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签字了
晕糊糊走出办公室的时候,陈义蒙还是没反应过来,自己竟然在那份合同上签字了,在出门的时候,只看到这屋子里还有几个人,竟然还有自己的同学。
“义柯,你怎么来了?”
“义蒙,你……”
任义柯看着陈义蒙一愣,再看着他手中的那份合同。
“我,我想跟李子诚先生总该在柯比洋行有前途吧义柯,和我一起去连云港吧”
(实在是对不住,这两天被一些事缠住了,大年下的……竟然加班实在是……哎,真不知道这是什么世道,像当孙子一样)。
第107章 一本万利
第1o7章一本万利(第一更)
“31人”
放下手中的电报,李子诚在露出一丝喜色的同时,依然有些不满意的说道。
“太少了”
有胜于无吧
“这一次在青岛一共才招了三十一个人,而毕业于德华大学的才只有二十三人,另外八人是青岛洋行里的翻译,一直从事机械、化工资料、说明的翻译,想来到也可以一用,不过人还是太少了”
话时,李子诚满面尽是遗憾之色,按照自己翻译资料的度来计算,这三十一个人,根本就不够用,别说三十一,就是三千一恐怕,想翻译完那些技术资料、开数据,恐怕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人太少,技术资料太多。
“已经非常不错了,像咱们这样,一家公司拥有352名留学日、美、英、法、德大学生的企业,恐怕全中国,也就咱们**这一家”
相比于李子诚的不满,穆湘玥已经感觉非常满意,现在那些学生一边在外国技术人员身边当翻译,一边向他们学生,现在公司单就是各种试验室、研究室就建成了十六家,无论是矿物或是金属亦或是化工、医学这些试验室、研究室,在中国无疑是创,而做到这一切,只不过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
“不行,人太少,未来咱们**可是全中国的工业支柱公司,这么一点人那里够用,人少啊……”
李子诚忍不住一阵的感叹,教育太落后,现在别说是大学生,就是中学生,全中国恐怕也就几万人,就这么一点学生,那里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除非咱们自己办一所大学,否则……”
不待穆湘玥把话说完,他的这个建议只让李子诚的眼前一亮。
对,办一所大学
“藕初,咱们就办一所大学,嗯,同德华大学合办一所大学,德国人办大学无非就是想在思想上引导一代中国人,咱们出钱、出地,请德华来帮咱们办这所大学”
通过后世对“庚款留学”的介绍,李子诚知道那些国家在中国办大学的目的,大都是出于“文化引导贸易”,可以扩大本国商品在华销路。再就是在政治上和思想意识上影响中国未来一代领导层。德国人在中国办大学也很难脱俗,他们无非是想通过大学教育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培养成亲德国分子,为将来德国在华形成自己的人脉和网络,左右中国政局,对抗英美势力埋下伏笔。
可无论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些大学培训出来的学生,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科学基础,而且在那些大学任教的外国学者与其政府不同,他们很少抱有殖民主义动机,而是真正的科学技术传播者。
“对,就这么办,咱们邀请德华大学的校长来连云港,就说咱们有意和他们一同在这里创办一所德华大学的分校,无论德华大学现在获得多少德国和中国政府的资助,咱们都投入十,不二十倍以上的经费,咱们在办一所亚洲,不全世界第一流的理工大学要让全世界的都知道……”
话到嘴边,李子诚生生吞了回来,是德华还是……,管他那,最重要的自己能拥有一所真正的理工大学,未来几年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短短几年中把那些钢桶中的技术资料、开数据翻译成中文,然后,他们和自己的企业一同去吸收、消化那些资料,后世中国用了2o年的时间完成了对5o年代引进苏联技术的吸引,可当完成那些技术吸引的时候,中国仍然落后于欧美。
但是这些技术却不一样,这些技术都是德国三四十年代最先进的技术,如果能在二十年内完成技术吸收,至少二十年后,中国的科技基础将不逊于德国,完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己和**将会完成一个中国人追求了近两百年的梦想。
“不管是德华,还是其它的什么名字,咱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去办一所,全世界第一流的理工大学,这所学校不仅要拥有一流的教授学者,还将拥有一流的设备,以及全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嗯,咱们可以向所有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免除他们的学费、提供生活费,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专心学习……”
听着李子诚的讲述,穆湘玥完全被惊呆了,有这么办学的吗?
