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这个时代,这样的性格是遭受到太多非议的,但这些和一个女人的幸福比较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这大概也是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另类的缘由。
五人之中,最为腼腆的是寇白门,与郑勋睿喝酒的时候脸都红了。
陈圆圆的表现则是无所谓,她大概清楚自己是要到京城去的。不可能留在南京。
其实几个姑娘,年纪最大的顾横波。也不过二十一岁,陈圆圆十七岁,寇白门、李香君和董小宛都是十六岁。
到富乐院来的人,大都是寻欢作乐,说话是不能够当真的,富乐院的姑娘也是明白这一点的。除非是那些经常到秦淮河来的老主顾,才有可能动了迎娶的念头,期盼着一次的交往,就给郑勋睿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让郑勋睿动了为她们赎身的心思。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必要的表现是必须的,毕竟郑勋睿是南京兵部尚书,日日夜夜都是在南京的,表现好了,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后总是有机会的。
酒宴和娱乐一直持续到亥时,这个时候城门已经关了,一般情况下是留在秦淮河过夜了,但郑勋睿必须要回去,当然他回去肯定会有人开城门的,郑勋睿很清楚,家中的女人肯定没有睡觉,都在眼巴巴的等着,他要是在这里歇息一夜,家中的文曼珊等人,怕是整夜不睡。
郑勋睿起身和众人告辞,徐望华、李岩和洪欣瑜自然也是跟随离开,当然还有诸多的亲兵护卫,至于说钱谦益等人,肯定是留在秦淮河过夜了,他们可没有要求打开城门的面子。
郑勋睿离开的时候,明显看到了几个姑娘不舍的神情。
寇白门的神情,让郑勋睿的心颤抖了一下,他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
回到家中,已经是亥时三刻。
文曼珊领着所有人都在堂屋等候,包括卞玉京都没有歇息,看见郑勋睿回家,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这让郑勋睿哭笑不得,又有些气恼,不过这吃醋是女人的天性,人家要是真的不吃醋了,那就是对你无所谓了。
文曼珊看见了徐望华等人,包括一同进来的郑锦宏,她知道郑勋睿还有事情要商议。
离开大堂,朝着书房方向走去的时候,文曼珊低声开口了。
“夫君若是要纳妾,奴家不会反对,不过夫君若是到秦淮河去,奴家是真的不放心,奴家不是妒妇,也知道夫君的心,奴家是担心外面对夫君的议论,清灵给奴家说明了情况,奴家知道夫君为什么到秦淮河去,可外面的人不可能知晓,他们要是乱说,肯定会影响到夫君的,奴家就是这样想的。。。”
听到这些话,郑勋睿有些感动。
“夫人想多了,其实很多时候,外人的议论不重要,我们很多人都在乎外人的看法,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议论和礼仪,在外面的确需要注意这些事情,可一旦回到家中,那就需要轻松自在,若是还有那么多的规矩,那就不是家了,夫人能够理解我,我谢谢你了。”
进入书房,管家早就准备好了茶水。
郑勋睿微微摇头,要求管家将茶水全部换成白开水,这个时候喝茶,那是不准备睡觉了,大明的作息时间可不比几百年之后,寻常的百姓酉时三刻就开始睡觉,戌时基本都睡了,到了亥时已经算是熬夜了。
“今日的情形,你们都看见了,说说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徐望华的脸上带着笑容开口了。
“属下觉得大人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钱谦益本来是想着结交田弘遇指挥使,不过被大人揭穿了其心思,想必田指挥使也明白了,日后怕是不会与钱谦益结交了,田指挥使本来就是俗人,睚眦必报,知道钱谦益是利用他,心里肯定有怨气,他日不找机会对付钱谦益,就算是很不错了。”
“东林书院的春课,必定被大人的言论所冲淡,甚至是彻底的压制,大人的一首咏梅,表现出来不一般的气势,属下都感觉到其中的豪气和霸气,这样的气势,钱谦益等人岂能感受不到。”
“大人几句话就争取到了陈于泰,陈于泰和大人是同年,见到大人内心是有怨气的,想不到大人的十年之约,瞬间激发了陈于泰的斗志,属下觉得这简直是神来之笔,想必陈于泰是绝不会参与到东林党人供给大人的行动之中了。”
“总之,属下就是一个感受,大人今日之所作所为,就是一个爽字啊。”
郑勋睿笑着摇头。
“徐先生,你这是总结还是吹捧啊。”
