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黄巾叛乱刚刚平定,自己要是起兵造反,发动战乱,倒霉的还是穷苦百姓。
自己辛苦积攒下的功绩和名声也将都彻底白费,他是肯定不会做这种无脑选择。
“人是我杀的,我自会一己承担,我现在就去找皇甫将军,将事情如实禀告,请他来定夺。”韩涛平静地对阎忠说道。
韩涛说完,不再搭理阎忠,带着黄忠、管亥等人继续向城外走去。
阎忠看着虎视眈眈的管亥等人,哪敢上前阻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韩涛等人走出了下曲阳城的南门。
……
汉军大营皇甫嵩的中军帐内。
“子真,你怎么如此冲动啊?!”皇甫嵩听完韩涛讲述他杀死郭典的过程,先是惊愕,随后无奈地埋怨着郭典。
“郭典草菅人命,还叫嚣挑衅,我自然是不能容他再残杀平民,所以就干脆取了他的性命。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感受受罚,请将军裁决!”韩涛一脸镇定地回应着皇甫嵩。
“你杀的是朝廷命官,还是张让的义子,我哪里有权利裁决?好在现在蛾贼叛乱已经平定,即将班师回朝。我会如何将郭典的所作所为以及你将其斩杀的经过上报,如何裁决,还是要听天子圣意。”皇甫嵩自然是不敢对此事做出裁决,向韩涛提议一起回洛阳。
韩涛自然是没有意见,当即点头:“好,就依将军之意,我们整顿兵马,一起回洛阳,听候发落。”
……
韩涛刚回到自己的营帐,已经等候在这里的众将就围了上来。
“主公,怎么样?皇甫将军怎么说?”管亥着急地询问着。
“皇甫将军也不能裁决,提议回洛阳,将此事上报,由天子圣裁。大家不必担心,尽快整顿兵马,一起回洛阳就是。”韩涛回应道。
“若是回洛阳,让圣上裁决,那应该就不会有事了。”荀攸在这时开了口。
荀彧也缓缓点头:“不错,主公请放宽心,诸位将军也不必忧虑,主公定会无事。”
“文若先生,你为何如此肯定?”黄忠不理解地向荀彧询问着。
“主公破黄巾立下大功,自可以折抵斩杀郭典之罪。而且,主公还有在凉州圈地造城的生意,可以缓缓不断为朝廷提供资金。黄巾之乱刚刚平定,百废待兴,急需资金。当今圣上,断不会为了郭典降罪,断了自己的财路。”荀彧平静地说出了他对局势的判断。
韩涛看着荀彧,赞许地点了点头,他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砝码在手,韩涛才敢跟随皇甫嵩一起回洛阳。
荀彧虽然只有二十出头,年纪尚轻,但已经能清晰地洞察朝廷动向,做出精准的判断,不愧是颍川荀氏的王佐之才。若再假以时日,多积累经验,他日展现出来的能力必定更强。
韩涛现在对于自己的安危并不是太过担心,他现在脑子里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王盖的肩膀伤势严重,此时已入冬,天气寒冷,若是治疗不当,让寒气入体,恐有性命之忧。
要想确保他的伤势可以尽快恢复,必须尽快寻访一位名医来为王盖诊治伤情。
韩涛思索着,一位盖世名医的名字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了出来……
第232章 祛寒娇耳汤
首先进入韩涛脑海的自然是华佗,这位流芳后世的名医,若是能够找到他来为王盖治伤,绝对可以确保治愈。
只是华佗是名游医,行走天下。逢此天下大乱的时刻,他到底游走在何方,却是无人可知,想要找到他绝非易事。
所以,韩涛想到的是东汉末年另一位名医,后世有着“医圣”之称,也是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
在韩涛的记忆中,张仲景是南阳涅阳县张氏家族的人,张氏家族在东汉末年也算是大家族,张仲景也曾被举孝廉,被指派为长沙太守。
不过那是196年以后的事情,现在的张仲景应该还在南阳的家中,直接去登门拜访,就可以找到。
