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春节了,按照朝廷的规矩,从腊月二十到正月二十,属于春假。漕运总督府提出了要求,四品以上的文官和三品以上的武官,必须坚守,等候总督府的命令,没有收到命令不得休假。”
“为什么提出这等的要求,相信你们是知晓的,五省总督卢象升阵亡,天雄军全军覆没。朝廷剿灭流寇的作战遭受重大的挫折,流寇的力量逐渐开始壮大。控制了河南大部分的地方,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朝廷任命熊文灿大人继任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表面上看,皇上和朝廷都是重视剿灭流寇事宜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流寇的活动规律。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注意了根据地的建设,不再是流动作战,而是固守河南,并且敢于和朝廷大军正面作战。”
“流寇的这等变化。是非常关键,而且是很可怕的,诸位都清楚,任何的军队,想要在地方上立足,若是得不到官府和百姓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流寇能够盘踞在南阳、汝宁、汝州、怀庆、归德和卫辉等地方,肯定是得到了当地的老百姓,甚至是部分士绅富户的支持,他们开始注重收买人心了。”
“流寇如此重大的变化,朝廷居然没有意识到,我也不知道朝中那么多的大人是怎么想的,恐怕他们还会以为,朝廷大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剿灭流寇,若是他们还怀揣这等幼稚的想法,那么朝廷将在不长的时间之内,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遗憾的是,朝廷的重点,没有在剿灭流寇方面,反而是朝局出现了动荡。”
“熊文灿大人出任五省总督,是兵部尚书杨嗣昌大人举荐的,内阁提出的方案悉数被皇上否决,这件事情在朝中也引发了不少的议论,不少人认为这只是皇上更加的信任杨嗣昌大人了,我看没有那么简单。”
“重大的事情绕开内阁,皇上此举不简单,看来是对内阁很不满意了。”
“最令人气愤的事宜,还是卢象升大人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承担了兵败的全部责任,皇上应该是明白其中道理的,按照道理来说,就应该册封卢象升大人,可惜这样的情形没有出现,这里面的原因,想必你们也是知晓的,我不想多说。”
“朝廷若是按照如此的趋势发展下去,大明江山最终将毁在这些大人的手里。”
“按说朝廷的事情,我不需要关心那么多的,不过身为朝廷之中的一员,我还是不愿意看见大厦倾倒,可惜我的能力有限,无法左右朝廷的局势。”
“如此的情况之下,我能够做到的,就是让淮北、陕西和复州等地保持最大程度的平稳,这些地方不能够出现任何的骚动。”
“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所以总督府要求诸位都要坚守岗位,防止淮北出现任何的异动,我只能够拜托诸位多多辛苦了。”
“我以为,朝廷近段时间会出大事情,诸位和我一起静候朝廷的消息吧。”
京城。
这个春假,温体仁过的很是不舒坦。
他举荐的卢象升,因为指挥失误,导致剿灭流寇的战斗遭受重大失败,让流寇的力量在短时间之内崛起,李自成麾下的流寇,总人数再次超过十万人,而张献忠据传麾下的流寇,总是也逼近十万人了,加起来就是二十万的流寇大军,朝廷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剿灭流寇,变成了不大可能的任务。
在提议五省总督人选方面,温体仁与张凤翼的态度比较一致,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的态度能够达到一致,这很不简单,温体仁认为剿灭流寇的事宜,应该交给漕运总督郑勋睿,让郑勋睿率领郑家军出战。
虽说内阁里面有不同意见,钱士渠和侯询等人认为应该让蓟辽总督洪承畴负责剿灭流寇事宜,不过温体仁相信,他和张凤翼取得一致,那就应该是郑勋睿负责剿灭流寇事宜了。
结局出乎了温体仁的预料,想不到皇上彻底否定了内阁的提议,却让杨嗣昌提出了五省总督人选,而且很快就确定下来,并且下发了圣旨。
朝中很多的大人,认为这是皇上信任杨嗣昌的表现,可温体仁却不会这么看。
崇祯六年,温体仁就出任内阁首辅了,这么多年过去,尽管遭遇到不少的事情,但温体仁内阁首辅的职位是牢固的,通过多年的运作,他已经在朝中扶持起来自身的力量,而且他很好的让东林党人表示了屈服,朝中少有的出现了平静的局面。
