
“堂兄的想法目光长远,虽然目前看上去会有诸多风险,一旦成功,却可以使韩氏家族平步青云,我自然是全力支持。”韩冲也向韩涛表达着自己的态度。
“好,那明日你我兄弟就一同去见太叔公等长辈,争取说服他们,同意我们的安排……”
第42章 举兵条件
山阳县北部有一间小院,这里远离闹市,来往行人较少,十分幽静。
年事已高的韩义不喜喧闹,独自隐居在这里,享受着平静的晚年生活。
此时正值午后,小睡方醒的他坐在院中凉亭,感受着习习春风的吹拂,闻着花园中的草木清香,十分的舒适惬意。
韩涛和韩冲并肩穿过花园向着韩义走来,韩涛的手里捧着一个小小的锦盒。
二人来到凉亭外停下脚步,一起恭敬地向着凉亭内的韩义施礼:“拜见太叔公!”
韩义回头见是二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韩冲解除嫌疑被释放,兄弟二人和好的消息,他早已知晓。
韩氏家族最有前途的一对兄弟能够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联手做事,那对于家族兴旺是最为有利的一件事。
韩义自然也是很乐得看到这样的结果。
“涛儿,冲儿,你们来了。无需多礼,进来坐。”韩义摆手招呼着二人。
韩涛和韩冲起身,一起走进了凉亭,恭敬地站在了韩义跟前。
韩涛将手中的锦盒呈上:“太叔公,这是孙儿新近采购的新茶,特地给您送来,请您尝鲜。”
在汉代饮茶已经成为富庶人家的一种享受,但新采之茶因路途遥远,也是极为难得。
韩涛用新茶来敬奉韩义,也是足见其对韩义的重视。
韩义欣慰地点头笑着:“好孩子,有孝心,放下吧,快坐。”
韩涛和韩冲这才坐下。
韩义看着兄弟二人:“涛儿,你刚刚接手家业,应该很忙,怎么今日有空闲来看我?怕是有事要征求我的意见吧?”
老人毕竟已经年近七旬,虽早已退居幕后,但察言观色的能力早已根深蒂固,打眼一看,就知道兄弟二人此行必有目的。
韩涛见韩义直接发问,也不再隐瞒,直接开门见山地回应道:“既然太叔公发问,涛儿也不再隐瞒。我们兄弟前来,的确是有一笔生意,希望得到太叔公的首肯。”
“家业已经交给你,你又有冲儿相助,你二人的才智远在我这老朽之上,你们自行定夺就是,何必还来问我?”韩义平静地回应。
“只因这笔生意虽然收益极为丰厚,但也同样风险极大。”
“涛儿唯恐将来族中长辈反对,故先来征求太叔公的意见。若是太叔公能够点头支持,涛儿才敢放心去做。”
韩涛和韩冲兄弟二人仔细分析过各位长辈的情况,其实他们还都是听命于韩义的意见居多,所以要想得到他们的同意,还是要先做通韩义的工作。
韩涛也没有过多迂回,直接向韩义说明了来意。
“哦,什么生意,能让你们兄弟如此担心,不妨说出来,我先听听看。”韩义看到韩涛如此慎重,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开口询问。
韩涛用眼神示意韩冲,让他先开口来讲述。
韩冲点点头,开始讲述:“韩氏家族虽然富甲山阳,但也不过是一县之财。”
“比起河北甄氏,徐州糜家这等豪富之家,那是相距甚远,就算放眼河内郡,比我们富庶者也是比比皆是。”
“倘若我们只是小富即安,恐怕难有大成。若想真正的兴旺家族,唯有剑走偏锋,才有可能一鸣惊人。”
韩义听了韩冲的话,隐隐地意识到什么,开口询问着:“不知你所谓的剑走偏锋,是什么意思?”
“先秦时期有一位大商人唤作吕不韦,他奇货可居,发现了秦异人,倾尽家产对其投资,才有了后来权倾朝野的一番伟业……”韩冲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韩义这时已经明白了他话里的含义,转头看向韩涛询问着:“你们所谓的大生意,就是想要步入仕途?”
韩涛点头:“是,大汉重农轻商,我等虽有财富,却也受限颇多。唯有在官场中得到支持,才能真正壮大。”
韩义沉吟片刻:“我韩家世代经商,从无人为官为吏。况且官场险恶,诸多凶险。”
“商圣陶朱公(范蠡)昔年助越灭吴,立下盖世功勋,尚恐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此隐退。”
“那吕不韦虽一时权倾朝野,但最后也难逃杀身之祸。足见商政合一,难得善终。
“你二人若是问我的意见,我奉劝你们还是断此想法,安心从商。”
“即使我韩家不能如甄氏、糜氏富甲天下,但偏安一隅,衣食无忧,也未尝不可。”
韩涛和韩冲相互对视,他们对于韩义的这种态度早有预料,也自然早就备下了劝说之词。
“太叔公所言极为有理,若是太平盛世,我等自可安心经商,安享生活。”
“但如今宦官当道,朝政腐败,连年灾荒,早已是民不聊生。”
“如今蛾贼造反,已成燎原之势,天下恐将大乱。”
“覆巢之下无完卵,恐怕我等想要安心经商,但在此乱世,也难以独善其身。”韩涛回应着韩义的劝说。
“太叔公,堂兄所言极是。根据各地消息,蛾贼作乱时,都是烧官府,抢富商。”
“我等若不早做准备,万一蛾贼当真杀来,县里兵马无法抵抗时,才是灭门大祸,悔之晚矣。”韩冲适时和配合着韩涛补充着。
兄弟二人的话,让韩义陷入了沉思,显然已经对其有所触动。
“远的不说,咱们就说眼前。这次穆彤勾结山贼血洗农具店,涛儿侥幸藏身猪圈才得以逃生,若是我等早有安排,又何至于此?”韩涛见韩义已经有所松动,赶忙继续地游说。
“是啊,太叔公,未雨绸缪,远比亡羊补牢要好啊。”韩冲也附和着。
韩义看着兄弟二人,终于缓缓点头:“你兄弟这样说,倒也是有几分道理。不妨说说你二人的想法,打算如何做?”
