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已经到了东南并和汴京形成对抗,大宋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老皇帝、小皇帝和郓王三方对峙地局面。
这个对峙局面的形成是郓王崛起并最终夺取皇统的最好机遇,但这个对峙局面能维持多久不仅仅取决于三方实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外部因素,比如金国地发展策略,所以只要这三方对峙局面一旦被打破,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就没有了,因此,郓王崛起的时间非常短暂,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全取西北,在实力上对对汴京形成优势,否则极有可能功亏一篑。
形势很紧张,时间很短暂,李虎和折家,虎烈军和西北军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利益上的一致,而这种利益上的分割不能停留在约定上,必须得到政策上地保证,也就是说,李虎和折家要拿出一个维持利益的变革方案,拿出一整套的中兴策略,并得到王地同意。
大宋的变革最早就是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随后就是王安石的变法,而到了蔡京这里,王安石地新政迅速蜕变,变革的力度虽然前所未有,但方向却产生了偏移,以致于动摇了大宋根基。
折家和西北将门文武双全者比较多,而且因为范仲淹、韩琦等宰执大臣都曾主掌过西北军事,和西北将门有很深的交情,他们的变革思路和方向对西北将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西北人比较保守,还是在大宋基本国策的框架内进行变革。
李虎和虎烈军地汉蕃将帅对大宋地基本国策没有什么认识。说实话。他们甚至不知道大宋地基本国策和由这些基本国策而衍生出来地具体政策。因此。他们提出来地方案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辽国地基本国策和具体政策。辽国地基本国策是一国两制汉蕃共治。抛开契丹人地北面官署制。仅以汉人地南北官署制来说。很多制度还是仿照大宋。但基本国策不同于大宋。诸如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守内虚外等基本国策。大辽人认为不适合自己地国情。不予采用。
因此。李虎和虎烈府拿出来地变革方案非常激进。基本上废弃了大宋地基本国策。这种整体推倒重来地非常彻底地变革方案显然有利于保证虎烈府和西北人地利益。但王却不能接受。而折家和西北人对大宋变革中地血腥地利益之争也心有余悸。担心这种激进地变革方案会让大宋陷入混乱。因此也持谨慎态度。或者说。在目前这种形势下。他们认为不合适激进地变革政策。而应该采取一种温和地保守地变革策略。
蔡京地新政显然是失败地。就算它地失败很大原因要归结于恶劣地形势。比如连续不断地战争。比如天灾**。这种恶劣形势需要耗费大量地钱财。朝廷不得横征暴敛。继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但大宋现在濒临败亡地边缘。这个责任必须要有人来承担。老皇帝和蔡京都是坚定地新政推行者。他们要承担责任。而他们推行地新政自然也就是罪魁祸首。
矫枉不能过正。如果说老皇帝和蔡京地新政代表了新党利益。元丰党人地利益。那么随着老皇帝和蔡京地下台。朝廷在否决新
。就要放弃新政。重新起用旧党。起用元佑党人。略。以免矫枉过正。进一步打击百姓。加深官民之间矛盾。
两种不同地声音在太原激烈争执。李虎和虎烈府要推倒重来。而折家和西北将门则希望修修补补。大宋律制地整体框架还是不错地。大宋地强大和富裕就是一个鲜明地例子。虽然现在大宋陷入崩溃地困境。但说实话。它本身所蕴含地实力还是很强地。只要稳定下来。实施正确地有利于国富民强地政策。大宋马上就能恢复元气并迅速强大。
这种争论持续到宇文虚中的到来还没有结束。
=
在宇文虚中之前,汴京就派出了两批使者到西北,一批去大同,一批去太原。李虎也罢,王也罢,把汴京小皇帝的圣旨当抹布,随手就扔了,理都不理,连个回话都没有。这两批使者只好滞留于太原。
宇文虚中在到达太原之前,途中接到汴京几封急件,知道长安和关中已经被童贯和折彦直的西北军所控制,河东则被李虎手控制,整个西北在短短时间成了郓王的囊中之物。现在王左有李虎,右有童贯和折彦直,雄踞西北,拥兵几十万,事实上已经形成割据。
这里面有个问题,那就是真正的西北王是谁?是郓王还是李虎?汴京认为郓王没有这个实力,李虎和折彦直之所以尊奉他,纯粹是利用,想利用他夺取皇统,继而通过他来控制大宋权柄。那么是李虎吗?李虎的实力在代北,他目前并不具备控制陕西和河东的条件,他即使有心控制,折家和西北军会答应?陕西和河东是西北军的势力范围,李虎暂时还不会和折家、和西北将门翻脸。由此推测,西北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李虎和西北人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结盟,而郓王不过是他们攫取这个利益的工具。
