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王芬不过是个摇旗呐喊的走卒而已,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抓到幕后的主使。”韩涛向灵帝做着解释。
“幕后主使?你的意思这王芬的背后还有更大的叛党?”灵帝听了以后更加震怒。
“就如我刚才所说,这一切目前只是我的猜测,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
“所以唯有用替身替代父皇,用引蛇出洞的方式,让王芬等人真的发动兵变,才有可能诱使他背后的主使,或者更大的阴谋浮出水面。”韩涛向灵帝说着自己的计划和想法。
“你的意思,就是让他代替朕去面见朝臣?那朕呢?”灵帝听明白了韩涛的计划,询问着他对自己的安排。
“我的想法是请父皇伪装成儿臣贴身侍卫的黑甲军,跟在我的身边。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我还可以贴身保护,确保父皇的安全。”
“这是这样做,必定要让父皇受一些日晒风吹,以及跋涉之苦了。”韩涛向灵帝讲着对他的安排。
灵帝丝毫没觉得这有什么,反而觉得很有意思,马上回答道:“没关系,朕觉得你的安排很有意思。”
“反正做你的侍卫也可以骑马,倒也不会太累,就按你说的做吧。”
“不过,十常侍也好,何进也好,对朕都再熟悉不过,你安排的这个替身,能蒙骗住他们吗?”
灵帝同意了韩涛的提议之后,显然是对他安排的替身还有些担心。
替身听完了灵帝的话,转头看向韩涛,韩涛默默地点头示意允许。
替身面对着韩涛,朗声说道:“子真,今日你所奏之事,朕已明了,你可以下去了。”
替身的神态、语气和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就连灵帝自己都没能看出一点儿破绽。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韩涛在进行易容化妆的同时,也安排这个替身暗中做了很久的特训,所以才能做到完全的以假乱真。
灵帝看了之后,连连赞叹:“像,真的太像了。”
“不过他既然要代替朕,那就难免会有危险,那他会不会……”灵帝看着面前的替身,向韩涛询问着。
替身马上跪倒回应:“微臣一家三代都是绣衣直指,自幼受家传影响,只知效忠吾皇。”
灵帝点头赞许:“好,果然是忠臣义士,若是你真有危险,朕定会对你的家人好生抚恤。”
韩涛对灵帝说道:“父皇,既然您已同意我的计划,就烦请您更衣,与我回去。”
韩涛上前,帮着灵帝更换好了服装,又看着替身穿好了灵帝的服装,一切万无一失,这才带着灵帝一起离开。
也正是因为韩涛的这个巧妙安排,才使灵帝避开了王芬兵变的危险,并且亲眼见到了何进跳出来提出要拥立刘辩……
“大将军,你倒是很会安排啊,这么急着要立你的侄子登上皇位吗!?”灵帝冷冷地看着跪在面前的何进质问着……
第377章 嘴硬的何进
灵帝的这句话语气十分的严厉,已经是直指何进有不良的企图了。
何苗、十常侍以及董重都听出了灵帝话语里暗含的意思,都是低着头,谁也不敢说话。
韩涛则是偷眼去看向何进,想看看他怎么应对灵帝的质问。
出乎韩涛意料的是,何进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他镇定地向着灵帝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陛下,刚才的情形,是王芬当众宣布陛下已经驾崩,我等并不知陛下委身成驸马的贴身侍卫躲过了一劫,都轻信了王芬所说。”
“国不可一日无君,臣身为大将军,负有匡扶社稷的重任,逢此变故,自然是要极力确保朝政稳定。”
“皇子辩乃是陛下嫡长子,按大汉立储之惯例,再此危难关头,理应由他继承皇位。”
“微臣所做,只为确保江山稳定,避免有心之徒惑乱朝纲,并无任何私心,还望陛下明察!”何进一番振振有词的辩解,将自己的野心掩饰了过去。
灵帝听了何进的话却是微有些语塞,对方的话说得合情合理,倒确实是找不到任何可以辩驳的地方。
张让老奸巨猾,马上就意识到何进的这番解释非常的到位,所以马上上前一步,附和着说道。
“陛下,大将军所言,的确有道理。所谓不知者不怪,当时我们的确不知陛下与驸马定下的妙计,都以为陛下已经蒙难。”
“大将军的安排,在这种危难时刻,的确是最为稳妥,也最能稳定大汉江山的做法。”
