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来,朝廷需要搞建设,不再像这次盲目的印刷发行货币,而是可以直接由从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搞工程建设。如此,就不会造成货币超发、烂发的后果。

    总之,信用货币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银行又有去伪存真的作用。

    大秦新纸币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如果没有银行,万一社会上流通着大量的假币,这也是问题。

    而一但有了银行,百姓去银行存款,便能及时发现假币。

    而发现了假币,百姓自然以后就会认真的去鉴别钞票,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当然,李阳目前是不担心会有假币的。

    因为目前的纸币,乃是集大秦将作府各种顶尖技术和匠艺制作出来的。或者说,大秦纸币,就是代表着大秦最高的造纸、雕刻、印刷工艺。

    而在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哪个私人或团伙,可以有那个防造的能力和水平。甚至世国上别的国家,都没有这个防造的能力。

    这一点,李阳还是非常有自信的。

    大秦信用货币的发行十分成功,这为大秦打造一个昌盛的商业社会,提供了基础。

    也正因如此,这一天,李阳在麒麟殿提出了大力促进手工业发展,努力构建商业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听,终于要开始发展手工业了,扶苏也是摩拳擦掌了起来。

    因为他可是老早就想着能尽快实施这一步的。

    他听李阳说过,只有大力发展手工业,构建一个商业社会,大秦才会昌盛繁荣,社会才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如果是在自己监国的时候,能让大秦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待父皇回来的时候,自然又是一大惊喜。

    所以,扶苏迫不及待的问道:“太傅,手工业和商业,应当如何来发展?我们第一步应当如何做?”

    百官也纷纷望向了李阳,因为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社会的构建,他们可都是一点也不懂的。

    李阳道:“构建一个商业社会,其实方法十分简单,那便是出台律法,保障商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这……这就行了?”

    扶苏和百官都惊呆了。

    “是的,这就行了。”李阳点点头。

    “…………”扶苏和百官都傻了,商业社会,就这么简单吗?

    这让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在他们看来,李阳描绘的商业社会,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应有,繁华的城市,富裕的生活,这一切听上去绝对是需要费极大力量才能打造出来的。

    可是,这打造商业社会的办法……居然却是这么的简单?

    只是提高商人的地位,这简直出乎大家的意料。

    李阳自然明白大家为何会不解,不由笑道:“商业,它的本质是交换,或者说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而要打造商业社会,靠朝廷是无法做到的,而是应当靠全社会的每个人。让一些商人愿意去经商,生产商品进行流通,而百姓愿意去购买消费,如此便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经济。而朝廷要做的,就是保障这种商业经济的权益不受侵犯。”

    扶苏:“…………”

    百官:“…………”

    大家依旧一脸懵逼,完全听不懂。

    李阳见朝堂上全是一群傻子,也是很无奈,只得道:“说白了,就是让商人安心的赚钱,放心的赚钱。”

    这一次,大家总算是听懂了。

    扶苏道:“如今商人难道不能安心赚钱?”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疑惑。

    李阳道:“如今的商人,地位低下,十二万户商人,强迁至咸阳,家产须造册登记,沦为权贵鱼肉之对象,钱财更是毫无保障。试问,如此之商人地位,谁会拼命去赚钱,谁会去创造社会财富?”

    扶苏和百官听到这话,不由点了点头,因为李阳所说的,确实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李阳可是深有同感。

    因为他跟巴家合作的天下居酒楼,以及白酒生意,这一年来产生的利润,就被朝廷拿走了大半。

    当然,朝廷从商人手里拿走的钱财,自然是有名目的。

    比如按用工的人头,交粮税?

    比如商业税?

    李阳入股了天下居,除了交税之外,朝廷并没有多取。

    而其他的商人,可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朝廷搞建设,会向商人提出捐赠。所以商人又得捐出一两成钱财,这也造成商人如同菜园里的韭菜,长高了就割一茬,根本不存在一直长高的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秦国修长城、修驰道、修皇陵,十年时间,巴家捐出的钱财不计其数的原因。因为……商人的财产,都被朝廷造册登记,你不得不捐。换句话说,商人的家财,根本就不算是商人自己的,只要朝廷一句话,这就能变为国有的。

    在秦国,商人的家资,是无力自保的。

    无法保障私人财产的合法性,这在李阳看来,就是商业社会的最大障碍。

    (本章完)


………………………………

第三百六十三章 商业税

    李阳深知,商业社会,并不是靠朝廷一己之力能够打造出来的。

    如果,单靠将作府,单靠朝廷国有作坊去生产,去创造商品,去售卖,这种方式根本就不可能打造出一个繁荣的商业社会。

    商业社会,靠的是全社会每一个人,朝廷要做的,只不过就是营造一个适合商业经济活动的环境。

    只要营商环境有了,每个商人的财产不受侵犯了,那么为了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大家便会想尽办法去创造财富。

    只有这般,商人才不会只是停留在倒卖盐铁这些基本的物资,赚取差价的阶段上,而是会通过聪明和才智,去去生产和创造丰富的商品,为社会带来发展,创造无数的社会财富,而反过来商人“不事生产”的标签自然也就随着消除了。

    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所以,眼下大秦要做的,就是改变目前的商业环境。

    李阳把心中对商业社会的构建,一一讲述了出来,扶苏和百官都是纷纷点头,露出了茅塞顿开,心领神会的神色。

    李斯佩服道:“镇国君于商之论,着实令人醍醐灌顶,斯不及也!”

    众人也纷纷作揖礼,敬佩道:“我等受教矣!”