温体仁非常的小心,他知道自己的很多做法,若是暴露出来,皇上肯定是有意见的,皇上做事情就是想着平衡,让朝廷之中的诸多力量进行碰撞,皇上在碰撞的火花之中,掌控局面,达到对所有文武大臣的控制。
皇上采纳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而且是在早朝的时候,这说明皇上对他这个内阁首辅是不满意的,对于内阁也是不满意的。
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意味着什么,温体仁是清楚的。
春节到来的时候,温体仁闭门谢客,谁也不见,他要想到应对的办法,要得到皇上的信任,要保住内阁首辅的职位。
虽说没有见客,但温体仁也不是每天都呆坐在家中,他写了不少的信函,派人送出去了,这些信函内容简单,就是对诸多大人的问候,春节到来了,相互之间的问候,也是很正常的。
温体仁已经感觉到了,东林党人的势力在慢慢的增强,这可能与漕运总督郑勋睿有着一定的关系。
东林党人历来经营的重点都是在南方,特别是在南直隶,可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之后,这种情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郑勋睿不动声色的打压东林党人,包括复社和应社,淮北的四府三州,东林党人几乎无法立足了,就算是在南京等地,兵部尚书刘宗周也不是一味的纵容东林党人,这让东林党人感觉到着急。
估计东林党人也明白,想着在南直隶用强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将目光对准了京城,只要能在朝廷之中安插足够多的东林党人,那么就可以掌控局势,进而影响到南直隶乃至于浙江等地的诸多事宜。
这让温体仁感觉到了为难,他不想与东林党人水火不容,担任内阁首辅这些年,他尽量缓和与东林党人之间的关系,目的就是想着朝廷能够稳定下来,现在看来,他缓和矛盾的举措,怕是引发了皇上巨大的不满。
这可能是皇上转而信任杨嗣昌的基础。
这样的情形万万不能够持续下去,春节的几天时间里面,温体仁想到了应对的办法,他必须尽快的出手,让皇上继续信任他。
至于说准备进行的举措,是不是会引发朝廷的动荡,温体仁暂时不予考虑。
第四百三十七章内阁震动
崇祯十一年正月初八,北京,紫禁城。
春节的第一个早朝,在太和殿进行,京城六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要参加。
按照大明的规矩,腊月二十到正月二十是春假,官吏可以休沐一个月的时间,不过这项规定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的,京官享受不到这等的待遇,从腊月二十休沐到正月初期,正月初八就开工了,不过虽然已经开始上朝,除非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高官,其余的官吏基本没有多少事情,一直到正月二十以后,才会集中精力办公。
这也预示着正月初八的早朝,形式的成份居多,此次的早朝,主要就是皇上给诸多的文武大臣提醒,告诫众人新的一年要好好做事情等等,早朝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不过崇祯十一年的早朝,因为温体仁的一个建议,引发了震荡。
早朝的时候,皇上尚未开始讲话,温体仁就提出建议,兵部尚书杨嗣昌政绩突出、能力不凡,可进入内阁,承担重任。
内阁首辅举荐内阁大臣,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不过一般的举荐都是在私下里进行的,内阁首辅会找准时机,直接向皇上举荐,在早朝上直接举荐内阁大臣,这还是第一次。
皇上没有回应温体仁的建议,还是按照原来的安排,对文武大臣做出了要求。
皇上的这个态度,迅速引发了诸多文武大臣的议论。
不少人想到了原五省总督卢象升,卢象升是温体仁举荐的人才,接替郑勋睿出任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崇祯九年八月上任。十年十二月阵亡,出任五省总督一年多时间,还算是稳定了北方的局势,让流寇的势力没有扩展开来,可惜率领大军赶赴南阳府剿灭流寇的时候,过于自信。结果导致天雄军全军覆没,自己也阵亡了。
卢象升承担了兵败的所有责任,没有能够得到任何的册封。
当时就有人猜测,皇上可能不仅仅是对卢象升不满意,恐怕还对其他有些事情不满意。
到了如今,不少人体味出来其中道理了,原来皇上的确是对内阁首辅温体仁不满意了。
