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崛起-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瑞闻听,不由得连连点头。
  “说起这个,倒也没错。
  阿爹也说,王县尊和以前的县尊不一样。以前那些县尊来昌平,大都是想要混个资历,可王县尊却好像是真想做些事情,上任以来,非常勤勉,而且断案如神。
  听阿爹说,王县尊出身名门,好像是什么太原王氏的子弟。
  来到昌平两年多了,居然从不回家省亲,逢年过节的时候,也留在县里与民同乐。到现在,他都是一个人住在县衙里,也不去寻花问柳,好像一个苦行僧似地。
  大兄,什么是苦行僧啊。”
  “苦行僧啊,就是对自己严格,一心求道之人。”
  杨瑞搔搔头,似懂非懂。
  杨守文则沉声道:“县尊既然是这样的人,一定会重视这件案子。
  二郎,不瞒你说……上午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线索,所以想要帮阿爹一回。”
  哪知道杨瑞却连连摇头,“大兄,这件事你最好别管,我听阿爹说,凶手人多,而且身手不弱。阿爹晌午时,曾带着我去了一趟羊尾巴,说那里才是杀人的现场。
  这件事,不是你我兄弟能够掺和进来,阿爹既然已经委托了管班头,一定有他的想法。”
  杨承烈,早在自己告诉他之前,已经找到了案发现场?
  杨守文顿时愣住了,感到非常惊讶。
  看起来,我倒是小觑了阿爹。阿爹能够在昌平县尉的位子上一坐十年,必有他的手段。怪不得我之前和阿爹说的时候,阿爹虽然吃惊,却没有表现的迫不及待。
  原来,他发现了案发现场是在羊尾巴。
  可越是如此,杨守文就越是感到好奇。
  “二郎,我告诉你,这对你可是个好机会。”
  “怎么说?”
  杨守文指了指杨瑞,沉声道:“你虽然已经成了执衣,可所有人都知道,你之所以能做执衣,是因为你是阿爹的儿子,而不是你有真才实学。而你的年纪又小,更不会被人重视。你今年才十三岁,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功劳,定会被人耻笑。
  你看,我如今找到了线索,如果你我兄弟联手,把这案子破了的话,阿爹一定会夸奖你。到那时候,你在衙门里也能挺起胸膛,便是管班头也会对你高看一眼。”
  杨瑞脸色阴晴不定,他低着头,显然有些犹豫……


第十一章 夜探弥勒寺(上)
  杨瑞有杨瑞的骄傲!
  他想要摆脱那个庶子的身份,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
  之前,他靠着小手段,成为杨承烈身边的执衣。可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似管虎这种跟随杨承烈五六年的老人,靠着真本事从普通的快手做到缉捕班头,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很难让他接受。谁都知道,捕班快手的收入高,月俸八百文,加上各项例钱收入,一个月下来差不多就是一贯多钱的收入。
  杨瑞如今年纪小,做不得快手。
  可如果……
  不可否认,他有点害怕。
  但杨守文说的不错,如果他真能破了案子,也许用不得十八岁,就可以成为快手。
  嗯,值得拼一下。
  他在犹豫许久后,最终决定,拼上一回。
  其实,杨守文并不想带着杨瑞,毕竟夜探弥勒寺毕竟存有一定的风险。
  可如果杨瑞不去,终究是有些不太方便。杨瑞毕竟有官身,到时候可以出面和寺院的人进行交涉。这件事若办得好,对杨瑞也有好处;就算没有收获,杨守文相信,以自己的身手,保护杨瑞当不成问题。而且,弥勒寺里面也有僧人驻留。
  “二郎,记得跟着我,别离我太远。”
  天色已晚,夜幕降临。
  由于杨瑞的关系,晚上幼娘也没有缠着杨守文。看得出来,小丫头对杨瑞还是心有余悸,或者说怀着怨念。
  也正是因为这样,杨氏和幼娘早早便休息。
  等她们屋中的灯熄灭之后,杨守文便和杨瑞来到庭院中,两人穿过后院的花圃,越过木栅栏,沿着小溪而行走了一会儿,在一座小木桥的桥头,停下了脚步。
  过了河,再往前走,就是入山的山口。
  弥勒寺坐落于雀儿涧,距离山口大约大约有十二三里的路程。
  月光,洒在溪水上,只见鳞波荡漾。秋蝉鸣叫,更为这寂静的夜色平添几分神秘气息。
  往山里看,黑漆漆,静悄悄。
  杨瑞突然停下脚步,颤声道:“大兄,要不然咱们天亮再去?”
