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虽然吕不韦后来高居相位,但商人之身份地位依旧没有丝毫提高。最后,就连他自己都落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而这一切,实则是因为吕不韦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地位,而不是为了提高天下商人的地位。
而要真正提高商人的地位,就如巴适所讲的那样,唯有商人自己发挥出对大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如此才是真正提高商人之地位的办法。
当然,这些实质道理,也是在竟标之前,李阳告诉巴适的,要他以极低的价格竟标,将来才有更加广阔的前途。
“一个人,一个群体,其地位之高低,唯看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之价值而论……”
众商人在心里重复着念叨此话,最后所有人都心中一震,突然双眼一亮,这时他们突然才恍然发现,原来商人之所以无法提升地位,实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眼下,因为世人视商人不事生产,只是贩卖为利,故而对国家,对社会来说毫无价值。而眼下确实是商人发挥巨大作用的机会。
为国,为灾民解忧,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价值的事情乎?
想到这里,一众商人纷纷拱手,齐道:“巴兄至理名言,我等受教矣!”
巴适拱手回礼笑道:“此至理名言,皆出自中丞相之口。”
众人赞道:“中丞相真是独具慧眼,洞如观火,清源正本,直击事情本质,让我等有一种拔云见日之感。我等商人,确实应该尽量发挥价值,以体现商人于国家、于社会之作用。”
商人地位之低,世人鄙视,这些只有商人自己能切身体会其中难言之苦。这其实就好比是解放初的地主们一样。眼下的商人,被迫迁到咸阳,被国家严密监视,被百姓鄙视,只差没有“斗地主”了。(PS:这也是第三章巴家会用五成股酒楼的股份笼络主角的原因,被很多人抨击为毒点,我真搞不懂,都沦为被监视,连家产都要造册登记的地步了,商人为了自保,怎会不愿意拉笼一个有可能成为权臣的明日之星,好比解放初之地主的地位,哪个地主不想有一个权力中心的人保护呀?)
这样一个被国家,被人民都敌视的身份地位,可以说,提升商人这个群体的地位,是每个商人梦寐以求都想去实现的事情,为此也愿意付出一切。
一位商人叹道:“此次项目我等倒是无力与巴兄相争了,只能看看后面的项目,能否拿下一二,也好为大秦,为天下尽些绵薄之力了。”
“是啊,此秦陵项目,我等便不与巴兄相争了。”众人纷纷点头。
巴适笑道:“此次国家工程,总共不过百余,而我咸阳城之富商,便有十二万之数,能竟得项目者,千人里只一人也。不过,中丞相也说了,项目虽百余,但实则十二万富商,人人有份。”
“哦?巴兄此话怎讲?”众商人不解道。
巴适道:“我巴家得了秦陵项目,难道真可一家完成否?非也!雇用五十万灾民劳力,粮需否?菜需否?石料需否?工具器械、盐铁需否?但凡诸位经营之货物,皆必不可缺。用中丞相之言,我等皆是大秦江山之砖石,人人皆可发挥作用,缺一不可。!”
一众商人连连点头,心情激动,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懂商人者,唯中丞相也!
谁说商人作用不大?
国不可无商,民不可无商,商人何其之重要乎?
与此同时,嬴政和文武百官们,却全都惊呆了!
眼前的一切,完全颠覆了大家对商人的认知。
商人之觉悟,如此之高!
商人之爱国之心,如此之赤诚!
商人之作用,如此之重要!
嬴政沉默了……
他突然间发现,以往推行的重农轻商的政策,兴许是错误的。
大秦有此赤诚之心的商人,何尝不是大秦之幸?
更重要的是,那个巴适之所以会有今日之行为,显然是受了李阳之感化。
官商勾结?
