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5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我们必须在河北打一场胜仗,然后才能在黄河防线坚守更长的时间,但我们没有把握坚守到年底,因此,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要破坏汴京。”

  既然决定放弃汴京,那破坏它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点皇帝也能理解,但问题是,这一仗怎么打?用什么办法才能打赢?打一场胜仗的好处谁都知道,但钱从哪来?河北战场拿什么来支撑?

  “汴京的财富足支撑河北大战。”

  李虎这话说出来之后,皇立刻闻到了一股血腥味。他在西北待了好几年,也算了解李虎。李虎靠什么崛起于辽东?就是靠烧杀掳掠。现在李虎决心从汴京掳掠财富,那当然要用武力了。

  “你要干什么?”帝紧张地问道。

  “老皇帝走得匆忙,皇子逃得更快贯和文武百官更是狼奔豕突而去,他们的财富大部分丢在汴京,我们当然要抄没他们的家财。”

  一怒气从皇帝的心底喷涌而出。李虎太过份了,他竟然要抄没皇家财富。诺大一个皇宫和皇子们的府邸如果给李虎掘地三尺,那能抄出多少钱财?还有童贯、张邦昌这些大臣们的府邸,其中藏匿的财富肯定是个惊人的数字。

  “这些叛逆能顺利逃亡。必定得到了多人地帮助。他们地亲朋好友、门生故吏都是从犯。一律抓捕。财产一律充公。”

  皇帝地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出屠城地悲惨场景股寒意瞬间袭入骨髓身体连打几个冷战。脸色霎时就白了。眼里尽是恐惧之色。

  李纲神情冷峻。眼神刚毅。黄涉冷笑。嘴角露出一丝杀气。刘延庆、折可求则面带笑容好象理所当然一般。

  李宗振骇然变色。脱口惊呼“使相。不能这么做。这要牵连多少人?汴京会大乱。成千上万地人会举家逃亡。”

  “我就是要汴京人害怕。逼着他们大逃亡。让他们一直逃到江南去。”李虎笑了起来“汴京那么多人。如果都迁到西北拿什么养活他们?”

  李宗振目瞪口呆。养虎为患。养虎为患啦。李虎南下宋随即走向了败亡。尤其这次分裂是李虎一手促成。而它给了大宋致命一击。若干年后。当大宋覆灭之时。再回头看看。不难现当初地预言多么正确。但是。老皇帝、蔡京、童贯等人却视而不见。硬是养虎为患。把大宋活活埋葬了。

  “汴京的大富豪大商贾很多,非常富有。在和平年代,大宋保护了他们,养活了他们,让他们享受着奢侈的生活,但今天大宋有难了,他们应该帮助大宋,应该捐助钱粮,每户至少要认捐几百万贯。”李虎语气陡然转冷,“如果抗捐,那就是见死不救,就是忘恩负义,就是卖国,那就该杀,抄没所有的财产。”

  皇帝浑身冰冷,以手抵额,不敢和李虎对视。

  李宗振急怒攻心,但又不敢得罪李虎,只好双手蒙面,嘴里出一声痛苦而绝望的悲呼。

  “陛下,汴京就是一座金山,值此危难之际,这座金山正好拿来拯救社稷。”李虎望着皇帝,两眼咄咄逼人,“两天后,刘帅带着殿前军返回汴京,这项重任就由刘帅来完成。”

  皇帝咬牙切齿。李虎狠啦,兵不血刃就洗劫了汴京,而罪名却由皇帝来承担,太狡猾了。

  “这是抢劫,血淋淋的抢劫。

  ”

  “不,这不是抢劫。”李虎摇摇手,“一切都是合法的,都在大宋律的允许范围内。老皇帝和皇子们背叛了大宋,整个朝廷背叛了大宋,他们是大宋的叛逆,他们理应受到这样的惩罚。至于他们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当然要受到牵连,否则陛下的天威在哪?那些大富豪大商贾的财富从何而来?如果他们遵纪守法,能积敛千万贯的财富?不,他们的财富都是用非法手段获得的,他们一直在偷窃大宋的国库,一直在抢劫大宋的财富,他们是贼,大宋早该杀了他们,拿回本属于自己的钱财。”

  皇帝气得浑身哆嗦,恨不得扑上去一口咬死李虎。

  “我们估算了一下。”黄涉似乎有意气死皇帝,笑呵呵地说道,“我们在汴京至少可以抄没十亿贯的钱财,当然,这其中包括田产、宅院、作坊等等不动产,但这些东西都可以拿来贱卖。如果我们在河北打了个胜仗,相信这些东西还能卖个好价钱。”

  “你把汴京洗

  ,谁还有钱购买田产宅院?”

