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看邓 小 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名人看邓 小 平-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中走出来,是进入新时期的前提。粉碎“四人帮”

    ,开始了历史的转折。但是,最初两年,历史转折的进程遇到了困难,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勇气、魄力和本领正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处理好既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小平同志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魄力和本领就显示出来了。小平同志敢于明确地指出和坚决地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并且强调只有纠正这些错误,才能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旗帜。当然,讲错误,什么时候讲到什么程度,这要看情况。一开始讲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片言只语不代表毛泽东思想;后来才讲“文革”

    的理论和实践根本上是错误的,这就不只是片言只语的问题了。

                              

    865

    这里既有认识的过程,也有引导的艺术。新时期从纠正“文革”的错误开始,从“拨乱”开始。小平同志给“拨乱反正”下的定义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是要完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未竟之业,包括改正其错误。

    第二条,就是继承。

    “反正”就是继承。

    拨乱,纠正错误,决不是全盘推翻过去,决不能否定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东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党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第四项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被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为科学原理的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一切积极的思想成果,今天都必须继承和坚持。没有这个继承的关系,就否定和割断了历史,就会丧失我们基本的立足点,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两位伟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

                              

    965

    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始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是要通过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目的是要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

    两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两次伟大革命,这是十四大对党的70多年历史的一个新概括。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个命题的提出,从思路来看,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里已经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须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小平同志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其中也讲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

    那次全会前夕,他在全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也讲了:“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可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小平同志,我们党中央,就从现代化和改革相统一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问题。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起点。

                              

    075

    虽然小平同志过去多次讲到这个命题,但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1992年初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进一步作了新的发挥。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这就深刻地说明了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道理,因而就引起注意了。后来就写进了十四大文件。

    “两次革命”的概括,提供了一个纵览历史的大视角。这样,就可以从更高更大的跨度上来概括我们70多年的历史: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为核心,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即为了实现现代化而进行深刻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两次伟大革命”

    是从实践上讲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是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上讲的。两个提法的思路是一致的。

                              

    175

    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两次飞跃”体现在“两大理论成果”上,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就毛泽东思想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来讲,那就是纠正、继承和发展。纠正,就是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纠正、继承、发展,这三条,头两条的组合,就是拨乱反正,后两条的组合就是继往开来,全面改革,就是开来,就是开拓,创新,发展。只有拨乱、反正这两条,还是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的范围之内,根据实践检验,将其中的错误的东西改过来,正确的东西坚持下来。新时期还要创新。新时期遇到许多新问题。所谓新问题,就是毛泽东在世的时候没有面对过的新形势所产生的许多问题,或是毛泽东已经接触到但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从内政到外交,改革开放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加以解决。开拓、创新的问题,远远不只是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的范围内分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就能实现。正确地认识和创造性地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需要使毛泽东思想得到新发展。

    1989年5月,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很快。

    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

                              

    275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还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

    我们今天也不能躺在前人的书本上,而要以前人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新的实际去进行新的创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确有了新的发展。如实地了解和继承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既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同时又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有了新发展。对这个理论新成果,在十多年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决议》,十二大报告,十三大报告,十四大报告,逐步深入和展开地进行了阐发。十三大概括了几个科学理论观点,十四大又概括了9个重要方面。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归纳和概括的方式。

    至于用个什么概念语言来概括,这要中央下决断。十三大使用的提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我看到的党中央的文献,有的提“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

    ,有的提“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进一步突出了小平同志在这个理论的创立中的地位。十四大的提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个理论主题。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为

                              

    375

    什么要单独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它?就是因为它不只是在毛泽东同志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几点枝节的东西,而是有相当的重大的前进,有一系列新的探索、新的开拓,开始形成了一整套新的理论,所以要有新的概括。

                              

    475

    梁漱溟:

    邓小平年轻、能干,深得人心

    梁漱溟,北京人,祖辈几代在清朝为官,父亲梁巨川主张维新,辛亥革命后殉清自杀。

    18岁加入京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当《民国报》记者,与沈钧儒一起任司法总长张耀曾的秘书,尔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20年代末,他走出大学之门,在山东从事乡村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应蒋介石之邀,成为国民参政会一员,又只身赴延安,与毛泽东做彻夜长谈,其中又到鲁豫苏敌后游击区巡视,为团结一致抗日而奔走各方。

    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又出任国内关系委员会主任、秘书长,继续推动国共合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全国委员,第五、六届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

    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梁漱溟除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乡村建设、民众教育之外,还长期潜心研究儒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24岁登上北大讲坛讲授印度哲学和儒家哲学,27岁出版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而后有《儒家哲学》、《印度哲学》、《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文录》、《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问世,进入90岁高龄,还撰写出版了20万言的力作《人心与人生》。

    梁漱溟一生可谓才华横溢,政论滔滔。但生就一副硬脾

                              

    575

    气。他曾狂言:如果我死了,天地定将为之色变,历史或为之改辙。他敢蔑视蒋介石,敢顶撞毛泽东,林彪当道,他反对林彪上宪法。他是个很傲气的人,但却推崇邓小平。

    1951年春,中央组织赴西南工作团,梁漱溟自动向中央统战部报名参加,得到批准。梁漱溟随团出发,从5月上旬抵四川,8月30日返京,近4个月。刚到重庆,梁漱溟就听邓小平作报告,介绍情况。那时刘(伯承)

    、邓主管西南和四川。结束时做总结,邓小平又参加会议,讲了话。邓小平年轻、能干,给梁漱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月3日,即梁漱溟回到北京后的第四天晚上,毛泽东就约梁漱溟谈话,派车把梁从住地颐和园接到中南海颐年堂。

    梁漱溟到时,章乃器刚刚告退,他主要也是来报告到西南参加土改情况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