  “天亮了,管班头他们就会过去,到时候不管发现什么,都会和你没有关系。”
  杨守文看了杨瑞一眼,展颜一笑。
  他拍了拍手中的大枪,沉声道:“二郎休要害怕,我练武十年,保护你绰绰有余。”
  那杆大枪,是杨守文的爷爷杨大方所留。
  枪长六尺七寸,较之制式大枪要短很多,也就是在两米出头。
  杨守文今年十七岁,身高在175公分上下,比那杆大枪要低一个头还多。枪很沉,重有十四五斤。硬枣木制成的枪杆有婴儿手臂粗细,枪身上更缠绕银色丝线,在月光下泛着一蓬淡淡的银光。枪头是用上好的镔铁打造,呈梭子形状,上面还有两个倒钩。月光下,枪刃泛着一蓬暗红色的光,似乎在说,它曾饱饮鲜血。
  这杆枪,名为虎吞!
  据说是早年间,杨大方所使用的兵器,而且是杀人无数。
  只不过杨守文已经记不清楚爷爷曾说过的那些故事,而杨承烈更不可能告诉他。
  之前他拿着枪出来,杨瑞还觉得他大惊小怪。
  可是现在,当他看到杨守文手中这杆大枪的时候,眼中不由得却流露出羡慕之色。
  杨大方宠爱杨守文,对杨瑞却很冷淡。
  小时候,杨瑞曾想要跟随杨大方习武,可是却被杨大方拒绝。
  “我杨家枪法,传嫡不传庶,传子不传女。”
  杨大方一句话,便堵住了想要为杨瑞求情的杨承烈的嘴。虽然之后杨承烈也教过杨瑞一些拳脚,可是在杨瑞看来,不管他如何练得如何,始终比不得杨守文。于是乎,杨瑞也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习武变得不再热心,也对杨守文非常嫉恨。
  这也是杨瑞去年为什么陷害杨守文的原因。
  他一方面讨厌杨守文,同时又渴望得到杨承烈的重视。
  你武艺好有什么用,跟在爹爹身边做事的人是我,在外人眼中,我才是阿爹的儿子。
  只是现在……
  “大兄等等我,我也去。”
  看到杨守文走上木桥,杨瑞一咬牙也跟了上来。
  内心中,他对杨守文有些畏惧,但同时又有些好奇。
  杨瑞知道,杨守文做了十七年傻子。可没想到他清醒过来后,竟好像什么都知道似地。
  且不说杨守文能揣摩阿爹的心思,更猜出了那首童谣的出处。
  他胆子很大,同时又好像懂得如何赚钱。
  他这十七年究竟在做什么?杨瑞非常奇怪。按道理说,一个傻了十七年的人清醒过来,怎可能懂得那么多的事情?而且,杨守文能说会道,也让杨瑞感到吃惊。
  山路崎岖,但是对于常走山路的杨守文而言,没有任何问题。
  他手持长枪,一手拉着杨瑞,沿着山路走了近一个时辰,就见前方雾气弥漫……
  穿过那层薄雾,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巅一座寺庙。
  杨守文喘了口气,从腰间取下水囊,灌了一口水,然后把水囊递给杨瑞。
  “再加把劲,咱们马上就到了。”
  杨瑞狠狠喝了几大口,总算是缓过来一些。
  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对于年仅十三岁的杨瑞而言,绝对不轻松。如果没有杨守文一路关照,他可能走到一半,便不想再走下去了。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杨瑞问道:“大兄,这么晚了,僧人们怕是早已经睡了,咱们该怎么进去?可要翻墙吗?”
  杨守文看了他一眼,忍不住笑道:“翻墙作甚?”
  “啊?”
  “咱们是来查案,而且你又是堂堂昌平县尉的二公子,自然是光明正大的上去叩门。咱们又不是来做贼,好端端翻什么墙?而且,有僧人相伴,也能安全一些。”
  杨瑞呵呵笑了,“大兄说的是,我却想多了。”
  “走吧!”
