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战将王玄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战将王玄策-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耶输陀罗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她的德行,她的善良,都在太子成道前后帮助了他,如果没有她,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就没办法四门出游,是耶输陀罗以她的真诚说服了净饭王让太子出城,才会有后来的太子四门出游。

    同时这耶输陀罗更是罗枯罗的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他独立养育罗枯罗教导他,爱护他,才使罗枯罗得以健康成长。罗枯罗十五岁时母子同时剃度出家,所以说她也是第一位比丘尼,罗枯罗也是第一位小沙弥。自此以后,她这一生帮助佛陀,完成经典著作的装订、整理、修缮,在七十六岁左右的时候,涅槃土葬并与佛陀骨灰合葬,再后来,罗枯罗的骨灰也随父母土葬一起。

    后来人为了纪念他们母子,就在这里修建了这座精舍,里面的两尊塑像就是耶输陀罗和罗枯罗。而在这精舍旁边的这这座精舍,就是当时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学堂的旧址,而里面这尊塑像,正是他学习之时的场景。

    话说到这里,王玄策等人,就这样,又一次详细的观瞻礼佛,但见他轻轻拈起三炷清香,又一次诚心的做了这礼拜……

    求关注,求收藏~

    (本章完)


………………………………

第二十二回:带使团继续礼佛 禅堂之中聊佛事(上)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内,王玄策等人就在玄空大师和小菩提的一路指引下,先后观瞻了这太子逾城处和二古佛本胜处。

    在这太子逾城处,里面有一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乘坐白马凌空飞跃的塑像,并且在他的周围各撒布有一些精舍,里面有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门之像。这一场景,描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出城游览之时,看到世间的苦相而心生悲叹,从而厌恶世俗,顿生感悟,随即命令仆人驾车回城之处。所以,名唤太子逾城处。

    而这二古佛本生处,则是在这蓝毗尼城外五十里的地方。在这里有一处旧城,在这座旧城之中有一处佛塔。是迦罗迦陀村驮佛和这迦诺迦牟尼佛的诞生之地。这两处佛陀的遗迹,前后都有一根高三十多尺的石柱,石柱之上,均有佛陀涅槃之后的遗迹,而这都是无忧王时期建造的,一直遗留到如今。

    虽说这两处遗迹现如今均很是普通寻常,不过却因为一句话,随即就激起了王玄策的兴趣,只听玄空大师这样说道:“这两处佛陀遗迹之处,均有如来涅槃之后的舍利,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知所踪……”

    看着天色已晚,王玄策等人诚心的观瞻之后,伴随着落日的余晖,就与玄空大师一起返回到这蓝毗尼禅寺之中。

    王玄策为何对着舍利之事颇感兴趣呢,这事不言自明,因为他们此次出行之目的,就是为了礼敬佛陀,顺带寻找着佛陀遗留下来的遗迹。所以听闻玄空大师说道,这两尊佛像都曾经存放过陀佛的真身舍利之时,也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因为当时人多,所以就未曾直接严明罢了。

    因为这众人都劳累了一天,用过晚膳之后,这天已经黑了下去。看着玄空法师的禅房之中,依旧亮着依稀的灯光。王玄策就决定前去问个明白,了解个清楚。

    于是,就伸出手叩响了这玄空大师的清静典雅的禅房之门。当大师推开这房门之时,发现是王玄策,也是微微一笑,就颇为有礼的将他里让进了这禅房之中。

    这大师在这蓝毗尼禅寺已经坚守了甚多年头,虽说这禅寺的僧人也不是很多,但是正是因为这禅寺周围的百姓都信奉佛教,所以,这多多少少能够供养得了佛陀的荣光。大师这禅堂也是颇为简陋,除了这中间有一张桌子,靠墙有一张床榻之外,已经别无他物。

    待落座之后,只听这玄空大师这样说道:“不知上国使节,这深夜造访,所谓何事?”

