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秦始皇修的驰道和直道,已经是中国历史上,交流道路上的一大创举了。
李阳道:“虽说陛下修了驰道,但对南北之间的货物运输来说,依旧尚难,还需另想它法来解决这一困局。”
“难道……太傅有办法?”扶苏好奇道。
众人一听,也纷纷好奇的望向李阳。
(本章完)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运河
在大家看来,要想解决大秦南北之间的交通运输困局,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不过……
眼前的这个人是谁?他可是李阳!独具通天之智,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精通百家学问,无所不能。
以往的每次困局,不都是在他手中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吗?
所以,众人都一脸期待的看向李阳,心想如果真的要解决大秦南北之间交通运输的困局,这世上唯一眼前的这位镇国君才能有想法了。
看到众人好奇的目光,李阳点点头道:“办法我倒是有一个,不过要想实现,却也非易事啊。”
“哦?大人果真有办法!”一听,大家顿时大喜。
扶苏也很开心,赶紧催问道:“太傅是何办法,您快说来一听。”
李阳道:“修运河!”
“修运河?”
一听这话,大家不由一怔,因为李阳的这个办法,确实不失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一想到修运河,这工程可就大了。
李阳点点头:“没错,如果能将大江、黄河,乃至整个大秦南北几大水系全部连通,形成一个庞大的水运枢纽,那么这物流运输的困局便可得到彻底的解决了。”
众人微微点头,不过却也都沉思了起来。
很快,李斯便道:“镇国君,你所描绘的运河若一但连通,那确实可以使我大秦南北之间的货流运输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这工程可是十分浩大啊!”
萧何等人也纷纷点头。
扶苏亦道:“是啊,长城已然是倾举国之力在修筑了,如若此时又修这个比长城还更加浩大的运河工程,那百姓甚苦。”
李斯等人也点点头,很赞同扶苏的话。
其实,扶苏仁慈,心中第一想的就是百姓,这一点李阳还是颇为欣慰的。
不过……
对于运河工程,李阳却有着以他们不同的看法。
李阳道:“运河,乃是千年计,利在千秋万代之事,自然也非一朝一夕来完成。只是……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难,而便放弃这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们可以循循渐进,慢慢地来修。”
众人微微点头。
其实,李阳也知道修运河,无疑是对大秦百姓的一种苦。
但是,运河对华夏民族来说,确实是千年大计。
而李阳构建的水运网,其实差不多就是后世的京杭大运河了。
整个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是在于中国古代,而是延续至今的。
比如,在现今的21世纪,哪怕动车、火车、汽车、飞机等物流交涌如此高速发达,但是大运河依旧有不可替代的货运作用。
也就是说,大运河的作用,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达千年之久的,这种工程就算劳民伤财,但对华夏民族来说,也是值得去承担的。
特别是,现今的秦朝,一没火车,二没汽车,更没有飞机,那么这种内陆的水运网就对物流运输来说就显得是为重要了。
在李阳看来,修宫殿,可以说是劳民伤财。
但是修运河这种利在千秋,利在万世子孙,甚至对整个华夏民族的经济都能起来腾飞作用的伟大项目上,这就不能用劳民伤财来形容了。
这就好比,牺牲数十万将士,去驱外敌值得吗?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在一些对民族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上,做出一些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想到这里,李阳又补充道:“如若陛下在的话,其实我会提议中止长城项目。”
“中止长城项目?”众人微微一惊,大感意外。
“没错。”李阳点头道:“起初,我大秦以举国之力,修筑长城,其目的乃是为了以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如今,匈奴、东胡、夫余、肃慎,皆已成为我大秦之北方的蒙古、辽宁、吉林诸行省,它们已经是我大秦疆域了,这长城自然也就失去了其作用。而且,在自己的国内,修筑一道城墙,将本属于自己的疆土隔离在长城之外,这……看似是一道墙,但对于长城外的蒙古、辽宁、吉林各省的人来说,这却是筑在人心之中的一道墙,弊大于利。”
对于这一点,大家倒是纷纷点头。
李斯道:“镇国君所言极是,只是……如今陛下不在秦国,这长城……我等不好擅自停工啊。”
这时,扶苏道:“父皇离开之前曾说过,朝中国事,皆由太傅与国政院决定,只要太傅与国政院诸位大臣皆认为长城可以不用修筑了,那自然可以停工,孤相信父皇不会怪罪。”
“这……”李斯显然没有那个胆。
萧何倒是一笑,道:“我倒认为长公子此话不无道理,陛下乃明君圣主,既然长城防御外敌的功用已经失去了,那么继续劳民伤财修筑长城,显然不可取。我相信陛下也会认同镇国君的提议的。”
“那明日我们与冯、蒙二人在国政议听听他们二人的看法?”李斯道。
李阳点点头:“可以。”
扶苏笑道:“如果冯劫和蒙毅也赞成暂时停工长城项目,那么便可以将长城的工人送去修运河了,如此甚好!这样一来,就不须再去征招民夫了。”
李阳笑了笑,道:“长公子爱民之心,臣万分敬佩。不过,运河关乎大秦,乃至华夏民族的千年之计,自然是越多工人越好,进度越快越好了。修通一条水运,物流运输便能腾飞一次,意义重大。”
李阳倒是不指望能在短时间内将五大水运网全部打通,但是只要先打通一条水运网,那对大秦的物流交通来说,意义也是巨大的。
比如,黄河和长江水运网打通,南北之间就能有一个水运主干道往来了。
然后,再去打通其它几条运河,最后形成一个五大内陆水系的大运河网络,这简直不要太牛逼了。
扶苏一听,又担心起来了:“太傅,您不是说慢慢修吗?”