  杨守文恢复了一些体力,便拉着杨瑞,大步流星走去。
  两人穿过薄雾,很快就来到寺庙门前。
  月光下,只见那寺庙山门紧闭,大门上方有一副黑色横匾,上书‘大弥勒寺’。
  这寺院的历史不算长,大约兴建于七年前。当时正值圣母神皇改国号为大周,有人献出祥瑞,言圣母神皇是弥勒转世。那时候,正处在关键时刻的武曌立刻认可了这个说法,并命人编撰大弥勒经,在全国各地修建弥勒寺,以宣扬她的正统。
  仅昌平县一地,就修建了两座弥勒寺。
  其中一座在县城里,是由官府修建;而虎谷山上这一座,则是由昌平县缙绅修建。
  “二郎,敲门。”
  杨守文看了杨瑞一眼,杨瑞立刻点头,挺起胸膛走上台阶,抓起门环,叩响门扉。
  “谁呀,这大半夜的来敲门。”
  过了一会儿,山门里传来一个含糊的声音,并且隐隐有灯光闪动。
  紧跟着,山门打开,从里面探出一个光头。
  他迷糊着眼睛,语气中带着几分怨气,“这半夜三更的,谁在敲门?上香不能等天亮吗?”
  也难怪,现在已经过了子时。
  对于山上的和尚而言,也没有什么消遣,自然早早休息。
  “我是昌平县尉身前执衣,奉县尉之命,连夜赶来这边查证一件事情,还请师父方便则个。”
  “昌平执衣?”
  那僧人看到杨瑞,露出几分疑惑之色。
  也难怪,杨瑞虽然故作成熟,却终究是个孩子。
  他身高不过160公分,比僧人低了大半个头,整个人看上去,就显得那么不靠谱。
  对于僧人这种目光,杨瑞已经见怪不怪。
  他从腰间取下一块木牌,递给僧人。
  那是他的腰牌,上面有他的名字,身份和年龄。
  僧人把山门打开一条缝,接过腰牌在烛火下查看。
  杨守文则站在一旁,突然间,他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悸动,猛然转身,横枪身前。


第十二章 夜探弥勒寺(下)
  外面,黑漆漆,静悄悄。
  “大兄,怎么了?”
  杨守文眉头一挑,旋即转身道:“没事,怎样,我们可以进去吗?”
  那僧人已验明了杨瑞的身份,听到杨守文问话,也清醒了些,态度也变得和善了些。
  “既然是县尉差遣,两位施主辛苦了,不知有什么吩咐?可要通报法师知晓?”
  唐代寺院,有方丈、住持、知客僧等等级。
  不过,他们并不是直呼其职务,而是多以‘法师’代之。
  “那倒不用。”
  杨守文持枪,领着杨瑞迈步走进山门。
  “法师,我们这次来,是想要请教一件事。”
  “哦?”
  “敢问昨日,可有善男子前来进香?”
  这座大弥勒寺位于山中,其实香客并不是很多。
  听了杨守文的话,那僧人想了想便回答道:“不瞒施主,我们这座寺院地处偏僻,平日里没什么人来,香火也不是很旺盛。平日里得以维持,也是靠着本地的居士加以施舍。不过昨日……哦,应该是前日了!的确是来了几个人在此借宿。”
  “借宿?”
  僧人点点头,“前日正午时,来了一个善男子,说是想要在敝寺修行几日,还给了挂单的香火钱。以前这寺中,十天半个月未必会有人来借宿,可是前天却来了两拨人。
  在傍晚时,有来了三个人说要借宿。
  不过当天晚上,那四个人就不见了踪迹。我第二天打扫寺院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已经走了。”
  “四个人,可看出是什么人?”
  僧人笑道:“这如何看不出来?那四个人的打扮,一看就知道是獠子。
  先来的那个獠子能说一口流利的官话,后来的三个獠子,却好像是突厥人……嗯,就是突厥人。他们官话很生硬,私下交谈的时候,用的好像就是突厥话。我早年曾去过塞外,和突厥人打过交道,虽然不会说,但也能听出他们端倪。”
  突厥人?
  杨守文眉头一蹙,感觉有些不妙。
  昌平周围主要是以契丹人和奚人为主,突厥人并不是很多。
  那些突厥人千里迢迢跑来,就为了杀一个人吗?这件事情,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啊。
  他看了一眼杨瑞,却发现杨瑞正无聊的打量寺院。
  很显然,他并没有听出这里面的问题所在。
  杨守文想了想,沉声道:“那个孤身挂单的獠子住在哪里?当天可有什么异常举动?”
  “哦,他就住在那边的厢房。”
  僧人用手一指,解释道:“敝寺甚小,不过前后两进。
  那獠子来了之后,一开始便在厢房里,不见动静。后来那三个獠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