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希腊共和国的海军?
好吧,在英国皇家海军眼里,希腊共和国的海军只配打渔!
经过数天的跋涉后,古拉格终于来到了一处海港城市……外郊的军营中。
在这里,古拉格总算是看到了真正的,发配给他们的武器!
然后,古拉格领到了一把砍刀……
古拉格领取到砍刀后,满脑子问号,看着那些领取到火枪的同伴,不禁困惑道:“为什么我没有枪?”
跟古拉格一样发出疑问的可不是少数,而是大多数,古拉格所在的连队中,只有一成的士兵领取到了火枪,还都是二手货!
伦敦政府算了一笔账,他们觉得印度士兵的生命不值得他们提供造价不菲的火枪,甚至伦敦政府的财政大臣在内阁会议上,公开指出,一杆滑膛枪的价格高于一名印度士兵!
除此之外,伦敦政府认为天生胆小怯懦的印度贱民和奴隶,上了战场根本无法运用红衫军的排队枪毙战术,只能使用原始的人海冲锋战术,用人命去填敌人的枪林弹雨。
既然如此,他们为何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给印度士兵装备火枪?
当然,如果有部分印度仆从军在战场上有不错的表现,可以考虑给他们全员列装上火枪。
而古拉格所在的这个连队中,能拿到滑膛枪的士兵,都是训练期间射击成绩最好的那一小撮人以及军官!
古拉格挥舞了一下这把大刀,发现它的重量很轻,有点像他在家乡城市中,见到过的黑帮斗殴使用过的长刀。
显而易见的,这把大刀的质量很有问题……
不知能坚持到砍死第几个人?
只是,在训练期间饱受折磨带来的服从性,让古拉格不敢去找军官们询问这个问题,包括他的同伴在内,都只是互相之间抱怨几句而已。
印度士兵的服从性再一次得到英国将军们的赞扬,他们对自己手中领到质量下乘,价格低廉的大刀长矛,没有任何怨言。
这种事情要是放在红衫军中,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又浑浑噩噩过了几天,在军官们的训斥下,熟悉了自己手里领取到的武器后,抱着大头巾的古拉格,再次跟着大部队登上了让他作呕的军舰。
哪怕他已经吐习惯了,古拉格对于漂洋过海仍然没有任何好感。
要知道,登船的时候,古拉格所在的连队是超编的,结果到了埃及,活下来的连队变成缺额了……
很显然,英国军官连坐船减员的问题都算进去了。
正如伦敦政府财政大臣所说的那般,印度士兵真的太廉价了,他们根本不需要任何军饷报酬,只要管吃管住,就有的是首陀罗和达利特争先恐后的加入到仆从军中。
哦对了,在英国军队中,这些印度仆从军的正式称号为欧洲远征军。
英国人为头脑,印度人为手脚,数量仿佛无穷尽的欧洲远征军,开始浩浩荡荡的朝着英国人控制的爱琴海岛屿挺进。
这自然不可能隐瞒住隔壁的希腊共和国!
亚里士多德政府的外交部门,对英国公使进行了强烈谴责,而英国公使则甩下一份最后通牒后,就逍遥离开了希腊!
最后通牒的内容很简单,让希腊共和国重返第四次反法同盟并对神圣同盟宣战!
到了那时候,这支欧洲远征军就不是希腊共和国的敌人,而是他们的盟军!
如果亚里士多德没有被行政点化的话,或许会真的同意。
毕竟这次伦敦政府依靠雄厚的财力,布下的阵势非常大。
伦敦政府在节省了大量火枪消耗后,发现他们能征召的印度兵远远不止十万人!
只需要搞定那些印度土邦王公,英属印度殖民政府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用食物诱惑大量的首陀罗和达利特参军入伍。
并且从印度反馈回来的消息称,这些印度士兵除了有些懦弱外,几乎没有任何缺陷,十分听话!
