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因为历代多有战乱,或徭役过重造成的,还有就是各种灾害造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只要一但安稳下来的话,便是盛世。中国五千年朝代更替中,盛世无不是如此,稍有安稳,便是盛世。
历代,缺的不是粮,缺的是太平和安稳。
李阳知道,国库充实,完全可以实现工程招标。
众人听完李阳的这番话,冯去疾还是有不解之处,又问:“依李中丞之策,把工程交予商人去办,商人若是给的工钱低了,百姓自是不肯干,若是工钱高了,百姓尽皆做工,而不为农事,这如何解决?”
李阳笑道:“冯相过忧了!商人何其精明也,怎会不知该用多少人呢?工钱太低,不如耕种,自是无人做工,所以工钱自然高于耕种之事,至于哪些人能去做工,何时做工,自是百姓与商人的事,哪怕有人放弃耕作,一年只为做工,那又何妨,只要他能足够交纳家中田税即可。国家每年田税能足额征到,工程便能运转,百姓或为耕种,或为做工,或一边从事耕种,农闲时再去从事做工,这都可保他们生计无忧,如此,大秦可安!”
众人听完之后,都沉思了起来。
麒麟殿中,变得诡异的寂静。
良久之后,似乎他们都扯掰清楚了,不由一个个两眼放光,一脸兴奋的样子。
有些人更是激动地忍不住拍手叫好!
冯去疾这时也两眼放光,有一种茅塞顿开,拨云见日之感,他突然发现,如果按李阳所说的办法去做,似乎真的既能保证百姓生计,又能保证国家税赋,还能使国家工程顺利进行。
想到这里,冯去疾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同时也无比诧异的看向李阳,他发现,这个少年,真的是每每都有惊喜,每每都让人有一种大开眼界,颠覆认知的感觉。
从他献仙药开始,对律法的剖析,对新法的改革,还有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无不是给人一种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奇妙经历。
所有的事情,他都能一眼看出问题之要害。
所有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他面前,都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解决……
眼光独到,理论新颖,办法新奇,实乃世之奇才!
冯去疾很少佩服过谁,这次是真的心服口服了,深深一揖:“李中丞此策,真可谓是一言点醒梦中人,叫我等如梦初醒,无不叹服。”
一众文武大臣也纷纷冲李阳拱手,道:“中丞大才,我等佩服!”
李阳也忙拱了拱手,算是回礼,脸上却一脸十分享受这种称赞的感觉。
自己的政策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同和支持,李阳也是大松了口气。同时,他又觉得好笑,他记得在以前的那个世界,很多人把“长城贴瓷砖”当成段子开玩笑,而今日,自己却真的把这个段子变成事实了。
而且,这种招标还不只是给长城贴瓷砖那么小,而是直接筑长城。
也不知道将来的史书上,会如何写这件事呢?
想到这里,李阳嘴一咧,忍不住得意的笑了起来。
当然,扶苏也是被李阳的这个策略给惊得目瞪口呆,这一次,他是真的被李阳的才能给惊呆了。
把役夫全数解散,谁敢去想?
把骊山、阿房、长城等工程交给商人去办,这更是无人敢想。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看似离谱的想法,结合到一起,居然似乎真的正好绝妙的能解决大秦的难题。
呼……
扶苏此刻是彻底的惊到说不出话来了,对本阳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地步。
现在,他终于明白父皇为何会愿意遣散所有役夫了,更加明白父皇为何会如此重用此人了。
此人,非常人也!
看来,父皇说的没错,他就是我大秦的吉星福相。
………………………………
第三十六章 秦国前景
“中丞妙策,扶苏受教了!”
扶苏心中震憾之余,恭恭敬敬的拱手一礼。
“臣,不敢言教!”
