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谍行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谍行天下-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满宠和韩冲看到韩涛,赶忙一起起身,向着韩涛施礼。

    韩涛向着二人回礼,然后几人重新落座。

    “伯宁先生,巩县的事务都已经交接清楚了?”韩涛开口向满宠询问着。

    “回驸马,一切都已经交接清楚,从现在开始,满宠专心听从驸马差遣。”满宠恭敬地回应着。

    “如先生刚才与子善交谈所言,的确是一语中的,说出了目前入仕方式的弊病。”

    “我已有新的入仕举措,但前提是要先整顿现在的吏治,先将贪官污吏清除,才有可能实现,伯宁先生对此可有何举措?”韩涛开口向满宠询问着。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汉吏治的腐败是自上而下,已经渗透到了各级官员。”

    “若要整顿吏治,我认为应该是从小查起,从最小的亭、乡、县逐层查起,层层挖掘。”

    “直至查到皇亲国戚,宦官重臣,一层都不疏漏,将腐败根源彻底挖掘,才有可能彻底根治。”满宠针对韩涛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伯宁所言,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请你来,就是希望你从小查起,逐步扩大,最终将所有贪官污吏的根源挖掉。”

    “我现在就授权给你,全权去调查此事,你尽管放手去做,我会给你最大的支持。”韩涛向满宠表达着赞许,同时对他进行了授权。

    “谢驸马,满宠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驸马所托。”满宠向韩涛表达着忠心。

    韩涛满意地点头,又和他闲聊了几句,满宠起身告辞。

    韩冲替韩涛把满宠送了出去之后返回。

    韩涛回想着满宠和韩冲的谈话,也越发觉得现在收集人才的道路的确是受到了阻塞,赶忙向他问道:“子善,近段日子,调查寻找人才,可有结果?”

    韩涛一脸无奈地向韩涛回应着:“回兄长,你提供给我们的名单,暗影使者一直在努力查找。”

    “但却是再没有找到相关的线索,不知是姓名还是这些人所在地点和名单出现了偏差……”

    韩冲这样一说,韩涛瞬间醒悟了过来。

    因为自己的到来,使整个历史的时间进程,和事件的结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蝴蝶效应,必定也影响到了其他人。

    他记忆中的猛将名仕,或许也因为这种效应带来的结果,使出身和经历发生了变化,自己再按照记忆中的地点去寻找,才会找不到。

    看来尽快地推行自己设想中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才是有可能招募到更多人才的最好方法。

    但这种方法毕竟只是脑海中的设想,到底能不能实现,他心里也没有底。

    “子善,帮我找文若和公达来,有件事,我要和你们几个一起协商下。”韩涛向韩冲下达着指令。

    韩冲赶忙下去,不一会儿就将荀氏叔侄找来,几人简单寒暄后落座。

    “文若、公达,子善,我想到了一个选拔人才的方法,你们帮我分析下是否可行,有何难度。我想到的方法就是——科举制!”



    第379章 王佐之才的计策

    

科举制?

    荀氏叔侄和韩冲都是一脸的茫然,显然是不懂韩涛所说的意思,只能期待着他给出更多的解释。

    “所谓的科举制就是通过分出科别提出问题进行考试,根据成绩来选拔人才,所以叫做科举。”

    “这种科举的取士权归朝廷所有,允许民间各类人自由报考,分文科、武科。无需任何人的举荐,无论出身,都可报名。”

    韩涛所提出的科举制正是中国历史上自隋朝开始到清朝,经历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这样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能够延续千年,自然有其的优势和特点,也是在封建王朝更容易推行的。

    荀氏叔侄和韩冲听着韩涛的解释,都露出了惊愕的神情,都觉得他的想法太过奇妙和匪夷所思。

    “现在朝政腐败,不适宜在全国各地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但我们可以现在洛阳开展,由朝廷发出招贤令,讲清科举报名的条件和考试时间。”

