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个定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1个定格-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 网)

    说实在的,在班长犀利的目光直视下,当时我的心里确实有点发毛,非常担心自己冒这个头是不是得罪了班长。

    不过,接下来班长的态度,却使我放心了下来。

    “不要紧,你们都可以说说,为什么集体离开食堂?”班长的脸色似乎有了点缓和,说话口气也婉转了许多。

    这样,大家的胆子也开始壮了起来,好几个新兵也敢于说话了。

    “班长,你可能不知道,高粱在我们老家是用来喂猪的~~~~~”一个新兵试探性地说。

    “奥!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事我们原来都不知道,也没有人跟我们说过!”班长和气地解释说。

    看到班长态度缓和了,我的胆子也肥了起来,说话就直性了很多:“班长,我们并不是要故意违反纪律,高粱米饭我们确实不爱吃。”

    “你们啦,根本就不了解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你们知道不知道,在我们东北三省,能够吃上高粱米饭,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现在,大部分老百姓的家庭,高粱米还吃不上呢!我们部队现在正常供应的,是百分之四十的面粉,百分之四十的高粱米,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大米,还有少量的大豆和饭豆之类,我们不吃高粱米,还能吃什么呀?千百年来,东北地区的老百姓,都是以包米和高粱为主粮,许多地区根本不种水稻,又怎么能吃上大米?大米又从哪儿来?我们部队的供应标准,相比当地的老百姓,已经是很好很好的了。现在我们辽宁地区的老百姓,许多人都吃不上高粱米饭,能喝上包米杈子、包米面糊涂粥和煮高粱,就已经很不错了,你们应该理解。这里不比你们湖南的鱼米之乡,到处都是水稻田,老百姓都是以大米为主食。东北人的主粮,就是玉米和高粱。”班长耐着性子,开始对我们解释说。

    其实,班长说的都是大实话,没有任何的虚假成分。

    当时,东北地区确实很穷,老百姓吃粗粮是正常现象。

    尤其是辽宁省,许多地方的老百姓,温饱都一直是个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别说是吃大米,就是杂粮,许多地方也是不够正常口粮,吃了上顿没下顿,老百姓过穷苦日子,造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有这样几件事可以证明:

    第一件事,我入伍后,礼拜天到离驻地三十多里地的县城时,基本就没看到过吃大米的。

    那里的饭店、招待所,卖的基本上都是高粱米饭,根本看不到大米饭。就是县委招待所和铁路招待所里,卖的也是高粱米饭,我就去吃过几次。

    我有几次吃到大米饭,都费了很大的劲。都是特意到铁路招待所里,通过一个在那里当厨师的湖南老乡,帮助我解决的。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八十年代上半期。到1984年,我调军区机关工作时,那里许多饭店卖的还是高粱米饭和杂粮大饼子。

    第二件事,我们附近的县城,号称大寨县,是辽宁省学大寨的典型,先进单位,实际上老百姓穷得叮当响,许多农民粮食经常出现短缺,处于半饥荒状态。尤其是到了每年春季饥荒阶段,许多老百姓都是处在半饥饿状态,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管是吃什么,一天能够吃上两顿饱的,就义竟很不错了。

    我亲眼所见,我们部队附近的赫家堡子,夏天玉米还刚刚灌浆,老百姓就得掰下来紧急充饥,生产队还不让老百姓说,说了就是诬蔑大好形势,反对学大寨。

    许多农民从生产队分到还没有完全长成的玉米棒子,一点也舍不得浪费,都是连玉米棒子都一起打碎,合成稀糊糊的,再加入一点菜叶子,放点盐,用手抓成一团一团,拍在铁锅里贴大饼子,连油都不放一点,更不用说炒上一大碗好菜送饭了。

    可见,但是的辽宁农民,粮食是多么短缺,生活是多么艰苦!

