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以为他就是跟着韩冲的城内文官,之前并未在意,但他却在此时提议投降,当即激怒了吕布。
“你说什么?让我们投降?!”吕布怒视着男子。
高顺更是上前,从腰间抽出宝剑指向那男子:“大敌当前,你敢惑乱军心!?”
韩冲见吕布和高顺动怒,赶忙上前挡在那男子跟前,对吕布和高顺说道:“二位息怒,这半月来,我能守住新城,多赖此人献计。且听他把话说完,倘若他真是有心投敌,再杀不迟!”
韩冲回身带着几分怒意地对男子喝问道:“段先生,我一直对你十分敬重,你怎么可以在此时献计投降?”
男子看着韩冲和吕布等人无奈地摇头:“要破敌不一定非要逞匹夫之勇。无论出城拒敌还是固守城池,显然都抵挡不住叛军的冲击,那何不干脆放叛军入城,以火计攻之?!”
“火计?”韩冲可是在长社亲眼见过韩涛献计,是如何一把大火杀败波才的黄巾军,觉得对方能说出此法,必定是有高招。
“先生请明言,我们要如何使用火计攻杀叛军?”韩冲的口气明显地缓和了下来。
吕布和高顺听到这段先生要用火攻破敌,也稍稍冷静下来,高顺将剑放下,听着他继续说下去。
“我们可在城内房屋喷洒引火之物,然后将石炭、铁矿石等工坊材料分放在城内各个店铺、房屋。然后打开城门,城头升起白旗,引叛军入城。叛军见我们主动开城门,纵有疑惑,也必定会入城查探。等到他们深入到新城中心,我军可用火箭引燃房顶的引火之物,将叛军困于城内,用大火焚杀,定可让他们损失惨重。”段先生将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吕布听了他的计策,首先反对道:“此计虽可重创敌军,但新城也将被完全焚毁。我来之前,韩使君曾经说过,新城将是他屯兵的据点,如果损毁了,他将去往何处驻军?这不是让我有负使君所托?!”
段先生认真地看着吕布说道:“放弃新城,重创敌军,把人留下,日后还可积蓄力量反击;但若是城破人亡,对于韩使君来说,不是损失更大?到底该如何选择,将军应该不难想到吧?”
段先生的话让吕布哑然,他不得不承认对方说得有道理。
“可在新城放火,纵能重创敌军,我军也将陷入火海,又如何将人留下?”韩冲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我们打开西门放敌军入城,敌军注意力必定都在西门,入城以后也会忙于在城内搜找我军藏身之处,我军只需留少部分弓箭手引火,大队人马可提前从东门出城。”
“吕将军三位的骑兵部队可向北迂回绕往叛军大营,敌军忙于入城,大营必定守卫空虚,可趁机将其营寨夺下。”
“子善先生和谭将军率步兵随后赶到。若此计成功,我们虽然丢了新城,但却占了敌军大营,可据守等待韩使君到来。反而是叛军无城无营可依,不能久留。”段先生将自己计划的后半部分说完。
韩冲首先表态:“吕主簿,我觉得段先生此计可行,时间紧迫,我们就不要争执,快行动起来吧。”
吕布也被说服,点了点头,和韩冲开始分头布置兵马,依计而行……
……
此时,叛军大营果然被吕布成功夺下,他安排部下用弓箭据守营门。
李文候尝试安排骑兵发动了几次冲击,都被乱箭射退,只能悻悻地退走。
大约一个时辰后,韩冲、谭初的步兵也顺利地迂回进入到叛军的大营,段先生的整个计划完美实现。
吕布向着跟随韩冲一起进入大营的段先生深施一礼:“段先生神机妙算,吕布先前言语不敬,还请先生勿怪!”
高顺也一起上前向段先生施礼道歉。
段先生笑着说道:“二位将军都是战场厮杀的豪杰,这种诡诈的心计,本就不是你们所擅长,我自然不会怪罪!”