拿到英国最后通牒的亚里士多德政府,转身就投入到神圣同盟的怀抱当中。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公开宣讲,希腊人希望能拥有一片和平的故土,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却用战争威胁,为了希腊共和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希腊共和国将会加入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对手那面。
理由很充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虽然希腊不少人对于加入神圣同盟感到不对劲,但英国连欧洲远征军都准备好了,难不成要单独硬抗英国人的入侵?
同样的道理,塞尔维亚王国政府也对希腊共和国的加入有很大异议,塞尔维亚王国地方政府联名上奏给李维这个塞尔维亚国王,想要让他拒绝希腊共和国加入到神圣同盟中,让希腊共和国自生自灭!
很显然,这在政治上是非常幼稚的行为!
即便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内阁已经被李维行政点化,但李维一旦做出这番举动,希腊共和国内部必然会引起极端仇视,到时候发动革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统治也未必不可能。
反正只要希腊共和国跳反的速度够快,伦敦政府那面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实际上,希腊政府中不少人都比较倾向于反法同盟而不是神圣同盟,如果不是亚里士多德,希腊绝不会走上加入神圣同盟这条道路。
自然而然的,塞尔维亚王国地方政府的联名上奏被李维严词拒绝了,还顺带着训斥了一顿,警告那些地方政府官员,再多管闲事就通通回家吃老米!
此时,法兰西帝国如日中天,塞尔维亚王国还要和保加利亚王国共同面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自然不敢违背李维的意志。
罗马尼亚王国需要提防俄罗斯帝国南下,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提供不了多少助力。
不过,巴尔干三小强面对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战斗意志倒是出乎李维预料,李维政府根本不需要做任何动员和鼓励!
第322章 摧枯拉朽的登陆
有巴尔干三小强帮着看大门,李维政府的调兵计划一直十分顺利,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开启中欧决战。
直到李维在维也纳收到了英国皇家海军炮轰多个港口城市,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开辟了三个有着完整港口设施的登陆点消息!
这是李维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力有多强。
在李维收到的战报中,英国皇家海军单凭地中海舰队的半数舰船,就同时对希腊三座港口城镇发起突袭进攻。
希腊的舰船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面前,连一轮齐射都挡不住……
而希腊共和国的岸防炮台,都传承自奥斯曼帝国时期,年久失修都不是大问题,到了打起来的时候,希腊共和国的守军发现很多火炮一开就炸膛!
战斗结束后,光是炸膛就弄死弄伤了上百名希腊守军士兵……
这是一场碾压式战斗。
英国皇家海军完全是在用打土著王国的经验在打这场登陆战。
先是利用碾压级别的舰炮优势,将希腊港口的所有炮台都轮了个干净。
然后再对港口附近的兵营进行一番清理,凡是英国皇家海军能看得到的地方,出现的希腊士兵都会遭到数不清的炮弹洗礼。
战报上着重强调,由于希腊守军的抵抗太过鱼腩,英国皇家海军派出很多小型炮舰(就是江河里航行的那种木制帆船),抵近岸边,使用葡萄弹对希腊军民进行面杀伤。
什么?
战争不能伤及无辜?
呵呵哒~
别说是这个时代,即便是在二战时期,不伤及平民的约定也仅仅只是个国际惯例罢了……
无论是盟军还是某西斯,在二战时期屠杀过的平民数量都罄竹难书!
当然,作为胜利者的盟军可以将自己犯下的罪行抹掉,然而,单单是某西斯国家透露出来的屠杀记录,就足以举世震惊!
若非不然的话,二战结束后,为何欧洲很多国家会出现女多男少的情况?
难不成男丁都死在了战场上?
别开玩笑了!
即便是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某鬼子兵,也不会所有的部队都拼到最后一人!
更不用说不以投降为耻辱的欧洲军队了!
被俘虏后屠杀也好,在战场上被‘误伤’也罢,大多数被杀死的男丁都不是在战斗的时候被杀死的。
研究过战争的人都知道,战争中杀死一名士兵的难度远高于放下武器的士兵和平民!
而在战场上大多数被杀死的士兵,不是在抵抗的时候战死,而是在溃逃的时候被追杀而死!
