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5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且是大乱。

  “你在汉王身边待了几年。你应该了解他。”宗泽说道。“难道你就没有办法说服汉王。请他火速增援河北?只要河北地战打赢了。那么汴京议和地声音自然就小。汴京之所以坚持议和|大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地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如果击败了金军。收复了河北和幽燕京还会议和吗?”

  李纲苦笑。刘更是觉得荒唐。这位宗泽倒是耿直直得近乎天真了。

  把金军击败。虎烈军和西要付出多大地代价?虎烈军和西北军损失惨重实力大损。汴京还能留下李虎?还能让西北人耀武扬威?今天这位皇帝是用非正常手段夺取了皇位。他不可能容忍李虎和西北人据此威胁国祚。李虎和西北人既然能把他扶上皇位。自然也能把别人扶上皇位。皇帝不可能不防备。当然是把他们杀了干净。以免后患无穷。但是。李虎和西北人既然敢冒着祸乱国祚地危险帮助赵楷夺取了皇统。当然会小心防范赵楷卸磨杀驴。他们绝不会白痴到自取败亡地地步。

  汴京现在就是一盘死棋。必须要弃子。皇帝要弃子。李虎和西北人也要弃子。三方谁都不能退让。谁退谁死。

  这话李纲和刘都不敢说。考虑良久。李纲决定叫刘跑一趟洛阳。设法说服李虎。指望李虎出兵河北显然不可能。但可以说服李虎尽快“弃子”。把汴京地事解决掉。然后上下齐心。和金军决一死战。这样拖下去。大家一起完蛋。相信李虎不愿意看到这种结局。

  “这几个月。我在磁州、相州、卫州一带招抚了很多义军。大约有十万人马。”宗泽看到李纲、刘都是坚决地主战派。于是又提出了一个建议。“两位能不能奏请汴京。给这些义军将士调拨一些钱粮武器?”

  李纲真的笑不出来了。宗老爷子,岳飞带着河北义军打了那么多的仗,但朝廷一概不认账,你就更不要想了。

  =

  二十七日,河北,大名府。

  折可求、王、张思正、张|:等人匆忙赶到宣抚司拜见种师道。四员将帅意见一致,绝对不能分兵,分兵必败。

  种师道阴沉

  脸,坐在案几后面,一言不发。

  他能说什么?汴京打定主意要杀西北人,而西北人面对金军的攻击,只有硬着头皮冲上去。现在不能放弃姚古和五万将士,更不能放弃河北。虽然明知这是汴京的借刀杀人计,但除了把头伸进铡刀,还能怎么办?总不至于现在造反,调转马头杀进汴京吧?现在杀进汴京,把童贯、张邦昌一帮奸佞杀了,但姚古和五万将士也就完了,河北也就完了,甚至汴京都完了,而西北军将从此成为大宋的罪人,遗臭万年。

  宁愿战死沙场,也不能丢弃国祚,更不能背负亡国的罪名遗臭万年。

  “遵从陛下的圣旨。”种师道艰难地吐出了几个字,然后他脸色铁青,感觉自己就象被长剑洞穿了一般,接着胸口一阵剧烈痛疼,张嘴吐出了一口鲜血。

  “种帅……”折可求等人大惊失色,蜂拥围上。

  “都是我杀的……”种道躺在折可求的怀里,两行老泪凄然落下,“我有罪啊,我杀死了端孺(种师中),我杀死了姚帅,我还要杀死你们,杀死那些无辜的西北将士,我有罪啊……”种师道痛声惨呼,张嘴再喷鲜血,当即昏厥过去。

  =

  种师道为了自己的忠诚以牺牲自己的手足兄弟,牺牲自己的种家军,牺牲自己的袍泽,但并不是所有的西北将门都像种家一样。

  西北将门是复杂的群体,每个将门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而折家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折家在西北存在了四百余年,如果都像种家这样愚忠,把自己家族和追随家族的勇士们当作可以随意牺牲的祭品,那么折家早就灭亡了。