韩冲上前,也由衷地赞叹着:“段先生,先前守城之时,我就觉得你智谋过人,今日的奇谋更是让韩冲大开眼界。此计比起我堂兄当日火烧长社之计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几人正在叙话,有斥候返回禀告:“北方有大队军马赶来,大旗上打出的是金城郡守韩的字样……”
韩冲欣喜不已:“是堂兄到了。”
吕布听到韩涛到了,也是惊愕不已,步兵部队不到一天一夜,竟然也奔袭了二百里赶到,韩涛的行军速度,也是极为恐怖了。
韩冲、吕布等人打开营寨北门,迎接韩涛的到来。
不多时,韩涛在黄忠、文谡二将和五百黑甲军的护卫下,领着阎忠和荀氏叔侄进入了大营。
韩涛和韩冲兄弟重逢,还未来得及说话,跟在他身边的阎忠却一眼看到了站在韩冲身边的“段先生”,惊喜地喊道:“文和,你居然在这里……”
韩涛听到阎忠称呼此人“文和”,脑中猛地闪念:难道是他?
后世在《三国演义》和很多三国游戏和传说故事中被人称为第一毒士的贾诩?!
第258章 平衡
韩涛当然不能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知道贾诩的身份,他故作惊讶地向阎忠询问着:“阎先生,你认识这位先生?”
阎忠赶忙回应道:“回主公,此人是在下的同乡,姓贾名诩字文和,他足智多谋,有陈平、张良之才。”
果然是贾诩。韩涛心中暗自赞叹,没想到这次无心插柳柳成荫,居然又遇到了一位汉末名仕。
“贾诩贾文和?”韩冲听到阎忠报出贾诩的名字,却是微微一怔,随后疑惑地向贾诩询问着,“那先生为何在新城时却自称姓段?”
贾诩尴尬地向韩冲施礼致歉:“回子善先生,在下返乡途中,被羌人所擒,险些丧命,不得以之下,只得自称是段公之后,来吓唬羌人才得以苟活,来至新城。当日尚有数名同行者,我不便过多解释,才只得继续以段姓自称,并非在下有意欺瞒。”
韩冲恍然:“原来如此。先生于新城数千兵士有大恩,在下又岂会因此事怪罪于你。”
阎忠对贾诩说道:“文和,我素知你才学过人,只可惜一直未能跟随明主。今日我已投效在韩郡守门下,你何不与我一同为使君效命,一展才华。”
韩冲见阎忠向韩涛举荐贾诩,也赶忙说道:“堂兄,今日我等能死里逃生,占据叛军大营,多赖文和先生妙计。先生才智过人,的确是难得的人才,还望堂兄一定留下先生。”
随即他就把贾诩如何用计,可以重创叛军,并且让众人死里逃生的过程讲述了一遍。
荀氏叔侄站在一边,见阎忠和韩冲都极力推荐贾诩,听着韩冲的讲述,听到贾诩用计之巧妙,不由得上下打量着他,也是颇为赞叹。
韩涛听了韩冲的描述,心中赞叹:不愧是有第一毒士之称的贾诩,才能够想到如此计策,换成自己身处这样的环境,未必能想到这样的解决方法。这样的人才,当然是不能放过。
韩涛赶忙上前对贾诩说道:“先生巧计破敌,更保住了新城数千兵士,如此才学,令韩涛极为钦佩。涛初到凉州,望先生可以相助。”
贾诩赶忙回应:“使君大名,贾诩亦有耳闻。在下与子善先生相交数日,颇为投缘,今又有故阎兄相荐,使君相邀,自当效命。主公在上,请受贾诩一拜!”