想到御史们的参奏、诋毁和攻击,嬴政就觉得这是多么的可笑。
更重要的是,那些文武百官们,在此次饥荒乱象当前,不仅一个个束手无策,反而还对一个为大秦献计献策,呕心沥血,赤胆忠心的臣子群起诋毁和攻击,这是多么的讽刺。
就连一直被鄙视的商人,亦比那些朝堂上的文武大臣更明事理,可晓如何为国解忧。
这一刻,嬴政厌恶的回头扫视了一眼冯去疾和那群御史们,冷然道:“此便是尔等说的官商勾结?”
………………………………
废话一章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不看评论。
因为书评区抨击的评论很多,特别是起点这边,满是差评和抨击声,而我很少回复,更没有删过这些差评和抨击。
其实,书评区我每天都会看。难过吗?肯定难过啊,看到这么多差评和抨击声。
之所以我没有去回复,去删评,去扛,是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喜好的题材,喜好的风格,有喜欢YY上天的,有喜欢严谨的。
不是自己喜欢的书,并不代表它就是一本差书。
因为,对于喜欢这种风格的人来说,它也是一本好书。好书和差书,到底谁有资格说了算?你吗?我自己吗?都不是,只要有人看,它就有存在的价值,娱乐打发一下无聊时间,它也是一种价值嘛。
另外,这本书从立意开始,就是偏向理想化的YY小说,穿秦改革开放,这现实吗?显然不现实,显然太理想化了。
所以,这本身一开始就是颠覆原本历史的一本理想主义小说。有一部份抨击,有一部分人不喜欢,显然正常不过了。
很多人说我写的这些情节,是作者太想当然了。其实,我必须说一声,有一部分人的抨击也是主观的想当然的看法。而且,还用后面一些封建朝代的刻板印象来做判断,其实,秦是第一个封建帝国,各种制度都是全新的,像新中国一样,什么都是重新在构建,历中上的始皇和李斯也是改革家,主角有更好的思路想法,能让大秦看到未来,YY一下始皇会支持,有何不可?为什么很多人会固执的认为,主角的改革放在秦时,会是叛逆的?
如果新中国没有走今天这条道路,两千年后的人认为新中国走今天这条道路,是否也是叛逆的?不现实的?
我已经非常的注重逻辑了,尽量的让两千年后的改革政略显得有可行性了,对于一本YY回秦改革开放的小说来说,理想主义就是它的标签,无法改变的。还望大家轻喷。
回到源头,这就是一本YY小说,无法去考究,而我笔力有限,也无法做到让大家都喜欢。只能说,我尽力为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坚持更新下去,哪怕受到再多的抨击和否定,我也会继续更新下去的。
像起点的评论区里,就有很多人说作者傻逼,不懂历史,注定此书不会火,注定扑街,坐等太监这类书评言论。
说实话,看到的时候,那一秒心里会难过是一定的。但……真的,这书不会太监。
而火不火,扑街与否,这个不是我能决定的,全靠喜欢这本书的读者来决定。我唯有尽力把故事写好。
其实,我以前也火过,也扑街过,也影视改编过,也拿过一些网站的大神约,包括阅文的。只是两年没写了,重新来尝试一下新题材,新风格,所以扑街和火,任何结果对我来说都能承受。
另外关于更新,下月1号会上架,到时我会保证一天三四章的,眼下我尽力存些稿到时爆发吧。当然,我没有丝毫的信心,上架后能留下多少人会继续支持,我是非常彷徨的,只能说希望到时喜欢这本书的,能愿意继续陪伴下去吧。
最后,还是那句话,书评区全是差评和抨击声,我都在看,也在听取这些差评的声音和意见,尽力在往好的方面做。
我允许各种差评,同样对给差评的读者没有任何意见,这次只是出来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若言语上有误,希望给过差评的同学,也不要介意。
还是那句话,我的初心,就是写一本YY小说,给各位无聊时娱乐放松一下的,能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即是我的荣幸和这本书的意义体现。
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理想化的大秦帝国。
这就是一个美梦。
稍后,还有一章。较晚。
………………………………
第一百零四章 背锅侠
冯去疾等人,此时是完全傻逼了。
一个个低垂着脑袋,脸色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此时,他们心里那是有一万群草尼马奔腾而过……
谁会想到,事情会是这样子的啊?