李阳笑道:“慢,是因为整个内陆水系的水运网非三年五载可完成,但是南北之间的主干水运网则要快点完成。比如,我们先将黄河和大江连通,这样南北之间的货物就可以畅通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大秦要想变强,变繁荣,变富有,就必须发展手工业,商业。但是,物流运输都无法畅通,商品运输困难,这经济又如何能发展起来呀?”
李阳将大秦目前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讲了出来,这倒让扶苏等人再次陷入了沉思当中。
过了一会儿后,扶苏道:“太傅目光长眼,孤不及也。”
李斯等人也点点头,显然他们没有想到大秦要发展商业,经济,物流交通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发展经济的最一基础。
李阳笑了笑:“要想富,先修路,这路不仅是陆路,亦是水路。”
“要想富,先修路?哈哈,镇国君此话,可谓是至理名言啊。”李斯大笑一声,不由叫了一声彩。
不过,为了不让扶苏担心修运河会劳民伤财。李阳还是补充了一句:“其实,修运河之事,也并非一定就是劳民伤财。在我看来,它反而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哦?”众人一愣,大感好奇。
李斯赶紧道:“镇国君此话怎讲?”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基建
李阳笑了笑,却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斯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大秦如今粮食产量增长三倍,未来只要不发生大的天灾,是否温饱问题已然无忧矣?”
众人点了点头,纪偕道:“犁具的改进,不仅加快了耕种效率,新农作物的种植的面积将来也会随着扩大,粮食问题确实无忧了。”
李阳又道:“粮食问题解决了,下一步我大秦是否要发展经济,让我大秦变得繁荣富强?”
众人再次点头,表示没错。
“太傅,孤有点晕,你要发展经济,可是又以举国之力修运河,这……孤听上去总觉得相两矛盾。运河工程浩大,不论是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可想象,如此一来,举国之力承担已是不易,同时又要发展经济,就变得难上加难了。”扶苏这会儿是越听越有点糊涂了,不由说道。
纪偕微微点头,也对此不解,道:“是啊,长公子之惑,亦是下官之惑。”
李阳看了看众人,发现他们都是对此感到不解。
于是不由一笑,道:“我问你们,犁具的改进,不仅加快了耕种效率,更是节省了人力。加上新农作物的种植,产量喜人,百姓温饱无忧,会不会变得无所事事?”
“这个……”
众人一愣,纪偕道:“以往百姓耕地,皆以锄头为具,如今一犁一牛,便可抵以往的五人劳力,加上新农作务的喜人产量,百姓若只图温饱,农闲之时确实无事可作。”
“既然如今一犁一牛,便可抵以往的五人劳力,那么多出的四人劳力,所以大秦目前不缺人力。”李阳看了一眼众人,然后接着道:“而且,诸位可有想过,大秦若要发展经济,手工业,商业便是手段,但是百姓手中无钱,这商品又卖给谁呢?百姓无钱购买商品,改善生活,反过来又有哪个商人会去生产经营?如此一来,大秦的经济又如何去发展,去实现繁荣和富强呢?”
“这……”众人再次被李阳的一顿反问,问得是无言以对。
是啊,百姓没有钱,自然就没办法购买商品,没人购买商品,自然就没人愿意去生产和经营,这经济就不可能发展。
这一连串质问,把大家都问得懵逼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纪偕道:“那如何办?”
李阳笑了笑:“修运河,便可解决这一诸烦恼。”
“啊?”扶苏首先就对此大感意外。
倒是执掌户部的纪偕,最先反应了过来,道:“大人的意思是……让多余的劳力去修运河,赚钱去消费?”
“没错!正是此理!”
李阳赞赏的看了一眼纪偕,此人一点就通,显然让他执掌户部,倒是用对人了。
“妙,果然是妙啊!”
此时,其他几个也总算是恍然大悟,顿时拍手叫绝。
李斯道:“镇国君一席话,倒真是有一种拨云见日,叫人茅塞顿开之感啊!妙,实在是妙。”
扶苏也是双眼放光,赞道:“太傅之办法,孤怎么就没想到呢,让百姓修运河赚钱,有了钱就有能力去购买商品,如此一来,整个大秦经济就盘活起来了,哈哈哈。”
“大人治国之才,世之少有,下官无比佩服。今日,能听大人的这一席话,让我等醍醐灌顶,对今日治国理顿,有了大彻大悟之益,这真是我等做下属的荣幸呐,我想这定是我等祖上三辈烧了高烧才有了今日这一大运幸啊。”萧何和张苍、韩信,则干脆臭不要脸的拍起了马屁。
李阳:“滚!”
顿时,一众人等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在李斯等人的眼里,李阳确实是一个治国之大才。
但是在李阳看来,这种刺激经济的手段,它有一箩筐,全部是后世社会现成的。
在他穿越的那个社会,国内经济要增长?搞基建啊!
国内经济要发展?搞基建呀!
国内经济要促内需?搞基建呀!
总之,基础建设那是被玩得如火纯青的地步了。李阳此时,只不过是拿来借用一把罢了。
收起笑容,李阳道:“当百姓修运河赚了钱,自然就会想去提高生活水平,买新衣服,新家具,吃大肉。看到别人生活过得如此幸福,其他人自然得跟上,于是大秦整个社会都会奋发上进,不会因为粮食够了,便失去上进心,如此,方能让我大秦帝国不断发展,不断变强。”
众人连连点头。
扶苏道:“那这么说来,修运河,非但不会劳民伤财,反而对我大秦颇为有利啊。”
李阳点点头:“没错,只要修运河的劳力,与耕种的劳力得以平衡,就绝对不会造成劳民伤财的结果。”
众人再次赞同的点点头。
在李阳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