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谍行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谍行天下- 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涛茫然地看着袁绍摇了摇头,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去岁年底,圣上为庆贺平定黄巾叛乱,改元中平,想着可以就此天下太平。可是,这才刚进二月,南宫的云台却突然起了大火。”

    “这火起的诡异,且火势极猛,竟然无法扑灭,直烧了半个月的时间。大火由云台而起,又蔓延到灵台殿、乐城殿、烧毁了北阙度道和嘉德殿、和驩殿,南宫的中门乐成门也被烧毁。”袁绍向韩涛介绍着发生在洛阳的火灾。

    听到洛阳发生了这样的大火,韩涛的心里微微一沉,那皇宫毕竟不同别处,被烧毁之后肯定需要重修,那费用可是相当昂贵。

    袁绍继续说着:“光是洛阳大火也就罢了,如果西及益州,南至交趾。中原各地黄巾余孽蜂起,竟有数十股之众,他们又和蛾贼一般,攻打郡县,诛杀官吏,声势浩大,此起彼伏,形成燎原之势。”

    韩涛认真地听着,并没有说话,他知道袁绍给他摆了这么多困难肯定是有着更深层的目的。

    袁绍随后说道:“这皇宫大火,自然是需要费用重建;而诸多叛乱,也需要大将军调拨兵马去平息。这军费和粮草调动,就有些捉襟见肘了。子真啊,大将军知你足智多谋,且能征善战,初到凉州,就击杀了叛将李文候,更灭敌过万,实属朝廷栋梁……”

    我去,说这么多好听的夸老子,还不是又玩当初在阳翟那一套,要克扣军粮物资!

    韩涛听着袁绍的话,心里已经忍不住开骂了。

    自己现在的情况比起皇甫嵩和朱儁在阳翟可要艰难多了,他现在可是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你要是不给军粮物资,老子可怎么办?

    果然,袁绍说道:“大将军知道子真肯定是想继续挥师金城,平定叛军,收复失地。但怎奈现在确实是没有军粮物资可以调拨给老弟你。只好请老弟你暂时停止对叛军的征伐,先寻一处驻扎下来,休养生息,待到中原叛乱平定,秋收有了粮草,再给你拨调,让你去完成讨贼之业!还望老弟可以理解!”

    理解,怎么理解?老子手下一万多人都去喝西北风,在大野地里吊着呗?!

    韩涛心里恼火地骂着。

    但他也明白,袁绍不是来和自己商量,而是直接来下达通知,所以无论他说什么,粮草军需是肯定没有了,何进的意思就是让他自己想办法活着了。

    既然横竖是得不到补充,又何必要得罪袁绍和何进。

    韩涛做出一副既无奈又理解地口气说道:“中原之地叛乱不停,大将军要劳心平叛,无暇顾及这西凉之地,韩涛又怎能不理解?一切听从大将军安排就是。”

    袁绍见韩涛答应的如此痛快,倒是有些意外,赶忙说道:“子真如此通情达理,替大将军分忧,愚兄回到洛阳,定会如实禀报,大将军定会记下贤弟你的这份功绩。”

    “功绩谈不上,能为大将军分忧,是属下分内之事。小弟现在就备宴,为本初兄接风。”韩涛知道袁绍要说的事已经说完,立即张罗着为他安排酒宴。

    何进交代之事已经办妥,袁绍也不客气,当即应允。

    韩涛盛情款待袁绍在军营里留住了几日,袁绍这才心满意足地决定返回洛阳。

    韩涛一直将他送出数里,这才停下脚步,和袁绍拱手道别后,目送他远去。

    看着袁绍所带人马消失在视线中,韩涛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向跟随着自己来送袁绍的韩冲吩咐着:“子善,回大营立即召集众人到中军大帐议事。”

    既然答应了何进的无理要求,接下来就必须要考虑该如何在凉州驻军生存的问题。

    这几天陪袁绍的间隙,韩涛已经把袁绍的来意向部下诸将做了交代,众人都已经知悉此事。

    “诸位,如今天寒地冻,无法农耕,我军粮草所剩不多,我虽可从岳父的部落借来少许粮食度日,但绝非长久之计。况且我军也不宜在新城附近驻军,各位有何良策,可解我军驻军凉州的难题。”韩涛开门见山地向部下们询问着。

    荀彧胸有成竹地起身说道:“主公无需烦心,既然朝廷不肯调拨粮草,新城也不适合我军驻扎,我们可另寻一处前去投靠,便可解现下的难题。”

    韩涛疑惑地看向荀彧:“文若,我们有何处可以投靠?”

