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点点头:“没错,只要修运河的劳力,与耕种的劳力得以平衡,就绝对不会造成劳民伤财的结果。”
众人再次赞同的点点头。
在李阳看来,21世纪的中国,年年搞基建,也没有造成劳民伤财。而为何古代的大基建,却会沦为劳民伤财的结果呢?甚至还因此引起内乱?
终其症结,其实是因为在古代,国家搞大基建,都是徭役,没有工钱的。
也就是说,百姓是被抓去服徭役,做苦力的。百姓苦不堪言,自然是会造反的。
更重要的是,让百姓白干苦力也就罢了,这一干就是干数年,而且因为徭役人数太多,耕种的劳力减少,致使粮食大量减产。再加上,工程浩大,国家财力有限,只好又对百姓增加赋税,这样一来,连种地的百姓也被压得苦不堪言,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内乱纷起了。
当初,秦始皇修长城,可不就是这样么?
大秦的天下,赤地千里,良田野草遍生,所有百姓都被赶去服徭役了,这样大秦能不完蛋吗?
而李阳的办法,则是利用大基建,保就业,促发展,以此达到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这一宏大目标,从本质上就与古代的大基建完全不同。
为了让扶苏和李斯等人,对治国理政有先进的思想。
李阳于是便把基础建设,为何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道理,一一讲了出来,一一分析,这让扶苏等人,都是眼中放光,心中豁然开朗。
李阳的这套先进的治国理念,不得不说,令他们感到了眼界大开的体会。
听完李阳的先进理念之后,扶苏当下便道:“太傅一言,胜读书十年。孤能伴太傅身边学习理政,真乃孤今生之幸。孤决定了,这运河必须修,一定要修!”
听到这话,众人皆是会心一笑。
………………………………
第三百四十八章 下雨收衣服
次日,关于中止长城工程,兴修运河工程的提议,便拿到了国政院的议程上商议了。
国政院除了李阳是院长,然后一共就四位国务大臣,李斯、冯劫、蒙恬、蒙毅。
如今,蒙恬不在秦国,而李斯已然赞成了李阳的提议,加上长公子扶苏也表示赞成中止长城项目,那么剩下的冯劫和蒙毅又岂会反对乎?
所以,很自然的,国政院全体国务大臣,全票通过了关于《中止长城工程,兴修运河工程》的决议一案。
很快,国政院便一纸政令发布了下去。
这一道政令,可谓是震惊朝野!
不管是百姓,还是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无不哗然……
一来是,秦始皇一心要修筑长城,如今皇帝不在,国政院却自作主张中止了长城工程,这说难听点,就是直接把皇帝的政令给废止了。
臣子废止皇帝的政令,这……怎么看都是在找死。
二来,修运河,这工程比修长城还浩大数倍,以举国之力亦难以完成,这妥妥的就是想把好不容易从困境当中脱身的大秦帝国,再去拖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深坑里去啊。
这等劳民伤财之事,在没有得到皇帝的准许下,擅自实施,这亦是妥妥的在找死啊!
所以,一时之间,百官惊呼一片,最后纷纷跳了出来,一齐向国政院进谏言,阻止此道政令的实施。
当然,百官劝谏,倒并不是因为反对李阳,反对新政。毕竟以白正为首的复辟一党,已经完蛋了,如今的百官,可以说是再无半点复辟的念头了。
笑话,蒙、冯两大世家,都支持新政,白家又垮了,剩下的老氏族想搞事情也搞不起来呀。
所以,如今百官劝谏,其原因并不是反对新政,也不是替李阳的安危担心,实际上其实是担心秦国因修运河而拖垮。算得上是,为国所忧吧。
但是,决定好了的事,李阳又怎么可能中止?
所以无论朝中众臣如何的劝阻,国政院都是通通打回。
用李阳的话来说,就是运河工程,对大秦帝国乃至整个华夏民族来说,都是很有必要。而且,他还扬言,要利用大搞基础建设的手段,打倒贫困户,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百官一听,直骂娘**!