如果能够把他请来,对王盖的伤肯定是大有助益。
“文若、公达、汉升、文谡,你们四人留在大营,整顿兵马,听从皇甫将军的调遣。元福、管亥,你们两个跟我出去一趟。”韩涛想好之后,向手下众人交代着。
他决定带着管亥和周仓一起去往南阳去找张仲景,这两个人都是性格火爆,万一自己不在的时候,再惹出事了,那就真的难以收拾。
“主公,咱们要去哪儿?”管亥疑惑地问道。
“我的一位好朋友受了伤,我要去南阳请一位名医来给他治疗。”韩涛并没有透露王盖的身份出来。
尽管王盖潜伏在黄巾军中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他绣衣直指的身份,还是要尽量保密为好。
”主公,那我们带多少人马?”管亥询问道。
“我们是去请医生,又不是打仗,带那么多人干什么?就我们三人足够了。昨夜苦战一夜,赶紧吃饱喝足,回去休息,明天一早咱们就出发。”韩涛回应着管亥,同时也向他们交代着。
把部下都安排好之后,韩涛这才去往了王允所在的营地,探望王盖。
他交代文谡把王盖秘密送回到了王允的营地,在这个时候,能够用父亲陪在身边,对王盖来说,也会被照顾得好一些。
此时的王盖已经经过了军医对伤口的处理,肩头的锁链已经取了出来,并做了一些处理,但人十分虚弱,一直处于昏迷中。
王允应该表面上保持着平静,并没有表现得太过激动,但从他看着王盖的眼神中,还是能看出慈父对爱子的关爱。
“使君,你安排军医好好照顾王兄,明日一早,我就出发去南阳,为王兄请一位名医回来,他定可治好王兄的伤。你千万不要太过担心。”韩涛安慰着王允。
王允感激地对韩涛说道:“子真有心了,多谢。”
“使君不必客气,王兄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忠于职守的精神令下官十分钦佩,自当略尽绵力。”韩涛一边回应着,一边从怀中取出了关于封谞罪证的那几封信,呈递到王允的手中,“使君请收下。”
王允接过之后,疑惑地看着韩涛:“这是何物?”
“这些是张角与封谞的往来书信,是可举证他为太平道做内应的证据,是王兄冒死找回来,晕迷之前交到我手里的,我自当呈交给使君。”韩涛回应着王允的问话,并且故意将罪证说成是王盖找到的。
王允伸手接过,欣喜地回应着:“想不到盖儿最终竟然完成了使命,真是意想不到。”
“使君早些休息,韩涛告退了!”韩涛将事情交代完毕,向王允告辞,向外走去。
韩涛刚要走出营帐,王允却在背后说道:“子真,留步!”
韩涛回头看向王允,却见王允向着韩涛说道:“子真高义,王允与犬子铭记心中,感恩不尽!”
王允向着韩涛深施一礼,这个举动毫无疑问地是在表明,他已经知道这份罪证其实是韩涛送给王盖的人情。
韩涛向着王允也深施一礼,虽然两人对没有把话点透,但已经心照不宣……
……
下曲阳到南阳的距离约有两千里,韩涛三人虽骑快马而行,沿途到馆驿换马而行,也走了将近十日才到了南阳之地。
此时南阳之地的黄巾叛军赵弘、韩忠已被朱儁、孙坚的兵马击溃,南阳已经平息了战乱,处于战后重建的状态。
韩涛三人一路看着战火之后留下的疮痍,来到了张仲景锁住的涅阳县。
此时天气已经更加寒冷,但战火过后,很多难民无家可归,饥寒交迫,时常可以看到路边有冻饿而死之人。
韩涛一路问询,打听着张仲景的住处,好在张氏在南阳也是大户,很容易就找到了方向。
韩涛三人向着张氏所在的庄园而去,却远远就看到在庄园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排队的都是一些面黄肌瘦,衣不遮体的难民。因为寒冷,很多人的耳朵都已经被冻坏、冻烂。
在庄园门前的空地上搭了个棚子,里面支着大锅,煮着东西,有人在给这些难民分发着食物。
管亥低头看向有些难民手里端的碗,发现碗里是两个用面皮所做的耳朵一样的食物,还有满满的一碗热汤。
管亥疑惑地看着那碗里的“耳朵”,向韩涛询问道:“主公,我见过舍粥的,这是什么东西,却是第一次见?”