当然,李维并不关系希腊人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登陆战中的损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只是在向世界证明,大国跟普通国家在这个时代的差距有多大!
让李维感到诧异的是,英国皇家海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登陆点的占领后,投送下来的除了最开始用于抢占登陆点,驱逐希腊残兵的英王德意志兵团外,全都是印度兵!
英王德意志兵团作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中,战绩辉煌的部队,李维自然耳熟能详。
可以说,这些德意志人组成的军队战斗力,堪比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中最精锐的本土部队,比一般的红衫军能打得多!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陆军战力高低很有趣,作为主导这个国家的英格兰人组成的编制中,没有一个特别出名的部队。
最能打的反倒是苏格兰高地兵和英王德意志兵团。
显而易见的,英王德意志兵团就是一支国家雇佣军,最开始作为普通雇佣兵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打仗,后来英国王室发现他们比本土的红衫军还好用,干脆将他们变为了常备军使用。
只要是英国重视的战场,都能看到英王德意志兵团的身影。
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强悍,李维政府也分析过,原因无他,这支兵团里的绝大多数德意志雇佣兵都是老兵,再加上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优厚待遇,士气高昂,还挂着只属于英国王室的荣耀,战斗力自然爆表。
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苏格兰高地兵团战斗力强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兵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英伦三岛的苦寒之地——苏格兰高地。
那里生活的居民甚至被英格兰人称之为野蛮人。
穷山恶水出刁民的的真理,在欧洲大陆上同样适用。
在大不列颠中世纪时期,威尔士地区出产的部队战斗力也挺强,那时候威尔士还比较穷,但现如今威尔士地区差不多已经跟英格兰地区同化,进入工业时代,相对于英伦三岛的其他地区,生活水平也算不错,威尔士人的部队就再也没进入过精锐部队的序列中。
这次进攻希腊伦敦政府没有将所有的老底子都押上来,所以只派遣了英王德意志兵团。
苏格兰高地警卫兵团被留下英伦三岛,另作他用。
当然,现在的伦敦政府可不单单只是征召大量的印度炮灰,还在本土对红衫军进行渐进式的扩编。
扩编速度不快,尽可能保证红衫军的质量。
英国的棍棒式练兵法在这个时代还是比较靠谱的,很容易就能练出来呆板教条的线列步兵。
英国教官需要做的就是让新兵畏惧军官更甚于敌人的子弹。
“亚里士多德政府怎么应对这次危机?”
李维放下战报,对面前的军情总局局长马尼德问道。
自从亚里士多德掌权后,军情总局就在雅典设立了分部,长期跟亚里士多德政府保持亲密联络。
当然,这不是摆在明面上的分部,跟外交使馆是两个概念。
理所当然的,现在的希腊共和国对于军情总局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这都是亚里士多德政府默许下取得的成果。
“回禀陛下。
亚里士多德已经下达了全民动员令,不过他建立的军事体制早已将希腊共和国的人力资源利用到极限,毕竟希腊共和国的人口基数并不高,哪怕亚里士多德接纳了很多来自巴尔干地区的少数族裔,也无法弥补希腊人口不足的缺陷。
而且受限于希腊共和国糟糕的财政状况,亚里士多德的全民动员令仅仅增强了地方民兵和城卫军的兵力,无力增加希腊国防军的兵力。
亚里士多德的应对计划是亲自带领十万希腊国防军,依靠各地的民兵和城卫军来维持地方统治,亲自迎战登陆的英属印度军队。
亚里士多德的行动速度还是不错的,毕竟他也知道,多拖延一天,英国舰队就能多卸载一批印度士兵和军事物资。
按照我们的预估,从今天开始算起,亚里士多德亲自带领的十万希腊国防军的前锋,将会在三日后跟登陆的英军接触。”
“伦敦政府还真是信任印度人,竟然武装出来足足十万印度仆从军,并且看起来没有停歇的迹象。
他们就不怕财政破产么?”
在情报方面的战斗,李维政府一直没办法渗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