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举个例子。比如苏东坡。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年)。苏东坡贬官后起复。以正七品地朝奉郎知登州。而在哲宗元佑四年(公元089年)。苏东坡则以正三品地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安抚使也是一样。依照大宋律。安抚使总一路兵政。以知州兼充。太中大夫以上者即可。太中大夫是从四品地文散官。也就是说。安抚使地品秩可以是从四品。也可以高达正二品。
安抚使是路一级地军事长官。知府、知州是府州一级地军政长官。这都是职官。按道理应该有具体地行政级别。但大宋为了“分权”。为了互相牵制。为了最大程度地削弱地方权力。硬是把具体地常设职官。变成了临时性地非常设职官。结果权力是集中到了中央。但弊端也非常严重。地方上机构臃肿职能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军队里也是一样。尤其它地指挥系统。更是混乱不堪。
=
由此可知,军职品级的提升,牵扯面太大了,就大宋这种复杂的军政制度来说,无法操作。
李虎以当前形势的需要,以军队战斗力的需要,理所当然地提出改善武将的政治地位,要求重新设定武将的品秩,岂不料,这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变
撬动了整个大宋体制。
皇帝醒悟过来了,李虎的目标其实不是提高武将的政治地位,而是以此为契机,实施变革,颠覆大宋体制,但他醒悟得太迟了,以他现在的处境和实力来说,他已经无力阻止李虎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
皇帝和中枢大臣一致同意提高武将的政治地位,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问题。
李虎拿出了第二个奏议,军政分离。
很显然,要想改变庞大的大宋体制,需要充足的条件和漫长的时间,而变革也要在不断的摸索、总结和完善中缓慢进行,目前临时朝廷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时间,当务之急是生存,是马上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要打下这个基础,需要军队,需要通过战争来赢取,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武人的政治地位,凝聚武人的力量。
为了达到这个,就要在当前条件下想出对策。
当前大宋分裂,中土陷入乱,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而地方因为长期没有行政长官,没有军权和财权,基本上没有抵抗力,这从河北战场就能看得出来。
年初金军入:,因为河北禁军无力抵挡,黄河防线失守,金军一直杀到了汴京城下,河北四镇全部失陷。后来,中央虽然放权,允许河北各地募军抗金,但大宋体制的力量太强大了,所谓的放权也不过是权益变通之计,河北军民被腐朽的体制捆住了手脚,根本没办法抵御金军的攻击。
这种形势下,李虎要想在河北打场胜仗,要想在黄河防线坚守更长的时间,要想尽快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必须发挥军队的全部力量,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军政分离。
李虎有这样的想法很常。他从辽东崛起之日开始,就是靠军队打天下,其后不管在辽西还是在代北,都是军政合一。现在地盘大了,军政合一不行了,为了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军政必须分离。军队一门心思打仗,而临时朝廷则一门心思筹措粮草,保证军队的需要。
这是乱世,在乱世中生存实力,实力的基础是武力,没有强悍的武力必定败亡,所以大宋那一套不行了,重文轻武、以文制武只能加速大宋的败亡,而在军队里的分权和钳制则会削弱军队战斗力,会进一步加快大宋的败亡,但大宋体制是个庞然大物,它就象一头垂死挣扎的野公牛,它在奔跑之中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令人恐惧,让它停下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砍断它的四条腿,虽然这种办法会伤及自身,但总比让它一头冲进悬崖尸骨无存要好。
=
分离,从中央到地方,军政自成体系,互不干涉,互不牵连。
朝廷分东西两府,东府主政,西府主兵。东府长官是宰相、副相,其下有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西府长官是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下设十二房。
东府的政务由宰相、副相负责,近期主要事务是迁都,建新都,征缴更多的钱粮,其中包括进行财经赋税制度的变革,以收买人心,设法控制更多的州县。全方位的变革则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最起码要等到定都长安之后。
西府的事则非常麻烦。
军政分离,体现了文武并重的基本国策,但如果完全废弃“以文制武”之策,显然矫枉过正了,武将极有可能拥兵自重,所以在军权的分配上,必须慎之又慎,以防重武轻文,武夫横行,重现晚唐、五代兵祸连接之乱。
当年太祖,太宗皇帝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完成了枢密院三衙体制,这个兵制的特点就是分权。枢密院主掌兵藉、虎符,三衙管领诸军,率臣主掌兵柄,把兵权一分为三,“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至于率臣,主掌的则是战场指挥权。
枢密院有“发兵之权”,三衙有“握兵之权”,率臣有战场指挥权,但在大宋一朝,率臣基本上都是文官,大宋靠这种“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兵制,消了绵延二百多年的内部兵变,赵氏王朝得以延续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这种兵制的弊端也非常可怕,一百六十余年后的今天,大宋无兵可用,大宋甚至无力抵御女真人,在金军第一次入侵中,汴京就被围攻了一个多月,这是大宋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枢密院三衙体制的弊端到底在哪?大宋军队为什么不堪一击?这个问题解决,军政分离对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几乎没有作用。
第五十七章 夺了你的兵权
何一个朝代,兵制的基本原则就是兵权分立,也就是权、军事行政权和战场指挥权三权分立。从春秋战国到今日大宋,莫不如此。
兵权分立,唯一的目标就是兵将分立。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是兵制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兵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王朝也就稳定了。
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是因为王朝的创立者拥有军权,拥有强悍的武力,所以,随着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它的创建者首要之务就是杜绝武将拥兵自重,以防自己的江山轰然倾覆。
解决的办法,除了兵权分立外,就是建立中央军,隶属于王朝统治者自己的军队。这个办法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反复实施,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还是覆灭了。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那几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就兵制而言,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正是兵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导致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兵制因此遭到破坏,武将则顺应时势一次次崛起,一次次在战乱之后建立新王朝。
到了大宋这一,因为有了一千多年的教训,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创建了枢密院三衙体制,而其中有别于前朝兵制的地方,就是三衙禁军体系。全国之兵都在禁军体系内,一百多万禁军、厢军和其它军种构成了大宋庞大的中央军,这是一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空前规模的中央军。为了控制这支中央军,三衙这个“总司令部”机构出现了,决策层、行政层、统兵官都是文职官员,为了贬抑武将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大宋王朝建立了一个近完美的兵制,它成功解决了兵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钱养,而将则被彻底边缘化。极度分权的结果是中央集权,皇帝集权,这种兵制到了太宗皇帝手上一度集结了军事决策权、行政权和战场指挥权,整个军队都控制在皇帝手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宋连打败仗。太宗皇帝死后,在战场不利形势的逼迫和中枢大臣们的斗争下,前线率臣总算拿到了一部分战场指挥权,于是,大宋一百多万军队,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先是和辽国纠缠不休,最后不得不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着眼睁睁地看着党项人分裂出去,耗尽了八十年的心血都未能收复贺兰山和祈连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国家稳定需付出代价,而大宋王朝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它不是没有实力击败敌人,而是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空有一身力气,却只能任由敌人宰杀。
=
是什么人?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是夺取大宋国祚统天下,他要建立自己的王霸大业,他能允许这种兵制存在?