    “诸位客气了,低调,低调。本君只不过是百家之学,略有涉猎罢了,这商道,亦是其中之一。”李阳罢罢手,一脸谦虚的样子。

    众人:“…………”

    这是谦虚?分明就是骄傲好不好。

    只是,李阳的才能和见识,确实是无人可比,所以大家也只能看着他装B,反正大家都习惯了。

    李斯和萧何等人也是唯有苦笑,镇国君什么都好,就是不够谦虚。

    不过转念一想,这么牛B的人,也确实犯不着谦虚,如果谦虚,反而显得虚伪了。

    李阳所阐述的商业社会,虽说是让大家颇为认同,但是却也不代表大家对此毫无质疑。

    比如执掌一国之赋税的户部尚书纪偕,他就对此提出了疑问,道:“镇国君,您说要保护商人的财产,如此一来,举国之财富不久便会尽入商人之手,这大秦的商人,势必个个富可敌国,我大秦朝廷岂不反而不如一富商了?”

    此话一些,众人也纷纷点头,然后望向了李阳。

    “纪偕所言,不无道理,太傅如何看?”扶苏也是对此感到了担忧。

    商人的财产,不可侵犯,加上商人那谋利之手段,显然一国之财富都将尽入商贾之手,届时一个大秦帝国,居然比不了一个富商,岂不成笑话了。

    所以,对扶苏来说,这种结果可不是他能接受的。

    然而,李阳却是摇头一笑:“纪尚书此言差矣!保护商人的财产所得,并非是说朝廷不向他们征税,只是这税不得滥征,赋税应当适度、合理。”

    听到这话,扶苏略松了口气,于是问道:“依太傅之见,商人之税,应当征收几成?”

    李阳道:“最多五成!”

    扶苏点了点头。

    虽然五成税,比以往少了两成,但是也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李阳道:“以往征税,是直接对商人家资进行造册登记,此种方法,太过直接,不免给商人造成一种沦为鱼肉之感,此乃下策。”

    “依镇国君之见,商人之税,应当如何征收方为上策?”纪偕急忙问道。

    李阳道:“依本君之见,商业之税,可为两种。一种直接在商品上征收,我们可称之为增值税;一种在商人收益上征收,我们可称之为所得税。”

    “哦?增值税?所得税?”

    众人皆感好奇,在商品上征收赋税,他们还是第一回听过,不由纷纷问道:“在商品上如何征收赋税?”

    扶苏也道:“是啊,商品上也能收税?这税又由何人来交?”

    李阳笑了笑:“商品上的增值税,自然是由每一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来承担,不过可由商品的生产者代收。”

    接着,李阳就将后世天朝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一一详细的讲述了一番。

    听完李阳关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阐述之后,众人无不拍手称赞,纷纷叫彩。

    可不是吗,这增值税,明明征收了,结果商人不会认为吃了亏,因为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来承担的,商人并没有为商品交税。而消费者,购买叠加了增值税的商品,他们也不会抱怨朝廷收了税,只会认为是商人卖得贵。

    总之,这税收得是不要太轻松了。

    换句话说,只要大秦的商业经济越好,商品卖的越多,朝廷的赋税就会越来越多。

    还有那所谓的所得税,亦是同理。

    按照李阳所说的,可向商人的收入不同,划分为几等,征收一至五成所得税。那么如此一来,商人赚的越多,朝廷征收的所得税也越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为了赋税,会加大力度促进商业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商人为了多赚钱,亦会想尽办法努力生产、经商,百姓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亦会努力工作,购买商品,提高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

    这样一来,整个大秦,上至朝廷,下至商人、百姓,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促使商业经济不断向前。

    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系统啊!

    当下,扶苏便起身,对李阳一揖:“太傅今日这番治国之言,真是叫学生醍醐灌顶,胜读十年书啊,学生受教矣!”

    百官一看,扶苏都行礼了,于是也纷纷一揖:“我等受教矣!”

    虽说百官是看到扶苏行礼,所以跟着行礼的,但是大家内心对李阳是真的佩服。

    特别是纪偕,自己掌一国之赋税,以往的税法,也多由他牵头制定。

    可是……像李阳这样收税的,他还是头一回见,简直就是可以用“高明”二字来以形容。

    明明朝廷收了重税,但是……全天下却无人认为自己交了税。试问,这天底下还有谁能向镇国君这般颖悟绝伦,能想出如此高明之手段啊?

    绝!实在是太绝了!

    在这一刻,纪偕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

第三百六十四章 税改

    经过当天的朝议,大秦的税法,在李阳的牵头下,很快拉开了改革大幕。

    废了以往的诸多各种明目的苛捐杂税,对商人只征收所得税,同时对商品增加了增值税,又名商品税。

    除了所得税和商品税的改革外,新的大秦赋税,还废了口赋。

    所谓口赋,就是人口为课税对象的赋税,又可以说是人头税。

    秦朝旳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田租在秦以前是按土地亩数征收旳,秦朝建立后“舍地而税人,地数未盈,其数必备”,不论实际土地有多少,一律按官府掌握旳每人应有土地旳亩数征收,即使没有那么多旳土地,也要按此数目征税。

    田租率为“什一之税”,分为谷粟和刍藁两项。

    当时旳农民,一般是五口之家占田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什一之税应交10石。口赋是计口出钱,秦朝旳口赋是120钱。

    如果以每人每年缴纳口赋120钱计算,则五口之家需纳600钱,当时粮价约为“石三十钱”,600钱折合20石谷,其数额是田租旳两倍。

    杂赋是各色名目旳临时征派,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旳三分之二。所以,对秦朝的农民来说,赋役是极其繁重的,所以才会有“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