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部队还在批苏联修正主义,批判勃涅日列夫修正主义集团。在这种形势下,谁敢说我们的军车是仿造苏联的?除非他不想干了!
我们看到,在每辆炮车的车厢顶上,都是用绿色的大帆布罩着的,里面都有八、九名穿着绿色军大衣、带着领章帽徽的战士,棉帽子的帽耳都放了下来。
冬天呆在大卡车的车厢里,处处透风,肯定很冷。火车一开,呆在里面肯定更加遭罪。
所以,为了保暖,他们一个个都穿得厚厚的,里面穿着棉衣、罩衣,外面穿着羊毛皮的军大衣,大部分人还把大衣扣得紧紧的,帽耳也系上了带子,紧紧的悟着自己的脸,不让它冻着。
我还看到,他们的脚下不但穿着大头鞋,很多人还往小腿上套着“棉捂子”――一种有棉衣那么厚的腿套,也可以套在手上保温。
………………………………
第76章 原来他们都是炮兵
第76章原来他们都是炮兵
实际上,列车往里开、还没有停下时,车厢后面的帆布帘是拉下来的,我们根本看不到他们。他们这样做,估计也是为了保暖的需要。
一直到那辆军车完全停了下来,那些南京嘎斯车上的人,才揭开车厢后面的帆布帘,一个个伸出脑袋来,看着我们这边。
有的人从嘎斯车上下来,去察看汽车后面的大炮,系紧炮衣的扣带。有的人还时不时的向我们这边挥挥手。
站在我们前面的二班长,也时不时的对他们挥挥手,满脸笑容,积极回应,但双方都没有互相出声打招呼。
都是当兵的,大家虽然都不认识,但还是希望通过打手势,互相问候!
我问二班长:“班长,他们是一个班一台车,还是几个班一台车?”
二班长告诉我们:“每辆平板车上的一台汽车和一门大炮,就是一个建制班,通常叫做炮兵班或者炮班!人少的有六、七个,多一点的八、九个,人最多的炮班有十二个人,除了班长和副班长以外,还有十名战士!炮兵班的班长,也叫炮长;炮兵班的战士,通常都叫炮手;有的炮班的副班长,还是专职的瞄准手,所以,瞄准镜一般都由副班长携带着。”
坐着汽车行军,真的很威风,让我们很羡慕,大家都说:“炮兵行军不用走路,确实比步兵强多了,我们要是能够当上炮兵就好了!”
二班长笑着说:“你们说的有些道理,但不完全对!平时野营拉练,炮兵确实比步兵轻松多了,汽车一坐,不用走路,成天累不着。不过,他们也有累的时候,每次擦拭、保养大炮和汽车时,就能把他们累屁了!还有搞演习时,只给很短的时间,他们就得把大炮和汽车都伪装起来,每次都要把他们累趴了。步兵就不同了,每人一支枪,或者一具火箭筒,武器装备很小,也很轻便,在哪个小树底下简单挖个小掩体,就把人和轻武器都藏进去了,非常简单,挨不着累!”
二班长说得很有道理。看来,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优势也有劣势,有占便宜的地方,可能也就有吃亏的时候。
排长对我们说,那叫辩证法!不过,那时我们还不懂,一直到在新兵连参加政治学习时,才开始理解一点!
这时,有一个问题突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二班长怎么对炮兵那么熟悉?不但对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介绍得清清楚楚,而且对炮兵连队的情况,也说得明明白白、头头是道,难道他也是……
回到车上后,我马上问他:“二班长,你对炮兵的情况,怎么知道得那么详细?”
二班长连想都没有想,就马上回答:“那有什么?我就是炮兵啊!我入伍以后,就进入炮兵连了,当过炮手,当过瞄准手,现在当炮长,也就是炮兵班长!”
我们班的班长马上接过话茬:“何止是二班长,我和排长也是炮兵呢!只不过我们不是在同一个炮兵连队,二班长在一炮连,和连长一个连队,我和排长都是重炮连的!”