    “等到考生到齐,由朝廷指定清正廉明者担任考官,从中选择出人才加以录用。”韩涛进一步说着自己的设想。

    “主公的设想很好,但如今天下动乱不断,若是中原一带的州郡的名仕武人,或许还方便赶到洛阳应试,但边远州郡,得到消息就要数日,再赶来洛阳,会有诸多不便。”荀彧向韩涛提出了他的顾虑。

    “文若所言极是,我刚才所说的只是现今试行的方式。待到吏治整治好,天下也归于平定,这科举制就要分发下去。”

    “分为县试、郡试、州试,经过层层选拔,最优秀者才到洛阳来进行会试。”

    “之所以现在不推行,主要就是考虑朝政腐败,各州、郡、县官员极有可能借科举之名收受贿赂,结党营私,才将科举暂时集中在洛阳。”

    韩涛回答着荀彧的问题,消除着他的顾虑。

    “主公所虑极有道理。目前的情况下,的确是先在洛阳推行,更为合适。”

    “虽然这样做,会损失一些人才的到来,并比起察举制,已经是给朝廷更多发掘发现人才的机会,也可以使出身寒门的人有机会入仕。”

    荀攸思索后,首先对韩涛的提议表达了赞同。

    “兄长深谋远虑,科举制的确是可以更为广泛地选拔人才,实在是高明的举措。”韩冲也是忍不住连声赞叹。

    “主公的想法极好,若是真能将吏治整顿好,如主公设想,在各州郡定期考试,层层选拔,才能确保人才没有遗失。”

    “也才能确保科举的公平,公正,公开。”荀彧也对韩涛的想法大加赞赏,随后又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文若所虑也是我现在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我已经安排满宠专门去调查整治贪官污吏。”

    “但大汉的腐败早已根深蒂固,整治吏治必定要经历长期且复杂、艰难的过程才能实现。”

    “满宠所能整治的是枝叶、树杈。但大汉朝政腐败的根源还是在已经深入地底的何氏、董氏等外戚,还有十常侍的身上。”

    “只有将他们彻底铲除,才是斩掉了贪官污吏的保护伞,才能真正开办科举,施行仁政,平定叛乱、中兴大汉。”

    韩涛心里很清楚整治吏治推行科举,任重道远,绝非朝夕之功,尤其是要挖掉宦官外戚和士族的势力,更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叹息:“在邯郸的时候,其实是有机会可以拿下何进,只是因为证据不足,才错失了良机,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主公也不必为此事烦恼,其实现在没有证据,不代表我们不可以自己制造证据。”荀彧却在这时淡定地提醒着韩涛。

    “大汉初年,陈豨反,高祖出征,吕后借口韩信要反,命萧何诱杀韩信长乐宫室,之后夷灭韩信三族。”

    “吕后当时拿出的证据可充足,可足够服众?”

    “主公需要的只是一份可以安抚天下,诛杀何进的理由。此时他已有反心,以主公的才智,制造出何进谋反的证据,绝非难事。”

    荀彧继续举例说明向韩涛补充着自己的想法。

    荀彧的提议,让韩涛瞬间茅塞顿开。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数帝王斩杀重臣的时候,又有多少是有真实证据的?

    朱元璋杀胡惟庸和蓝玉,都是定义为谋反。

    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杀蓝玉是因为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而他自己年事已高,不能给皇孙留下隐患。

    所以蓝玉谋反一事才会成为明初四大案中最为蹊跷的谋反案。

    至于宋高宗赵构处置岳飞,则更是荒谬,不过是个莫须有的罪名,但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又有谁敢深究?

    自己太纠结于真实的证据,却忘记了在这种权谋斗争中。证据不过是一个安抚住天下苍生的借口,只要有,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文若,你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让他如醍醐灌顶,瞬间开朗。”

    “只是你刚才的计策可不像你这个王佐之才以往的风格,倒颇有几分文和的毒士味道了。”韩涛笑着向荀彧说道。

    不得不说,一向谦和的荀彧刚才所献计谋的确是有了几分毒士贾诩的风格。

    荀彧听了韩涛的玩笑,也笑着回应道:“我和文和一起为主公效力多年,在金城郡的时候,少不了也会私下有些交流探讨。”