汴京由此拿出对策,离间李虎和西北将门,剥夺郓王的军权,削弱西北将门的军权,破坏这个松散的联盟。
汴京十万火急下旨,罢免郓王西北大元帅一职,督请郓王即刻返回汴京。既然你李虎说囚禁了王,那你就把他送回汴京,如果你抗旨,那汴京就有攻击的理由了。接着汴京宣布了童贯的十大罪责,叫李虎砍下童贯的脑袋,送到汴京悬首示众。
拜汉王李虎为太保、西北大元帅,董小丑为左副帅,折彦直为右副帅,宇文虚中为大元帅府长史,张孝纯为大元帅府司马。
拜罗青汉为云中路制置使。西北右副帅折彦直兼领河东路制置使。
拜钱盖为陕西制置使,拜范致虚为陕西宣抚使。钱盖和范致虚都是文官,其中范致虚还是有名的文人,精通诗词,两人对军事可谓一窍不通。制置司下再设宣抚司,职权重叠,本意是互相牵制,但实际上造成了指挥混乱。
陕西六路的经略使换掉五个,而且全部是文官。环庆路经略使是王似,熙河路经略使者是王倚、泾原路经略使是席贡、秦凤路经略使是赵点,延路经略使者是张深。
小皇帝和几位中枢大臣铁了心要离间李虎和西北军的关系,此刻正好李虎向汴京示好,那么乘机更换陕西帅司长官,李虎也没办法阻扰,如此可确保汴京控制西北军,控制陕西。当然了,李虎如果公开反对或者驱赶这些赶赴陕西的官员,那等于向汴京宣战。李虎敢宣战吗?他本来就没有办法控制陕西,他即使宣战了,挑起内战,又能占据陕西吗?汴京正是抓住了这个要害,毫不犹豫,非常大胆地离间李虎和西北军。缺少了西北军这个助力,不管是郓王还是李虎,其割据西北威胁汴京的意图都将失败。
三月二十日,宇文虚中到了太原,当即宣旨。
王骇然色变。他本来以为汴京害怕李虎,害怕引发内战,不敢撤消西北大元帅府,剥夺自己的军权,谁知汴京的小皇帝非常骠悍,金军一走,马上对付郓王。
童贯倒是很平静。汴京的强势出击在他的意料当中。
小皇帝或许优柔寡断,但他身边的大臣不会患得患失,该出手的时候必然出手,只不过这次出手的速度太快,而且太过凌厉,李虎必然要反击。汴京用这种手段试探李虎的忍耐度,未免太过儿戏。
第五十五章 我也很无耻
京的这一招的确让李虎措手不及。
李虎向来喜欢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想到这次汴京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竟然也用这一招对付他。你接不接旨?答应不答应?不答应就是造反,内战就爆发了,内战一旦爆发,大宋国祚就危险了,那时候西北军就不会跟着李虎混了,恐怕就连折家都要倒戈一击。不管怎么说,折家和西北军绝对不愿意看到汴京沦陷,大宋败亡,这和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也不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
如果答应了,任由汴京控制陕西,西北军的利益必定严重受损。很显然,接下来,这些制置使、宣抚使和经略使到任后,马上就会配合汴京打击西北将门,估计像杨可世、杨惟忠、刘光世、张师正这些西北悍将很快就可以解甲归田,回家种地了。
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控制,李虎也失去了对陕西的控制,无法占据整个西北,继而也就无法维持西北、汴京和东南的三方对峙。汴京因此势大,虽然不至于马上对付李虎,但肯定要对付东南的老皇帝,一旦老皇帝败北,汴京控制了东南地区,李虎再想控制西北,那就难上加难了,大好的机会也就这样白白丧失了。
不过汴京没有亏待虎烈府,对于虎烈军在贺兰山的胜利还是大加赏赐。李虎出任西北大元帅,主掌西北军事,已经是汴京所能给予地最高官职了,虽然没有实际上的权力,但只要李虎控制了西北军,这个官职就能拥有实权。汴京也是在玩火。董小丑、罗青汉等人都加官升爵了,耶律马哥的契丹大王也得到了汴京的承认,高宝龙沾了耶律马哥的光,也封了个海大王。耶律马哥当然不屑于汴京的承认,但高宝龙很高兴,这距离他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虎烈府上上下下都得到了好处,除了一帮中枢大员外,很多将帅和官僚认为汴京地小皇帝很慷慨,但西北军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这挑起了两军之间的矛盾,这时候,如果李虎任由汴京控制西北和西北军,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
李虎接不接旨都无所谓,虎烈府和西北军已经在讨论中兴策略了,双方的利益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汴京已经成为他们的对手,但此刻是非常时期,稍有不慎,一步走错,双方就有可能反目成仇。
李虎叫黄涉把圣旨都收起来,请宇文虚中坐下,然后直接问道:“这是不是李纲的主意?”
