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排序将会在行政考试和公务员选拔中凸显出来。
不错,现在罗马帝国正式开启了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
李维要从所有的控制区挑选有才能的人,反正他不用担心忠诚度的问题,真要是能晋升到中高层的话,只需要行政点化一番即可。
相信在行政体系中能爬上来的人,都是有点能力的,毕竟罗马帝国是新兴国家,还没有老牌国家内部的腐朽裙带气息。
那些政府高层,也会在李维的警告下收敛自己提拔亲信的欲望,这都是行政点化带来的忠诚度加成。
本来李维还想趁着这次内阁改革,推行教育普及,结果被告知财政已经没有多余的预算。
即便现在的正规军都是系统洗脑的部队,不需要发放军饷和各种补贴,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但爆海军的消耗巨大,再加上国内恢复生产也需要花钱,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普及教育。
李维政府只好通过口头上的鼓励,让民办小学对语言进行普及。
虽然出了三大官方通用语的学校都被关闭了,但被授予了官方通用语的资本家们,还是不介意在推广自身语言上建立一些学校的,哪怕只是杯水车薪,至少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开头不是?
最重要的是,政府不需要出钱,只要批发公文即可。
到了19世纪,欧洲的有钱人和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欧陆经过两年的和平发展后,李维政府再一次收到了来自远东战场的情报。
伦敦政府将远东战场表现出色的指挥官肯德基上校晋升为少将,并让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给肯德基少将送去了两千余人的白人兵团和三千余人的印度士兵!
当然,这不是一次性运输,而是陆陆续续分批运送到的。
不光如此,伦敦政府似乎对肯德基少将的战果异常满意,还将他的级别提升到海军舰队总司令的同级,不再受到海军舰队司令的节制。
在李维得到消息的时候,肯德基少将已经成为远征军名副其实的总司令。
当然,他也没有辜负伦敦政府的期望,肯德基少将通过收买当地人细作,骗开江宁城门,占领了东南的军政首要之地江宁府府城(后世的南京)!
除此之外,李维收到的情报上还着重强调,这个肯德基少将是战争狂人,三次拒绝清廷的停战和谈意见!
只因为清廷给出的投降条件不符合肯德基少将的心理预期。
然而,清廷给出的投降条件,已经达到了伦敦城内资本家们的心里预期,如果不是肯德基少将一仗未败,早就因为私自阻碍停战而被撤职了。
在情报中,李维看到了肯德基少将对清廷提出的过分要求。
第一条就是割让广东省作为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永久租借地!
租借地不过是让清廷面子上好看的说辞罢了,这其实就是建立殖民地!
单就这一条,清廷就不能同意啊!
第345章 是否登陆英伦三岛
1808年,罗马帝国的地中海舰队终于成型了,而罗马帝国的皇帝李维,也在参加完地中海舰队阅兵礼后,返回维也纳召开了御前会议。
会议刚开始,李维就目光炯炯的盯向自己的海军大臣问道:“如果我们跟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爆发战争,海军有多少登陆英伦三岛的把握。
在不开启海上决战的前提下。”
李维知道,现在的罗马帝国的海军只能与不列颠皇家海军中的地中海大舰队平分秋色,这只是战舰等硬件上的数据对比。
若是加上水兵炮手等软件设施的话,罗马帝国的地中海舰队胜率还是比较低的。
所以,现在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只是拥有跟不列颠皇家海军碰撞的实力,却没有击败他们的实力。
毕竟罗马帝国在下饺子,人家不列颠也不是傻看着!
英伦三岛的本土陆军规模扩编缓慢,就是因为大量的军费预算都倾斜在皇家海军身上。
在木壳风帆战舰的时代,海军作战胜负预估其实很简单,看的就是谁的船多跑多,谁的战列舰更加高大威猛抗揍!
为何一级战列舰被称之为海上的移动堡垒?
就是因为一级战列舰不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大个子,抗炮击能力也是最强的。
击沉一艘一级战列舰的难度,远超击沉二三级战列舰的难度。
至于接舷战,那更是送死无疑!