  折家可以为大宋而战,但折家绝会屈从于赵氏大宋的淫威做出毫无意义的牺牲,甚至把整个家族和折家军都赔进去。

  折可求坐在种师道,默默地望着那张苍老而痛苦的面孔,望着那一道道因为过度操劳而深陷的皱纹,心里在滴血。

  这些年,西北将门在汴京发动的一场战争里,在童贯一次又一次的指挥下,为了满足老皇帝和一帮大臣们的私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少西北将门因此而没落?多少西北勇士因此而埋骨沙场?但西北人得到了什么?大宋得到了什么?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死亡,西北人在痛苦中哭号,大宋在痛苦中呻吟,而汴京却在累累白骨上荒淫奢侈,一次次饱饮着西北人的鲜血……够了,西北人对得起赵氏皇家,对得起赵氏大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既然赵氏要在疯狂中自取灭亡,那就随他去吧,但西北人绝不做赵氏的陪葬。

  种师道缓缓睁开眼,看到可求眼里的凛冽杀气,看到了他脸上的愤怒和决绝。折家做为西北最大最强的地方豪强,四百余年来屹立不倒,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每到关键时刻,折家都能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替折家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次,折家是折可求,而折可求也做出了选择,种师道可以感觉到那种选择的痛苦,但折可求义无反顾,把利剑插进了身体,忍受着锥心的痛苦,不是在痛苦中死亡,就是在痛苦中重生。

  “向虎王……求援……”种师道吃力地抓住折可求的手,低声哀求道。

  折可求摇摇头,嘴角轻轻抽搐了几下,“汴京要为西北人的死付出代价。”

  种师道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从这一刻开始,折家终于和汴京走向了决裂,而折家是西北人的大旗,折家和汴京的决裂将在短短时间内影响整个西北将门,西北人和汴京的决裂已经不可避免,再无挽回的可能。

  “救出姚帅,救出他们……”种师道感觉自己心力交瘁,油尽灯枯,身体越来越冷,渐渐支撑不住了。

  折可求曲膝跪下,咬牙说道:“我向你发誓,我一定救出姚帅,即使粉身碎骨,也一往无前。”

  种师道颤抖着手,指向了自己的战刀。

  折可求趴伏在地,恭恭敬敬磕了一个头,“种叔,保重。”

  折可求一跃而起,抓起种师道的战刀,一头冲了出去。

  屋外,王、张思正、张|:等一众将领看到折可求拿着种师道的战刀杀气腾腾地走了出来,纷纷站直身躯,肃然而立。

  折可求缓缓举起手里战刀,厉声说道:“北上,救出西北兄弟。”

  第十三章 国是

  月二十七日,洛阳。

  这天上午,李虎登门拜访赵明诚、李清照夫妇。

  赵明诚四十多岁,身材削瘦,三绺长须,风神俊朗,儒雅温恭,一看就是个做学问的,和那种整日混迹官场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因为两家之间颇有渊源,赵明诚夫妇和李长浩又是至交好友,所以见面之后,彼此感觉很亲近,谈话的气氛非常融洽。

  坐下来之后当然要叙叙旧。赵明诚对李长浩逃离汴京之后的事非常关心,问得很仔细。李虎真真假假,把十几年的逃亡生涯大概讲述了一下。赵明诚唏嘘不已,而李清照更是泪水涟涟。接着赵明诚又问到了李虎这些年的经历。李虎从巧遇马扩说起,层层展开,最后赵明诚夫妇才知道,当今世上知道李虎身世的人已经不少了,而且都是相当有份量的人,当今皇帝,两位公主,李纲和宇文虚中位居宰执,而折家更是西北柱石,现在又多了赵明诚夫妇,但因为李虎的身份太特殊了,这件事距离公开的时间还很遥远,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公开。

  李虎请赵明诚元帅府帮助自己,赵明诚一口答应了。

  “前些天,我曾对先生说过,望你们能帮我招揽一些人才。”李虎把西北形势、虎烈府和元帅府当前面临的困境详细说了一遍,“虎烈府和虎烈军的基础是北方汉蕃,若想让北方汉蕃融入大宋,让大宋认同和接受北方汉蕃,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西北的稳定至关重要。从目前形势来看,要想让西北稳定下来,发展起来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而这套政策的拟制必须依靠大宋人,所以对我来说,当务之急是选择和征募合适的人才。”

  赵明诚点点,指指坐在身边的李清照“我们商量了很久,觉得你在朝廷没有解禁元佑党人的情况下,把元佑党人的后代请到西北非常不合适。”

