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猫家穿越记事本三国篇之书院青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同人)猫家穿越记事本三国篇之书院青葱-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老猫同荀爽学习的过程中,荀子的学说是重要的参考书目。而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孟子的描述是这样的,孟子粗略的效法先王,却不知道先王的纲领,但似乎才大志高,见闻杂而广泛。依照旧制,臆造一种学说,叫做“五常”,实在是邪僻违理,不伦不类。隐晦而没有说出什么道理,晦涩而不可理喻,还修饰他的言辞,并恭恭敬敬地说,“这真正是先君子孔夫子的言语啊!”子思倡导,而孟轲附和,世俗中愚昧无知的读书人闹哄哄的不知道他们错在哪里。于是就接受下来又传给后人,以为仲尼,子贡就是因为这些东西而被后世所推崇。这全都是子思和孟轲的过错。
  简单来说,纵观儒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掐架史。在战国的时候和墨家掐,在汉初的时候跟道家掐,得势之后又荀孟两派互掐。很显然,这跟孟轲的为人又很大的关系。他自认为是正统,凡是不赞同他的通通都是异端邪说,这倒跟后世武侠小说中的那些名门正派有得一拼。不过关键在于,那些被他看作异端邪说的流派都得到了列国国君的重用,而他在游历了一圈之后发觉自己的论调不能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顺带一提,所谓的“君子不言利,只论仁义”就是他的论调。尽管他用各种恶毒的言辞攻击墨家,或者是杨朱为代表的道家,在那个更使用丛林法则的战国,没有一个国君脑袋被驴踢过想要使用他的学说,最后万般无奈,只好阿Q的自我安慰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教书育人,毁人不倦的了此残生。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这世上多的是像疯狗一样的人,如果让这种人掌权的话,只要他不喜欢的书就会被一改视为坏书,把作者的社会价值抹杀掉。”如今看来,这段描写对于“迂阔而远于事情”的思孟派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斗争激烈,同时被和亲政策养肥了的乌桓鲜卑作乱北方,加上桓灵二帝卖官鬻爵,昏庸无道,黄巾之乱,诸侯并起。董卓犯上,天子蒙尘。现实给了思孟派一记最有力的K。O。而荀子的学说则称农工商乱世小康之道,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虽然之后荀彧自己为了大汉鞠躬尽瘁了,然而荀家却没有因此败落,一直到晋朝仍然保持了在学术上的影响力,直到之后对思想的压制增强,大家只好统统去玩玄之又玄。只会夸夸其谈的孔融,依旧有他的支持者,老猫想凭一己之力挖程朱理学的祖坟,显然是不可能成事。
  一提到孔融,最近老猫又听说了他在北海的时候仅仅因为他认为一个孝子在父母坟前哭丧的时后不够悲切就直接把那人处死。而在城中尚有饥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花大把的金钱给那些只会空谈的所谓才子锦衣玉食。在袁谭攻城的时候不做丝毫准备,故意装出一副名士风度,谈笑风生想要效仿谢安,然而真正兵临城下的时候不是赶快叫救命,就是抛下所有的人临阵脱逃。老猫顿时觉得类似这种祸国殃民的货色还是早日出局才好,曹操动手杀孔融实在是太晚了些,否则枉死的人还要少上许多。
  本来老猫早已做好了面临群殴的准备,毕竟尽管秦汉时思想自由程度上远高于后世,也没太大文字狱的风险,可COS屈原玩“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要有被炮灰的觉悟的,但灌水的乐趣正在于此,反正她也顶了马甲。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有人会支持她的观点,某个顶着“壹貅”马甲的同学严重同意老猫的观点,不点名批评了某些人的假仁假义,表面上装出一副淡定自若的名士风度其实只是一张画皮,关键时刻抛弃所有的责任一个人跑出来云云。用词的犀利毒辣,比起老猫习惯性的绕圈要直白的多,而在他一起头之后,下面附和的人也不在少数。