贾诩说完,恭敬地向着韩涛施礼拜见。
韩涛赶忙伸手将他扶起,心中暗想:虽然对了新城,但得到了一代毒士,这笔买卖也不算亏。
韩冲见贾诩投效韩涛,也是十分欣喜,随后上前说道:“堂兄,今日我等能死里逃生,占据叛军大营,除了文和先生妙计之外,还要多亏奉先将军及时救援,冲垮李文候战阵,连斩两名敌将,才得以解困。”
“奉先高义,一夜奔袭二百里救援新城,韩涛感激不尽,请受韩涛一拜。”韩涛诚恳地向着吕布施礼。
其实韩冲不说,韩涛心里也能想象到吕布在此次新城之战中所起的作用。若是没有吕布,就算有贾诩的计策,单靠新城那点兵力,也难以实现翻盘。
别的不说,单是吕布率领骑兵一夜奔袭二百里这份义气,就足以让他大为感动。
可见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相当有道理,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艺术加工,亦或是《三国志》等历史典籍里对吕布的记载,其实也只是后人所写,只有自己感受到的对方的人品,才是最为真实的。
吕布赶忙向着韩涛回礼:“吕布本就是奉命前来救援,自当倾尽全力,不敢当使君如此大礼。倒是使君,竟能率步兵于一日一夜之内奔袭二百里赶到,这行军速度才是让人叹为观止。”
韩涛赶忙指着站在一边的解释着:“此事可不是我的功劳,而是要多亏文若和公达叔侄俩了……”
……
吕布带领骑兵匆匆离开,都没顾上和荀氏叔侄打招呼,但他们还是很快得到了消息。
荀彧当即判断出,一定是有紧急情况发生,马上招呼黄忠,调黑甲军和三千步兵只携带兵器,沿着吕布骑兵的行军方向先行出发,争取时间。随后又下令全军拔营,向新城进发。
当韩涛追上大军时,他们已经离开原来的驻地十几里的路程,而黄忠等人则行得更远。
韩涛与荀氏叔侄汇合以后,将大军交给管亥、周仓带领在后缓行,他们迅速更换已经备好的马匹追上黄忠,加速前行。
正是因为有了荀氏叔侄提前安排一支部队轻装前进,才给韩涛争取到了时间,让他也能在最短的时间,也赶到了新城。
听完了韩涛关于荀氏叔侄安排的描述,吕布、韩冲和贾诩看向他们的眼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尤其是贾诩,他看向荀彧叔侄的眼光中,既有欣赏,也有着几分小小的桀骜和不服气的神情。
贾诩的这个反应,韩涛看在了眼中,也非常的理解。毕竟他的年龄比起荀氏叔侄要大上许多,又都是靠智谋安身立命,现在他又刚刚加入自己的阵营,自然是想着要多表现,有荀氏兄弟挡在前面,对他的发展肯定会有所影响,有嫉妒心一点都不奇怪。
更重要的是,贾诩是凉州本地人,而荀氏叔侄其实是外来人,这种地域上的排他性,也会让他们之间有攀比之心。
其实这也是在给韩涛提醒,随着自己的势力日后越来越壮大,手下的猛将、谋士也会越来越多,尤其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士族的人会更多。
士族的支持有多么重要,韩涛是非常清楚的,如何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都能为自己所用,是韩涛必须要花心思去琢磨的。
毕竟在这个乱世,不可能永远都是靠他自己去解决问题,合理地利用好士族的力量,把手下每个人的才智、能力都发挥到极致,真正地做到物尽其用,还能忠心做事,将事半功倍,也可以更快地实现心中的夙愿,早日结束乱世纷争,建立一个太平盛世……
第259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
李文候的骑兵冲击了几次大营未果后,已经撤到了新城西门外停了下来。
李文候命令骑兵严阵以待,防备汉军冲击,然后立即带人进新城去营救部下。
西北之地,水源较少,新城之内只有几眼泉水,根本不够取水灭火。
朵尔基只能带领部下奋力向城外逃跑,也幸亏城内没有汉军更多的兵马冲杀,使他们的损失减少了一些,但饶是如此,还是有大半步兵和部分弓箭手丧生在大火中,五千兵马逃出来的也就只有两千左右,其中还有部分人受了烧伤。
李文候看着部下狼狈的样子,心中气恼无比。
但此时大营已经被汉军占据,他也通过斥候的汇报,知道韩涛带的三千步兵急行军也已经赶到,加上原来新城的兵马,共有五千多兵马。
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兵马数已经相差不多,虽然叛军的人数还稍占优势,但双方士气状态相比,却是明显的汉军要高出许多。
尤其现在汉军有大营所依,可以防御、休息甚至生火做饭来补充体力。
叛军这边,新城无法进入,只能待在城门外,经过这番浩劫,他们是又饿又累,早已军无战心。
李文候知道在这里耽搁下去,兵马得不到休整,战力会持续下降,尤其是大营被劫,没了粮草,也难以再支撑作战。
现在汉军的情况也不是很好,趁这个机会撤离,还可以避免韩进追击,使自己的部队遭受损失,一旦让汉军休息过来,那对于李文候才是灭顶之灾。
“全军听令,立即向西南方向撤离!”李文候无奈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