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安风流- 第4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朝廷的意思去打这一仗,还是说……秦慕白有野心,要提防?!

  当年李靖灭突厥,可是没派这样的人的!全是清一色的名臣大将,老老实实全听李靖统一指挥,李靖得授全权代帝行令,包括李道宗这样的亲王,都不敢二话!

  “朝廷派驻行军长史?”李世民慢慢的复述了一句,轻轻拧了拧眉头,说道,“司徒觉得,派谁好呢?”

  众人再次心中微惊,皇帝这话说得圆巧,直接就问“派谁好”,而不是发表疑问说“有没有这必要”——言下之意,皇帝居然同意了!

  看来,还是只有长孙无忌,最能体味皇帝心意啊!

  “微臣以为,此一战关乎国之命脉、族之兴亡,若非天子挂帅,就须派皇子镇军,以告令天下激励三军!”长孙无忌双眉一深拱手而拜,大声道,“魏王李泰,德望素重人心所向,才学过人谦威得体,又值成年健壮堪能承受军旅之苦,恰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一番话,就如同一颗重镑炸弹,当场就把所有人的心都给轰得砰砰直跳起来!

  

  

  第474章 风云突变

  '更新时间' 2011…10…19 00:07:47 '字数' 4796

  长孙无忌一番高论轰晕了众臣,也如同一根烧红的铁钎,直接刺进了李世民心中的软肋。

  连日来,李世民正为战争与东宫这二者牵联之事,忧心如焚。明面上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可是只要这一仗打下去,军方势力的膨胀、文官集团的衰弱肯定是必然,大唐的未来国策也很有可能就此成形。

  换句话说,他长孙无忌想在将来于朝堂之上位列头班,也就不要么容易了。

  但长孙无忌的老辣与果决,让李世民都有点出乎意料之外——连日纠结了皇帝的一个大问题,居然被他轻描淡写的就给合着解决了!

  仗要打,派皇子监军——派的还是刚刚与长孙无忌联盟的李泰!

  “看来辅机是早已体察朕意,知道朕心中最为难的是什么。眼下,他这是多妙的一着棋啊!”李世民心中既惊且叹,“朕要是依了他的派李泰监军,那这个人是辅机举荐的,同时李泰还是辅机的亲外甥与政治盟友。如此,将来朝堂之上倒是可望平衡,以辅机为首的文臣不会被军方一力压倒。可是这样一来,泰儿的名望可就大大提升了。原本他只是文治出众,现在再添武功……辅机,这分明是在给朕选太子啊!”

  “前番你给朕选了治儿监国,现在又是泰儿……如此翻云覆雨扭斡乾坤,这个朝廷究竟是朕的,还是你的呢?”

  寻思至此,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道厉芒。

  长孙无忌垂头拱手而立并未看见,但只觉后背一凉心中微惊。

  其实长孙无忌也清楚,他这番话说出来多少有点犯忌,冲撞了皇帝陛下的心中禁地。但是此情此景,他不得不说了——否则就是坐以待毙啊!

  在场的众臣都意识到了此时的厉害之处,纷纷屏气凝神大气都不敢出,谁还会多言?就连“萧老牛”都乖乖的不吭声了。

  李世民收敛了眼中的那一抹利芒,转头看了一眼站在班列之中的魏王,说道:“李泰,你舅舅举荐你去监军,你行吗?”

  李泰早已是忐忑万分心中七上八下,听到他父皇这话就差当场跳起来了,急忙站将出来伏地而拜,“儿臣愿为父皇分忧解难、愿为国效力赴汤蹈火!”

  “但你没上过战场,不懂军事啊!”李世民不露机锋淡然道,“战争可不是闹着玩的,不是作赋吟诗、涂鸦鼓瑟,稍有差池,天诛地灭死伤无数。此一战,更是关乎我大唐社稷的兴亡衰荣。你若代替朕到了前线监军,将士们心中顾忌就会放不开手脚。届时你要是再不懂装懂指手划脚的瞎指挥,如何是好?”

