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大宋不接受,那么援助也无从谈起,以义军目前自有的粮草辎重,这一仗打起来就很艰苦,反之,假如大宋接受了,援助倒是小事,而是大宋人会给出什么样的攻击之策,如果大宋要联手夹击,那攻击时间定在什么时候?从马扩的嘴里可以得知,今年是肯定不行了,因为宋军在西北战场上遭遇大败,那这样一来,为保存实力,这一仗就不能打了。
第七十九章 接纳之策
李虎考虑良久,断然决定陈兵榆关,准备南下作战。
义军从大山会盟到现在,实力都是打出来的。没有实力的时候,胆子贼大,整天想办法打仗以壮大实力,如今有实力了,反而瞻前顾后,总想保存实力。其实,越想保存实力,越是保不住,还是豁出性命来打方为上策,但是这件事现在不能说,要绝对保密。
在座四个人,李虎是义军总帅,董小丑和罗青汉为左右副总帅,铁鹰的官职也改了,现在是义军都监。为了保密,四个人决定南下作战一事秘而不宣,先把军队调动到位,同时把粮草武器通过海路运到润州,准备随时进攻。
马扩先行禀奏辽东之行的经过,详细说明了辽东形势,并附上辽东义军总帅李虎的书信。
皇帝急召马扩问询。他最关心的还是辽金议和。
马扩如实禀奏。从各种迹象上来判断,辽金两国存在议和成功的可能,而之所以有这种可能性,都是因为辽东义军的突然崛起。随着辽东义军的崛起,辽东有了第三股势力,这股势力不管倒向任何一方,都将直接改变辽东的局面。侥幸的是,李虎和辽东义军都是汉人,他们期盼回归天朝,愿意投奔大宋,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收复故土。
马扩这番话让皇帝沉思良久,随即请来蔡京、高俅等大臣商议此事。
马扩辽东之行收获颇丰,不但搞清楚了辽东目前形势,也带回来一个意外之喜,那就是李虎和辽东义军。
辽东义军的事,大家早就知道。而李虎的事却是上次马扩出使金国回来之后说的,这件事从金国使者的嘴里也得到了证实,但因为李虎不过是一股反贼而已,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
这次不一样了,从马扩的奏章中可以看到。李虎从上京道突围南下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实力越打越大,如今不但在黑山一带站住脚,还拥有十一个州县,十几万大军。几百艘战船,近百万人口,如此实力,虽然不足以与辽国、金国抗衡,但可以影响到辽东局势,地确可以称之为辽东第三股势力。零点看书
从李虎的书信中。皇帝和大臣们都能感受到他期待回归大宋的迫切心情。
那么,大宋是不是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
大宋需要收复故土,这是祖祖辈辈的夙愿,闹得风风雨雨的王安石变法说起来是强国,其实最根本地目的就是收复故土。大宋人为了收复故土,从建国那一天起。至今努力了两百多年,如今希望就在眼前,岂肯轻言放弃?
皇帝的父亲,就是神宗皇帝曾在生前说过一句话。若有人收复燕云,皇家将册封此人为
这句话皇帝一直记在心里,如果李虎能收复燕云,带着燕云回归大宋,朕绝不吝啬,朕就封他一个王,给他一个藩镇。
大臣们都不敢说话,皇帝已经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收复燕云是世世代代的夙愿,但自澶渊之盟后。大宋还背上了强烈的屈辱感。皇帝既然决心洗雪前耻,那这事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澶渊之盟是在大宋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地。当时的真宗皇帝和主战派大臣寇准为了赢得和平,和契丹人订立了这一盟约。依照盟约,宋辽兄弟之国,以白沟为国界,宋每年给大辽三十万岁币,后来发生变故增加到每年五十万岁币。
说实话,这点钱对大宋来说不算什么。当时大宋年财赋收入超过一亿五千万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需要耗费三千万贯。一年五十万岁币换取和平,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盟约某种程度上是对契丹人强大武力的屈服,契丹人因此瞧不起大宋人,这对于以华夏正统、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君臣们来说,其屈辱感之强烈可想而知。
这么多年了,大家所以能忍受,一方面是因为五十万岁币和动辄上千万的军费比起来,微不足道,另外更重要地原因是,即使花费了浩大军费,也没人承担得起战败的罪责,更承担不起武将们功高盖主、尾大不掉的后果。
大宋的国策是以文制武,这使得大宋的君臣们不得不在忍受屈辱和镇制武人的算计中挣扎,这种挣扎让他们极度痛苦,也让国祚和百姓为此付出了惨重地代价。
今日君臣也是在屈辱和算计中痛苦挣扎。
昔年太祖杯酒释兵权,定下了以文制武之策。综其原因,是自安史之乱以来,兵连祸结,两百余年不断,骄兵悍将们演出了一幕幕叛乱、割据、混战的悲剧,太祖为了根除自中唐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习,随改兵制,重集权,而其中之精髓就是“以文制武”。
宰执们据此奏禀,认为此事稍有不慎,可能酿成藩镇之祸,如此则得不偿失。
皇帝很生气。收复故土,洗雪耻辱,和藩镇之祸比起来,孰轻孰重?故土收复了,耻辱洗雪了,大宋更加强大了,难道还不能镇制藩镇之祸?难道还没有办法解决一个藩镇?难道还让一个汉虏颠覆了乾坤?