修运河,还想打倒贫困户,达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小康你妹啊!
这种劳民伤国之事,能不坑死秦国就算不错了。
一时之间,百官无不鄙夷。
特别是吏部的议大夫董翳,更是直骂李阳是疯了。
是的,这不是丧心病狂,是什么?
有什么疯病,会比这更疯的呢?
议大夫是什么人?就是专门的谏议官,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
之前属于九卿制的郎中令之属官,因为改制,九卿制的郞中令变更为吏部尚书后,所以议大夫就是吏部的二把手,除了吏部尚书,就属他最大。特别是吏部尚书白正被铲除后,吏部尚书暂无人选(皇帝不在,扶苏虽然监国,但却也没权力去任命一个部堂的尚书人选),而他董翳就成了代行吏部尚书一职的人。
说起来,这位董翳,在历史上也是个牛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陈胜起兵后,秦二世便任命章邯为将,司马欣、董翳辅佐章邯作战。
结果楚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章邯,章邯派司马欣向咸阳请求援兵,但赵高不允,并派人追杀司马欣。董翳于是劝说章邯投降,章邯亦担心赵高迫害,遂率兵向项羽投降,项羽于是封章邯为雍王,管辖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管辖关中北部。《史记》、《汉书》等书将此三位秦将称为三秦。
只不过,可悲的是,也正因为三人的投降,二十余万秦国降兵不久便被项羽下令坑杀,最终这三王自然也一并清除了。
而秦国,也是因为这三个家伙的投降,致使二十余万秦国大军不战而降,导致秦国无兵抵抗,最终,灭亡。
当然,秦国灭亡,不能将错归于董翳一人身上,毕竟这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局。
不过,如今李阳来了,原本的历史自然也就改变了。
如今的董翳,它只不过是一个议大夫,兵权……也只不过执掌着宫廷宿卫之事。
…………
书归正转,话说,李阳不听劝阻,董翳很气愤,不过最让他感到可悲的是,国政院李斯、冯劫、蒙毅这三位国务大臣,居然也跟着李阳一块疯,张口也是说什么修运河,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简直就是令人乍舌。
既然李阳和几位国务大臣都疯了,那大家自然就只有去找扶苏了,毕竟扶苏监国,只有他能否决这一切失心疯的政令。
于是,百官以董翳为首,纷纷跑去找扶苏进谏,问为什么要支持李阳修运河?
扶苏却来一句:“饱暖思银意,所以不能让百姓闲着。”
董翳和百官直接晕倒!
董翳心里实在想不明白,扶苏以前一直爱民如子,甚至始皇帝要修长城,他都还反对,担心劳民伤财。结果……如今他居然生怕百姓闲着,宁愿支持李阳修运河的计划,这是想累死大秦百姓啊!
这……还是之前的那位仁慈的长公子吗?
董翳心里完全是懵逼的。
不过,为了能让扶苏醒悟,他还是继续劝道:“长公子,若担心百姓闲着,可以继续修长城,何必修运河。运河工程浩大,必将致使我大秦陷于深渊不可啊。”
一众大臣纷纷点头:“议大夫所言极是,长公子明鉴!”
扶苏却是白眼一翻:“尔们疯了吗?这么好的政策你们还阻止!”
董翳:“…………”
百官:“…………”
好政策?
众人直接无言以对了。
看到董翳他们一脸不认同的样子,扶苏不由摇头叹息了起来:“哎,尔等的眼界实在是太窄了,治国理念亦十分之落后呀,这样是不行的。这样吧,不如孤来为尔等授课,给尔等传授一些先进的治国理念?”
“啊?”
众人险些一头栽到地上去。
听课?
自己分明是来给你进谏言,给你“上课”的,结果反过来要听你上课,这不是鸡屁股上拴绳———扯蛋么?