“噢!原来是这样!在大仓库时我听说,我们这次是去步兵团,怎么还有炮兵呢?”三班一个新兵好奇地问。(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这个新兵问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正是大家急于想知道的情况。所以,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二班长,请你给我们说说我们团的炮兵吧!”
“一班长,重炮连发的是什么炮?有那边火车上的大炮那么大吗?”
二班长原本就是个开心果,很爱跟大家唠嗑。
他呵呵一笑,开始介绍起来:“你们不知道,我们团可好啦!编制很大,连队多、人多,有好几千人呢,晚上看电影,坐得满满一大操场。每个营都有五个连队,有步兵连,有炮兵连,还有机枪连;团里直属的还有侦察连、工兵连、警卫连、通信连、重炮连、无后座力炮连、汽车队等。”
“啊!真的有那么多的连队?这是我以前根本没想到的。记得以前看电影时,里面都是说,一个营三个连队,‘二连向左,三连向右,一连跟我来!’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多连队?”我这个人什么都好奇,提问也就多一点。
二班长还是笑呵呵的向我们介绍说:“现在部队比以前好多了,武器装备越来越发展了,炮兵和重机枪都大量装备到了营一级单位,不成立炮兵连和机枪连能行吗?这也是部队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班长,这么说,你们平时也是坐汽车的。我记得,炮兵都是用汽车拉的!”一个新兵突然问道。
排长马上摇了摇头,解释说:“我们都是炮兵,这不假,但我们都不是坐汽车的!我们团的炮兵,都不是汽车拉的,全部都是‘骡马化’,马拉骡子驮!我们的炮都不大,大部分都是迫击炮,有人也叫曲射炮。炮口向上,炮弹打出去以后,形成一道曲线,然后落在山头的那边,敌人想躲都躲不了!”
还没等排长介绍完,有的新兵就争着吵吵起来:
“这种炮,我在电影里看到过!有的叫60炮,有的叫小钢炮!”
“迫击炮真的不错,炮口向上,炮弹往里一塞,‘嗵’的一声就飞出去了,专门用来对付山背面和碉堡后面藏起来的敌人!”
二班长接着介绍说:“你们说的小钢炮,就是60炮,口径60毫米,那是装备步兵连队的,每个排都有一个60炮班,专门抠碉堡用的。我们炮兵连的迫击炮,比60炮大得多了!我在营属炮兵连,装备的都是82迫击炮,也就是火炮的口径是82毫米;排长他们连是100重迫击炮,口径100毫米;还有82和75无后座力炮,是专门用来打坦克和打碉堡的。你们到部队之后,马上就会看到了。我们的82迫击炮,能打六里多地远,排长他们连的重炮,打得就更远了!”
就在我们说得正热闹的时候,那辆运送大炮的军列已经启动,徐徐开出了山海关车站。
大概过了不到十分钟,我们这趟军列也已经出发,向锦州方向驶去……
………………………………
第77章 东北,我们来了
第77章东北,我们来了
火车出了山海关,很快就离开了河北境内,进入东北的辽宁地界,继续沿着渤海湾的北岸,向东驶去。(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这一天,天气晴朗,视界开阔,看得很远。
沈京线铁路南面,不远处就是大海,一望无际,很多路段,站在火车上都能看到大海。
尤其是快到新城的沙后所地域时,向南看去,很长一段距离,都是一马平川,大海就在眼前,能够看到大海边的沙滩,更能够看到停泊在海边或游弋在近海的一艘艘大船。
看上去,有的大船有几层楼那么高,它们停泊在海边,就像耸立一座座高大的建筑物,非常雄伟壮观。
我在老家郊区农机站工作时,虽然多次开着大拖拉机去过广东和广西跑运输、拉货物,却从来没有到过海边一次,没有看见过大海的样子。
在上小学时,虽然偷偷看过高尔基写的《海燕》,知道了大海是广阔的,蓝蓝的海水,放眼万里,但那也只是书本上写的。
另外,我虽然也多次听到父亲、爷爷奶奶和叔叔、姑姑这些曾经横跨过琼州海峡,曾经在海南岛英勇作战的长辈们,讲到过海南岛周边大海的波涛汹涌、大浪滚滚,讲到过太平洋上蔚蓝的海面、海南岛西海岸平静的海湾。
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我亲眼所见,都是听别人讲的,根本就没有直观的感受。
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姑姑跟我讲起了海南岛全岛解放的第二天,在海边帮助当地渔民卸船的故事。
那一天,他们参加完当地的庆祝活动,就跟着渔民们来到了海边。此时,出海打鱼的渔船,早就已经停靠在了海滩附近的浅海上,海水正在慢慢的退去。
战士们和当地的渔民一起,一筐一筐的从大船上往下卸着刚刚打回来的鱼,又一筐一筐的往岸上运,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和欢乐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我,使我不禁惊叹起来。
随即,又是感到深深的遗憾,毕竟那种场面不是我没有亲眼所见的。
所以,当时,我带着怀疑的目光,胆怯地问姑姑:“这是真的吗?大海真的有那么大、那么还看吗?渔民们一次真的能捞回来那么多的鱼?”