没有同等级的战列舰,光是弥补双方甲版的高度差,就要多付出不知多少牺牲。
更何况,一级战列舰光是一面侧弦就有大几十门火炮,普通的战舰能顶得住几轮排炮?
战列舰对火炮的后坐力承载是非常高的,舰炮的口径和有效射程远超陆地用的野战炮,也只有无法移动的要塞炮能与其媲美,再加上风帆战列舰那坑爹的航速……
所以,在风帆战列舰时代火炮注定取代接舷战,火力处于弱势的一方很难接近敌方的大型战舰。
当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就是被英国皇家海军用火炮击败的,那可是17世纪的海战!
现在都已经19世纪初了,风帆战舰的火炮早已发展到巅峰,最差的一级战列舰也有上百门火炮配置,至少三层炮甲板。
至于那种航速快体型小的战舰,即便靠上去也没什么意义,并且体型小意味着更容易被击沉,承载的海员水兵也更少,就算成功接舷战,面对战列舰上数百名水兵也是送人头的命。
这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统御世界海权霸主的原因。
“陛下是想搞突袭登陆战么?”
海军大臣思索片刻问道。
“不错,帝国还要兼顾陆军,领土和人口虽然占据绝对优势,但不可能拿出足够多的财富去跟不列颠人将这场海军竞赛一直持续下去。
我想,我们现在的船只已经足以承担起一次性运送数千乃至上万人登陆英伦三岛海岸了。
茫茫大海之上,不列颠的皇家海军也不可能24小时盯着,只有布局妥当,应该有机会将一批军队运送到英伦三岛上面吧。
不列颠本土的正规陆军只有寥寥几万人而已,只要罗马近卫军登陆成功,帝国就有机会彻底击败不列颠。
没有不列颠的财力支持,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根本不是罗马的对手!”
“陛下英明……”
在场的内阁大臣,齐声附和道。
甭管这个战略计划是否成功,反正只要是皇帝陛下想出来的,都必须要口头支持!
至于不足之处,大家在后面慢慢补充就是。
异口同声的恭贺后,海军大臣才再次开口道:
“陛下说的没错,在茫茫大海上,我们突然派出一支支舰队航行到人烟稀少的英伦三岛海岸线,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没有现成的港口,必然会延长登陆时间,若是真的一次性运送几千人的话,在没有任何港口设施的海岸线,光是卸载士兵和他们携带的军用物资,就需要数日时间。
而大批登陆的军队,很难长时间隐瞒踪迹,我们的登陆点早晚会被发现,到时候就会引来不列颠皇家海军的围追堵截。
或许,我们登陆的部队不会遭到危险,但返航的海军舰船大概率会被不列颠皇家海军堵住或追上,最终葬送海底。
如此一来,我们不光会丧失大量的舰船,还会导致已经登陆的部队无法从本土获取任何补给品。
只能依靠他们带过去的那些物资打仗。
士兵们吃穿用度的东西,或许可以以战养战,就地补给,但武器弹药的话,恐怕难以获取。
除非能攻下拥有军火库的大城市或军事要塞。
只是,英伦三岛上的英军都是本土精锐,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军事要塞,都必然会驻扎大批军队,并且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有本土作战优势和本土民众的情报支持,我方登陆部队很难隐藏行踪,无论进攻哪里,都必然会遭遇大股敌军的拦截和抵抗。
最终,恐怕会陷入永无止境的战斗,在弹尽粮绝中灭亡。
陛下,没有本土物资支持的军队,就如同无根浮萍,只需要一次失败,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而这种登陆机会,我们只有一次,因为舰队覆灭后,我们很难再组织一支大舰队运送部队登陆英伦三岛了。”
“一次性运送大量部队登陆,目标确实大了点,需要的舰船也多,需要押上我们的大舰队。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将舰队化整为零,一艘或几艘船组成一个登陆小分队,散在英伦三岛漫长的海岸线上,把登陆部队送上去之后,再让他们自己汇合作战。
罗马近卫军不畏艰辛死亡,他们一定会配合好的。
而且,分散的部队,也可以让不列颠本土陆军兵力分散。”
“陛下,运送作战士兵不单单是把人送上去即可,如果要保证士兵的战斗力和续航能力,必须给他们准备充足的物资。
这些物资都会占据船舱中不小的空间,甚至比士兵本人占据的船舱空间大得多。