    荀彧指着挂在一侧的地图对韩涛说道:“我们可以去投靠陇西郡守董卓!”

    董卓?!

    韩涛听到荀彧的话,一下愣住,他怎么也没想到,荀彧竟然会建议他去投靠董卓。



    第274章 驱虎吞狼

    

荀彧看出了韩涛眼中的疑惑,赶忙向他介绍着董卓的情况:“董卓本就出身陇西豪族,自幼便于羌族来往深厚,在陇西一带颇有威名。尤其十几年前的羌人叛乱,他跟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叛军,更是立下赫赫战功,屡次升迁。”

    “只是出任东中郎将,在广宗被张角大败,才遭到革职,被返回陇西担任郡守。陇西郡就在金城郡之南,若是我们可得董卓收留,暂时驻军,待到春暖花开,粮草充足,便可直接进军,夺回金城,进而实现主公入驻凉州发展的初步计划。”

    荀攸起身补充着荀彧的话:“董卓在陇西根基深厚,带甲兵马不下十万,更有良将数人,可谓是凉州第一豪强。若是他可出兵相助,我军要荡平叛军,也会容易许多。”

    韩涛听了荀氏叔侄的话,心中当然明白他们的建议非常准确:若能得到董卓兵马相助,从陇西进军,的确可以更快地收复金城郡,按照原定计划在凉州扎稳脚步,继续发展。

    但董卓现在又怎么可能收留他们呢?

    韩涛迟疑着对荀氏叔侄说道:“文若、公达,董卓的确在陇西根基深厚,可以倚仗。但你们忘了,当日我潜入黄巾军中,曾两度用计,先是水淹董卓粮草,后又鼓动张角出重兵追击董卓,使他损失惨重,才有今日被贬职的结果。他对我必定恨之入骨,又怎会收留我等?

    按照韩涛熟知的历史,董卓可是个暴虐成性,睚眦必报的恶人,自己要是主动送上门去,那董卓又怎会收留?说不定还要落井下石,那不等于是自讨苦吃。

    荀彧轻笑:“此事主公根本无需担心,董卓能起事,其实也是多赖大将军和袁氏相助,如今主公也是再替大将军做事。若是请大将军修书一封,想必董卓应该难以推辞。”

    韩涛听了荀彧的话沉思着,并没有马上做出决定,只因他觉得就算借何进之名来压董卓,他能容留自己留在陇西,但也一定不会给予粮草支援,自己依然还是没能彻底摆脱困境。

    贾诩却在此时站了起来,非常自信地对韩涛说道:“主公,我有一计,可以驱虎吞狼,不但可让董卓容留我军,调拨物资给我们。更可让他出兵助我们平定叛军。”

    听到贾诩说出这样的话,韩涛微微一怔,他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这点,于是虚心请教着:“文和有何妙计,说来听听。”

    “董卓早年丧妻,留下一儿一女。此人虽然生性好色,每日无女不欢,却对发妻极为敬重,并未再行续弦纳妾。其女招了一婿,唤作牛辅,也在董卓帐下做事。董卓独子董玥去年因病而死,留下了一个女儿,叫做董白。此女被董卓视作掌上明珠,极为珍爱!”贾诩先介绍起了董卓的家室成员。

    韩涛听到这里,已经大致猜出了贾诩的用意:“文和的计策,只怕是要着落在这董白身上?若是我没猜错,你此计只怕还需要我去借助我岳父相助?”

    贾诩赞叹地道:“主公聪慧,属下才说完董卓家室,您已猜出属下用意,属下拜服!”

