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宋- 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工程开始进行,远远超过了石越与苏辙最初的计划,而这些修路与沟通水道的工程,绝大部分是毫无必要的,某些州县甚至沟通了一些根本不可能通航的河道,以作为地方官的“政绩”上报!至于这些工程所需要的费用,毫无疑问,财政并不宽裕的朝廷不可能给予实际上的支持,为了迎合上司的口味,这些官员们不得不将工程所需要的款项尽量报低,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至于实际需要的银钱,温和一点的就向商家富室强行借债,严苛一点的则擅自变相加税。至于强征百姓劳役,更加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所谓的区别,不过是手段的温和与否,比如某些风评较好的官员,会采用地方分段承包的方式,将费用与劳役分摊到各村各族,以各村各族各管一段的方式来进行工程,建成之后,再立一个石碑,纪念表彰有功之人。这样的方法,本质上也是不付任何费用来役使民众,不过却较容易得到百姓的接受或者说不反感,较之简单粗暴的强征,相对来说自然要好许多。
  虽然《汴京新闻》与《西京评论》对这些行为都有所揭露,朝廷中也有一些谏官与御史进行攻击,但是皇帝自从压制住宗室与朝中的蠢蠢欲动之后,就将大部分注意力转向了石越在陕西挑起的战争以及帝国正在稳步进行的军制改革;更何况大宋朝廷的大部分官员,根本无法有效的分辨出地方官员上报的工程哪些是必需哪些是多余,虽然三令五申禁止地方官吏强征劳役,但是一方面朝廷对地方官员修葺道路、浚清河道所取得的“政绩”大加嘉奖,一方面却根本没有实际的手段来调查、处罚强征劳役的官吏,那么无论是皇帝的诏令还是政事堂的命令,毫无疑问也就并没有值得期望的必要。
  各地的百姓所能盼望的,也不过是希望本地的官员,不要在农忙的季节来多事就好了。
  然而在这个炎热的七月,整个大宋朝廷,包括帝国的尚书省右仆射吕惠卿在内的文武官员,大部分人对各地百姓的这种最低期望却并无兴趣。平夏战与讲宗岭大捷之后,皇帝要如何封赏有功之臣?朝廷的权力格局在此之后会出现怎样的改变?第一大功臣高遵裕会不会调入枢密院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石越还会不会继续留在陕西?
  有无数类似的问题,需要得到解答。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边境的大胜与大败,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会对朝廷既有的权力格局产生一定的冲击。
  汴京城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表面之下,还掩藏着许许多多的东西。
  群玉殿。在炎炎夏日中,这里却清凉得有点阴冷。
  王贤妃斜躺在一张凉椅上,清秀的脸上有着淡淡的忧容。站在她下首的,是成安县君金兰,这是王贤妃生产之后,金兰第一次被允许来看望她。因为按当时的习俗,女性生产之后,一个月内是不能下床的,外人自然也是不便来探望。
  “信国公一切可好?”必要的礼节过后,金兰直接询问起她最关心的问题。
  王贤妃的脸上,露出了带着母爱的温柔笑容,柔声说道:“俟儿很活泼。”但是这种笑容只是一瞬即逝,转由担忧与无奈取代,“皇后已经决定,满周岁之后,延安郡王与俟儿,由皇后亲自抚养。”
  “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事啊!”金兰惊喜的说道。
  “也许吧。”王贤妃淡淡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不甘心。自己的儿子交给别的女人抚养,哪怕那个人贵为皇后,也并非一件开心的事情。她自然知道金兰为什么高兴,虽然向皇后决定亲自抚养两个皇子自有她的考虑,但是无论如何,因为向皇后无子,由她抚养长大的皇子,自然而然对皇位就更有继承权。虽然皇六子延安郡王赵佣已被封为尚书令,是实际上的储君,但是如果赵俟能与赵佣一起长大,即便无法身登大宝,但是其身份地位,也会与一般的皇子截然不同。
  在金兰而言,为了日后的前程,再大的风险,也是值得冒的。但对王贤妃而言,这个却是自己的儿子。做父母的,并不是人人都期盼自己的儿子取得多大的成就,至少王贤妃就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长大就好。一向聪慧的她,又岂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一出生就被多少人所讨厌?
  “娘娘不必担忧。”金兰听王贤妃的语气,便已明白她的心思,她心思略转,便笑着安慰道:“依臣妾之见,信国公由皇后抚养,较之由娘娘抚养,会更加平安。”
  “何以见得?”
