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不怕财政破产么?”
在情报方面的战斗,李维政府一直没办法渗透进入英伦三岛的上层社会,所以对伦敦政府的计划十分模糊。
李维也是在印度仆从军登陆埃及后,才得知伦敦政府这个疯狂的作战计划。
如果希腊共和国真的扛不住,或许伦敦政府真的能迫使李维暂停发动中欧攻势,继续维持双方的战略平衡,一直这么耗下去……
这显然是李维不想要的结果。
毕竟除了中欧战线外,巴尔干地区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占据明显优势,塞尔维亚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完全是在玩命才堪堪挡住了奥斯曼帝国的攻势,时间拖久了,保加利亚王国必然会崩溃。
奥斯曼帝国能武装起来的部队,比保加利亚民族的适龄青壮数量都多!
更何况,希腊共和国完蛋后,李维就不得不调遣法兰西国防军去救场,到时候就要在希腊山区之间跟英国仆从军陷入漫长的消耗战。
有了印度兵源,战争对伦敦政府来说真的就剩下钱的问题了。
最重要的是,不结束第四次反法战争,李维的全面战争系统就无法结算,他就没办法获得荣耀值训练洗脑军队补充!
所以,这场第四次反法战争拖得让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等欧洲大陆国家难受,李维同样感到很难受……
即便是伦敦政府,在这场战争中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垄断的海外贸易赚来的财富,还没等捂热乎全都投入到战争的无底洞中。
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军费消耗,不少都是伦敦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撑着的。
虽说这些贷款全都在英伦三岛内部消化成了各种物资才运送到欧陆大陆给盟友,但赚钱的只是英国资本家而不是伦敦政府啊!
第四次反法战争让伦敦政府的国家财富不断流失,却让国内的经济出现畸形繁华,尤其是军工行业和金融行业,那真是火热的不能再火热,间接解决了大量底层平民的工作问题。
不断开设的各种生产军用物资(不光是兵工厂,还有生产各种补给的工厂),养活了数以万计的工人!
只是,伦敦政府很清楚这种繁荣是虚假的,是建立在政府财富高速流失的情况下,用不了多久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就要负债了!
国家财政穷困,民间财富云集的结果,那些政客们又不是不知道。
更何况,民间的财富是云集在少数人的资产阶级和贵族手里(英国贵族也有很多兼职资本家和工厂主),并不是散入广大平民手中。
一旦战争结束,必然会有大量生产战略物资的工厂倒毙破产。
那些老板们可以临时脱手,但下岗的工人们怎么办?
时间拖得久了,国家财政亏空越来越大,到时候连安抚失业工人的钱都掏不出来!
这个时代的大不列颠可不是后世的美利坚,政府还没有被资本财阀完全掌控呢,英国还是王室的产业!
因此,哪怕是伦敦政府也是在赌博,赌李维政府会先一步撑不住求和。
对于伦敦政府来说,第四次反法战争绝不能像前三次那样惨败,否则欧洲大陆上再想找到能跟李维政权匹敌的对手都难!
到时候,统一欧洲大陆的李维,就算是不通过战争手段,慢慢消耗也能玩死英国佬。
光是欧陆的工业生产力就不是英伦三岛能比拟的。
而工业产能是这个时代英伦三岛相比于其他欧陆国家最大的优势,没有之一!
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
李维听完马尼德的汇报后,沉思片刻下令道:“让拿破仑将军提前准备一下吧。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亚里士多德身上。
若是亚里士多德能维持住局势自然最好,若是希腊共和国沦陷,或者亚里士多德政权倒台,我们要趁着英国人脚跟没有站稳的时候,立刻派兵进入希腊地区!
亚里士多德带走了整个希腊最能打的部队,他的失败必然伴随着希腊军队的精华消失,那时候的希腊是最虚弱的,不会给我们造成多少阻碍。”
李维很清楚亚里士多德政府进行的军制改革,现在的希腊国防军就是以前的荣誉军团、希腊正规军、希腊地方军阀武装中筛选出来的精锐,组成的兵团。
严格的筛选制度下,就是希腊精华的凝聚,在希腊国防军中的每一个士兵,都至少参加过三次战斗!