  “那些中富豪、小富豪不在我们的清洗之列。”黄涉笑道,“田产宅院只要价格足够便宜,而前线又捷报频传,那肯定有人买,如此一来,我们又能换取大量的金银绢帛。另外,北京大名府要清洗一遍,我们要撤离了。南京应天府也是一样,该撤走的马上撤走,免得便宜了金贼和东南那帮逆贼。

  ”

  皇帝气得要吐血了。这就是一帮强盗,穷凶极恶的强盗。

  “陛下比大宋国祚来说,这点代价算什么?”李纲善意地提醒道,“如果我们在河北打了败仗,金军一泄而下,占据了汴京,那这些财富就会被金贼掳掠而去。金贼有了这些钱财,实力会更强悍,而大宋国祚就更危险了。”

  皇帝也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汴京是他的家,让他洗劫自己的家灭自己的家做不到。

  =

  大帐内非常安,大家都在等待皇帝的最后决策。

  皇帝慢慢也想通了,他现一无所有,当务之急是利用李虎的武力守住半壁江山,等到朝廷在西北站住脚了确立了中土三分的鼎立局面,他才有机会拉拢西北将门和关洛士人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实力,然后才能与李虎抗衡,才有吞噬李虎的机会,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你李虎利用来夺取大宋国祚,我何尝不是利用你来保住我的江山?

  “朕同意诸位爱卿的奏。”皇帝冷静下来李纲拟写奏章。

  接,皇帝依照几位大臣的奏议封中枢。

  汉王李虎为太师、同平章军国事、天兵马大元帅,总领三省宰序臣上,事无不统。

  拜李纲为宰相兼门下侍郎涉为副相兼中书侍郎,柴云为中书侍郎,王寓为尚书左丞,李宗振为尚书右丞。

  拜董小丑为知枢密院事,刘延庆为同知枢密院事,罗青汉为签书枢密院事,折可求为同签书枢密院事。

  上述十位中枢大臣成为大宋最高决策。

  李虎总~军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独揽。

  李虎第一个奏议就是提高武人的地位。

  =

  大宋武人最高军职是殿前都指挥,也就是所谓的殿帅。(枢密院虽然主管军事,但枢密院的长官属于文官一系,一般叫内职。)

  殿帅是从二品,和签书枢密院事一个品级,和武人最高勋职节度使也是一个品级。

  我们以三衙为例。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其中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副都指挥使为正四品,而侍卫马、步两司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仅为正五品,三衙的都虞候仅为从五品。

  中央卫戍军除了殿帅,侍卫亲军的正副长官仅为正五品,这个品级的确太低了。

  正将在系将军里是率臣,算是统兵主帅了,但这个军职的品级也就是从七品,低得离谱了。

  在地方上,大府的都总管、普通州、军的兵马辖一般都是从五品,而县一级的都监也就是从七品。

  由此可以知道,大宋军职,只有一个从二品,一个正四品,两个正五品,然后剩下的就是从五品了。一般来说,做到从五品的军职就算到头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再也没有升迁机会,因为上面没有位置了。

  当然了,如果你战功卓著,可以得到勋职或散官,比如诸卫将军、上将军、节度使,而节度使就是武人最高勋职了,从二品,但这是凤毛麟角,当今天下有多少武人能获得节度使的勋职?