  “向皇后的性格,娘娘亦是知道,并非善妒心狠,工于心计,反倒是与世无争,为人平和,颇具淑德。”金兰说到此处,转目四顾,见周围并无旁人,方压低了声音继续说道:“因此臣妾以为,向皇后至少不会故意对信国公不利。”
  王贤妃点了点头,她的确承认向皇后是好人,但是说向皇后会来主动保护她的儿子,她却不认为向皇后好到这个地步。此时放眼汴京城中,她能够说说心事的,也只有金兰一人,这时候既然说到她最关心的事情,她便把心中担心已久的心事说了出来:“但是皇后为何要收养俟儿?”
  金兰脸上露出嘲讽之色,冷笑道:“依臣妾之见,向皇后收养信国公,正是出于保全之心。她不过是希望有着高丽王室血统的信国公,尽量少受娘娘的影响,从而疏远高丽。这样的信国公,也更容易被朝臣所接受吧。”
  “原来是这样。”王贤妃虽然知道金兰所说的,未必是向皇后的本心,但是人在担心的时候,往往不过是需要一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而已。
  “前几天听皇后提起,你嫂子鲁郡君生了个女儿?”
  “是。”金兰笑道:“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眉毛眼睛像极了鲁郡君。石府这次真是双喜临门,只不知道石学士会不会调回京师。”
  王贤妃摇摇头,道:“只怕很难,但这次的封赏,却不会太薄。”停了一会,又柔声说道:“呆会你替我带几件礼物给鲁郡君。”
  “是。”金兰忙敛身行礼,眼角却是若有所思的瞄了王贤妃一眼。
  王贤妃似是明白金兰所想,微微颔首,道:“大宋有不成文的惯例,上至皇帝,下至宗室,正妻都是娶名门之女,为的是名门闺秀,家教谨严,晓礼仪,懂进退,知分寸。皇上经常和我说,希望与石越约为婚姻。我想若能替俟儿定下这桩婚事,亦是一桩美事,我也可以放心。”
  “娘娘所言,甚有道理。”金兰自然是知王贤妃的心意,她沉吟一会,方笑道:“但是臣妾却以为,信国公的婚事,终不能由娘娘做主,此时石学士远在陕西,娘娘即便与皇上说妥,若是石学士不愿意,一来一返,惊动太大。到时候只怕另有人作梗。若依臣妾之见,不如静待,先试探石学士的意思,如若石学士愿意,到时候皇上一提,石府许婚,纵有人反对,也来不及了。好过现在打草惊蛇。”
  “但是……”王贤妃皱着眉毛,想了一会,觉得金兰说得有理,但是她心中却另有担心,犹豫半晌,终于讷讷说道:“但是我怕她人捷足先登,到时候悔之晚矣。”
  “娘娘是说……”
  王贤妃抿抿嘴唇,低声说道:“延安郡王。”
  “延安郡王?”金兰愕然反问道。
  “不错。天下人都知道延安郡王是储君……”
  金兰注视王贤妃半晌,忽然掩嘴笑道:“娘娘真是糊涂了。”
  “我如何糊涂了?”王贤妃不由有几分不悦。
  金兰忙收拾起笑容,说道:“正因为延安郡王是储君,才不会娶石学士的女儿。大宋朝不是高丽国,也不是汉朝,女儿为皇后,父亲为宰相,那是霍光、曹操,外戚专权……娘娘别看太皇太后与皇太后都是勋臣之后,但是那都是祖辈的事情。”
  王贤妃不比金兰,她居于深宫之中,这些事情,她何曾知道?将信将疑的问道:“果真不行?那俟儿若娶了石越的女儿,石越不也是外戚么?”