韩涛看到那碗里的“耳朵”,却马上认了出来,那就是后世“饺子”的雏形。
韩涛随后想起,饺子就是张仲景所发明的,他取的名字是“祛寒娇耳汤”。
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韩涛看着难民们吃着“娇耳”满足的样子,心中对张仲景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一代名医果然名不虚传,时刻想着济世救人……
韩涛穿过舍药的大棚,来到了张仲景住所的大门前,亲自上前敲响了大门。
不久后,有家人来开门,疑惑地看着韩涛询问着:“先生何事?”
韩涛赶忙说道:“在下颖阴县令韩涛特来拜会张神医,烦请通禀……”
第233章 医者仁心
家人听完之后,马上进去通报,不多时出来请韩涛进去。
韩涛三人进入,到了正堂门口,韩涛吩咐管亥和周仓在院中等候,自己走了进去。
韩涛来到正堂,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迎上前,恭敬地向着韩涛施礼:“张机不知韩县令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韩涛赶忙还礼:“先生千万不要多礼,是我来的唐突,该请您恕罪才是。”
两人分宾主落座。
“不知韩县令远道而来,有何贵干?”张仲景开口询问着。
“我的一位好友受了很严重的外伤,我是专门来恳求先生去为他诊治的。”韩涛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
“敢问令友伤在何处,又是如何受伤?”张仲景了解着病因和病情。
“他受尽酷刑,全身多处外伤,但最为严重的是在双肩,曾被人用铁链穿过肩骨。”韩涛如实地说出了王盖的伤情。
张仲景的眉头皱了起来,疑惑地道:“敢问县尊,令友怎会受如此伤势?”
韩涛很郑重地回应道:“我这位朋友是一位无名英雄,但他却为剿灭黄巾叛乱立下了大功,他的伤势就是被蛾贼折磨所致。我也是担心他的伤势严重,所以才特意来请先生为他医治。”
“令友现在何处?”张仲景问道。
“现在下曲阳的汉军大营之中。”韩涛回应着。
张仲景听到这里,缓缓地点头,却不再回话,直接起身就往后堂走,将韩涛一人留在了正堂之中。
韩涛不明白张仲景是何用意,疑惑地坐在原地等着。
片刻后,张仲景换了一套衣服,外面披上了御寒的裘衣,更背好了药箱。
“我们出发吧。”张仲景招呼着韩涛。
韩涛万万没想到张仲景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更换好了衣服就和他出发。
“先生,您这就可以走了?”韩涛有些不放心地询问着。
“天气寒冷,伤者又在军营之中,若是感染了风寒,恐有性命之忧,耽搁不得。我们现在就走。”张仲景回应着韩涛,快步向外走去。
韩涛慌忙地跟出去,招呼着管亥、周仓一起出了张家庄园。
庄园门口,已经有家丁为张仲景备好了马匹,四人一起上马,扬鞭而去。
看着张仲景策马扬鞭急切的样子,韩涛的心中大为感动,以前只在书籍典故中听说过医圣大名,今日一见,才知道所言非虚,真的是有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
四人一路北行,张仲景不断催促韩涛换马而行,即使到了夜间也只是小作休息,天不亮就又继续赶路。
如此走了不过三、四日,他们就已经进入了冀州属地,比韩涛去时要节省了一半左右的时间。
四人正在往前行进,却见前方的大路上奔来了几匹快马,为首之人赫然正是沈翰。
沈翰看到韩涛,赶忙勒马上前见礼:“拜见主公!荀先生所料不错,我果然在这里等到您了。”
“是文若让你来接我的?他怎么知道会在这里遇到我?”韩涛疑惑地问道。
“是,大军前日已经开拔,向着洛阳返回。荀先生说张先生医者仁心,天下闻名,必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