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崛起- 第4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就随之呼之欲出:结交杨守文,向太子李显靠拢,以保存自身利益。
  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奥妙,杨守文也就松了口气。
  他实在是担心,鲜于士简来普州搅局……不过现在看来,这个担忧似乎有些多余。
  “……命杨守文暂领八州军事,领安夷军军使,剑南东道行军总管,配合敬晖平息叛乱。”
  杨守文听了这道命令后,顿时傻了眼。
  安夷军军使?
  那又是什么来路!还有那剑南东道行军总管,又是什么意思?
  杨守文呆愣愣看着敬晖,有些反应不过。
  这也就是说,他暂时回不得洛阳,要留在剑南道?
  “青之,还不接旨?”
  “臣,遵旨。”
  杨守文接过了圣旨,而后苦笑道:“敬公,圣人这是什么意思?
  我小小年纪,焉能担当如此重任?而且,这飞乌蛮之乱已经平定,难不成让我去泸州督战?”
  “我离京时,和蛮尚未造反。
  想必陛下也没有想到,你会这么快平定了飞乌蛮之乱。不过,既然陛下委任你为剑南东道行军总管,都督八州军事,泸州也是八州之一,而今有战事,你当然责无旁贷。”
  敬晖说完,朝杨守文使了一个眼色。
  杨守文虽然不太明白,可终究是没有反对。
  “对了,我在飞乌时,就听人说你已经平定了飞乌蛮之乱,为何今日来到普慈,却看到一副才结束战事的模样?”
  “敬公,你来的正好。”
  杨守文立刻抖擞精神,沉声道:“飞乌蛮之乱的确已经平定,贼酋孟凯业已授首。
  至于这城中的战乱痕迹,确是昨夜才有。
  普慈县令冯绍安在此前飞乌蛮来袭时,曾弃城而逃。后战事结束,我率部前往龙台镇追击孟凯,却不想冯绍安带人突然返回,不但关押了之前协助我作战的普慈县尉苏老莱,还试图将之谋害,幸亏冯绍安的夫人康娘子知晓大义,将苏老莱放走……冯绍安随后,杀害了康娘子,还指使手下人偷袭城门校场,企图焚烧粮草。”
  敬晖和鲜于士简闻听,不禁大吃一惊。
  特别是鲜于士简,更露出了紧张之色。
  所有人都知道,冯绍安走的是鲜于氏的门路。他如此行为,会不会连累到鲜于氏?
  若是以前,鲜于士简倒不会太担心。
  可现在,朝廷强力插手剑南道,更罢黜了鲜于燕。
  如果冯绍安……那么对于鲜于氏而言,绝对是一次致命打击。
  “杨君……”
  鲜于士简忍不住开口,想要继续询问。
  不过敬晖却将之拦阻,看着杨守文道:“你继续说。”
  “敬公,可还记得‘穆先生’?”
  “嗯?”
  “就是那个之前曾在兰州刺杀我的穆先生。”
  “他?”敬晖眉毛一挑,沉声道:“当然记得……怎么,这穆先生又出现了不成?”
  “正是。”
  杨守文道:“据冯绍安交代,他弃城前往安岳求救,却被普州刺史张寻求拒之门外。之后,那穆先生便出现了,蛊惑冯绍安挑起第二次飞乌蛮之乱,而后由张寻求率兵平定……而且,泸州刺史赵师立派人向张寻求求援。按照冯绍安的说法,张寻求是不愿意出兵,所以才要挑起飞乌蛮之乱,并以此为借口,拒绝赵师立……”
  “混帐东西!”
  敬晖听罢,勃然大怒,拍案而起。
  鲜于士简则眉头紧蹙,犹豫了一下之后,轻声道:“杨君,这会不会是冯绍安为了脱罪,故意嫁祸张公呢?”
  事到如今,冯绍安怕是已经无法开脱了,所以鲜于士简也不准备救他。
  但张寻求……终究是剑南道的豪族。鲜于士简内心里,不免生出了几分帮忙的心思。
  杨守文道:“冯绍安是否嫁祸张寻求,我不知道。
  不过据张司马的斥候回报,在距离普慈大约六十里外的柏山沟内,藏匿至少有三千以上的兵马。我想在这普州境内,能够调动如此兵马而不为人知者,非‘张公’莫属。”
  鲜于士简闻听,顿时闭上嘴巴,不再言语。
  而敬晖更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道:“青之,你所言当真?”
