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在地球仪上,指出了后世汉朝的丝绸之路,道:“我大秦还需西击恙、月氏等夷族,如此秦军便能陆地西出,远征安息帝国,直达古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如此,海陆两路远征,必能快速统一天下。”
嬴政听后,极为赞同的点点头,发现李阳指出来的陆路远征路线,是相当不错的进攻安息帝国,乃至直接挺进欧州。
一旁的蒙恬出言道:“中丞相所指的西出远征之路线,确实可行,不过如今北方的河套皆入我秦境,再往北乃苦寒之地,有必要急着去打匈奴吗?”
李阳不以为然道:“太尉,本相些前日便说过,匈奴乃大患,必除之,方可保证北方草原之太平,要不然北方藏有隐患,介时我大秦也无法全力西出远征。所以,匈奴必须灭之!”
嬴政沉吟了一下,转头问刘喜:“近日边疆那边,王离可有消息送来?”
其实,嬴政对已经被赶到极寒之地的匈奴,也是不再视之为敌患了,只不过前有李阳说的预感,今天又听到李阳再次提议灭匈奴,于是很想看看镇守边疆的王离,近日有什么消息传来。
这时,刘喜赶紧道:“今早王离将军有一份奏章刚至,陛下现在要看?”
皇帝点点头:“取来。”
“喏!”刘喜赶紧转身,跑回了后殿,不久,便取来了一份奏章。
嬴政接过奏章,拆封一看,眼着表情就变得怪异了起来……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嘴巴开过光
看到嬴政瞬间变得异样的表情,众人皆是一脸问号。
难道……边疆这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陛下,边疆……没事吧?”
作为刚从边疆回来不久的蒙恬,见到皇帝看到王离的奏章,就变了表情,心里有些没底了,忍不住出声问道。
其实按理说,如果边疆若有军情,王离第一时间是会将军情送至军政寺的。而王离呈送的是奏章,这就说明不是什么大事。
可是,让蒙恬心里发怵的是,如果不是边疆发生了什么大事,皇帝怎么会脸色大变呢?
众人也都十分好奇,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嬴政似乎看完了奏章,然而却什么话也没说,而是将奏章递给了一旁的刘喜,道:“念给大家听。”
刘喜接过章奏,然后念道:“臣王离,谢陛下恩宠,升掌镇守边关之职,无法回咸阳当面谢恩,唯有递书一份……”
大家听得出来,这是一份谢恩的折子。
很显然,是因为王离升任上将军,接替蒙恬掌执边军重权,所以上书谢恩表忠心。
不过,大家心里明白,皇帝脸色大变的肯定不是王离的谢恩一事,肯定是别的事情。于是耐心的听了下去……
“如今之北方边疆,在蒙恬将军的赫赫功绩之下,匈奴已是退出河套千以里,边疆匈奴之患已退,加上有臣重兵镇守,无人敢犯我边关。另外,匈奴冒顿夺位自立以来,其人胆小如鼠,不足为惧。据草原探子回报,东胡王听说冒顿杀父自立,决计先礼后兵,月前谴使至匈奴部落,索要千里马。冒顿的群臣皆言,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要给。然冒顿却说,对邻国怎能吝惜一匹马呢?于是就把千里马献给了东胡王。”
“就在日前,东胡觉得冒顿怕他,又派使者向冒顿索要他的单于阏氏。冒顿的群臣皆怒,然冒顿亦说对领国怎能吝惜一个女人呢?于是就又把自己喜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由此可见,如今之匈奴,以是今非昔比,其单于冒顿更是胆小如斯,其人连东胡之威都不敢敌,怎敢犯我大秦之威乎?所以,请陛下不必忧心边疆之事……”
“…………”
寂静!
听刘喜念完王离奏中的折子,所有人都惊傻了!
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在这一刻,满朝文武都是面面相嘘,一脸的震惊。
是的,这些事情,竟然和日前李阳所说的预感居然是一模一样!