“那个什么,臣的夫人病了,臣先告辞了。”董翳赶紧逃跑。
“臣的老母也病了,臣也先告辞了。”
“那个什么,臣儿子病了……”
“时候不早了,臣该回去睡了……”
“臣……觉得要下雨了,该回家收衣服了……”
一会儿功夫,一群大臣便跑了个无影无踪……
扶苏直接傻了……
抬头看了看,烈日当空,晴空万里,正值晌午。
睡觉?
下雨……收衣服?
孤日你妹的…………
(本章完)
………………………………
第三百四十九章 立场
话说,董翳他们逃出太子府后,一行人那是气得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大秦又将陷于劳民伤财的泥潭深渊了。
他们也看出来了,如今上至扶苏,下至整个国政院,都是达成了同识,运河工程是不可能劝谏的了了。
一名大臣无奈的道:“你说长公子和李斯他们怎么会相信‘修运河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水段’,这等屁话呀?”
众人苦笑。
这种事情实在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以至于大家都感觉李阳他们是都疯了。
当初修始皇帝为了修长城,抵御外敌,差点就让大秦亡国,天下之人,苦不堪言。
如今,李阳要修的运河,其工程比长城还要浩大,他们居然不仅不认为会将大秦带入深渊,而且还大言不惭的说是要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嘛!
李阳能说出那样的惊耸言论,倒也罢了,毕竟大家早就习惯了。
可是,李斯多年来一直担任大秦左丞相,改律法,治经济,管民生,这样一位治国经验丰富的老臣,居然也跟着李阳一起发疯,这就让大家感到非常的绝望。这等于是,朝中再无人可以去劝谏李阳以及扶苏了。
“现在可如何是好,大秦今年好不容易喜获丰收,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了,如今却是……哎,陛下若在,岂会容他们胡闹!”一个老臣哀叹了一声,满脸的忧国忧民。
无人出声,大家都没有主意了。
最后,众人只得再次望向董翳,道:“董大夫,你说我等还能怎么办?”
董翳苦笑了一下:“还能怎么办,等陛下回来吧。”
众人一想,也对,始皇帝又不是不会回来,快则一年,慢则两年三年,肯定就会回来的。到时候,只要皇帝下令中止运河工程,那么也不算太晚。
毕竟,眼下大秦粮食产量猛增三倍,扶苏折腾一两年,大秦尚能支撑。
想到这里,众人总算是略松了口气。
同时,大家心里不免又替扶苏感到惋惜。
长公子扶苏,自小不被始皇帝所喜,每每因政见的相左,而被斥责和冷落。
后来,好不容易被始皇帝所喜,更是被委以监国之重任。
加上他前不久令人大开眼界的诛伐白正一党的雷霆手段,简直是奠定了他成为大秦下一任继承者的位置。
论能力,铲除白正一党朝中旧势,替大秦的新政扫清了障碍。
论民心,其仁德之心,天下百姓敬之。
论御术,冯、蒙两大世家,尽投其门。
放眼秦国诸公子当中,试问谁还能更有资格以扶苏相比?
可以这么说,只在不如意外,待始皇帝回来,见到扶苏如此本事,必然会立他为储君。
可是,如今看来……
然并卵!
一个中止长城工程,兴修运河工程,被把这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碎。
中止长城工程是什么?
这是不敬、不孝之举!
长城工程可是始皇帝立誓要完成的一大壮举,然而却被他扶苏直接给中止了,这不是逆君逆父之大不敬的行径么?
加上兴修运河工程,劳民伤财,将整个大秦帝国带入深渊。
这等行径,始皇帝估计都得气到吐出半升血来不可。
可以想见,待皇帝回来,他扶苏莫说想当储君,能不走胡亥的旧路,被贬为民就算他小子运气了。
想到这里,众人无不摇头叹惜。
“可惜,可惜了啊!”
…………
以此同时,国政院关于中止长城工程,兴修运河的政令,正在快速的传遍大秦的各行省郡县。
江苏行省衙门。
“中止长城工程,改修运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