开局妥妥的官商勾结,最后的结果竟然有这样大的一个反转。
商人不为了赚钱,居然想着体现自我价值……
换你,你能想到吗?
说实话,冯去疾等人,哪怕眼前的事实结果就摆在了眼前,他们都还是想不明白,这些商人为何会愿意如此做。
虽然这些工程,还尚有利润可图,但是……
他们难道不知道国库空虚,就不担心承接这些工程项目,最后国库无法兑现钱粮,而导致倾家荡产吗?
他们难道不知道大江流域都有人在造反吗?就真的不担心乱象蔓延开来,今年无法征收到赋税吗?
当然,更加想不通的是,李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信心,一开始就认为工程招标可行?
特别是他将工程的招标价格定的那么的高,他为什么就一定相信商人们会相互竟价呢?他难道就一点也不担心,亏空国库的风险吗?
…………
所有人都一脸的迷茫,这些事情,他们一时根本就无法理解。
当然,这也不怪他们会无法理解,其实李阳叫李斯将招标价定这么高的时候,李斯也吓得不轻。
后来经过半天的口舌,这才让李斯接受了他的想法。
招标,价格越高越好,越高,吸引到的商人越多,竟争越为激烈。
对于李阳来说,爱国爱民,这只是情怀,自私和利益才是千年恒古不变的主旋律。
十二万富商,都被高额的利润吸引到了投标会上,只要工程还有利可图,谁都不会愿意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那口肥肉,自己就算吃不上,也会让对方尽量少赚点。
所以成交价,与定价无关,只跟竟争程度有关。
“怎么,此时都变成哑巴了?”
嬴政嗤之以鼻的冷哼一声,气愤道:“尔等毫无证据,便对忠良贤臣妄加抨击诋毁,朕决定,凡今日参奏李阳官商勾结者,罚俸一年,以用振灾!”
一众文武大臣,一脸死灰,一年俸禄啊,就这么没了……
此时,大家就像吃了苍蝇似的,心里也是十分无语的。
明明一开始,皇帝你自己也认为李阳亏空国库,要不然怎么会跑到发改署来亲眼见证呢?
结果现在倒好,到头来您居然把所有错误都怪在了大家的头上……
这算不算是落井下石?拿人替罪?
一众人面面相嘘,没有想到皇帝居然是这样的人!
惩治完那群大臣,嬴政便回过头来,望向了李阳,眼里满是欣赏之色。
这家伙可真是一个人才啊!
谁会想到,他用一个工程招标,轻而易举的便解决了这次的饥荒问题啊?
而且他对大秦,更是赤胆忠心,就连巴家都受他的感化和号召,在毫无竟争的情况下,自愿以九十五万金的低价,承包了秦陵工程,如此觉悟,皆是此人之功也!
特别是那句“一个人,一个群体,其地位之高低,唯看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之价值而论……”,更是激发商人的爱国之热情。
此话,当可称之为至理名言,可广为推崇。
若是人人都争着为大秦、为社会贡献价值,何谈大秦不兴?
还有那句“没有国,何来的家?”,这亦可称之为至理名言。
当然,这些话后来也确实收录进了《史记·李阳传记》当中,作为经典名言,流传后世……
嬴政百感交集的看着李阳,拍了拍他的肩膀,赞道:“李阳,此次你真是立了大功!没有负朕对你之信任和期望,朕心甚慰!”
李阳笑了笑,不过还是带着抱怨的语气道:“臣对大秦,对陛下之忠心,日月可鉴。”
嬴政自然知道李阳这次受了委屈,被大家质疑,甚至还被他自己手底下的御史们参奏官商勾结,这事着实让人伤心。
想到这里,嬴政心里也有些过意不去,安慰道:“卿之忠心,朕自是知晓。”
说完,转头铁着脸就对御史们斥道:“尔等下次若再毫无证据便对李阳施以诋毁、中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