    “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夜已深,突然就睡不着,就想和大师来闲聊一番”王玄策随口就回过了玄空大师的话语,顺带观察这他的神情。看着玄空大师依旧如先前一样,慈祥而端庄,丝毫看不出异常之色。于是就接着说道:“今日有劳大师了,带着我们对着佛陀的圣地,彻底观瞻了一番,的确是让人感触良久呀,物是人非用在这里也恰当了很多。”

    “是呀,不知如今在你们大唐,这佛教如何,当初和玄奘法师畅谈过一次,当时听他说起,佛教自他离开中土之时,也是杂乱无章,议论纷纷。并且在你们大唐武德四年的时候,还有强制僧人还俗的事件,佛教也突然就出现了断层。”玄空大师以玄奘法师当年对他说起的话语对王玄策说道。

    这些事情,王玄策在以后的历史之中,也了解了不少。正是因为在北魏时期,佛教的大力发展,并且形成了一种惯例:百姓如果出家,就可以免除兵役,免除赋税。再加上隋朝末年,全国战乱频发,各地群雄并起,百姓为了躲避兵灾,不得已而大量出家为僧,一方面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暂时的求得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来到了这武德四年,当时经过多方征战与兼并,这国家也日渐安定了下来,为了休养生息,当时的武德皇帝李渊,就传下令去,每个州郡仅保留一所寺院,其他寺院尽数拆除,并且只保留一部分有名望的僧人,所以,在当时诏令的指导之下,不少僧众就此还俗。

    政策有利有弊,利的地方则是对国家的安定,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毕竟这些僧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力。自从还俗之后,国家的赋税也是提升了不少,国库也充盈了很多。而弊端的一方面,就是不论好坏,只要是年轻的僧侣,超过了编制,就只能被迫还俗,如此一来,不少想在这佛法上面有更深层次造诣的僧人,就这样被彻底断了念想,断送了这佛教强有力的新生种子。虽说这种子被断绝,但是毕竟这火种还在,于是在这玄奘法师归唐之后,这佛教就在这大唐再次兴盛起来了。

    因此,这王玄策就将这武德灭佛的前因后果对玄空大师细说了一番。只听这玄空大师点了点头对他说道:“任何一个宗教都是这样,起起伏伏,低低落落,这佛教传入你们大唐才五百来年,应该已经有了三次灭佛事件了,这也说明了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少问题。”玄空大师一边说着,也是一边带着一丝忧虑的感觉。

    其实玄空大师说的很对,这在五百年来,加上这武德皇帝的灭佛事件,在中华大地之上的确是发生了三次灭佛事件,一次正是这北魏太武帝灭佛,一次是北周武帝灭佛。这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基本原因,不仅仅只是盛极必衰的道理,更多的则是因为这寺院里面占用了大量的田产和劳动力,危害了国家之统治,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结果。因此,说到这里的时候,这玄空大师也多多少少的带着一丝隐忧。

    “是呀,主要是这沙门急于扩张的结果罢了”王玄策也随着玄空大师的话语,继续说道。

    “这次王长史,前往我们五印度各地,礼佛,听说是奉了你们大唐皇帝和皇后的旨意?”

    “正是如此,因为我陛下和皇后自从玄奘法师归唐以后,诸信佛教,佛教也在我大唐日渐兴盛了起来,所以,陛下为感念这佛陀的恩德,就让我代替他们二位,寻访这佛教遗迹,诚心礼佛。”王玄策谦卑的回复到……


………………………………

第二十二回:带使团继续礼佛 禅堂之中聊佛事(下)

    “据老僧所知,在你们大唐,佛教的兴盛,都离不开这君王的支持;正是因为每次君王的大力支持之后,佛教才会达到顶点;再后来,威胁到王权安危之时,又被摔碎的一文不值。这次派遣使节前往五印度礼佛,王长史可是你们大唐的开天辟地的头一人呀。面对如此之荣宠,我想佛教也必会大兴,不过如若这样无节制,任其肆意膨胀下去,对佛教的传播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最多也就一百来年,必定还会再次出现这佛灭之事呀。所以,我建议一定要循序渐进,有序发展!”玄空大师,面带笑意的对王玄策说出了这样的话语。

    按照如此之分析,玄空大师的话语丝毫没有错。正是因为陛下和皇后娘娘的恩宠,赏赐了太多的东西给予寺院,而寺院如果不知道节制的情况下,自然会汲取的越来越多,到最后达到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当普天之下大部分良田都成为寺院之田产,当年轻人都以出家为荣的时候,寺院也都到了这最危险的时候。

