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完礼节之后,众人在戒日王的引领之下,就来到了这辩经寺山门之外的供桌跟前。但见这戒日王,随即转过身去,慷锵有力的对着众人大声说道:“这五天竺之盛世,无遮大会就此开诚布公的开始了,希望各位尽数展现这五年以来,心中所学,以弘扬我佛教之教义,将我佛陀之光芒发扬光大。阿弥陀佛!”随即双手合十,对众人微微点了一下头。
随着众多信众不绝于耳的欢呼之声,无遮大会就这样有序的拉开了帷幕。
这第一件事就是迎请这佛教的三颗无上至宝:佛顶骨舍利,佛指舍利和佛牙舍利。这三颗舍利,均是释迦摩尼圆寂之后,遗留下来的真身舍利。
只见这佛顶骨舍利:高五寸、阔四寸,下有孔,其相仰平,形如天盖,乃黄紫色。
这佛牙舍利:长可寸半,其色黄白。
而这佛指舍利:骨长二寸,内孔正方,外棱亦尔,内外光洁。
随着礼仪官的一声传唱:“佛乐起,迎佛陀舍利,众信众行跪拜之礼。”
只见这辩经寺两侧,依旧是十人一行,共计十行的两个僧团,随即敲打起木鱼,佛器;念着佛经,唱这佛乐;顿时清脆的梵音声,温婉的飘入众人耳中。
紧接着这大花林中,信奉佛教之信众在戒日王的带领之下,悉数跪下。虽说王玄策心无宗教,但是毕竟佛教在大唐也已日渐兴盛,于是也随着玄奘法师和戒日王行了这跪拜之礼。而以阿罗那顺和阿尔米塔为代表的众多婆罗门教徒,则是随即退在了众人一旁,观瞻这佛教的无上至宝。
待信众尽数跪下之后,但见这戒贤法师,引领这两位高僧大德,在不少高僧的护卫之下,亲托这三颗佛教至宝,自辩经寺山门而出。然后将其,安放于辩经寺门口,戒日王面前的供桌之上。
但见其拈起三炷清香,在油灯上细细点燃之后,诚心的做了一番礼敬,接着将三炷清香端端正正的插入,事先准备好的鎏金香炉之中,行了这跪拜之礼。
然后这列位信众,在戒贤法师的带领之下,均改跪拜状态为席地而坐的姿态。看着王玄策已在戒日王身边安坐,周陈二人引着大唐使团,随着众多文武臣工也都蜷腿安坐。
待众人安坐完毕之后,戒贤法师随即引领众人,口诵佛经,恭请佛陀降临。随着清香之燃尽,唱佛也已完结。于是,戒贤法师又带领着两位高僧大德以及护法高僧,将这三颗佛教至宝,安放在辩经寺西侧,佛塔内的阿育王塔之中。
这无遮大会第一日,就是不停的诵经,迎接佛陀降临。随着众多高僧大德的轮番诵经完毕,看着天色已晚,众人均到这行宫之中安歇。
只见从这辩经寺到行宫的道路两旁都盖起了不少阁楼,并饰以无数琼玉,鲜花。在这阁楼之内,众多宫廷乐手,轮番演奏这高雅的佛教音乐,场面甚是喜庆与壮观。
回到这行宫之中,但见这周曾捏着肩膀对众人说道:“唉,这一日弄的,虽说场面甚是壮观,我也甚是虔诚,就是坐的太累了。”
“你小子知足吧,这场面能见到一回,可是你八辈子修来的福分了”陈茂材也是揉着肩膀随口说道。
但见这王玄策,微微一笑道:“这一日,确实挺累的,不过这样的盛世,的确是少见呀”
众人也是乐呵呵一笑,吃了一些东西之后,带着疲惫的身躯,早早进入了梦乡。
而这第二日的主要议程就是“浴佛”。
但见这天刚蒙蒙亮,戒日王就从行宫之中,请出一尊三尺来高的金佛,金佛被装饰的甚是华丽的白象驮着,像是浮现在虚空一般。在这金佛的四周,则张着镶满宝物的帷幔,仅仅只在正面开了拉开了帷幔。随着微风的吹拂,帷幔不住的摇曳这,甚是婀娜。
今日的戒日王,不仅穿着帝释的衣服,更手持华盖,在这尊金佛的左侧侍奉。而东天竺的拘摩罗王则装扮成梵王,手持白色拂尘,在金佛的右侧侍奉。
二王各引着五百身披金色铠甲,手持皇钺的象兵,在周围护卫。同时再在一千象兵的外围,即这尊金佛的前后,各有一百头大象,上面坐着乐手,演奏这动听的佛教音乐。
随着礼乐官的一声“起驾”这支队伍,就这样缓缓的向着大花林行进。而此时的戒日王和拘摩罗王,则拿着金银珠宝和鲜花,边走边撒,以供养三宝!