李拿出了第三个奏议。撤消三衙地握兵大权。
当今天下。还有多少中央军?还有多少军、厢军?
河北战场上十几万虎烈军。有十几万河北义军西北军不过十万之众。但朝廷分裂了今日朝廷地实力。还能控制西北军吗?西北军在朝廷地指挥下打败仗。损失惊人。他们还会听从朝廷地命令?
此刻撤消三衙地握兵大权。正是李虎发动地最为致命地击。
=
皇帝惊呆了。他瞪大眼睛望着李虎。嘴唇抖动着。想怒声痛骂。但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撤消三衙的握兵大权意味着大宋禁军体系的整体崩溃,禁军、厢军马上就要成为历史,而枢密院三衙体制也要随之崩溃,大宋兵制就此废弃。
失去了兵权,皇帝还能干什么?哪来的机会东山再起?皇帝转目望向李宗振。李宗振脸色灰白,也是极度震骇,但他毫无办法,他只能暗示皇帝,忍,一定要忍,李虎除了武力一无所有,皇帝肯定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皇帝艰难地咽下一口口水,望向李纲。李纲面露愧色,痛苦地低下了头。他也没有办法,昨夜李虎和西北人达成了约定,双方联手,一定要拿到兵权,而枢密院三衙兵制的确不合时宜了,根本没办法击败金贼,更无法完成中兴大业。
就目前形势而言,虎烈军要在代北作战,要戍守西北,要抢占川蜀、荆湖和京西,李虎没有实力独自对抗金军,他必须把西北军牢牢拉住。西北军要生存下去,要赢取最大的利益,那么他们首先就要保住军队,而保住军队的唯一办法就是**于长安朝廷之外,像虎烈军一样拥有藩镇地位。李虎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西北军极有可能撤离河北战场,乘着这个混乱的机会抢占地盘,然后自由选择东南朝廷或者长安朝廷。形势如果发展到那一步,天下就彻底乱了。
所以,李虎和西北人选择了合作,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对双方都有好处。
李纲能作什么?他只能答应下来,只能力保半壁江山,力保天下三分的格局。他不能指望东南朝廷,东南本来就没有多少兵力,如果李虎和西北人无法守住西北,守住中原,那么东南朝廷根本守不住长江。东南朝廷拿什么戍守长江?东南丢失,金军席卷大半个中土,李虎恐怕也难以守住西北一隅了。
=
李虎拿出了一个临时兵制。
皇帝和中枢大臣主掌军事决策权。枢密院主掌军事行政权。各方面军主帅主掌战场指挥权。
大宋的军队由中央卫戍军、中央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三衙的握兵大权撤消后,三衙依旧存在,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做为中央卫戍军,暂时由刘延庆统率,驻守汴京。皇帝的宿卫军是殿前司马诸班直,保护皇帝的安全,扈从皇帝左右。
中央正规军是虎烈诸军和西北诸军。这是大宋的主力军队,负责征伐四方。
地方军则由当地府州县的都总管、兵马辖、都监统率实也就是过去的厢军、乡兵一类,承担过
的职责,比如修城造桥、运输粮草等等,也是主力军源。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地方军没有军饷。原有厢军地解决生存问题。
厢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户们的夫役负担,但养兵费用太过庞大尤其在今日军队极度**的情况下,厢军吃缺额普遍高达七成以上,剩下三成的厢兵都成了官员们赚钱的廉价劳动力,所以撤消厢军势在必行。
大宋军队的编制一律改为军、将、(营)指挥、队四级,其中(营)指挥为基础单位,每指挥五百兵。在军上设统制,统制上设都统制,但不常设事罢即撤。
其它诸如指挥系统、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等方面基本参照原有兵制,暂时不做重大改动。
=
皇帝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接受眼前的事实。
李虎太厉害了,步为营,稳扎稳打。先是提升军职品秩,接着军政分离,然后撤消三衙握兵大权,摧毁禁军体系着马上修改枢密院三衙体制,转瞬之间就颠覆了大宋兵制。
枢密院三衙体制是大宋的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