    “属下之意正是希望借仇氏部落的羌人,潜入陇西,劫持董白,然后让他们假扮成金城郡的羌人要挟董卓退出陇西,来将其激怒。这时,主公可装作初到陇西,遭遇羌人,将董白救下,送回到董卓处。”

    “董卓感念主公救其孙女,又恼恨羌人劫持董白,必定兴兵复仇。到时主公提出合兵相助,董卓断无拒绝的理由。到时董卓与羌人相斗,我等只需助力,便可不费吹灰之力,收复金城郡!”贾诩接着将自己的计策完整地讲述了出来。

    韩涛心道:你个贾诩,真不愧是毒士之名,这种拿小女孩下手的计策只怕也只有你才能想出来了。

    荀彧听完之后,也是轻轻摇头:“文和,那董卓毕竟是朝廷命官,也是我军盟军。你用如此计策去算计幼女,诱使董卓与叛军交战,未免太过歹毒。

    贾诩知道荀彧毕竟是世家子弟,又受儒家之礼影响,固守礼法,也不和他计较,回应道:“文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况此计施用过程中,董白始终都在我方控制,最多也就是受些惊吓,不会有大碍。”

    “但此计若成,则主公可进驻陇西,收复金城,在凉州扎稳根基。两相权衡,我方获利极多,又何必顾忌太多?”

    贾诩这样说完之后,荀彧一时语塞,倒是无法反驳了。

    阎忠这时也站起身,对韩涛说道:“主公,属下以为文和所言,极有道理。此计可解我军眼下困局,更有长久利益可图,属下附议。”

    韩涛听完贾诩和阎忠的话,心里也觉得他说的其实很有道理。

    无论是董卓,还是叛军,都是自己在凉州发展的绊脚石,能用此计调动他们相互争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当然是极好的结果。

    何况董白也的确是在他们的控制中,只要自己交代达那基的人不要去伤害她,的确是最多受些惊吓,没有大碍。

    所以虽然此计过于卑鄙,但此时自己已无容身之地,也顾不得其他,还是应该使用。

    经过了多次的事件之后,韩涛现在也已经明白,在这个乱世,怜悯爱民之心可以有,但不可以过分圣母,该狠辣决绝的时候,也不能犹豫。毕竟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资格去对别人做善举。

    现在自己生存都成问题了,自然是要先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文和之计的确可解我军当下困局,亦对未来我们收复金城大有助益,我也觉得可以使用。”韩涛直接地对贾诩表达了认同。

    贾诩立即躬身施礼:“谢主公!”

    荀彧见韩涛也认可了贾诩的计策,自然也不好再多说什么,躬身退下。

    “我会马上去找我岳父和舅兄,请他们安排人手,配合我们用计。传我军令,全军拔营,兵发陇西!”韩涛干脆地下达了指令!



    第275章 借捕鱼的机会下手

    

陇西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汉朝时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郡治狄道,是因古代由狄人所居而得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在民族地区设〃道〃进行统辖。所谓〃道〃,与内地的〃县〃是有区别的,主要指的是民族居住地,《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有蛮夷曰道〃。

    董卓就是出生在狄道,而且也是在这里起家。他在这里根基雄厚,又加上他本就是豪族出身,虽被朝廷贬官回来做了郡守,却占了党锢解除的好处,得以在此招兵买马,积蓄力量。

    短短数月之间,他已经拥有了数万铁甲兵马。

    羌人反叛,在凉州各地作乱,甚至直接攻占了与陇西相邻的金城郡作为据点,却始终对董卓所治理的陇西郡采取避让,一方面是因为董卓在羌人人素有威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边章、韩遂等人本是汉官,很清楚董卓的实力,故此不敢轻易对他进行招惹。

    在狄道往西不远处,有一条河流,这就是洮河,此处正是河的上游,河的南岸为陡峭的石山区域,背阴处是茂林的森林,向阳处是草场,狄道周边最大的放牧区域。

    洮河的北岸则地势平缓,洮河在此水流稳定,河流两岸土地肥沃,农田遍布,是陇西郡内的主要粮食产区。

    此时刚进二月,初春之时,西北之地,乍暖还寒。

    洮河细流处的冰面还未完全化冻,依然不时有人在冰面上走动。

    在洮河北岸的树林外,几个身着皮裘之人快步走来,急速地向着密林深处走去。

    在密林中的一块空地,搭起了几座简易的帐篷,几人来到最大的帐篷前,通报之后进入。

    营帐之中,已经坐着几个同样身着裘衣的男子,居中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俊朗少年,他自然就是韩涛。

    认可了贾诩定下的驱虎吞狼之计之后,韩涛马上找到了达那基,希望他可以派人配合自己。

    达那基自然是全力支持韩涛,安排了达龙带了二十名精干的羌人配合韩涛。

    韩涛知道此次行动的意义重大,且容不得一点闪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