  “不信,敬公可问张司马便是。”
  张脩忙起身道:“敬公,杨君所言绝无半点虚假。
  本来,末将准备开拔前往龙台镇,不过被杨君劝说留下。随后,他又让末将派人前往柏山沟打探……如杨君所言,柏山沟中藏匿数千兵马,而且都是官军的打扮。”
  “青之,你又如何知道……”
  杨守文微微一笑,轻声道:“敬公莫非忘了我的大玉吗?”
  敬晖闻听,顿时露出恍然之色。
  他当然知道大玉……当初杨守文路过赵州的时候,敬晖爱其神骏,还动了购买的心思。
  也因为此,破获了一桩命案!
  对于大玉的能耐,敬晖自然不会有半点怀疑。
  他点点头,沉吟片刻后,沉声问道:“青之,既然你已经清楚了状况,准备如何行动?”
  “敬公来之前,我是有些犹豫。
  虽然离京时,太子曾与我专擅之权,可张寻求毕竟是一州刺史,我要动他并不容易。
  而今陛下委我都督八州军事,可行专擅之权,却不知道那普州,可在八州之内吗?”
  敬晖眼睛一眯,微笑道:“在。”
  “而今泸州烽烟正炽,可是非常之时?”
  “是!”
  杨守文听罢这句话,露出了凝重表情。
  “张脩何在?”
  当杨守文问完了那句话之后,张脩其实已经明白了杨守文的意思。
  他不敢怠慢,忙起身躬身道:“末将在。”
  “我以剑南东道行军总管之名,命你率本部兵马,火速奔赴柏山沟。
  若叛军投降,便集结整顿之后,赶往龙台镇集结;若叛军执迷不悟,便将之一举击溃。凡有反抗者,格杀勿论……尔平定叛军之后,便率领本部,前往龙台镇。”
  “末将,遵命!”
  张脩忙躬身领命,大踏步离去。
  这位行军总管端地够狠,一句话便把这件事定性。
  叛军!
  可以想象,当柏山沟的兵马配上了叛军之名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作战呢?
  敬晖看着杨守文,露出了欣慰笑容。
  这才是他希望看到的杨守文,于是果决,且心狠手辣。
  作为坚定的太子党,敬晖很清楚,杨守文在李显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此次杨承烈回归弘农,对武则天而言,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要知道,武则天的母亲,同样也是弘农子弟。这也是武则天为什么愿意培养杨承烈的另一个原因……单靠武家,底蕴不足。而杨家又缺乏人才,所以武则天才会那么重视杨承烈父子的存在。
  可以预见,勿论是武则天还是李显,未来都会倚重杨守文。
  若杨守文优柔寡断,又岂能担当起两朝的重视?
  “那,张寻求该如何处置?还有那位穆先生。”
  杨守文沉吟一下,目光落在了鲜于士简的身上。
  他沉声道:“鲜于府尊,此事怕是要劳烦你亲自动手。”
  鲜于士简心里一咯噔,不禁露出苦笑。
  他知道,这一遭是怎么都少不了的……张寻求不会轻易束手就擒,如果杨守文过去,他说不定会有所准备。可是,如果同为剑南道的鲜于士简出面,则张寻求会放松警惕。同时,鲜于士简出手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能够稳定住剑南道的局势。
  谁都知道,朝廷要强力插手剑南道。
  如果杨守文和敬晖出手,说不定会引发动荡。
  可鲜于士简出手的话……
  鲜于士简心里明白,他没有别的选择,于是起身躬身一揖,“鲜于士简遵杨君差遣。”
  “我会让明秀随你一同前去。”
  杨守文想了想,接着道:“至于那位神秘的穆先生,不能不加以提防。
  我以为,府君最好是带上兵马前去……如果能抓到那穆先生自然是大功一件,若抓不到,便不必理睬,只需拿下张寻求。若张寻求胆敢反抗,夫君可以就地将之击杀。”
  “明白!”
  鲜于士简深吸一口气,领命而去。
  大堂上,只剩下杨守文和敬晖两人。
  敬晖犹豫了一下,轻声问道:“青之既然已经安排妥当,却不知接下来,要如何行动?”
