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两个顶点对准德国高射炮阵地的了望塔,同时将三角板固定在一个角度上,只要大坝出现在了上面的圆孔里,飞行员就能够确定与大坝之间的距离,然后投下炸弹了。
最后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英国皇家空军积极的行动了起来。首先是飞行员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甚至用苏格兰的一座大坝进行了模拟轰炸。最终,英国皇家空军只出动了10多架轰炸机,用7枚“圆桶”炸弹就摧毁了鲁尔区地两座大坝,导致德国鲁尔去被洪水淹没,大部分工厂失去了电力供应,上千平民被淹死,上百万人成为了难民,而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在几个月之内下降了三成。可以说。在原子弹出现之前,这7枚炸弹所产生的破坏是最为巨大的。
英国战败之后,唐帝国远征军,以及最先到达的陆战队首先控制的就是英国的各个科研机构,在封存了英国的机密文件的同时,陆战队与远征军地好几支特别行动部队还依据当时拿到了英国重要人员名单,迅速的将没有来得及逃出英国,或者是匿藏起来的英国科学家,工程师给软禁了起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唐帝国获得了英国“圆桶”炸弹的详细技术资料,并且拿到了英国皇家空军轰炸鲁尔大坝的详细作战经过。最重要的是,当时一批参与了这次轰炸行动的英国工程师被控制了起来。
德国鲁尔大坝被炸,也给了唐帝国巨大的震撼,同时让唐帝国认识到,攻击敌人的基础电力与水利工程将对敌人造成巨大的打击。因此,当时帝国陆航就有人提出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敌人。可问题是,没有合适的目标,所以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就没有展开。直到太平洋战争基本上尘埃落定,罗云冲出任了陆航司令的时候,这些秘密研制计划才被重新翻了出来,而当时罗云冲最重视的几个计划中,利用英国人在实战中获得的经验,用类似的办法打击美国的水利设施的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在27年底,帝国的工程师就基本上摸透了“圆桶”炸弹的基本原理,随后在获得了几名英国工程师的协助之后,这些为陆航服务的工程师开始根据帝国陆航装备的,以及即将装备的重型轰炸机对英国的“圆桶”炸弹进行了改进。主要的改进就是修改炸弹的外形设计与尺寸,调整装药量,使用更好的材料来制造弹体,同时用更准确的水压引信来提高炸弹的引爆准确率。
经过了这些改进之后,新式“圆桶”炸弹不但可以由速度更快的“鹏”式轰炸机投掷,而且在水面上反弹时更加稳定,其实这也是当时“圆桶”炸弹的一个主要缺陷,在英国轰炸机攻击鲁尔大坝的时候,就有好几枚炸弹从大坝顶端跳过,从而没有命中目标。另外,在采用了更好的材料之后,弹体更为坚韧,在撞上大坝之后的变形量更小,从而减少了哑弹的几率,并且使炸弹能够更平滑的下沉。新式引信的作用也非常巨大,这可以使炸弹在更为精确的深度上爆炸,产生最大的破坏效果。
现在,这种已经制造了出来的新式“圆桶”炸弹的重量减轻到了7。5吨,但是其装药量提高到了4。5吨,使用的也是爆炸威力更大的特种炸药,4。5吨的装药量相当于6吨黄色炸药产生的破坏力。最重要的是,后来工程师在炸弹上安装了旋转角度控制器,也就是说,可以由该控制器控制炸弹引爆的角度。再加上定向爆炸装置,就可以使炸弹爆炸产生的能量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从而翻倍的增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提高破坏威力。
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进之后,工程师首先通过计算任务,这种炸弹也可以破坏并不是太坚固的重力坝,而不仅仅只是破坏应力坝。当然,要想彻底破坏重力坝,需要使用的炸弹数量肯定更多,而且最好能够让两枚以上的炸弹命中同一部位,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随即,罗云冲就准备组织人员对工程师的计算进行实际测试,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将这一任务分派下去,古迅雷就发出了支援请求,罗云冲不得不在实战中来检验这一理论了。反正对罗云冲来说,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有多少负面影响吧!