这倒是大实话。如今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手上,如今大宋还要每年向契丹人输送五十万岁币,如今中原还处在契丹人铁蹄威胁之下,这时候首要考虑的是收复故土,是重建中原屏障,至于藩镇地问题,那是将来的事,将来再想办法处理。现在什么事还没有做,却首先担心未来的事,这也未必太可笑了,如果做事都这样瞻前顾后,那还能做成什么事?还能建功立业?
皇帝决意要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大臣们不敢反对,但又害怕开启藩镇之祸,于是他们顺着皇帝的意思,给出了几个对策。有誓言,谁能收复燕云故土,就封谁为王,如果李虎将来收复了燕云故土,再封王也不迟。
其次,建藩镇要慎重。燕云十六州乃中原屏障,不能建藩,不能让辽东汉虏控制了中原屏障。李虎要以幽燕为藩镇,不能答应,最多允许其建藩镇于平州路,为大宋戍守幽燕东大门。
再次,不能无偿给予援助。虽然我们需要辽东义军冲锋陷阵,但也不能养虎为患。李虎和辽东义军都是汉虏,和蕃种胡族没有区别,不值得信任,一旦把他们养成了一头大老虎,那中原就危险了。不要忘记,藩镇之祸就是从蕃虏安禄山开始,我们千万不能重蹈覆辙。所以,援助可以,拿战马来换,否则一个子儿也不给。
另外,考虑到将来的辽东局势,还需要制定一个“以虏制虏”之策。
今日汉虏李虎主动投宋,其动机很明显,就是为了生存,他在辽东实力最弱,如果没有我们的援助,极有可能败亡,所以,等到将来我们收复了燕云之后,李虎和他的辽东义军会不会为我所用,是不是绝对忠诚于大宋,谁都无法预料,为此,我们在利用汉虏攻打幽燕之际,继续结盟于契丹人和女真人,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让辽东三股势力互相撕咬,竭力消耗蕃虏的实力,为将来大宋军队北上征伐,实现中外一统之大业创造机会。
说简单点,就是先利用李虎攻打幽燕,消耗契丹人的实力,同时在合适时间结盟女真人,联金攻辽,如此则万无一失,就算李虎败亡了,大宋依旧可以与女真人联手,消灭辽国,收复故土。
皇帝对这个计策非常满意,随即下旨,让秘书丞赵良嗣先去见见辽东义军地特使,大概谈谈,如果这位特使接受大宋皇帝地安排,则派宰执去具体商谈,一切顺利的话,将亲自召见。
赵良嗣领旨,到了马扩府上,见到了黄涉。
黄涉看到他之后,失声惊呼,而赵良嗣也是神情大变,又惊又喜。两人不但认识,还颇有交情,异地重逢,悲喜交加。
“你怎么到了大宋?怎么改名叫赵良嗣了?”黄涉急不可耐地问道。
赵良嗣黯然长叹,苦笑无语。
第八十章 平燕策
马扩见两人相识,也很惊讶。
他对赵良嗣了解有限,只知道他是辽国人,通过童贯的关系投奔到大宋,据说童贯所奏的《平燕策》就是出自此人的构想,他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赐姓赵,任直龙图阁,加佑文殿修撰,后迁秘书丞。皇帝叫赵良嗣先与辽东义军的特使谈一谈,显然和赵良嗣的这种特殊身份有关。
两个人是故交好友,这件事就容易沟通了,毕竟朝廷对是否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存有很大争议,如果赵良嗣在皇帝耳边为义军说上一番好话,肯定能坚定皇帝的决心。
马扩正想说两句,黄涉凑了过来,俯耳低语,“能不能让我们单独谈谈?”马扩犹豫了片刻,答应了,这趟的目的是促成大宋接纳李虎,以黄涉和赵良嗣的私人关系,或许有帮助。
马扩起身离开,替他们关上门,并站在门边,寸步不敢离开。
黄涉再问,“你是怎么来到大宋的?”忽然他想到什么,厉声问道,“联金攻辽之策,是不是你的主意?”