  “安抚飞乌蛮的事情,便劳烦敬公。
  我准备立刻前往龙台镇,并传信于赵师立赵府君,请他再坚持些时日,自会有援兵抵达。”


第七百零四章 孟浣献计
  很明显,敬晖对杨守文的决断很满意。
  所以在两人交谈时,他并没有再去谈论那劳什子张寻求,还有柏山沟的几千兵马。
  他更多的是谈论弘农杨氏,以及杨承烈回归杨氏之后的变化。
  “陛下此前西去西京,其实也是为令尊助阵。
  你应该清楚,弘农杨氏如今大不如前,各房之间的矛盾也非常大。令尊当年是等同于被赶出弘农,这里面是不是还有玄机,无人知晓。总之,并非想象中顺利。”
  杨守文倒是对这其中的过程不太清楚,听敬晖如此说,不禁露出疑惑之色。
  敬晖道:“我与你从父杨执柔有些交情,他对我说过一些其中的事情。
  本来你杨家族内并不统一,后来是陛下派人前去和杨家各房进行了交涉。至于交涉的内容,便是你从父也不清楚,反正在陛下抵达长安之后,各房就统一了态度。
  这其中,有杨家没落,需有人挺身而出的原因之外,还有便是陛下和太子,对你父子期盼甚殷的缘故……但也正是如此,日后你返回洛阳,势必成人眼中刺,需多多小心。”
  敬晖和杨守文并无太深厚的交情。
  他能够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想必也是考虑很久。
  杨守文不知道敬晖为何如此关心,但内心里还是颇为感激,于是拱手深施一礼。
  “你心中定然奇怪,为何我会和你说这些。”
  敬晖说罢,负手而立,发出一声轻叹道:“你是狄公所看重的人,而我与桓彦范和崔玄暐,都曾受过狄公的恩惠。狄公当初谏言陛下扶立太子,其实也是深思熟虑。
  只可惜,狄公去岁突然故去,使得他未能所有事情安排妥当。
  想来他与陛下也提过这件事,所以陛下才会不惜亲自为令尊助阵,前往西京,同时还把太平公主和相王带走,实则是希望太子能够趁此机会,在洛阳有所建树……
  我也希望太子可以平稳过渡,但是朝中有些人,只怕未必愿意如此。
  青之,说这些,也是要提醒你……日后你要面对的危险,恐怕是你从未面对过的。所以你要打起精神,务必要完美的解决那些和蛮叛军,这对你而言非常的重要。”
  杨守文听完了敬晖这番话,突然明白了!
  武则天此前任命他都督八州兵事的时候,并未想到有和蛮人的介入。
  虽然杨守文成功平定了飞乌蛮,但对他而言,这个功劳还不足以让他可以立足朝堂。
  杨守文需要更大的功劳,需要更大的名望。
  虽然以前杨守文在文坛上有些名气,可一旦步入朝堂,他那些名气并不是很重要。
  有唐以来,那些名臣大都有极高的文化素养。
  可是他们能够立足朝堂之上,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功勋和能力,而非是几首诗词。
  这,是一个资历。
  恰恰杨守文就欠缺这个资历。
  如果武则天想要提拔他的话,首先要考虑他是否能够服众。
  固然,他那些诗词和小说可以让他在士林中享有声望,但想要令那些王公大臣们低头,是需要实打实的功劳才行。
  杨守文犹豫一下,轻声道:“那叛军若败,我当如何?”
  敬晖笑了!
  那双如剑浓眉挑了一下,道:“青之倒是好气魄,连叛军都未见到,便以胜券在握?”
  “胜券在握倒说不上,可如果连这些蛮人都打不过,如何立足朝堂?”
  听了他这话,敬晖笑意更浓。
  他点点头,笑容渐渐隐去,眸光也随之变得凝重起来。
  “青之,飞乌蛮虽然也起兵作乱,却与和蛮性质不同。
  说穿了,那只是孟凯个人的野心作祟,就整个飞乌蛮而言,其实并无心与朝廷为敌。且在此之前,飞乌蛮一直老实,虽偶有一些骚乱,但却在控制之中……可是安南却不一样。自安南都护府建立,那边的獠子们便三番五次的作乱,影响甚大。
  自圣人登基以来,安南大大小小的战乱已有多次,更发生过杀死安南都护的事情。
  所以对安南人,绝不可心慈手软。
  朝廷对那些獠子优渥,但獠子们却不知感恩……对付他们,必须要让他们害怕,让他们恐惧。所以这次击退和蛮人之后,绝不可就此罢手,必须要给他们些教训。”
  教训?
  敬晖虽然没有明说是什么样的教训,可杨守文又怎可能听不明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