第二十三卷 前进跳板 第六十一节 大鹏展翅
罗云冲的讲话只持续了五分钟,这也足以让吴林糠等人认识到,他们将去执行一个相当重要,同时也相当危险的任务。当时,吴林糠并没有听明白要去轰炸哪一个目标,可他听清楚了一句话,那就是,他们这次的轰炸行动将不会有战斗机掩护,也就是说,目标在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他们将孤军深入敌人的防区后方,然后完成轰炸任务!
任务也很快就分配了下来,吴林糠这批飞行员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适应美洲地区的环境,尽快达到最佳战斗状态,而这只有通过不断的飞行才能够完成。具体的作战行动是由罗云冲,以及几个跟随他一起过来的陆航高级军官负责策划的,与吴林糠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只是在行动之前,罗云冲才会向他们详细的说明任务。当时,罗云冲大量借鉴了英国人轰炸鲁尔大坝的经验,而且作战任务的时间性相当紧迫,他就没有邀请飞行员一起制订作战计划。
十七日的训练相当紧张,吴林糠的第一次飞行就持续了近6个小时,而且是在轰炸机携带了8吨的压载物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有3个小时都是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轰炸机是在距离海面不到50米的高度上以最大速度飞行的。当轰炸机降落在机场上,吴林糠从飞机上跳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是满身大汗了,其他的机组成员也好不到哪里去,就连他们这批精英飞行员都在那半个小时的超低空极速飞行中感到万分的紧张,之前,他们可从来没有在超低空以最大速度飞行过这么长的时间呢,要知道,重型轰炸机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高空飞行,根本就不需要考虑飞机撞上海面的危险,而在超低空。只要操作有一点点失误,轰炸机就将一头撞上海面,机组成员也将粉身碎骨。
其他十一个机组的情况也都差不多,甚至有一名飞行员从飞行服里拧出了半斤汗水来。而吴林糠他们只休息了不到两个小时,在下午就开始了第二次飞行训练。此时,这些飞行员只能够祈祷他们驾驶的“鹏”式轰炸机不要出故障,不然他们连向别人诉苦的机会都没有呢。
可以说,当时提供给尖子飞行员部队的这批“鹏”式轰炸机的性能绝对是最好的。而且配备给该部队的地勤人员的素质也是最好的,这是吴林糠他们能够在持续进行高强度飞行训练的情况下,轰炸机不出机械故障的主要保证。同时,“鹏”式轰炸机地优秀性能,也是当时帝国陆航所装备的其他任何一种轰炸机都无法达到的。
相对于以往的轰炸机,哈飞在设计“鹏”式轰炸机的时候,并不是摸黑前进的,而是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可以借鉴。另外,根据战时的一些特殊规定,加上当时哈飞还在全力开发“游隼”与“猎鹰”两种战机。沈飞与南飞也参与了设计工作。分担了哈飞的压力,同时也集中了三架飞机制造厂的优势,这为“鹏”式轰炸机地研制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可以说。当时“鹏”式轰炸机的设计团队是帝国最优秀的重型轰炸机设计团队,其中有十四名帝国科学院与工程院地院士,一百多名高级工程师,以及大批曾经参加过“狼鸠”的设计与研制工作的成员,光是这个团队,就是超豪华的配制了。
可是,“鹏”的研究并不是很顺利,特别是在27年之前,帝国海军一直缺乏足够的研制经费,另外。当时陆海两军航空兵都是各搞各的,没有采用统一的装备,虽然陆航也采购了不少的“狼鸠”,但是一直在独立研制新式轰炸机,没有参与到“鹏”的研制工作中来。以及海军当时地重点研制对象是“游隼”,以及“猎鹰”等战术飞机。在这么多的因素下,“鹏”式轰炸机的研制工作也就不会快到哪里去了。
快有快的好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在“狼鸠”开始大批量生产的时候,“鹏”的研制计划就正式启动。而且海军也开始投入研制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中,“鹏”的研制工作一改再改,而且随着海军逐渐降低了投入,延长了研制时间,虽然设计团队在为此不断地抱怨,甚至得想法设法的从各种渠道获得研制经费,但是这也让工程师有更多的时间来修改设计中的细节问题,进行更多的模型封冻实验。最关键的是,在这几年中,大量的新技术诞生,而工程师都在密切的关注着各种与轰炸机有关的基础科学的进步,并且在研制过程中不断的加入了新的技术。也正是如此,“鹏”的基础设计就改了五次,期间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术,采用了很多以前根本就不会用到轰炸机设计中的新方法,从而使“鹏”式轰炸机在诞生的时候就拥有了超群的性能。也因为很多新技术首先使用在了别的战机上,使“鹏”式轰炸机在正式投产的时候,其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对而言,这些实际上都是好处,当然,因此而耽搁了几年的时间,这就是负的一面了。