这一下,大家真是见了鬼似的,唰地一下纷纷看向了李阳。
大家还记得十分清楚,李阳日前就说过,也许东胡王会觉得匈奴好欺,不足为惧,说不定会向匈奴索取财物,索取千里马,甚至索取冒顿的王后。
当时,大家还觉得李阳说的太过荒唐,东胡王就是再嚣张,也不可能敢向匈奴索取阏氏。
然而,如今这一切居然真的发生了……
而且,那匈奴单于冒顿,居然真的如李阳当日所说的那样,乖乖的把自己的女人献给了东胡王……
嘶……
想到这里,众人着实狠狠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个李阳,他难道是会神机妙算吗?
还是……
他的嘴巴开过光啊?
当然,对此最为感到吃惊的当属蒙恬了。
此时的他,已是完全被惊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瞪着一双眼睛,张大着嘴巴,简直开始怀疑人生!
如此奇葩的事情,居然成真了?
而且还跟李阳说的不差分毫……
这一刻,蒙恬望向李阳的眼神已满是惊骇!
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恐怖?竟是连这种事情都能猜中?这还是人吗?
经过短暂的吃惊之后,接着便是一片哗然……
…………
说实话,李阳也是没有想到,历史上的事情,真的再次如常发生了。看来,自己的到来,只影响了跟自己相关的人和事,而自己没有插手的人和事,自己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原本的历史走向。
同时,这也更让李阳心里担忧,因为这也就代表,如果不及早收拾匈奴的话,在冒顿的领导下,匈奴必将成长为雄踞北方的庞然大物。
想到这里,李阳赶紧道:“陛下,王离将军所说之事,正如臣日前所猜测的一般无二,这也更加的应证了臣的预感。臣敢肯定,冒顿并非是怕东胡王,而是其人有雄心大志,能忍一时之辱,故意假装胆小惧怕东胡,以此蒙蔽东胡对他的戒心。若给他生息之时日,匈奴必成北方之大患。”
这一次,则是再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来质疑他了。
笑话,人家连东胡王会向冒顿单于索取女人,这种听上去极度荒唐奇葩的事情都能猜中,谁他妈还敢质疑他呀?
万一,最后匈奴真的成了北方的大患,到时这个罪责,你去担吗?
所以,此时所有人都不敢作声了,就连之前一直视匈奴不足为惧的蒙恬,都不敢再有半句反驳了。
嬴政也是很吃惊,这一切,居然真的被李阳给说中了,这对于原本就迷信的他来说,这就代表李阳之前的预感,也将会成真。
所以,当下便道:“李阳,如今看来,你所言有理啊。匈奴单于冒顿,连王后都能拱手献出,显然其人若不是忍辱偷心之辈,便是忍辱负重之雄主。为防养成大患,看来是该趁其势弱,一举将匈奴灭之。”
“陛下英明!”李阳赶紧赞道。
“蒙恬,灭匈奴你最是善长,可有出兵计策?”
嬴政心中做了决定,接着便立即转头问向蒙恬。
对于攻打匈奴,蒙恬可是立下过赫赫大功的,之前可是把匈奴打得落慌而逃,直接被匈奴逼出了河西走廊地区,一路赶到了最北边的苦寒之地去了。所以,论起匈奴之战,还真就得靠蒙恬不可了。
蒙恬想了想,道:“回禀陛下,要打匈奴,于我大秦来说并非难事,只需给臣数万铁骑,臣便能将匈奴彻底赶出草原。可是,歼杀匈奴主力容易,难得是无法彻底灭掉匈奴,我军奔袭上千里,匈奴一但大势以去,便会逃跑。我军一退,他们便又会回到草原,根本无法彻底将其灭之。”
……………………
ps:还有一章,正在码。
………………………………
第一百五十四章 民族融合(为月票增加一千票加更)
蒙恬此话一出,大殿上的文武百官,纷纷陷入了沉默。
因为蒙恬所言,确实是现实当中的无奈。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城池,没有房屋,常年生活在马背上,游走于草原各地。
你若派大军奔袭过去,能战,他们便战,不能战,他们便逃,你根本就拿他们毫无办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蒙恬之前将他们赶出了河套地区之后,并没有再继续攻打匈奴,因为继续奔袭追击,也是徒劳。
难道,秦军能一直守在千里之远的最北边的苦寒之地?