  大宋以文制武,军职上的品级设定是一种最明显的贬抑武将政治地位的手段。很多武人屡立战功,打了几十年的仗,最后不过是个九品小官,像韩世忠、张俊、吴兄弟这些人之所以能从行伍升起来,一个是因为时代的关系,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背后有“伯乐”,西北将门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也需要提拔这些行伍出身的部下,所以他们才得以脱颖而出,但在金军入侵之前,他们的官职普遍较低。

  比如韩世忠,在西北屡立战功,打了十几年的仗,三十多岁了,连个品阶都没捞上,直到征方腊的时候,他在最后一战中偷袭清溪洞,力擒方腊,立了大功,因此才升了个承节郎,那是个五十一阶次的从九品小官。(五十二阶次的承信郎,也是从九品,是入品的开始。)

  可以想象一下,这种军职、品级制度对武人来说有多么的不公平,这种制度下的武人有多少积极性?有多少忠诚度?生存在这种极度不公平里的大宋将士又有多少战斗力?

  李虎要修改这种不公平的制度,要大幅度提高武人的地位,要摧毁这种以文制武、贬抑武人的国策。

  皇帝接受了,他不得不接受,他现在需要军队为他戍守江山,他别无选择。

  第五十六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发而动全身。

  大宋贬抑武将政治地位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实施重文轻武的国策。重文轻武的国策体现在兵制上,就是枢密院的掌兵制度,就是以文制武,用文臣来监督和制约武将。

  如果武将的政治地位提高了,那么武将的权力随之增长,国策随之也要由“重文轻武”改为“文武并重”,而“文武并重”的国策势必影响到兵制,现行兵制随之就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是说,枢密院的掌兵制度要修改,要废弃“以文制武”这个贯穿整个兵制的基本策略。

  皇帝迫不得已,答应提高武将的政治地位,他想当然地以为提高武将的品级影响不了根基,但接着他就发现,这是李虎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一个完全颠覆大宋根基的陷阱。他跳进了这个陷阱,然后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按照李虎的奏议,军职品级大幅提升,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根本行不通。

  大宋政治和军度的精髓所在就是“地方分权,中央集权,臣僚分权,皇帝集权”。这个基本国策深入政治和军事制度长达一百多年,造成大宋官制和兵制极其复杂,任何变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是提升军职品级这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同样如此。

  大宋军队,从军种来说,它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土兵之分;从军队编制来说,有系将禁军和不系将禁军,这两者编制不一样;从军队组成来说,有单纯的禁军,有诸军种混合,比如折家军就包括上述五个军种;从军队体系来说,有中央禁军体系,有虎烈军这样的藩镇军队有契丹大王府、海大王府这样的蕃军;中央禁军体系也很复杂,有中央卫戍军,有边疆镇戍军,有戍守地方的军队。

  中央禁军体大宋地方制度密切相连。军职品级的提升牵涉到了禁军体系,也必然牵涉到了地方行政制度。

  =

  大宋的地方制度看上去是路、府军和县三级事实上只有两级,“路”事实上不能做为一个行政级别。

  大宋地“路”有安抚使路转运使路之分。安抚使路是按军事部署来划分。转运使路是以财政需要来划分。安抚使路远比转运使路要多。在以安抚使为主地“路”上帅司统领一路禁军。依常例。帅司长官还兼任本路大府地知府。而知府又兼任本府兵马都总管领本府厢军。同理。州一级地知州也兼任本州兵马辖。统领本州厢军。

  路一级地安抚使。府州军级地知府、知州是本地方地文职军事长官。武将只能做副职。但是。做为主掌地方军事地安抚使和主掌地方军政地知府、知州。他们地行政级别却非常混乱。





''




  在军政两个体系都要“分权”。在军队更要“以文制武”以知府、知州虽然兼任地方军事长官。但在军政两个方面们都直接听命于中央。他们和“路”一级地“四司”府署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同时中央为了限制知府、知州地权力。设通判为副职以通判来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和监察州府。通判也直接听命于中央。这样一来。从理论上说。知府、知州算是临时性地差遣。不是常设官职。因此。知府、知州地具体行政级别。就由他们地寄禄官或散官阶来确定了。这一职务可以低为七品。也可以高为三品。

  在此举个例子。比如苏东坡。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年)。苏东坡贬官后起复。以正七品地朝奉郎知登州。而在哲宗元佑四年(公元089年)。苏东坡则以正三品地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安抚使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