  金兰笑道:“娘娘于宋朝的一些规矩,毕竟还不太熟悉。若是延安郡王,那是万万不成的。但是信国公却另当别论……”
  “为何?”王贤妃越发的糊涂起来。
  “因为无论宫中朝中,人人都有一个想法,就是信国公绝不可能继位。既然是绝不可能继位的皇子,那么即便娶一个朝廷重臣的女儿,也就不会太犯忌讳。但饶是如此,也必然面临极大的阻力,这也是臣妾担心石学士会拒绝的原因。他的女儿与信国公成婚,皇上在位,这件事并不重要。但有朝一日,延安郡王嗣位,他的重臣居然是他皇弟的岳父,此事却不能不犯忌讳。皇上或有爱子之心,然从长远计,不提石学士态度如何,宫中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就断难许可。”
  “这……”
  “可惜石起、桑充国无女,否则……”王贤妃却是充耳不闻,垂首思忖良久,宋朝的政治传统对她的影响,毕竟还是要小过高丽国的政治斗争带给她的印记,她轻咬下唇,决然地说道:“无论如何,还是想办法替俟儿定下石家的婚事才好。”
  金兰不易觉察地笑了一下,虽然她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王贤妃懂得更多,但是对于宋朝所谓的“祖宗家法”,在高丽长大的她,同样缺少应有的敬畏。没有先例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做么?金兰的心中可从来没有这样迂腐的想法,在她看来,所谓的“成例”,就是用来打破的;而所谓的“先例”,就是用来创建的。因此,如果王贤妃一定要替信国公赵俟娶石越的女儿,金兰绝对会支持她。她所要考虑的,不过是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而已。
  没有人知道,在成安县君金兰的心中,还有更大的野心:如果信国公真的能够成为石越的女婿,那么宋朝皇帝的龙椅,也未必会专属于某一个人吧?
  至少在高丽国的政治斗争中,这条法则是成立的。
  同一天,同一座皇宫之内,慈寿殿。
  与群玉殿不同,慈寿殿十分热闹。太皇太后曹氏的身体,康复了许多。而正在这个时候,宋朝又取得了边关少有的大胜,其主帅,又正好是高太后的从父。
  “我听说,百官又在给官家上尊号了?”人逢喜事,曹太后的精神的确好了许多。
  “是。”赵顼笑道:“朕拒绝了。朕不需要尊号。”
  “嗯。”曹太后点点头,又问道:“国家用兵平夏城,想来花费不少钱吧?”
  “整编军队、修葺官道、赈济灾民、用兵平夏,都是花钱的事情,眼见国库又有点拮据了。很快黄河汛期又要到来,这方面的钱粮是不能省的。各地还有一些天灾人祸,也需要赈济。按理说大胜之后,要尽量奖赏有功的将士与臣子,但是因为要花的钱太多,所以奖赏的数额一直议而不定,迟迟没有公布。”
  “这件事不能拖,当年太宗败给契丹人,就是因为太原之赏没有兑现,影响了士气。”曹太后提醒道。
  “朕理会得。”赵顼道:“但是国库吃紧,一时也没有办法。朕已下诏,先迎战死的将士入英烈祠,发放抚恤钱,这是第一要紧的。将士们见战死的同袍都有了抚恤,就知道朝廷必然会发放赏钱,那就不会太急了。只待夏税收完,朝廷就有钱赏功了。”
  曹太后不曾料到国库竟然紧张得到这个份上,沉吟一会,说道:“国家事事要钱,宫中自我以下,再裁减些用度。”
  赵顼连忙笑道:“娘娘说哪里话来,便是再没钱,亦不能从这里省。娘娘不用担心,夏税很快收上,拖不了多久。”
  曹太后摇摇头,道:“我这也只是一点心意。西夏人吃了这两个大亏,如何丢得起这个脸面?何况两处都是紧要之地。我料他们必然起兵来报复,朝廷若是有功不赏,士气不振,难保不会有万一,到时候悔之何及?”
  “朕当想个万全之策。”赵顼心知曹太后所言有理,但是他即便是皇帝,也无法凭空变钱。若真是只顾赏功,导致防汛与赈灾无钱,结果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再谈下去,徒增烦恼,便换过话题,向高太后说道:“朕还要向母后贺喜,高遵裕立此大功,两府议功,决定晋高遵裕三阶,为正四品壮武将军,封定西侯,并荫其两子。”
  高太后笑道:“这是祖宗庇佑,非遵裕之功。”
  “亦是他指挥得当,不堕父祖之名。”曹太后端起茶杯来,轻轻啜了一口,漫不经意的问道:“石越、种谊,又是如何叙功?”
  “石越名位已高,其奏折又一力推功于下,因此仅晋封新化县开国侯,许荫其兄子,晋其妻韩氏为郡夫人。种谊晋一阶,为游击将军,封开国男。”赵顼淡淡回道,停了一会,又说道:“石越素来不贪名爵,此番几封奏折,除了说平夏城、讲宗岭二役有功之臣外,连篇累牍,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