而王玄策,众国王,玄奘法师等人则是跟随在队伍的后列,也是有象兵护卫,缓缓行进。
陈茂材观此一幕,也很是被这威严大方之气度所折服。大大咧咧的周曾虽然不曾信佛,可是也被这一幕幕的奢华所吸引。刚想伸手去捡被戒日王洒下的金银珠宝,随即就被陈茂材给拉住了,惹得他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王玄策看此二人,也斜眼一识,虽不曾说些什么,但大意就是告诉他们:尊重别国之风俗!
随着队伍的缓慢行进,也就一个时辰,就到了这大花林的辩经寺门前。众人首先来到的就是宝坛之前。在戒日王的引领之下用香水沐浴双手之后,对这尊金佛悉数擦拭了一番。紧随其后,则在戒日王的再次引领之下,把这尊金佛送到了宝塔之前的西台之上,并用许多奇珍异宝和成百上千件袈裟供奉这尊金佛。
待礼成之后,这辩经大会就此开始。不用过多介绍,大家亦然明了,这论主正是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的表现如何,请跟着文字,看下回……
小知识:这三颗佛教至宝,现如今都在中华大地之上,续写这应有的佛陀荣光。要想知道这三颗至宝是如何来到咱们中国的,在第三卷至宝归唐里面会详细讲述。
(本章完)
………………………………
第六十七回:玄策独领使臣风骚 玄奘再展异域风采(下)
随着无遮大会的开始,但听礼仪官高声唱到:“请我曷利沙帝国国王(戒日王)、请戒贤法师安坐”。
因为二人正是这无遮大会的决策人,所以随着礼仪官高唱之后,二人自是在这尊金佛之下安然上座。
待他们坐稳以后,礼仪官又高声唱到:“请大唐国沙门玄奘升座”
这时候,玄奘法师款款有礼的落座于他们二位之下,三丈远的一座莲台之上。
待玄奘法师升座以后,礼仪官又高声唱到:“请诸位国王护卫”
于是,这包含阿罗那顺,桑及多国老国王以及劫比他国拉迦室利女王等人在内的列位国王,自戒日王和戒贤法师两边,按序落座于提前准备好的明黄色蒲团之上,以半圆的形状将玄奘法师护卫于正中。
再接着礼仪官又高声唱道:“请与会人员席地而坐”
于是众多高僧大德,婆罗门教之宗长,以及甚多之信众,悉数在诸位国王以及玄奘法师之下的大花林中蜷腿安坐。而王玄策等人,作为大唐国的使节,自然是坐在这最佳的观礼位置。
从远处望去,今日的大花林不仅花团锦簇,更是井然有序,这偌大的草坪之上,信众们均按照十人一行,十行一个方阵的模式,有序的向后延伸开来,而这尊金佛也在阳光的照耀之下,阐释这无尽的光芒。
望着如此宏大的场景,但听这戒日王面带喜色的对着众位信众高声宣布:“我宣布,辩经法会正式开始,请玄奘法师宣示论文!”
于是,玄奘法师就端端正正,一字一句的宣示了其论文:“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通俗一点就是:客观世界不能脱离主观意识。换言之,玄奘法师今天的意思就是咱们咱们辩辩这客观世界与主观意识的问题。
听得玄奘法师宣论完毕之后,只见戒贤法师接着他的话语,又宣布道:“本会论主,大唐国沙门玄奘法师,以大乘佛法《真唯识量》宣示大众,征求全天竺各宗派论师辩论,在此后的十八日内,若有人能破得此论文,沙门玄奘愿斩首相谢。”
在戒日王的示意之下,一众官员,随即抄写好论文,将其张贴于会场内外,以方便各界论师参研。
只见玄奘法师端坐在莲台之上,时不时有一些不同学派的僧人,在其国王的示意之下,前来挑战。玄奘法师凭借精湛之佛法,以及在天竺这么多年所感所悟,在《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真唯识论》的主旨教义之下,一个个将来人辨倒!