灵帝和韩涛这次是公开的合作,一起设计来对付王芬,足以说明两人之间的信任和密切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十常侍再不和何进联手,将来极有可能就要被各个击破,张让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才站出来帮何进说话。
其他的中常侍也都是久经官场之辈,张让一带头,他们马上也明白了他的用意,纷纷附和着。
“陛下,大将军的所做,的确是为大汉稳定着想。”
“是啊,陛下,若非大将军及时领军出现,臣等恐怕都要遭受叛贼的毒手,大将军实在是对社稷有功之臣。”
“危难时刻,若是换做微臣,也唯有如大将军一样的选择,还望陛下明察。”
这些中常侍七嘴八舌的一附和,让灵帝更加觉得无法去找何进的毛病了。
韩涛此时也意识到,何进的确是老谋深算,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将自己的问题全部遮掩了过去。
“父皇,儿臣也认为,大将军当时只是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并无不妥之处。”
既然无法在这个问题上搬倒何进,韩涛不希望灵帝继续和何进保持着“敌对”的状态,也开口劝说着。
灵帝身为帝王,也不是纯粹的庸才,连韩涛都站出来替何进说话,立刻明白这时候要顺着台阶下的道理。
“大将军和众卿所奏,的确是有几分道理。这件事朕就不再深究。”
“大将军领军剿灭叛逆有功,驸马察觉王芬有叛逆之心,安排朕躲过兵变,二位都是劳苦功高。回到洛阳后,朕自会论功封赏。”
“还有那位替朕身死的绣衣直指,也要论功封赏,对其家人进行抚恤。”灵帝话锋一转,开始宣布对众人的封赏。
韩涛和何进赶忙磕头谢恩。
“父皇,王芬虽然伏法,但其或许还有漏网的同党,儿臣恳请父皇允许继续追查他的同党,一并法办。”
韩涛发现许攸并不在场,意识到他必定是提前藏匿了起来,而此人才是指证何进和袁绍主使王芬的关键,立刻向灵帝提出要继续追查。
“此事就交由驸马你去追查。冀州刺史王芬叛变,冀州境内已不太平,朕也不打算再去河间府了,明日一早,折返洛阳。”
灵帝将追查的事交给韩涛,随后宣布了返回洛阳的决定。
众人一起领旨。
“好了,折腾了一夜,朕也有心倦了,子真,你护卫朕休息,其他众卿也都各自去安歇吧。”
韩涛赶忙带着文谡和典韦上前,护卫着灵帝向庭院内走去。
何进、张让等人低头恭送着灵帝,他们偷眼看着韩涛,眼中都流露出了愤恨的目光。
韩涛等人护送着灵帝来到了庭院中原本安排给韩涛的住处。
文谡和典韦留在门外守护,韩涛护卫着灵帝进入了房间。
灵帝看着韩涛,愤恨地说道:“今夜之日,分明幕后的指使就是何进,子真你为何最后还要帮他说话?!”
“父皇,王芬被他当场灭口,我们已无指证他的证据。”
“当时他的兵马就在旁边,若是逼得太急,他率兵发难,儿臣虽然早有安排,但也需要进行厮杀,极有可能会误伤父皇。”
“儿臣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希望父皇暂时不要追究。”韩涛向灵帝解释着自己当时的想法。
“那难道此事就这样算了,我们就这样放过他了?”灵帝显然是非常的不甘心。
“父皇,在此地不适合和何进进行正面冲突,我们之前不是已经安排了削弱他实力的方法。”
“等回到洛阳,我们先安排董卓、袁绍、曹操立即出发去往益州。”
“我再设法将何苗还有何进其他的亲信,陆续分调,让他的实力进一步削弱,再找到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将他一举拿下了。”
韩涛安慰着灵帝,并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和想法。
灵帝点了点头,对韩涛说道:“子真,何进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今天张让等十常侍也明显地站在他那边帮他说话。我们一定要抓紧行动,尽快将他们铲除,才能实现我们中兴汉室的大计。”
“父皇放心,我一定会抓紧行动,将这些危害大汉江山,坑害百姓的乱臣贼子一举拔掉。”韩涛向灵帝做着承诺。
灵帝满意地点了点头,摆手示意韩涛可以离去。
韩涛缓步走出了灵帝的房间,向着守在门外的文谡交代着:“重兵守卫,一定不能让陛下出一点差错。”
文谡拱手施礼:“喏!”