李纲在虎烈府地地位众所周知,他和宇文虚中回到汴京后,受到重用,其实和虎烈府有莫大的关系,这充分表明汴京对虎烈府非常矛盾的心态,既想倚重虎烈府,担又不相信虎烈府,老皇帝如此,小皇帝也是如此。王、童贯和折彦直听到李虎把矛头直接对准李纲,心里没来由地一阵紧张。汴京以这种态度对待虎烈府,虎烈府何尝不是以这种态度对待汴京,现在李虎已经决定把汴京当作敌人了,未来地大宋还是不是赵氏大宋?
宇文虚中也有些紧张。他离开太原地时候。李虎还没有打算占据整个西北。但这次回来。李虎已经打算在西北扎下根基了。这对大宋来说。是祸还是福?
“李纲在汴京地份量恐怕还不足以影响皇帝地决策。”宇文虚中迟疑了一下。把他所知道地汴京发生地事详细说了一遍。“李纲起起落落。说明汴京主战和主和两派之间对权力地中争斗非常激烈。几天前。我接到汴京地快报。张邦昌被罢去了宰相一职。吴敏和李纲分掌东西两府。主和派暂时占据上风。但这对西北来说。应该不是一个好消息。”
李虎微微皱眉。“能解释清楚一些吗?”
“主和派地意图很简单。乘着金军尚未在河北幽燕立足之际。迅速展开反攻。把河北和幽燕夺回来。消除皇帝割让三镇带来地不利影响。巩固皇位。但汴京地兵力有限。甚至可以说在兵力上对金军不具备优势。这一仗如果打败了。主战派地处境可想而知。而主和派一旦上台。河北幽燕势必保不住。所以河北一战至关重要。”宇文虚中说道。“汴京若想取得河北战场地胜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解决老皇帝。把东南控制在手。继而得到钱粮和兵力地补充。其次就是得到使相地帮助。没有虎烈军地夹击。河北一战地胜算非常小。”
“老皇帝地事怎么解决。我不知道。但听李纲地意思。实在
话要动用武力。”宇文虚中叹了一口气。“老皇帝:杭一带。即使动用武力都很困难。毕竟路途太远了。而苏杭一带又是蔡京、朱地地盘。要想达到目地太难了。不过。金军撤得比较快。小皇帝还有时间拉拢川蜀和荆湖。钱粮方面可以得到补充。汴京地军队还是可以展开攻击地。但问题是。必须和虎烈军联手作战。”
“主战派打赢了,主和派在汴京也就没有出路了,所以主和派会想方设法阻扰这场战场。”宇文虚中转身望向坐在身边的姚平仲,再次叹了一口气,神情极度无奈。姚平仲突袭金营失败后,当然要追究罪责,所以他和李纲同时被罢职,好在汴京军民挽救了他们,李纲复职,姚平仲也无罪释放,但已经不能统领军队。这次宇文虚中到西北责任重大,李纲就叫姚平仲陪同宇文虚中到太原。相信只要李虎看到姚平仲,肯定会恢复他的统制官职。
“那帮主和派就是卖国贼,无耻至极。”姚平仲一拳砸到案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