其实这辩经,辩论的并不是口才,而是对佛教教义之理解,对佛性的感知,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只见各种学派之僧人,辩难辩精微之论,称唯识唯心之论。一连十八天均是如此,在众多天竺僧众的苦思冥想之下,依旧未曾将玄奘法师辨倒。
这一幕,不仅让戒日王对此僧人刮目相看,更让戒贤法师对这个弟子赞叹不已。王玄策作为大唐国的使节、和陈茂材、周曾等人,虽然对这些辩经之论点论据也不甚明了,但是当看到玄奘法师一个个驳倒众僧,独领群雄的时候,也是深深的被玄奘法师之机智,之踏实的功底所折服。
在这十八天内,因为无人将玄奘法师辩倒,这自然是玄奘法师获得胜利。随着辩经之结束,各国信奉佛教的国王,以及僧众都对这个来自东土大唐国的僧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当然,随着辩经的结束,属于玄奘法师的任务也已经圆满的落下帷幕。通过这次辩经,也让天竺各地,对佛教之教义有了更深之了解,对戒日王统一天竺佛教之思想,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贯彻。故而欣喜之人,颇多。
虽说欣喜之人颇多,但是对佛教颇为不屑之婆罗门教,似乎对这玄奘法师很不看好。这些天在辩经之中,王玄策也时常观察这毗罗删那国国王阿罗那顺,在每次玄奘法师辨倒别人之时,总是投来嫉妒的眼神。中间他也多次示意自己的婆罗门教僧人前来辩经,可惜的则是,均技不如人的败给了玄奘法师。故而也只能带着恶狠狠的眼神,无奈的瞪着自己的僧人,示意示意其尽快的滚下去,别在这里丢人现眼。惹得,王玄策与众大唐使团成员,暗自发笑。
事情会如此轻松的结束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儒家讲究人性本善,道家阐述上善若水,而佛家则追求众生平等。正是因为人生之中,有了追求,才有了比拼,可是当有了比拼之后,一部分人走歪了道路,也就又有了善恶、好坏之分。
天下大同,天下一家不仅仅是戒日王之信念;更是七世纪所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所拥有的共念。而正是因为这份信念,才不由自主的让原本,都是教化人心的宗教,渐渐地为了利益,为了名利,走向了魔道,步入了不归路。
这无遮大会空前的盛况,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这份震撼不仅仅,只体现在众多佛教信众的心中;更体现在不少婆罗门教徒的心灵深处。
正是因为这无遮大会,不仅邀请了这五天竺的高僧大德;而且也邀请了不少婆罗门教的著名宗长;其中这罗乔波陀也在邀请之列。
此人正是这毗罗删那国的婆罗门教之著名宗长,并且跟阿罗那顺之妻子,阿尔米塔关系甚是融洽。向来被阿尔米塔奉为精神导师,言听计从。而这次阿罗那顺带来的五百婆罗门教徒,正是在他的统领之下。
在这无遮大会之上,看着列位弟子悉数败在这玄奘法师之下;虽说他也跃跃欲试,但是介于始终没有能够辨倒玄奘法师的强有力论断,再加上爱惜自己的名声,因此也只能够心生遗憾。
再加上这无遮大会,自是佛教之盛会,虽说佛教与佛罗门教教义想通,但是毕竟有个主次之分,故而就些微冷落了他们一些。于是,这种种不满,与满腔的怒火,顿时就涌上了这心胸狭隘的罗乔波陀的心头。
故事,也就从他的心头开始了……
小知识:《破大乘论》当时在印度佛教之中,也是纷争不断,其中小乘佛教的论师,般若毱多,为了弘扬小乘佛教,就撰写了这部破大乘论,在当时五印度,无人能够将其辨倒。后来玄奘法师多方查看之后,就撰写了一千六百余字的《制恶见论》自此以后玄奘法师名震五印度。可惜的则是这制恶见论已经失传。
(本章完)
………………………………
第六十八回:众国王借机会玄策 戒日王诚心感佛陀(上)
看着自己的精神导师,哭丧着脸,愁眉不展。这阿尔米塔也就主动问起了此事,当弄明白一切之后,顿时也是义愤填膺,愤愤不平。随后,两个人经过这么简单的一番合计,于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这睚眦必报的念头,立即就付诸了行动……
虽说他们二人计谋停当,但是随着辩经的结束,众人也安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