韩涛带着典韦向隔壁的房间走去,他要尽快让自己静下心,去思索要如何对付何进和十常侍……
第378章 察举制的弊病
数日后的洛阳。
灵帝的车队缓缓地进入了皇宫停下。
灵帝在内监的搀扶下走下车驾,随后在数名禁卫军的护卫下返回后宫。
看到灵帝终于平安的回到了皇宫,一直随行护卫的韩涛才长出了一口气。
十常侍、董重都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这是非之地,都是匆匆地向韩涛、何进打了个招呼就纷纷离去。
皇宫门前,只剩下了韩涛与何进带着各自的人马伫立。
“驸马,一路护驾你辛苦了,我先行回府了,告辞。”何进冷冷地向韩涛交代了一句,也准备离去。
韩涛平静地看着何进,回应着:“大将军平定叛党劳苦功高,也辛苦了,您慢走!”
两人的话里都是语带双关,谁也没有一点儿示弱的意思。
何进冷哼了一声,带着部下快步离开。
韩涛看到何进的人马远去,这才在文谡、典韦的护卫下,向着驸马府返回。
韩涛回到府门前下马往里走,马原得到消息迎了出来:“老大,你回来了?”
韩涛点头回应,随后关切地问道:“嗯,子善呢?还有你嫂子和孩子们呢?”
“嫂子和孩子们都在后院玩耍,一切都好。子善在正厅陪着那个从巩县来的满宠再说话。”马原向韩涛解答着。
数年的时间过去了,马原除了对韩涛的称谓改不过来,但整个行为也变得成熟稳重了许多。
听到满宠来了,韩涛的心里十分欣喜,对马原说道:“走,跟我去见见他。”
“老大,你舟车劳顿,还是先去后院洗漱歇息一下再说,他已经到洛阳好几天了,也不急在这一刻,何况还有子善相陪。”马原劝说着韩涛。
韩涛被马原这样一说,也觉得自己一身风尘去见人不太礼貌,当即点头在马原的陪同下一起走向了后院。
三位夫人和孩子们看到韩涛回来,都十分的欣喜,赶忙安排下人给韩涛准备净水沐浴更衣。
玉儿更是亲自下厨,准备了几样韩涛爱吃的小菜,让他沐浴后吃些东西,再去见客。
韩涛欣慰地享受了热水浴,又享受了片刻和家人们的欢愉时光,让自己彻底休息过来,这才去往前厅去见满宠。
韩涛走到正厅门口,远远地就听到了屋内传来了韩冲和满宠的谈话声,两人似乎在讨论什么。
韩涛放慢脚步,认真地听着屋内两人的对话。
“我认为,现如今的入仕方式太过局限,察举制本意是想自下而上推举人才为官为吏。但如今朝政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
“现在的察举制,已经完全被士族和豪强把控,成了他们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发表这番言论的正是满宠。
“先生所言不错,现在的察举制只注重孝廉一科,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可现在声望更多是看门第出身,累世公卿的世家更容易出头,一些出身寒门但有识之士被埋没者极多。”韩冲附和着满宠的话。
两人都忍不住的叹息起来,却谁也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韩涛这时走进正厅:“察举制的确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大汉,所以才需要先整治吏治,先将贪官污吏铲除才行。”
满宠和韩冲看到韩涛,赶忙一起起身,向着韩涛施礼。
韩涛向着二人回礼,然后几人重新落座。
“伯宁先生,巩县的事务都已经交接清楚了?”韩涛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