“可不是,属下记住了大人的话语,实诚一些,自在一些,属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可没有丝毫的隐瞒。”
徐望华说完之后,李岩想了好一会才开口。
“属下就是觉得大人厉害,这到富乐院的事情,若是被南直隶的那些读书人传出去,一定会说大人的坏话,可大人今日一番言论,让所有人都闭嘴了,他们根本不会关注大人到富乐院去的事宜,想必都是思索大人在富乐院说的话语了。”
郑勋睿笑着开口了。
“李岩倒是说到了关键问题,我是朝廷官员,到富乐院去总不是什么好事情,本来是想着悄无声息离开的,谁知道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根本就无法隐瞒了,好在钱谦益给了我机会,否则还真的不知道如何解释了。”
众人的心情都很好。
天色已经很晚了,众人也要歇息了。
“今夜到富乐院,我们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接下来主要是静观其变,不过我们也不能够放松,东林书院的春课很快就要开始,可不要小看这春课,影响是不小的,东林党人也就是利用春课这样的机会,宣扬他们的理论,吸引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到东林党之中,让东林党不断的壮大,这样的手段是很不错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不赞成使用这样的办法来吸纳人才,倒不是说这个做法错误了,只是采取这样的办法,东林党人的领袖必须是非常杰出的,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否则就是陷入到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的漩涡之中。”
众人全部散去之后,郑勋睿没有马上离开书房。
他想到了陈于泰,也想到了京城的杨廷枢,一直从未有过的情怀涌上心头,丛林法则四个人出现在脑海,东林党曾经异常的强大,几乎可以决定内阁首辅、决定南明的皇帝,可是在强敌的面前,还不是烟消云散,大明王朝还不是在后金的铁蹄和农民起义的洪流之中轰然倒塌,这样的历史告诉他,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占据理论高地,那是在真正掌握权力之后才做的事情,两者之间的顺序是不能够弄错的。
第六百五十三章粮食最重要
二月底,漕运就开始恢复,第一批漕运粮食二十万石,这些粮食都是漕运总督府借来的粮食,距离秋收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征收漕粮显然不合适。
湖广和河南的局势尚处于平稳之中,孙传庭和王永吉没有马上展开进攻,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拿下了河南南阳府和湖广的襄阳府,且占据了所有的州县,可能是受到北方灾荒的影响,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没有了下一步的动作。
但是北方的局势,因为灾荒明显恶化,北直隶、山西和山东三地成为了重灾区,老百姓到了崩溃的边缘,朝廷拿不出那么多的粮食救济老百姓,所采取的办法依旧是免去赋税等等,这就促使大量的老百姓成为流民,各地官府对流民是严防死守,不准进入到城池之中,甚至出现了斩杀流民的情况,一部分农民走投无路之后,开始造反,更多的则是聚集到一起,沦落为土匪,李自成和张献忠重点在河南以及湖广等地活动,其力量暂时没有牵扯到北直隶、山西和山东等地,这也就让官府能够基本剿灭地方上的叛乱。
但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显是极大的牵制了朝廷的力量。
皇上和朝廷显然是很着急的,催促孙传庭和王永吉迅速开始剿灭流寇,在他们看来,唯有彻底剿灭了流寇,才能够真正的稳定北方。
南方基本稳定,南京城内,东林书院的春课已经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倒是郑勋睿在富乐院所做的诗词咏梅以及所说的话语,四处流传,早就盖过了春课的风头。不少的读书人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正如郑勋睿预料的那样,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是要拼命贬低郑勋睿的话语的,不过他们也是枉费心机,毕竟读书人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明白人。知道什么话有道理,什么话是无理取闹。