所以,一艘船或者几艘船根本运不了多少士兵,大船的话运送上百人登陆就很不错了,毕竟船上还有水兵和其他航运补给。
若是缩减士兵的作战物资,让他们轻装登陆的话,倒是可以多运送上去一些人,但他们登陆后必须在几日内就搜刮到足够的食物饮水,并且弹药方面也会捉襟见肘,估计打上一场激烈的战斗就会用光携带的弹药。
英伦三岛上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大量的民兵,每一个村镇都有数量不等的民兵,若是小股部队登陆,光是击败成群结队前来骚扰的民兵,恐怕就会耗光子弹。
民兵的战斗力或许不行,但他们熟悉地形,并且仇视我们的军队,即便是打冷枪,也容易让小股部队损失惨重。
运送小股部队登陆英伦三岛,很难看见他们汇合的那一刻。
不过,我们可以在大部队登陆后,再运送小股部队登陆,作为大部队的支援力量。
一艘船或者几艘船的小规模船队,比大规模船队更难以被察觉到。
如果不追求运输效率的话,我们可以大量运用体型不大的快船,哪怕一次只能运送几十人,但只要跑得快,就很难被不列颠皇家海军追击击沉。
不至于将海军舰船当成一次性消耗品。
当然,无论是哪种登陆方式,帝国都会遭受惨重的损失,要做好大舰队被覆灭,登陆主力全军覆没的心理准备。
并且,即便帝国用尽全力往英伦三岛运输小股部队,也远远比不上不列颠人本土作战的支援,最终登陆的部队就算一直打胜仗,也会被彻底消耗殆尽。
依靠这种突袭方式的登陆作战,是无法击败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
他们毕竟不是羸弱的土著王国。”
李维听后算是明白了。
没有制海权搞突袭登陆,大股登陆的话,海军就是一锤子买卖,小股登陆的话,无非是去跟不列颠民兵死磕,多杀一些人而已。
即便两种战术方针拼凑在一起,小股分散登陆作为支援方式,也赶不上大股部队在人家老家里被围殴消耗的速度。
毕竟,一旦突袭登陆成功,不列颠的皇家海军必然会疯了一般封锁整个英伦三岛的海岸线,登陆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当然,最大的限制还在于这个时代的风帆木壳战舰运力不足,运力大的舰船体型大,跑得速度不够快,突袭运输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只要不列颠皇家海军不眼瞎,肯定能追上。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将运力大的舰船都编入第一波大规模投送登陆中,和主力舰队摆在一起,即便被击沉也要在不列颠皇家海军身上咬下一块肉。
那些快船则安排在后续的小股登陆部队身上。
“无法覆灭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没关系,只要我们能让英伦三岛陷入战火中,到他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一番,损耗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国力,令他们无暇他顾欧洲战场即可。
为此付出一些军队的损失,也是值得的。”
“陛下,请恕老臣直言。
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真正支持欧陆各国的财力,主要出自于那些有钱的资本家和贵族手中。
这些人往往都扎堆居住在大城市和家传城堡里。
一旦登陆成功,这些有钱人必然会逃亡驻兵众多的大城市和军事重镇,想要抓到他们恐怕很难。
我军在英伦三岛上的烧杀抢掠,只会让这些人更加惧怕我们,从而不惜血本的向我们的敌人投资。
当然,也会向他们的政府军队投资,用来解决帝国军队。
当战争威胁到那些有钱人的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后,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
金钱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如果我们不进攻英伦三岛,那些资本家没有切身体会到危机感,哪怕伦敦政府再强调罗马帝国的威胁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