“未来,这所大学里走也来的学生,不仅可以改变中国,同样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对,就这么办,咱们不仅要从德国、还要从美国、英国以及全世界其它任何家聘请最出色的、最优秀的教授、学者、专家来这所学校任教……”
提起这所大学的时候,李子诚的脑海中没有浮现出麻省理工、帝国理工,而是浮现出了另一所闻名世界的理工大学——印度理工大学,原因无他,因为这所大学和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学一样年青,在世界大学家族中和中国的大学一样只算是婴儿。
印度一开始就在举全国之力,推动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织梦行动”,丝毫不去顾及那些与日俱增的文盲数量,印度人希冀IIT培养出具有世界水准的工程师,并能成为一针催化剂,用以重塑这个垂头丧气、喑哑沉沦的国家。
或许那所大学中最后培养出来的印度精英们纷纷选择出国,他们缺少的是对祖国的担当,但谁能否认IIT成为世界第一流理工大学,并且培养出数以百万的工程师。
“嗯,没有翻译没关系,咱们就像德华那样,直接采用外语教学,直接使用外国大学教材,等将来,等他们成才之后,再由他们编写中文教材,由他们去教育下一代中国学生,对,就这么办。”
三言两语间定下大学的展目标后,李子诚又稍做沉默。
“单是办一所大学还不够,现在中国的中小学太少,基础决定上层,没有达的中小学教育,就没有达的上层教育,从现在开始,每一个火车站都必须要设立中学、小学,不仅对职工子弟免费,对愿意入学的学生也提供免除学费,甚至也可以提供免费的食宿,有了这个作为基础,将来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大学提供优秀的学生,而且还能向工厂提供最优秀的技术工人……”
“可,致远……”
穆湘玥看着李子诚,此时他完全被自己这会董事长的“狂想曲”给打朦了,他甚至无法想象这将会给公司增加多么沉重的负担,原本按照计划,公司会在每一个火车站都建立中小学以专专业技术学校,向公司子弟提供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仿造满铁公司的做法,同时向社会召生,但却需要收学费不过学校会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而现在李子诚的这个建议,却是所有人全免……只要一想到沿线经过的那些集镇、县城、府城,想到这免费的学校将来在这些地方吸引多少学生,他便紧张的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
“这,这要花多少钱,你算过没有,一名小学老师,一个月的工资要3o块,一名中学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在7o块以上,陇海铁路沿线三等站以上的就有52处,再加上四等站、五等站,差不多近两百个车站,就算是一座三等车站建一所5oo人的小学、一所2oo人的中学,这就需要2o个小学老师、1o个中学老师,二等倍之、三等倍二之,而一座三等车站,仅只是教师工资一个月就南要13oo元,一但全线铺成,每个月公司需要负担教师工薪将过6o万元,每年需要72o万以上,再累以学生书本费用、生活补贴,一年仅此一次,就需千万元以上甚至还有可能翻一番”
千万元以上甚至还有可能翻一番
穆湘玥的报出的数字把李子诚吓了一跳,需要投入这么多钱吗?
“那个……满铁去年的赢业额是多少,利润是多少?”