    “或许耳濡目染之间,我也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一些他的处事风格,才能替主公想到此计。”

    “但其实无论是我的风格,还是文和的风格,只要计策能够替主公分忧解难,就是最有效的。”

    韩涛点头赞许:“说得好,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文若刚才的建议,我会认真考虑,你们可先回去继续按照我原先的布置,继续行事。”

    荀氏叔侄一起起身向韩涛施礼后告辞。

    韩涛其实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快步向着后堂走去,他要去更换服装,马上开始行动……



    第380章 中兴之策

    

还是那条幽静无人的小巷,那间几乎无人问津的小酒馆。

    韩涛头戴斗笠做掩饰,坐在角落的位置,面前摆放着一壶酒,他却根本没有去动,他在等待刘表的到来。

    荀彧给他提供计策后,他就想到了可以利用刘表这个卧底的身份去展开行动的方式,所以马上更换服装来约见他。

    片刻后,刘表也便装来到,进入酒馆坐在了韩涛的面前。

    “驸马,急着找我,是不是有什么事?”刘表小心地询问着。

    “景升兄,你那日回去之后,何进他们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吧?”韩涛小心地询问着。

    “驸马放心,他们什么都没有发现,还是和平时一样。”

    “前段日子,何进与驸马护送陛下去河间国,大将军府内就更没人注意到我了。”刘表赶忙回应着。

    “那你在何进面前可有献策的机会?”韩涛继续询问着。

    “何进有事,一般都是召见袁绍和曹操询问,我虽然偶尔有列席的机会,但多数都是只担任文记的工作,很少献策。”

    “毕竟我只是一介儒生,这种权谋杀伐之术,非我所擅长。”刘表有些尴尬地回答着韩涛的提问。

    “景升兄不必介怀,我只是想了解你在大将军府的职责,我现在有一件重任想交给你去办。”

    “但此事有一定风险,所以景升兄请自行考虑,是否愿意助我完成。”

    对于刘表,韩涛并没有用命令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商量的口气。

    “驸马有何差遣,尽请明言。”刘表向韩涛询问着。

    韩涛从怀中取出了一张纸递给了刘表:“景升兄请过目。”

    刘表认真地看着,脸色慢慢地凝重起来:“驸马,这些事都属实吗?”

    “只要景升兄能把这上面所写的内容,加入到何进日常与幕僚商讨时的文记当中,存于大将军府的文案室内,他就属实了。”

    韩涛丝毫没有掩饰,直接对刘表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刘表瞬间恍然,他沉吟片刻,点了点头:“驸马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会找合适的时机去完成此事。”

    “景升兄,此事有一定风险,你行事时要千万小心。”韩涛叮嘱着刘表。

    “驸马放心,刘表虽然不才,却也有一手模仿他人字迹的本事,我会尽力将文记时的笔迹模仿成何进的,让他更加无可抵赖。”刘表向韩涛说着自己的想法。

    韩涛听后大喜:“景升兄若是真能办成此事,那可就为匡扶汉室,立下了头功,我必定会禀报圣上,为景升兄庆功。”

    “驸马不必客气,我身为刘氏子孙,汉室宗亲,自当要为匡扶社稷出力。我这就回去,伺机行事。”刘表说着就要起身离开。

    韩涛赶忙叮嘱道:“景升兄,除却帮我做此事,近日何进与幕僚商讨大事时,若有任何重要线索,也请如实记录告知。”

    刘表点头:“驸马放心,若有这种情况,我一定第一时间向你禀告。”

    韩涛得到刘表这样的回应,才踏实下来,对刘表说道:“那有劳景升兄了。”

    刘表起身向韩涛施礼后,快速离去。

    韩涛也不敢耽搁,马上回转驸马府更换朝服,准备入宫面圣。

    他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他要马上去见灵帝,开展计划的第二步。

    灵帝正在御书房内翻看这段时间积压的奏折,听到韩涛求见,也是赶忙吩咐内监将他请进来。

    韩涛参拜完毕,用眼神向灵帝示意,请他屏退内监。

    灵帝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