  应该说不愧是三国吗,这个血性尚未被磨灭的时代。说起来这个“壹貅”也很奇怪,因为名望值在这年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参数,在体会到了水区的便利之后,很多人都习惯于上真身,尤其是很多热血沸腾,喜欢指点江山,直抒胸臆的同学们,时常让老猫感叹年轻真好。而这位,是水区里除了两只猫外少数顶马甲的。糖猫也曾怀疑是否是某位穿越同仁,因为根据其中的遣词造句分析这“壹貅”的年龄不会超过二十岁,但在这个年代,这个年龄是尚未敢对主流提出思考质疑的年龄。但由于糖猫自己是花费了两个月才把五经学到粗通的程度,撇开老猫这种BT不谈,这位“壹貅”是土着的可能远高于穿越。
  至于老猫,她可以成功发帖而不穿帮的原因在于目前手头正在研究的《尚书》以及《论语》,不过与后世不同的是,她手头的可不是通用的那种地摊货。对于荀爽,老猫是执弟子礼,所有的经学都是翘了孔融的课直接到他这里开的小灶。而荀爽的成就之一是为尚书做注,这本标准的今文尚书在之后的五胡乱华之中直接散佚,流传在今日的尚书版本则全都是后人伪造所得。作为上古文书的存档,孔子在编纂的时候就直接删了许多,荀爽做注就是把那些不该删的全都补足。
  至于论语,那更是珍贵,在现在通行的版本是子夏的论语,其实论语作为孔子学生的课堂笔记,是有不同的版本的,子夏并不是他们中成绩最优秀的那个。老猫现在学习的,是荀子一脉所抄录保存的,属于子贡和子路的版本。与被朱熹奉为圭旨的子夏版不同的是,子贡对于大义和小节的把握全然不同,不愧是纵横家的始祖之一。在当时的人看来,子贡贤于孔子,而且是孔子的直接经济来源,也是孔子学生中做官最大的那个,长袖善舞,顺便借工作之便推销孔子的学说。然而,孔子最喜欢的,还是那个据说与他性情同样高洁,家庭清贫,不为当权者所重用的颜回。
  荀子作为曾经的稷下学宫的祭酒,他更有机会接触到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齐的藏书。作为百家争鸣的中心战场,自上古直至战国的思想菁华全都汇聚于此,李斯虽然对同门的韩非不厚道,好歹对于自己的老师后裔还是放上一码,挟书令(禁止除技术书外所有的民间藏书,即焚书坑儒的来源之一)并没有在荀家严加实施,所以稷下学宫的一部分典籍逃过一劫。不过即便是荀子,也不会预见到,他用尽心血保存的所有典籍,会因为数百年后的那场华夏文明的断绝而彻底消散在历史中。(宇文独孤皆为胡姓,有观点认为,隋灭陈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次灭绝,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具体论据参考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不过论点貌似不是这本书的。)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些在历史中连痕迹都不曾留下的书籍,具有多大的价值。这一点,目前埋头在书库苦读的老猫深有体会,尤其是子贡版本的论语让她对着这位古人无限崇拜中。绝对的才华横溢,除去对孔子的继续之外,更多的,是他本人的思考,关于身处的这个世界,以及传说中的历史,还有字里行间对人性的东西,对未来走势的精准判断。最让人欣赏的是那言语艺术的运用,已经登峰造极,将真正的含义谨慎的藏在字里行间,就算扣字眼也找不到所谓大逆不道之处。借着那竹简流淌延绵的文辞,诉说着是在更早之前,足以被称为上古的历史,仿佛轻轻伸手就能触碰到那个天空。谈及文明的毁灭与复兴的时候,人们习惯性的会想到黑暗的中世纪以及之后的文艺复兴,而很少会注意到,那被称为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年代对于文明的打击。
  对着书库中均可以被称为无价之宝的典籍,每一百卷中能有一卷听说过名字已经不错了,老猫难免不自觉的想起一百年后的那场彻底的灾难,那是一场延绵数百年的战乱而这些东西,就会像之前被董卓融去铸小钱的秦始皇铜人(天下一统时,秦始皇把所有兵器收集起来,铸造了十二个金人——即铜人,到汉末还余下两个在长安,最后被董卓统统拿去超发货币引起通胀)一样,连浪花都不会激起。连儒家的经典尚书都不曾留下全本,唯一流传的所谓今文尚书都被发觉是伪造,只能从其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更何况其他未被记载的书目。通常被用于称呼那些蛮族的“羯胡”都不会被允许使用,否则砍头,长江以北,不仅十室九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只能被用来缅怀过往。