其中过半士兵都参加过万人级别以上的会战!
在李维做出战略指示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带领的大军前方的骑兵斥候,首次与英军斥候发生了接触。
双方并没有展开交战,保持了克制。
这次接触后不久,双方就纷纷派出大量的侦察部队,以营为基础单位!
紧接着,亚里士多德带领的希腊国防军就被英王德意志兵团打的满头大包,短短三天时间,损失高达千余人!
这些小规模的侦查遭遇战,将亚里士多德打蒙了。
亚里士多德甚至一度认为,伦敦政府打算让精锐的英王德意志兵团打前锋进攻他的十万大军!
第323章 斯巴达故地决战
很显然,伦敦政府还没有疯狂到那一步,毕竟这个世界的英王德意志兵团,经过数轮扩军后也才一万五千多兵力罢了。
英国指挥官的目地很简单,保证己方的战场视野,逼迫亚里士多德发起决战。
因为小股部队的遭遇战,希腊国防军根本不是英王德意志兵团的对手,只要兵力差距不大,希腊国防军都是被暴揍的对象……
如此一来,亚里士多德想要突破英王德意志兵团的视野封锁,只能派遣大部队,大部队一出,决战的机会就送到英国指挥官面前。
英军将领摆开的是阳谋,除非亚里士多德带兵缩回去逐城据守,否则只能将大部队压上来。
若是亚里士多德带着希腊国防军分散到各个城市中据守,那英国指挥官估计会笑出猪叫声来……
原因很简单,这次登陆的英王德意志兵团从富裕的英国皇家海军舰船上,拆卸下来大量的火炮。
要是希腊国防军把自己关入城防当中,英军就能从容不迫的布置这些大口径的舰炮,把希腊国防军轰得怀疑人生。
比拼火炮,希腊国防军在英军面前就是个孙子……
再加上英军有大量的印度炮灰,完全可以用人命将被火炮炸的七零八落的城池推平。
攻城最重要的两条——火力和人力,英军都占据优势,自然希望能打几场酣畅淋漓的攻城战。
最关键的是,攻城战中,印度仆从军的督战更加高效,不容易出现全面溃败无法阻止的情况。
英国指挥官知道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怎么可能不知道?
大肆登陆的印度仆从军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根本不是什么秘密,那么多人登陆,英国谍报组织无论多么牛掰也隐瞒不住。
没多久,英王德意志兵团的侦察营就发现了希腊国防军的主力大部队。
希腊南部拉哥尼亚平原上,双方的主力正式遭遇。
拉哥尼亚平原是古希腊城邦时代斯巴达人生活居住的地区,当时高傲的斯巴达人没有像其他希腊城邦那般,建立起高高的城墙保护自己的居所,而是将斯巴达城邦敞开了建立在拉哥尼亚平原上,完全不设防!
斯巴达战士就是斯巴达城邦唯一的自卫力量。
然后,斯巴达在打败雅典称霸希腊不久,就被底比斯人灭掉了,后来更是沦为马其顿人的奴隶……
底比斯人用事实证明,纯军事化社会未必会一直胜利下去。
亚历山大大帝更是用事实证明,只需要有一支职业军队,平民是否进行军事化管理对战争胜负影响不大。
当时的世界帝国波斯被亚历山大大帝覆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波斯帝国自始至终都没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职业化军队。
波斯军队除了数量优势外,在亚历山大面前一无是处。
现在,亚里士多德打算在斯巴达城邦覆灭的地方,击败可恶的英国入侵者。
斯巴达精神在李维上辈子风靡全球,但在这个时代的希腊并不受欢迎,在很多希腊人看来,斯巴达精神就是在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榨人们的肉体,是比君主制还要落后腐朽的反人类制度……
反倒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雅典,十分受到希腊人的推崇。
雅典城邦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永远是希腊富豪们孜孜不倦的爱好。
地平线上,高高扬起的米字旗渐渐浮现在亚里士多德的单筒望远镜中。
亚里士多德看着穿着廉价布袍,一点不像军装的印度阿三兵,只有第一排士兵才拿着火枪,后面全都是长矛大刀的组合,嘴角不禁划起一丝冷笑。
“英国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傲慢无比,这可是你们亲手送给我的胜利!”