这种传闻迅速展开,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六年的时间,可谓是权势赫赫。深得皇上的信任,想想皇上登基以来,前几任的内阁首辅,联合起来担任内阁首辅的时间,也比不上温体仁,由此可见温体仁的确是有本事的。
可高处不胜寒,内阁首辅权力很大,但也遭遇很多的猜忌。若是不能够很好的领会皇上的意图,不能够很好的让朝政运转。那是要承担完全责任的。
用人方面,是内阁首辅承担责任最多的地方,前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就是因为在用人方面的视察,导致了登莱兵变,大明损失惨重。遭遇弹劾之后,周延儒被迫辞去内阁首辅之职。
此次卢象升的阵亡,按照道理来说,也应该是温体仁承担责任了。
于是有人做出了分析,认为温体仁怕是要遭遇到皇上的训斥。要为举荐卢象升的事宜承担责任了,说不定内阁首辅也做不成了。
司礼监。
秉笔太监王承恩以及司礼监太监、提督京营曹化淳正在厢房。
要说起两人的地位,曹化淳原来是远远高于王承恩的,不过皇上登基之后,王承恩的地位迅速提升,十年时间过去,王承恩已经成为太监之中的第一人,曹化淳、高起潜、王德化等司礼监太监,地位都比不上王承恩了。
“这内阁首辅温体仁的事情,还请王公公操心啊。”
“曹公公可不要这样说,咱家也是为了高公公的事宜,和你的目的是一样,哼,温体仁为了能够摆脱责任,将全部的罪责都怪到高公公的身上,甚至想着削弱司礼监的力量,掌控更多的权力,如此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想的也太美了。”
曹化淳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王公公说的是,咱家也派遣了不少人调查,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这么多年,结党营私,证据是确凿的,咱家已经掌握了温体仁的所有罪状,正月十五之后,就要承奏给皇上了。”
曹化淳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叠文书,递给了王承恩。
王承恩接过了文书,随意的翻看了一下,这类的文书他很是熟悉。
其实王承恩早就看不惯温体仁了,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应该是很好的处理与司礼监的关系的,不过温体仁依仗皇上的信任,根本不大在乎司礼监,就是面对他王承恩的时候,也是不咸不淡的,除开公务上面必须的接触,其余就没有什么来晚了。
太监的心理是很敏感的,就算是成为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王承恩,同样有自卑的心理,毕竟他不是健全人,温体仁这样的态度,其实就是瞧不起太监。
朝廷之中文官与太监之间的对立,由来已久,文官普遍瞧不起太监,认为太监没有什么学识,完全依仗皇上的信任,胡作非为,特别是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与文官集团的尖锐对立,让这样的矛盾愈发的显露出来。
皇上登基之后,清理了魏忠贤,同时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太监的权势,甚至连监军制度都取消了,充分的信任文官集团,可惜几年的时间过去,大明各处都是烽火不断,形势岌岌可危,文官集团的党争充斥朝政之中,这让皇上深感失望,于是重新开始信任宦官。
皇上开始信任宦官,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文官集团把持朝政的局势得到了一定的扭转,如此情况之下,太监的权势开始壮大起来了。
五省总督卢象升阵亡,监军高起潜感觉到形势不对,马上给王承恩、曹化淳等人写信了,这本来是非常秘密的事情,也不知道是不是疏忽,曹化淳居然不小心让温体仁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温体仁马上揪住了这件事情,在皇上的面前弹劾高起潜和曹化淳,说是五省总督卢象升的阵亡,高起潜要承担主要的责任,而且高起潜勾结曹化淳,想着推卸责任。
温体仁做梦都想不到,皇上居然将弹劾的奏折给曹化淳看了。
吓得不轻的曹化淳,岂会善罢甘休,马上开始了反击,他派遣手下秘密调查温体仁,很快察觉到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培植自身的力量。
其实这样的调查结论,也是强加的,试想一下,身为内阁首辅,若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