这不仅粮草无法运送过去,就算粮草能够保障,秦军也没人愿意去受这种苦。
而且,草原茫茫,无边无际,秦军就算守在北边,你也难保前一刻逃去的匈奴军队,是不是又从其它地方进入了草原。
所以,战无可战,守无可守,只有驱赶一途。
对于这一点,其实嬴政也是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无奈,要不然,凭他的王霸之气,早就让蒙恬把匈奴、东胡、月氏、恙等游牧民族,通通一次性灭个干净了。
之所以这些游牧民族至今还活跃于大秦边境,就是因为他们完全是机动性的,你没办法灭之。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始皇才会不惜劳民伤财,以举国之力修建万里长城。
因为只有修建长城,才能阻挡这些游牧民族的骚扰侵袭。
作为一名穿越者,李阳知道在后世,有很多人觉得长城的作用并不大,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后世的现代科技作用下,造成不少后世的人低估了长城的作用。
其实,长城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它不仅影响我国的格局,还影响了世界的格局,甚至很多欧洲人都很讨厌秦始皇。
我们知道,游牧民族因为人口的增长,他们是无法自给自足的,所以必然的要去入侵抢夺。
但是,由于长城的存在,使得很多游牧民族被隔绝,不能进入中国来掠夺耕种民族的粮食。但他们的生存还得继续,不得已,他们就只能走上西迁的道路,这样一来欧洲国家就迎来了很多外来人口。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匈奴、突厥、柔然、蒙古等大型草原帝国,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型部落,他们一波一波的进攻欧洲,让欧洲人民苦不堪言。因此,长城的存在可以说,间接的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乃至世界的格局。
而长城,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虽然依旧经常会有游牧民族入侵骚拢,但是那并不能说明长城没用。
其实,他成功阻挡了很大一部分的游牧民族了,要不然,中国受到的游牧民族入侵将多到难以想像。
而有了长城之后,游牧民族要想入侵中原,就必须绕好大一圈,这让一些付不起代价的游牧民族就放弃了,加上当中原国力强盛之时,就更是断了游牧民族的念想了。
因此,长城的功劳,是非常大的,它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农耕文明,这皆是秦始皇的功劳绩。
匈奴无法灭尽,这事都把秦始皇逼到要修长城来防御的地步了,试问,满朝文武又有谁会有应对之策呀?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那是相对无言了。
嬴政也叹了口气:“要想彻底灭尽匈奴,除去此北方之隐患,如今看来是无法做到了。”
蒙恬点点头:“确实如此!”
“李阳,别人时常夸赞于你,说你是智慧通天,足智多谋,平时也是鬼主意层出不穷,这次也想不出办法了么?”见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没有主意,这时嬴政转头看向了李阳。
其实,这个问题对李阳来说,也是同样的非常难以想出合适的计策。
要是应对之策有这么容易想到的话,又怎能把秦始皇逼到修长城的狼狈地步呢?
纵观历史,哪怕就是汉武帝时代,倾尽大汉举国之力,也只是将匈奴赶出了漠北,并不能真的灭尽匈奴。
所以,作为一名穿越者,李阳非常的清楚,就算秦军再厉害,灭尽游牧民族是永远也做不到的。
除此之外,就只剩两种选择,要么赶跑,要么同化。
想到这里,于是李阳回道:“回陛下,灭匈奴,不一定是杀光他们,亦可同化他们。”
“同化?”
嬴政一听这话,眉头一皱,甚是不解。
众人也十分好奇,李阳所谓的同化,是为何意?
“没错,同化!”
李阳胸有成竹的点点头,见大家似有不解,接着便解释道:“所谓同化,就是将他们融入到我们华夏民族中来,在我华夏巨大的文化优势和人口优势下,让边疆游牧民族的原始特征,无论是文化还是血缘,逐步淡化,让他们在这个华夏民族的大熔炉里逐步和我们融合,使其民族界线渐渐模糊。如此一来,草原上便没有了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