韩涛看到时机成熟,马上回应:“我和冲弟分析,朝廷为镇压叛军,很有可能会解除党锢,并允许各地士族自行募兵,抵御叛军。”
“我等可就此机会,招募乡勇,自举义军,出兵剿贼。待到功成之日,自可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韩义听到韩涛说要招兵,立刻把头摇成了拨浪鼓:“此举万万不可!”
“为何?”韩涛不解地看着韩义询问着。
“招募兵勇,花费极高。再加上日常开销,更是不可估量。韩家虽有家资和诸多生意,但恐怕也是入不敷出,难以维系。”韩义讲出了自己带个担心。
“太叔公,这个问题堂兄早已有所考虑。”
“日后家中的众多生意,我们会进行调整,将重点增设数家兵器作坊,专门打造割鹿刀和各式兵器,满足部队所需的同时,亦可对外销售。”
“如今四方战事不断,割鹿刀锋利程度远胜寻常刀剑,必定不缺销路。”
“堂兄更是直接收编了山贼作为沿途守护,可确保兵器销售,收支问题当可平衡。”
韩冲不等韩涛开口,已经抢先替他回答。
“就算收支问题可以平衡,你兄弟二人从未习武,更只懂得舞文弄墨,经商算账,如何领军作战?”
“战场非比儿戏,我又怎能看着你兄弟去犯险?”韩义又提出了自己的第二个担心。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我等发出招募的消息,相信自有四方豪杰前来投奔,到时从中选择贤良者为将便是。”
“涛儿更是熟读各种兵书典籍,若论行军布阵,纵比不过韩信张良,但怎么也比那些未曾读过书的蛾贼头目要强上许多。”
“太叔公若是不信,涛儿可以当场背给您看。”
韩涛回应着韩义,他的脸上流露出的是绝对的自信。
韩义摆了摆手,对于韩涛过目不忘的能力,他已经有所领教,自然是无需韩涛再做展示。
“背死书又有何用?那赵括为名将之后,不照样只会纸上谈兵,长平一战将四十万赵军尽皆断送!”
“名仕良将也是择明主而侍,又岂是光靠钱就能招募来。”韩义显然对于韩涛没有任何的信心。
“那不知涛儿要如何证明能力,太叔公才能相信,我有能力完成兴兵一事?”韩涛向韩义询问着。
“除非你能在月旦评上得到许氏兄弟的好评!有了他们的评价,不光我可相信你有能力,也必定可以赢得更多贤人名仕的拥戴,那时你再考虑举兵之事吧!”韩义向韩涛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对于月旦评,韩涛早有耳闻。
那是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得名〃月旦评〃。
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东汉末年的很多名人都是经过月旦评之后,才引起各方关注,闻名天下。
“好,就依太叔公之言,我便去参加月旦评,让许氏兄弟对我进行一番点评。若是到时我侥幸得到他们的好评,还请太叔公恩准我招兵举事。”韩涛一口答应了下来。
就如韩义所说,在月旦评上赢得好评,不光是可以得到韩氏家族的支持,也是扬名天下的机会,韩涛自然也就要全力争取了!
第43章 打脸袁术
河内郡朝歌县外几十里的官道之上,出现了一列马队,远远地向着朝歌的方向而去。
马队的人数大约有十几人的样子,走在前面的几匹马上是三男两女,在他们后面的是数名随从。
两个男人是韩涛和他的死党马原以及堂弟韩冲,两个女人则是身着皮衣的拉巴子以及更换了便装的丫鬟玉儿。
答应了韩义要去参加月旦评,接受许氏兄弟的点评之后,韩涛就马上安排准备出发。
随后就得到了一个意外的好消息。
由于汝南郡出现了黄巾叛军,许氏兄弟唯恐遭到战火牵连,所以暂时逃离汝南郡,暂住于河南郡的朝歌。
所以韩涛不需要远赴汝南郡,只要去往朝歌,就可以接受他们的点评。
一心想在中原游玩的拉巴子知道这个消息,自然是缠着韩涛要跟随去见见世面。
马原也肯定不会错过这种游山玩水的机会,也是一定要跟随前来。
韩涛本来是希望韩冲留下照顾生意,但他也想去见识一下月旦评,接受下点拨,韩涛最终也就同意。
本来他心疼玉儿,不想让她跟随,但玉儿听说拉巴子要去,就坚持说怕韩涛路上没人照顾,也要前来,韩涛最终也只能妥协。
一路走了几天,他们边走边游玩,倒也是十分惬意。
当韩涛等人的马队即将到达朝歌县的城门时,恰好从另一方向驶来了一只马车队伍。
两支队伍在城门前交汇到了一处。
这是一列规模颇大的车队,足有十几辆马车,数十个随从。
那些随从骑着统一的青鬃宝马,腰跨刀剑,十分的威武。
车队前方是一辆八匹马拉的豪华马车,看着车队的规模和阵势,就知道马车中的人身份地位定然不一般,应该是某位名门望族的公子前来参加月旦评接受点评。
反观韩涛他们的队伍,只有十几匹马,寥寥十余人跟随,还大半都是拉巴子的随从。
本来韩冲提议多带一些部下,但韩涛不想太过张扬,一切从简。
眼看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