    第三件事,就是部队附近的农民经常到我们连队偷马料的事情,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我们连队是炮兵连队,当时还没有装备汽车,全部都是骡马化,全连养了四十多匹大骡子,最大的有将近一个人那么高,能拉一千多斤,非常有劲。

    每匹骡子也和我们每个战士和每门火炮一样,都是连队的正规编制,都有正规的户口,都有详细的档案,甚至每天都有他们的记载。
………………………………

第90章 军马比人吃得好

    第90章军马比人吃得好

    平时行军时,我们的火炮都是拆卸开来,用骡子驮着,有的驮炮身和炮架,有的驮炮座,有的驮炮弹。

    瞄准镜由副班长兼瞄准手专门携带。全班只有一支冲锋枪用以自卫,由班长兼炮长背着。其他战士兼炮手(或弹药手),都要背炮弹。

    连队有专门负责养马的驭手班,这也是全连最大的班,高峰时期,驭手班将近二十人的编制,几乎和我们的指挥排差不多大了。

    一旦上前线作战,或者出去演习和野营拉练,驭手班的规模就更大了,因为每个炮班都要派出一名战士去当驭手,负责喂养和管理分配给本班驮炮的马匹,这是一项固定任务。

    实际上,那时的军马,生活条件不比我们这些战士差多少,甚至比人还吃得好。

    每天除了保障它们足够的草料(主要是小米杆子)外,每天还要供应次等小麦、碎大豆、豆饼和都粕,食盐也是足够供给。

    另外,还时常加入一些玉米和带点细糠的碎米。

    所有马料中,除了草料人不能吃以外,其他全部都是人的粮食,而且在那个时候来说,其中大部分是粮中精品,老百姓想吃都吃不到,有的人甚至都很少看得到。

    比如小麦、大豆、豆饼、豆粕,还有碎米,这些东西普通老百姓平时都很少见到,根本吃不上。

    和我们邻近的重机枪连,也是骡马化装备。

    因为他们的武器也很笨重,一挺重机枪需要几个人抬,行军打仗或外出演习、拉练时,完全靠军马来驮武器装备。

    不过,相比较我们炮兵连队的火炮,重机枪毕竟是轻得多了,一挺重机枪顶多只有我们一个炮座那么重。

    所以,他们装备的骡子就比较少一些,基本上是每个班一匹骡子,而且骡子的个头也没有我们炮兵装备的骡子那么高大,那么有劲。

    我们团驻地,几乎每个山沟,都有老百姓居住。

    团部的那两个大山沟里,就是军营和老百姓的房子混杂在一起,双方有的房子就是挨着的。

    团直属的重炮连、无后座力炮连(反坦克炮)、高射机枪连,边上都居住着老百姓。

    我们连和二机连,离老百姓都很近,其中二机连的营房,就和老百姓的房子紧挨着。

    所以,在我们这些紧挨着老百姓的、骡马化装备的专业兵种连队的驭手班里,就经常发生老百姓钻进来偷马料的事情。

    老百姓都是趁着下半夜我们的驭手班战士睡觉的时候,偷偷钻进马厩边上的饲料房子,来偷马料。

    个别实在饿得不行了,或者胆子比较大的家伙,甚至白天也钻空子,偷偷潜伏在马厩后面的包米地里。一旦发现马厩里没人,就马上钻进来,和军马争食。

    有的老百姓钻进马料房后,手里拿着一个小布袋子,一个劲的往里装砸碎的豆饼和碎豆子;有的往衣服兜里揣豆粕,有的甚至一进来就一把一把抓起豆粕,直往嘴里塞。

    有一天晚上,我和八班的一个老兵站岗时,就逮住了一个钻进来偷吃马料的老百姓。

    我看到这个老百姓抓起驭手们白天砸碎后放在木槽子里的豆粕,就往嘴里塞,没怎么嚼就往下咽,都差点噎住了。

    看到那个饥饿的样子,我都不忍心抓他。

    但是,我作为哨兵,职责所在,我又不能不抓他。否则,我就违反了部队纪律。

    后来,我们两个还是把他放了。主要是因为这个老百姓说的那几句可怜巴巴的话,让我们实在于心不忍。

    人都有同情心,我们当兵的也是一样。

    当时,我把这个瘦老头(其实不到五十岁)带到八班那个老兵跟前时,他就吓得浑身发抖,以为我们两个要揍他了,就可怜巴巴的哀求我们:“解放军同志,你们就饶了我吧,我以后再也不敢了。你们不要打我,放了我吧!我实在是太饿了。都快一个月了,我都没吃一顿饱饭。天天只喝两顿糊涂粥,我饿呀!生产队一点粮食都没有了,我们家都快断粮了!”