  李虎目露惑之色,认真聆听。

  “你的出现影响到了大宋的未来。”明诚继续说道,“你是北方藩镇,而现今大宋危机重重中兴已经成为共识,但中兴的前提是稳定,稳定需要武力,而你的武力恰好可以帮助大宋中兴,所以藩镇必然要介入国政,但这是大宋祖制所不允许的宋绝不允许藩镇干涉国政,祸乱国祚。”

  李虎想了片刻然醒。眼里不禁露出感激之色。

  赵诚夫妇把李虎当作了他们地孩子心对待。所以才说了真心话这句真心话却让李虎获益匪浅。

  大宋地策是以文制武。李虎请来地人都是大宋世家名臣之后。这些人一旦联手。实力很强大。当他们借助李虎地力量重新控制权柄之后。第一个要对付地人就是李虎。藩镇在大宋是不允许存在地。李虎这个藩镇威胁到了大宋地安全。而事实证明李虎确实有威胁大宋地实力。那么可以想象。大宋地君臣还能留下李虎?

  “请叔父指教。”李虎恭恭敬敬地说道。

  “大宋地现状摆在这里。国内动荡不安。皇统频繁更替。汴京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大宋国祚更是岌岌可危。这时有能力力挽狂澜地也就是你这个藩镇。”赵明诚说道。“你帮助大宋镇戍了江山。那么你这个西北王也就成了事实。汴京不承认也得承认。这样一来。你就有实力干涉国政。以强权和武力推行变革。中兴大宋。”

  赵明诚这句话地意思其实就是推测李虎可能要挟天子而号令天下。不过他没有说得那么直白而已。

  汴京之所以认为李虎对大宋的威胁最大,其实也是基于对当今形势的预测。明摆着的事,李虎和虎烈军已经占据了西北,进入了中原,能否保住大宋国祚,就要看李虎了。因为女真人正在入侵,李虎暂时还不敢吞灭大宋,以免让女真人渔翁得利,所以他肯定要先抗击外寇,然后控制汴京,挟天子而号令天下。哪个皇帝愿意做傀儡?赵氏皇帝做了傀儡还能保住天下?所以汴京全力防备李虎没有错,议和金国打击李虎也没有错,当然了,汴京也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信任西北军,全力支持西北军,在河北战场上击败金军,可惜大宋的君臣至死都要守着以文制武之策,对所有的武人都不信任,他们宁愿把江山送给别人,也不愿意把权力分享给武人,于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李虎皱眉沉思。以强权和武力进行变革?那么,采取何种政策?政策由哪些人制定?政策出错了怎么办?

  “元佑党人案之后,以蔡京为首的新党把持朝政,推行新政达二十多年之久,但结果非但未能国富民强,反而把大宋推进了败亡的深渊。”李虎问道,“叔父认为,现在应该由哪些人出来主持变革?”

  赵明诚笑笑,指着李虎说道:“在变革这个问题上,你必须换一种思路,否则必定要重蹈蔡京之覆辙。”

  “大宋变法从仁宗皇帝景、庆历年间开始,围绕着变法的争论也就随之展开

  场持续几十年争论的核心则是‘国是’的理念问题。

  国是?李虎头一次听到这两个字,非常好奇。国是和变法理念有什么关系?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指治国的大政大策,而在国是的背后,却是权力分配问题,也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皇帝和上大夫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国是”,皇帝应该怎样与士大夫们共定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甚至有着严重分歧。

  皇帝决定变法,但文臣中间有革新与守旧之争,变法者之间也有如何变法的争论,所以这时候“定国是”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无法开始变法。“定国是”如何解决?“国是”制度化。

  国是如何制度化?很简单,比如新法,它不再是王安石个人的变革设计,而是神宗皇帝和士大夫们共定的“国是”。国是就是最高国策变法和皇帝、士大夫们的政治生命合为一体容“异论相揽”,由此也成了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的一个重要依据。

  国是制度化了,了最高国策,那么无论是皇权还是相权合法性都可以由“国是”提供,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一切政争、党争也皆来源于“国是”,如果“国是”不能确定么政争和党争也就不会停止。

  =

  “现在你明白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