李阳早就听说公子扶苏为人仁,且知书达礼,虽然这家伙仁的有点愚,但李阳还是挺尊敬这种人的,毕竟身为秦国长公子,还能心系百姓黎民,这种德行可非常难得。
莫说在这古代,视百姓如奴隶、如蝼蚁的年代,哪怕放在后世,那些高官贵人,能心中装着百姓,替百姓着想的,也没有几人。
就这一条,李阳便不敢在扶苏面前失礼,拱手谦虚了起来。
“中丞不必过谦了,还未回来时,我便听闻中丞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独具通天之智,今日扶苏算是彻底的信服了。”扶苏笑着赞叹了一句,接着问道:“对了,中丞是怎么想出此妙策的,如此妙策真的只用了三天时间?”
众人也唰的一下全望向了李阳,很想知道之前所说的三天出妙策,是不是真的。
李阳笑了笑:“实不相瞒,臣确实花费了足足三天之久,方出此之策,此策也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众人无语。
三天时间想出这么一个治国妙策来,你竟然还说足足?还说之久?
大家都有一种智商被虐的感觉。
扶苏也苦笑了一下,觉得自己在李阳面前一比,智商就好像被人家给踩在地上磨擦一样的感觉,智商的尊严受创,同时也更好奇李阳后面那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嘀咕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显然在惴磨李阳的这句话。
李阳笑道:“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是说我大秦之税赋,取之于民,而将国家工程承包给商人,让商人雇佣百姓去做工,便叫用之于民。”
扶苏一听,顿时拍手叫好:“妙啊!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一来,国家办了实事,百姓也通过劳动获得了钱粮,解决了生计,两全齐美,全应此理呀!”
众人也都是两眼放光,无不叹服。
李斯这时还不忘拍了个马屁,道:“荀子口中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今日算是在李中丞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哈哈哈……”
此言一出,顿时满朝开怀大笑。
秦国眼下之难事,悉数在今日被一条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迎难而解,众人又怎会不开心呢。
只不过,李阳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他这条政策一但得到实施,那么等于是还富于民。
大秦每年赋税之多,是天下百姓的两倍,将这笔赋税的一大半通过工程劳作的方式,返还给百姓,足够让百姓家家皆有余粮。
百姓不用挨饥了,而且通过劳作赚得了钱财,自然就会想改善生活条件了,介时便是手工作坊兴起的时候了。
如此一来,商业还会远吗?
而且,饱暖思“银”意,大家会多生娃,人口也会急剧增加,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李阳并不打算这个时候就把这些事情,这个时候就讲出来,因为他明白,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认同和支持,反则只会令人匪夷所思。
就好比,今日所提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如果不是国库无存粮了,如果不是税赋征无可征了,他这种后世借鉴而来的先进策略,是不可能得到皇帝和满朝文武认同的。
这一切,皆是因为大秦无路可走了,所以不得不选择走李阳说的这条变革道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秦朝确实是一个历朝历代最适合改革的朝代。
因为六国刚刚统一不过十年时间,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是跟以往不同的。“皇帝”这个称呼是新发明的称呼,郡县制也是新创的,还有度量衡、文字,各种政策无不是在颠覆着以往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形态、旧思想,而且秦时各种规制也还不完善,甚至百姓可以颂贺平民万年无疆,见皇帝而不跪。
这一切,都说明着,在这个时代,只要符合皇帝的志愿,符合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一切皆有可能。
而反过来看,在后面的其它朝代,就难办许多了。各种完善的制度,各种祖制,特别是根深地固的封建思想,无不是在限制着新思想、新政策、新变革。而且,深受长久的封建思想迫害,百姓也跪久了,在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连站都站不起来了,新思想,新理念就更无从谈起了。
李阳知道,大秦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时代,因为它具有创新的政治土壤和环境。
它就和新中国一样,刚刚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是一颗刚刚诞生的新星,是不将一切旧思想、旧制度放在眼里的新帝国。
更重要的是,李阳还知道,秦始皇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君王,并非像历史书中讲的那样残暴不堪。
对于秦始皇来说,只要能让社会进步,能让大秦万万世,什么都不是问题。
废分封,改制度,儒士反对,杀儒士,烧诗经。
这在普通人看来,就是残暴,但站在社会发展的政治角度看,他杀的儒士,焚的诗书,其实是影响先进制度的旧思想。
先不论对与错,总归是叫全天下统一了新思想,巩固了新的郡县制度。
对于李阳来说,如今自己身居中丞相高位,有无数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后有雄心壮志的秦始皇,加上这全新的大秦政治土壤,可以说,未来大秦大有可为!