赵良嗣望着黄涉,反问了一句:“你怎么成了反贼?”
“你说我为什么成了反贼?”黄涉摇头苦笑。
“就是为了那个女人?”赵良嗣惊讶地问道,“你为了得到她,竟然屈身为贼?”
“你能投奔大宋,我为什么不能做反贼?”黄涉笑道,“不要说废话了,快告诉我,你突然失踪后,是不是到了大宋?”
赵良嗣想了片刻。问道:“你还记得八年前,辽国皇帝过生日,大宋派一个宦官出任生辰副使的事情吗?”
“记得。”黄涉说道,“那个宦官就是童贯,当时他是太尉。因为他在西北数次击败西夏军,名气很大。不过大宋派一个宦官出使,这倒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希罕事,所以在宫帐传为笑谈。怎么?你就是在那时候认识童贯的?”
赵良嗣微微点头。
赵良嗣原名马植,世居燕地霍阴,契丹人占据燕云十六州后,他的家族成为辽国汉人大姓。从远祖时起便世代为官。八年前,他是辽国南面官中的光禄卿,就是负责皇室膳食地官职,日常工作就是主管皇家酒醴膳馐事务。
那一年,辽国皇帝过生日,大宋派使祝贺。祝贺完了,回国。马植奉命送到边境,到了卢沟,马植夜访童贯,说自己是汉人,愿南归天朝。复汉家衣冠。童贯是什么人?脑子一转就知道怎么回事。宋辽是盟友,使团将辽国叛臣夹带出境,这种事一旦传开,必定影响两国关系。引起轩然大波,但他却没有直接拒绝,而是一口答应下来,叫马植不要着急,从长计议,暂时可为内应,给大宋传递消息,待时机成熟再谈归宋之事。
童贯在西北为帅多年,打过败仗。也打过胜仗。打了败仗的时候。他就用各种手段作假,蒙骗皇帝。于是败仗也就成了胜仗。久而久之,童贯在皇帝眼里就成了战无不胜的战神,官越做越大,势力也越来越惊人。随之,童贯的心态变了,在皇帝的宠信和部属地吹捧之中忘乎所以,心思越来越大,妄图建立震古烁今的功业,收复燕云故土,戴上那顶璀璨夺目的
童贯和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君臣两人都把目光盯上了燕云故土,打算在有生之年收复故土,这也是皇帝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执意安排童贯为生辰副使到辽国去的重要原因。在皇帝看来,做为军事统帅的童贯,目光自然与众不同,让他到辽国去看看,或许就能找到收复故土地办法。
然而,当时的辽国形势很不错。契丹人刚刚平定了阻卜人的叛乱,境内安宁。东北路的女真人正在为契丹人做牛做马,完颜阿骨打也还没有继承完颜部落酋长的职位。至于汉人李弘,更是籍籍无名。童贯没有发现任何机会,不过,让他高兴的是,他在离开辽国地前夕,终于得到了一个意外惊喜,此趟辽国之行算是没有白跑。
童贯和马植在卢沟秘密约定,由马植潜匿于辽人宫帐,并与边境上的大宋雄州知州保持联系。这位知州是童贯的亲信,马植送出的消息会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汴京。
很快,辽国爆发了李弘大起义,跟着义军此起彼伏,而东北路的女真人也举旗造反了,接着爆发了护步达岗大战。此时马植参加了耶律章奴地叛乱活动。宫帐内变导致辽军在护步达岗大败。辽国皇帝大怒之下,血腥镇压叛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