    想至此,王玄策也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虽说自己也已知道这历次灭佛事件,但是均未曾深入的分析,甚至和玄奘法师在一起这么久,也未曾听闻这玄奘法师说起这些事情。如若不加节制保不准还真的会重蹈覆辙。于是这王玄策也是不由得长叹一声到:“唉,大师所言甚善呀,就拿佛教传入我华夏这五百来年来说,已经出现了三次灭佛事件,保不准以后会是怎样的继续发展下去。大师这居安思危之策,待我返回大唐之后,定会对玄奘法师说明此事,一定要多加节制,祈求将这佛教之法难往后推迟。”

    听得他的这样一番话语,这玄空大师也是面带笑意的对他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是呀,玄空大师的忧虑的确是对的,根据这后来的历史发展轨迹,在这几十年之后,武则天登基为帝的时候,佛教的发展在这华夏大地之上达到了顶峰。再过了一百来年,到了唐武宗时期,这佛教的法难就此来临,华夏大地之上又一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佛像被毁,佛寺被拆,僧众被迫还俗……不过这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随着这沉重的话语结束。王玄策就问出了其心中所想的问题:“今日咱们参观这二古佛本生处,原本是有两颗佛陀的真身舍利,这舍利怎么会消失不见呢?”

    “这事说来话长了,当时自八分舍利之后,每一颗舍利都有一个座寺庙来供奉。可是随着佛教在这五印度大地的没落,寺庙也自然就荒芜了下来,这和你们大唐的主动灭佛事件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就是这是自然的凋零。再后来,随着时间漫长的流逝,这舍利就被一些歹徒,或者不熟悉之人当成了宝物给带走;如若遇到这不信佛教的信众,他感觉无用的情况之下,自然就会肆意丢弃,所以,舍利就会越来越少;并且在这里,就很难再见到这佛陀的至宝了”

    话说到这里,这王玄策也算是大致明了这一切的因果关系,于是,眼珠子这么一转,就接着问到:“咱们这蓝毗尼城可是这佛陀的降生之地,不知道在咱们蓝毗尼寺可有这佛陀的真身舍利供奉?”

    听得他的这一直白话语,这玄空大师也是微微一愣,他今日何故对着舍利之事如此感兴趣。不过楞归楞,但依旧表面平静的对他说道:“这蓝毗尼禅院,是建于这八分舍利之后,且是在这蓝毗尼城衰败之后的事情,当时也仅仅只是为了在这佛陀的诞生之地,保留下来一颗佛教的火种,让他生生不息罢了,怎么会有佛陀的真身舍利呢?”

    虽说他这一愣是短暂的,但是却让王玄策似乎感觉到了很多的不同,尽管认定了这玄空大师必定隐瞒了什么,可是对此事他也不好再过于直白的言明,毕竟他只是客人。因此就听他这样回道:“实不相瞒,当初在我第二次出使咱们五印第之时,蒙得戒贤法师抬爱,特意将这辩经寺中珍藏的佛牙舍利赠送于我大唐,如今已被我皇帝陛下在宫中好生供奉。”

    听此一语,这玄空大师感觉这王玄策话里有话,但是向来慎重的他依旧顺着他的话语说道:“这三颗佛陀的无上舍利流传到那个国家,那个国家不仅会更加强盛,佛教也会大兴,看来真是应了这句谶语呀。佛教注定会在你们大唐大兴。”

    “法师也知道此事?”

    “作为释门弟子怎能不知,另外两颗佛教至宝一颗是佛顶骨舍利,另一颗则是这佛指舍利,都是至高无上的圣物呀。”

    “在这第六次无遮大会之时,玄策曾亲自目睹过这三颗无上至宝。至今已经过去近二十来,也不知这余下的两颗至宝,现在何处?实不相瞒,这次出使五印度,正是为了再一次目睹这两颗舍利,赠送袈裟和戒刀,诚心的礼敬一番。”

    至此时,这玄空大师才大致明了这王玄策话语之中的意思。这一次他不仅仅只是为了礼佛,说直白一点,就是为了这两颗佛教至宝:佛顶骨舍利和佛指舍利。

    于是就微微一笑道:“王长史这一片志诚之心,实在是让老僧为之动容呀,不远万里,正是为了礼佛而来,看来这佛教也注定会在你们大唐再兴。这佛顶骨舍利,应该在这劫比他国的大珈蓝寺**奉,这佛指舍利按照无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