如果从“鹏”式轰炸机诞生后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来看,长达五年的研制时间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好的居多,毕竟在此之前,“狼鸠”以及其众多的改进型足以承担起大部分的轰炸任务,不胳是陆军,还是海军,实际上都没有装备更好的重型轰炸机的现实要求。而在“鹏”式正式投产之后不久,战线就推进到了美国本土附近,海陆两军也开始寻求比“狼鸠”飞得更远,能够携带更多炸弹的新式轰炸机,“鹏”式轰炸机也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从而顺利列装。最重要的是,当时罗云冲已经正式出任陆航总司令,而罗云冲还在海军的时候,就参加过制订“鹏”式轰炸机基本性能指标的工作,对“鹏”式轰炸机相当了解,另外,当时陆军研制的新式轰炸机的进度比“鹏”式还要慢得多。罗云冲直接砍掉了陆军的轰炸机研制计划,转为与海军联合研究与制造“鹏”式轰炸机。从而大规模的提高了“鹏”式轰炸机的产量,也就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后勤保障与维护投入,总总体上降低了装备“鹏”式轰炸机所需要的投入,也就让陆海两军都能够在投入同样的经费的情况下,可以采购更多的轰炸机。
陆军的加入,实际上也为提高“鹏”式轰炸机的性能提供了帮助。比如,在后期加入地全气密封闭式增压驾驶舱的技术就是从陆军的新式轰炸机中引入的。当时海军没有提出要求新式轰炸机在10000以上的高度上飞行的能力。而在这一高度上,必须要使用全气密式增压座舱,不可能依靠氧气筒来为机组成员提供足够的氧气。另外,“鹏”式轰炸机所使用的发动机上的涡轮增压机也是在陆军加入后得到了改进,从而提高了发动机在超高空的输出功率,使轰炸机能够达到12000米地最大升限,而且在10000米地高度上,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仍然能够达到海平面大概六成的水平,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地成就了。
可以说,“鹏”式轰炸机是当时陆海两军航空兵第一个重大的合作成果。这也是在罗云冲出任陆军航空兵总司令之后所带来的第一个重大改变。当时。西飞,成飞都先后加入了生产工作中来,而且先后组建了自己的生产线。第一个下达大规模订单的也是陆航。在27年中,也就是“鹏”式轰炸机的第一批验证机刚刚完成制造,工厂试飞还没有完成的时候,罗云冲就在下半年的采购订单中增加了250架“鹏”式轰炸机的购买经费,为陆航首先装备“鹏”式轰炸机提供了基础。也许,当初海军在启动“鹏”式轰炸机的研制计划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最先购买,而且最为积极的不是海军,而是陆军航空兵吧。
正因为“鹏”式轰炸机结合了帝国几乎所有大型飞机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心血。所以“鹏”式轰炸机才成为了活塞时代的终极轰炸机。当时,性能与其最为接近的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在27年开始装备的B…29。虽然B…29的装备时间要比“鹏”早了很久,但是其研制计划启动的时间却要比“鹏”晚近一年的时间。同时,其性能也要比“鹏”稍微差一点。两种轰炸机最终都有大量的改型,而“鹏”在设计的时候就预留了改进空间,因此其改型的性能更是比B…29优秀了很多。
其实,从两种轰炸机的服役时间上也能看出其优劣。最后一架B…29的改进型在战后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就退出了美国空军,同时也从此开始了美国空军长达20年的没有战略轰炸机的时期。相反,“鹏”的大量改进型号一直在帝国空军服役到了战争结束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