  南朝的士族忙着吃五石散,不用塑化剂都足够伪娘,皮肤太容易破结果只能穿旧衣不洗澡。北方更是彻底成为牧场,匈奴、鲜卑、羯、羌、氐,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汉的长乐未央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迷梦。说强盛莫过于汉唐,但那一次所谓的民族融合是以那个手持竹简腰悬配剑文武双全的华夏的死去为代价。提到江南,似乎总是阴柔,文风鼎盛,殊不知在此之前,江南民风多剽悍,是越人的乐土。汉朝比唐朝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抽飞匈奴,全然是靠的自己的实力,而唐朝的主要军队则是来自各个异族的雇佣军,比如说回纥(参考郭子仪)吐蕃等等。
  如果有机会,那能不能尽力去尝试,阻止这件事发生?三百年的战乱,如果不是冉闵(杀胡令),那死去的夏族还要更多一些。应该尝试吗?能够做到吗?偶然这种想法也会萦绕在老猫心间,但更多的时候她还宁愿把这里的书多背一点是一点,毕竟她不是什么救世主。
  那个“壹貅”的马甲比老猫还要怨念深刻,直接把思孟派批的一文不值,有一次居然还直接放话,要是孔子死而复活,估计第一个想掐死的就是董仲舒这个向当权者谄媚,胡乱修改扭曲别人典籍的不孝徒孙。光从行文和使用的论据来看,除了对于思孟派的深刻怨念之外,“壹貅”本人对于思孟派的学说也颇有研究,也许是被祸害了很久也说不定,比如说后世的某些物极必反的课程一样,所谓谎话说一千遍会变现实,又或者集体洗脑效果好的歪理邪说在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成立的。
  不过,除了对“壹貅”的犀利文笔进行私底下的表扬之外,老猫似乎想到某人的外号跟这有那么一点关系,再看看笔迹,增强了某种猜想。在看到某只若无其事的出现在水区的时候,难免感叹年轻真好之类的。
  还有就是令人无语的精分事件——传说中的精分贵公子曹丕,一边真身上阵对着飞流直下三千尺一阵口诛笔伐,一边又顶着马甲来一句“世无不灭之国”文笔华丽文风苍凉,完全看不出是那个对着辛毗(音同皮)得位忘形的曹家二少,更不像是对着弟弟出手硬是逼出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小心眼。最让人无语的是,有着双重马甲的曹丕,居然在水区玩起了自攻自受,着实让老猫有扶额的冲动。要知道就连她自己对精分这事都只敢想想而已,还没来得及实行。况且要从一人的行文中推测出他的学识神马的,对FBI来说并不困难,他也不怕曝光。而且这草皮还在最中二的青春期,如此精分真的大丈夫吗?一面以曹丕的身份说这飞流直下三千尺文字太过通俗,失去文章赋比兴所蕴含的言语之美,一面顶着马甲说这帖子刺中时弊,应当引以为戒如此极端的两种态度,如果不是同样的东西的笔迹完全相同——这一点也许可用年纪小经验不足来解释——绝对不会猜到这居然是一个人写的。
  无论看上去多么离经叛道,但就算最苛刻的人来扣字眼,老猫的文章最多也只能算小节有亏,这多亏了荀爽的熏陶。但至少炒热水区的气氛,让许都的文人墨客都跑来趟这趟浑水,老猫发帖的最初目的已经完成。
  今日又是休沐,难得没有同司马懿他们组团的两只猫带着家里的一串人类幼崽,跑到绿波廊吃饭,想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而追根溯源,最初与郭嘉合伙开绿波廊的原因,纯粹是想利用规模效应来降低吃饭的成本而已。要知道,在三国时期,一年全国屠宰的牲畜也不过一千头而已,这让荤素搭配早成习惯的猫们很长时间内对各式炖煮蔬菜严重审美疲劳。加上菜的主食被称为馔,还要省着点吃,这是最让猫头晕的地方。尤其是糖猫,在BS了一番陶鼎之后,自己DIY了一个煤球炉,还好在她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家里还用过一阵子这东西,不然无论是陶鼎还是大灶,都不是现代上海小姑娘能够驾驭得了的东西。
  而现在,把郭三郭四放假回郭府之后,老猫直接打发范湍同学帮忙出去抄帖子了,有着扎实基础功底的他,速度要比老猫亲自动手快得多。平日里,也见他偷偷的对着沙盘练字,严格来说,他们的技术,来自土着,远比他们这种穿越人士要专业的多。郭三郭四已经人格定形,除了不介意他们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