郑勋睿对读书人的包容,让南京乃至于南直隶、浙江的读书人很是感慨,他没有强迫读书人必须要兼济天下,这与东林书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过独善其身,倒是合情合理的要求,读书人可以不关心家国大事,追求自身的享受。但是必须要遵守律法和风俗,不能乱来。
反对的人意见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读书人本就不是一般人,必须要关心家国大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怎么能够沉湎风花雪月之中,可惜支持这等观点的人不多。毕竟郑勋睿的话语有前提,那就是独善其身。很可惜的是有些读书人就是嘴上说一套,冠冕堂皇,实际上做一套,龌龊不堪。
郑勋睿的这些话语,让东林四公子非常没有面子,他们被隐喻为说一套做一套之人。陈贞慧、冒襄和侯方域等人的家境都是非常殷实的,时常流连秦淮河,沉湎风花雪月之中,但平日里做出来的姿态则是点评江山,关心国家大事。将自身打扮为圣人,还会点评其他人,这岂不正好是郑勋睿所电点评的那一类人。
奇怪的是陈贞慧等人没有为自身辩解,一段时间根本就没有露面。
这样的情形对郑勋睿是非常有利的,读书人之中,有不少人开始倾向于郑勋睿,他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反思,认为东林书院的确存在空口说空话的行为,而郑勋睿提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八个字,成为了不少读书人深信和膜拜的道理。
不过此刻的郑勋睿,却无暇关注到南京以及苏州等地出现的巨大变化,他的眼光集中到粮食上面去了。
北方的灾荒,需要大量的粮食,这不是郑勋睿需要操心的,自然有朝廷去关心,但南直隶和南方的部分地方即将出现的灾荒,郑勋睿不可能不管不顾,而且灾荒来临之后,他能够最大限度稳住局面,让老百姓放心,这也有助于全面增加和增强个人的威信,相信能够安然的度过这次的灾荒,得到百姓的支持,南京六部的官吏,也就无力与他抗衡了。
解决灾荒最为重要的物资,就是粮食。
南方不少的商贾,家中的存粮是不少的,屯聚居奇的事情,在这里如同家常便饭,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粮食价格就会大幅度的上涨,甚至是暂时不卖出去,至于说老百姓的死活,那不是士大夫和商贾考虑的。
这是最令人痛恨的陋习,这样的情形肯定是需要改变的,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郑勋睿现在需要做的,是让洪门出面,大量的购买粮食,至于需要消耗的银两倒是不担心,洪门钱庄就是巨大的后盾。
“徐先生,锦宏,李岩,我决定了,洪门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购买两百万石粮食,这个任务必须要完成,不能够有丝毫的延误,也就是在三月这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完成,购买的粮食储存到秣陵镇,由郑家军负责守卫,秣陵镇所有的仓库,全部都用来装粮食。”
两百万石粮食,按照如今的价格,接近八百万两白银了,这可不是小数目,郑勋睿在这个时候突然要求购买这么多的粮食,难道是准备救济北方的百姓。
徐望华有些不理解。
“大人,现如今正是春荒集结,一个月的时间之内购买两百万石粮食,这在南直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不过完成的难度很大,洪门尚未完全掌控南方的商贾,再说这么多的粮食,需要不少的地方来储存,南方的春季多雨,粮食的储存有着很大的困难,若是贸然的购进这么多的粮食,会不会形成浪费。”
郑锦宏也跟着点头,购进两百万石的粮食,需要耗费不少的银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挣回来的银子,再说郑家军目前储存的粮食足够了,陕西、蓬莱和复州等地,也运送过去了足够的粮食,应该是不差粮食的。
徐望华和郑锦宏的意思,其实是想着知道郑勋睿购买这么多的粮食干什么,按照人口来计算,两百万石的粮食,足以救济陕西和山西两省几乎全部的百姓了,北方多年的战乱,人口早就是锐减,救济怕是还不需要这么多的粮食。
郑勋睿不好解释,这是他对历史的掌握,不可能提前说出来的,尽管他的穿越改变了历史,但无法改变气候,南北各地的灾荒依旧是频发。
“我知道你们想什么,不过购买粮食的事情,我已经确定下来了,至于说这些粮食,肯定是有作用的,有一点你们可以放心,这些粮食不会运送到北方去,我还没有那么仁慈,北方的灾荒应该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