随后,亚里士多德手举单筒望远镜,朝着英军战线两翼的方向扫视过去,脸色顿时变得难堪起来,打消了从侧翼迂回的打算。
因为两翼的旗帜都是英王德意志兵团,清一色穿着鲜亮的红色军装,头戴黑色高筒帽,上面还插着骚包的羽毛装饰物……
嗯,在欧洲排队枪毙时代,头上带羽毛的帽子被视为一种荣耀,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才有资格佩戴。
之所以有这个传统,一来是因为头上插一根羽毛真的很吸引人的眼球,是不是正面吸引就不得而知了……
二来,这种帽子贼特么贵!
那可是羽毛啊!
要杀多少只可爱的鸟儿才能凑齐?
成本怎么可能不高?
甚至不少部队还要求一个色彩的羽毛,那更是该类鸟儿的灾难……
人类就是这么一种残忍的生物,热衷于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建立在其他物种的痛苦之上。
当然,人类连自相残杀的战争都发动了不知多少回,更何况是针对其他物种?
英王德意志兵团的兵力并不多,但却让亚里士多德立刻打消了去触碰眉头的打算。
双方可是超过20万大军作战,整个拉哥尼亚平原都被挤得满满当当,两翼防线已经拉伸到平原外围的山谷之中。
想要迂回包抄只有两种方式,翻山越岭爬到敌人的后方!
哪怕士兵们有这个毅力,等爬过去正面战斗差不多也结束了……
第二个方法就是强行突破敌军两翼部队的防线,穿插进去侧击敌军正面主力。
之前双方的侦查遭遇战已经证明,希腊国防军真的不是英王德意志兵团的对手……
根据希腊国防军幸存士兵供诉,英王德意志兵团的士兵最让他们恐惧的就是枪法。
英王德意志兵团的枪法让他们怀疑自己遇到了法兰西国防军!
不错,英王德意志兵团最骄傲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枪法和装弹速度。
英王德意志兵团更倾向于用火力消灭对手,而不是进入刺刀肉搏战中,其实,英王德意志兵团很适合充当轻步兵,他们跟其他英国部队配合作战的时候,一般也是作为山地兵和轻步兵使用。
这次虽然没有英国红衫军配合,但印度仆从军数量足够,英王德意志兵团自然不用充当主力。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发现英军将火炮都布置在两翼阵线上,中央的印度仆从军队列中,看不到一门英军火炮!
连普通的臼炮都看不见!
这是不相信印度仆从军,还是打算利用火炮交叉射击?
不过英军的火炮很多都是从军舰上面拆卸下来的大口径舰炮,射程够远,布置到两翼有英王德意志兵团护卫着,倒是更加安全一些。
这自然也增加了英军阵线两翼被突破的难度。
当然,英军战线的中路主力比起两翼也不是没有优势,至少亚里士多德通过单筒望远镜,至今没能看到印度仆从军的尽头,密密麻麻全都是阿三头巾!
“英国人将这些印度人训练的不错,他们竟然在走队列的时候没有顺拐。”
亚里士多德心里嘀咕道。
在层层递进的印度仆从军各个队列之间,则是穿着亮眼红色军装的英国军官。
这些英国军官全都骑乘在战马上,亚里士多德估计他没能看到英国骑兵的原因,就是战马都分给这帮英国军官了!
在印度仆从军的队列前后左右,还有穿着明显华丽一些,有了军服样子的印度人,这些人哪怕是亚里士多德这个不了解印度仆从军的外行都能看出来他们基层军官的身份。
在一群廉价布袍印度兵中,穿成这样真的十分显眼,很容易被印度兵辨认出来。
排队枪毙时代,军官的服装之所以要一个比一个华丽,一个比一个特殊,就是为了让士兵们便于分辨。
反正这个时代的火枪性能不足以支撑远距离视距内的狙击,军官不用担心仗没打完自己先被狙杀的问题。
当然,这里不包括那些随同士兵一起到前线的基层军官。
在排队枪毙时代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