当然,大秦目前最迫切要做的,就是鼓励全民广种粮、多生娃,而这也正是李阳在努力实施的东西。
…………
而就在李阳对大秦重新审视的同时,大殿上的嬴政见扶苏一脸震惊叹服的表情,心里也很高兴,这是他要的效果。
只有让扶苏明白,治国靠仁,是毫无用处的,他才会真正的去思考,何为治国?
嬴政对今日这堂课,很是满意。特别是当李阳将扶苏以往的“轻徭役”之策,贬的一文不值时,嬴政更是嘴角微咧,心中发笑。
他转头对扶苏道:“儿啊,今日可懂何谓治国乎?”
扶苏微微点头:“儿臣今闻李中丞高见,确实对治国之仁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嬴政两眼一亮,赶紧道:“快说与朕听听。”
扶苏连忙道:“儿臣发现,治国与做人大有不同,做人,言行仁,便为仁。而治国方法仁,于民并非是仁。治国当像李中丞那样,看清问题本质,不问方法如何,只要结果于民有利,于国有利,便为仁政。”
“哈哈,好!”
嬴政一听,那是又惊又喜,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今天终于开窍了。
同时,他也不可思议的看向李阳,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就是听李阳讲了一个治国之策,就有了如此大的改变,竟是能说出这番道理来,这真是让嬴政激动不已。
当下,他意味深长地道:“儿啊,朕欲让你拜李阳为师,你可赞同?”
扶苏一喜,连忙拱手:“儿臣正有此愿,谢父皇!”
嬴政欣慰的点点头,然后便对李阳道:“李中丞,朕有一请,想请你收扶苏为学生,教他治国之本领,不知中丞可否答应啊?”
………………………………
第三十七章 吟诗一首
“啊?这……这合适吗?”
李阳一愣,倒是大感意外。
这倒不是他没能力教,自己懂得的东西,要调教这么一个古代人,那简直就是跟玩似的,只是让李阳觉得不合适的是,这公子扶苏与自己年纪相仿,甚至还比自己稍大一些,这要是以师生相称,总显得有点别扭。
嬴政好奇道:“中丞收扶苏为学生,这有何不妥?”
李阳直言道:“臣年纪尚浅,岂能被扶苏殿长尊为师长。”
嬴政大笑:“原来是这般,朕还以为中丞不愿意呢。只是年纪相仿,这有何妨,尊师授学,本就只论学识。中丞乃是仙人的亲传弟子,论学识,我大秦无出中丞其右者,论辈份,中丞更是鬼谷先生之师弟,我大秦商君之师叔辈,中丞做扶苏的老师,绰绰有余。”
扶苏赶紧走了下来,对李阳恭恭敬敬的拱手一礼:“学生扶苏,诚心拜先生为老师,望先生成全!”
说完,拱手深深一揖。
李阳一看,这都拜下来了,只好拱手回礼:“臣,唯遵命是也!”
扶苏大喜,立即变口唤了一声:“太傅!”
李阳笑了笑,这倒是他没有意料到的,一个早朝下来,居然就多了一个头衔,居然就当上太傅了。
不过,这样也好,未来的大秦接班人,成了自个儿的学生了,这对将来的深化改革大有好处。
见李阳答应了,嬴政也开怀大笑起来:“哈哈……哈哈……”
这大笑声,一点也没有了始皇帝的风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