“是啊!大海真的很壮观,海里的鱼确实很多很多!”姑姑肯定地回答,然后笑着对我说:“等你长大了,想法子去当兵,走南闯北,哪儿都能看到,去海边还不容易吗?”
人们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很早的时候,我就记住了姑姑的话,并下定决心入伍当兵,一定要走出去,找机会亲自到海边去看一看,见识一下大海的广阔景象。
这一次,终于实现了,而且是在行走缓慢的火车上看到的。
和我有一样想法、一样愿望的新兵,其实很多,在我们这个车厢,就至少有一半以上,大家都是从来没有到过海边的乡村农民的孩子。
“你们看,那边就是大海,多么壮观!”站在门口的、一直沉默寡言的四班长,伸手往南面一指,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顿时把我们“惊醒”。
我们十几个正在盘着腿坐在铺位上打扑克的新兵,还有在边上围着“观战”凑热闹的新兵,马上一起围了过去,挤在四班长的身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起往外看去。
外面的景色确实很特别,淡淡的晨雾覆盖在海边,山包、海滩、大海、轮船若隐若现,随着车轮的铿锵声音,缓缓闪过。
为了让我们这些“土老冒”能够看清楚远处的大海,在我们的连连请求下,这次排长特别开恩,同意把车门开得大了一些,大致推开将近半个车门,宽度至少有平时的一倍那么大。
不过,为了保险期间,他们严厉要求我们,不要太往前靠,更不要挤到车门边上去,而大家统统往后点站。
不仅如此,他们几个老兵还拽过稻草,铺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坐成一排,拦在我们前面。而我们则蹲在或者站在他们的身后,一起往外看大海,看铁路沿线的风光。
一边看,排长还一边介绍说:“从北京到沈阳,一共是一千五百多里地,也就是接近八百公里的路程。以我们刚刚通过的山海关为界,其中关内部分七百里,关外部分八百里。所以,老百姓当中,有‘里七外八’的说法。我们这趟军列,现在正行驶在渤海湾的北岸,一直到过了锦州,进入辽河地域,很快就能够进入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了。”
海边的很多地区,雾气升起来,又随着海风吹去,这时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朦朦胧胧的独特景色。
这种气候和景色,能够让人产生很多的遐想。
进了东北了,马上就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了,马上就要进入新兵连了,我们的目的地是个什么样子?营房是什么样子?操场是什么样子?那里的人好不好?
还有,到了地方以后,有人来接我们吗?是带兵人员把我们领回去,还是其他老兵来把我们带走?
还有,我们下了火车之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到新兵连?是由汽车来接我们,还是需要我们迈着“11号”,自己走过去?
还有,我们到新兵连之后,能马上吃上饭吗?吃什么饭?是吃大米饭还是吃土豆和玉米?因为在老家时我就听说,东北的土豆很多,大都高粱也很多!
还有,我们到新兵连之后,是把我们拆散开来,还是保持原来这个新兵连的样子,让我们这些老乡在一起训练?是带兵班长们继续带领我们,还是另外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