李子诚的问题让穆湘玥藕初一愣,他在脑海中回忆片刻。
“去年满铁公司的营业额是万日元,利润万元,今天利润将突破75o万以上……”
“这就行了”
用力的点下头,李子诚耸耸肩膀。
“反正铁路不是一年两年就修成,铁路线在扩张,铁路公司的利润就在扩张,咱们就把铁路公司的利润拿出办学校等到一年支出两千万的教育经费时,没准铁路公司一年的利润都有三四千万。”
见穆湘玥全是一副惊呆的模样,李子诚却微微一笑。
“我是铁路公司、**公司唯一的董事,也是全部股权持有人,我想我有权决定公司利润的使用吧”
“你是老板……”
尽管想争辩,但穆湘玥最后还是有所不满的嘀咕一句。
“哎,藕初,知道这次南通之行,从张翁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吗?”
语重心长的一叹,李子诚面上浮现出一丝悲天悯人的神采。
“求援于政府;政府顽固如此;求援于社会;社会**如彼。既然如此,也只有你我来承担了”
最后见穆湘玥还是一副不能理解的模样,李子诚又笑了笑。
“藕初,你要知道,这,可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今天两更恢复正常更新了,同时不定期加更要进二月了先求一下月票呵呵)。
第108章 什么最重要
第1o8章什么最重要(第一更)
“要知道,这,可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一句话,从李子诚的口中吐出,然后又感叹的说一句。
“咱们开给那些高级技工一个月五十块钱工资,开给机工一个月二十五块钱工资的时候,为什么藕初你会赞同?”
“因为公司需要这些工人”
穆湘玥立即开口说道。
“现在,公司是还没制造出机车,可是现在公司却能够使用这些工人生产出纱机、面粉机械,到明年六月,公司能制造2o万绽纺纱设备,仅此一项,公司获利就可过24o万元,而面粉机械又可令公司获利过6o万3oo万元的纯利润只是两千一百二十三名工人在8个月中创造,所以,他们值这个价”
看一眼李子诚,穆湘玥心里忍不住嘀咕着,高薪引进这批工人,怕是你做的最划算的一笔生意,至于其它的,包括铁路基本上不是亏本生意就是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生意。
“嗯,这是两千多名工人,8个月就给公司创造了3oo万的利润,平均每人创造了14oo元以上的利润,平均每个月,就算是18o元吧,如果咱们有2o万这样的工人,一个月,就能创造36oo万的利润,……”
肘拄桌面李子诚点点头,在嘴边做起了算术题来。
“董事长,算术不是你这样的算的,咱们要考虑到市场,不能只考虑到生产”
又一次,穆湘玥意识到自己的这位经理,压根就不懂经营,这也是他为什么当甩手东家,把所有的事物都交给自己的原因,可当甩手东家,就当甩手东家就是了,可偏偏却还……奇思妙想不断。
“市场”
双眼一睁,李子诚又是一笑。
“市场大的很,两年,最多两年以后,咱们要面对的市场,将会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市场,知道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不是市场有多大,而是咱们的生产力有多大,能不能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展自己,要是……”
开玩笑,两年以后,一战打响,欧洲列强陷入战争,对华商品输入降底到有史以来最低点,仅只是国内市场一年就是十几亿元大市场,而且还有庞大的海外市场作为支撑,历史上日本工业大展,正是抓住了一战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突然,话到嘴边,李子诚一下顿住了,整个人陷入沉思之中。
日本
对,就是日本一战前,由于日本国内利润先天不足,而从国外掠夺的利润又用于资本积累,使得利润率下降更为,为了使经济正常运转,日本必须不断从国外掠夺,日本商品,除在中国拥有特权同时用廉价而霸占一定市场外,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多少竞争力,其自身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引进资本,一战前,日本外贸连年入,国家财政不足清偿外债利息而面临破产的境经。
而最后挽救日本的正是一战的爆。一战的爆为日本带来巨额利润,一是欧洲各国向日本大量订购军用品物资,二是欧洲各国忙于战争,而几乎停止商品输入,从而为日本商品在亚非扩展市场创造了机会,正是一战催生了日本工业的飞膨胀。
脑海中浮现出大学时关于日本经济讲座时,那位讲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