    听了他的话,又看到他那副可怜相,我们都充满了同情。所以,只是简单的教育了他几句,警告他以后不要再来偷了之后,就把他放了。

    已经装进他两个裤兜里的豆粕,至少有二斤多,我们也没有强迫他掏出来,就让他带走了。

    上面这些情况,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所谓的大寨县,下面的农民居然是这种饥荒场面,简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

    当时,我们这些湖南兵,都把这件事当作笑料来讲。

    我们老家也没怎么学大寨,也不是什么大寨县,更不是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却是粮食不缺,蔬菜有的是,老百姓没有饿肚皮的。

    不客气的说,那时的辽宁,假大空盛行,吹牛皮不犯法,实在是太过分了,不说全国第一,至少也差不多。

    极左思潮泛滥,尽喊政治口号,成天不干实事。为了出名,尽说假话,欺上瞒下,糊弄**,糊弄老百姓那一套,可谓甚嚣尘上。

    老百姓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上,成天饿着肚皮,却到处吹牛,处处“先进”。

    杨振华说的那个相声《假大空》里讽刺的内容,可以说完全真实。直到现在,这种余毒依然残留,许多单位到了年底,都要上报假数字。有些政府部门也是如此。

    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就年年如此。
………………………………

第91章 高粱米饭也挺香的

    第91章高粱米饭也挺香的

    这样看来,当时班长所说的,“在东北地区,能吃上高粱米饭,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些话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假成分,更没有欺骗我们。(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只是我们当时不了解东北的实际情况,暂时难以理解罢了。

    看到我们一个个都不吱声了,班长继续解释道:“其实,高粱米也不是一个样子的。我听说,南方的高粱很难吃,都很涩,不用水浸泡,根本不能吃。我们东北的高粱米就不同了,一点也不涩,直接煮熟了就很好吃。你们没有吃过,根本不知道它的味道。凡事都要自己验证一下,不要匆忙下结论。**不是说了吗?‘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从表面上看,二米饭红红的,很难看,不过,吃起来还是很香的,你们湖南人吃惯了大米,开始吃高粱米,可能不太适应,慢慢就好了。再说,部队供应的标准就是这样的,我们只能适应,不能改变。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行军打仗是这样,生活上也是这样。在哪个山头唱什么歌,到哪个地方吃什么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很难更改。吃高粱米饭,也是一项任务,我们也要去完成。今天晚上的高粱米饭,可能做得不太好,太干了,一粒一粒都散开了,还有点夹生,有点糊巴味,不太好吃,甚至有点难以入口,但大家也要坚持吃一点,吃一点总比饿着肚子强。炊事班也已经在想办法,把二米饭煮成稀粥,这样就能够软和一点了,先让大家过渡一下。”

    班长已经说到这种程度了,我们也不能不知好歹,油盐不进了。

    所以,我就带头表了态:“班长,那我们就试一试吧,先吃点稀的,如果好吃,我们就多吃一点。没法子了,也只好慢慢习惯了!”

    其他新兵也跟着说:“也只能这样了。既然没有别的吃了,高粱米也只好勉强应付了,就是那个菜实在是太差劲了,要是能放点辣椒,可能还有点味道。”

    班长一听,马上笑了:“这个建议可以接受。我知道你们湖南人爱吃辣椒。正好,食堂里挂着一些干辣椒,是四连留守人员留下的。一会儿我去找连长说说,让炊事班去找四连的留守人员,向他们借一点来,切碎了放进土豆片里,可能就会对你们的胃口了。”

    说完,班长马上招呼我,让我跟他一起,去食堂办理这件事情。(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因为他已经看出,我在新兵中有点号召力,想让我带个头。

    我跟着班长来到食堂后,看到二排长和三排长已经在那里了,他们两个和炊事班长王兴全一起,正在弄干辣椒,一个人洗,两个人开始切。

    原来,他们两个排的新兵,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我们放了马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