  李泰显然是早有准备,这时忙道:“儿臣若蒙父皇不弃派往监军,定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相砥相磨。关于前线征战的战术安排儿臣一概不过问,全由将军们说了算。唯有涉及我大唐国策的战略方针时,儿臣谨记父皇教诲,会提醒前线的将军。”

  “嗯,你若当真这么做,倒是一个合格的监军。”说到这里,李世民停顿了片刻,说道,“众爱卿,司徒谏言让魏王代替朕去往前线,可否?”

  谁敢吱声啊?这分明是长孙无忌联合了李泰,在向皇帝较劲!——两只老虎打架,谁敢掺和呢?

  “李泰你先起来吧!”李世民发了令,李泰只得乖乖的起了身站回班列。立于他身后的房玄龄等人,分明看到他粗肥的脖颈间已是冷汗潺潺,朝服的下摆也在轻微的发抖。

  “司徒,你的提议,不错。”李世民说道,“此战,朕本待是御驾亲征的,但出于各种原因,无法成行。派个皇子代朕前往,是个不错的点子。但是,朕有这么多皇子,你独何只推荐魏王呢?”

  这轻描淡写的一问,恰也如同一柄刀子,冷冰冰亮堂堂的,架在了长孙无忌的脖子上。

  朝臣皆知长孙无忌曾与李泰不和,新近突然又尽释前嫌结同政治同盟,原因和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无非是弱弱联合以抗强,目标直指东宫。现在在这紧要关头,长孙无忌冒着大不韪的风险强项出头要把李泰推出水面,身为帝王的李世民怎么可能听之任之?

  事关国运与储君,就算帝王心中也是此念,那也不能表现为完全依从了大臣之意。李世民心如明镜何尝不知长孙无忌和李泰这二人,现在在想什么。他也料想到了后果。假如准了李泰去兰州,此战得胜,还有什么理由不让李泰做太子?

  李泰继承了江山,长孙无忌这个贞观首相、李泰的亲娘舅还有什么理由不是未来的第一权臣?到那时候,李泰能驾驭得了他?以秦慕白为代表军方,能通过这一战与李泰达成默契成为他的股肱心腹吗?不管能还是不能,军方的人今后能与长孙无忌抗衡吗?

  一系列的重大问题,都从李世民的这一问当中,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长孙无忌顿时感觉如同一座大山压来,气都有些喘不顺了。脑中飞快的盘算了一阵,长孙无忌答道:“回陛下,微臣刚才其实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魏王李泰,德望素重人心所向,才学过人谦威得体,又值成年健壮堪能承受军旅之苦,恰是最合适的人选!”

  “呵呵,复述得一字不差呀!”李世民笑了。

  长孙无忌心里一堵,不敢多言。

  “魏王是很出色,但仡今为止仅限于文韬。而行军征战,则是武略。就算朕要培养他修炼一点武略,绝不是这种时候,也绝不能拿这一场关乎社稷存亡的大战来当作试炼。”李世民说道,“就如同一个初学书法的孩童,只用廉价便宜的纸本即可,犯不着用上品的珍贵纸张吧?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书法家,可都是在沙地上练的字。”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和李泰不约而同的心中一凉——完了!被皇帝一眼看穿,然后拦腰给斩了!!!

  “朕倒是同意派个皇子去关西监军,但是魏王嘛,也许并非是最合适的人选。”李世民停顿了一下,俯视众臣,朗声道,“不如,就请众卿在朕的儿子当中遴选杰出者,担当此任如何?”

  没人敢说话。

  这要是说出第二个名字来,不就是摆明了去扇长孙无忌的脸、拆李泰的台吗?

  “怎么,难道朕的儿子当中,就没有一个具备此项能耐的?朕的儿子不是龙子,却是酒囊饭袋?”李世民逼问。

  还是没人敢说话。这种时候,绝对的枪打出头鸟。谁吭声,谁倒大霉!

  今日这看似平静的朝会,实则冷枪暗箭危机四伏。只要有人表态,运气好表得对了,他推荐的那个皇子将来做了皇帝,那么好,他将来肯定要发达。但前提是在发达之前,没有被长孙无忌和李泰给干掉;反之,要是在这时候强出头力挺李泰出任监军,那就表明自己是长孙一党,是在东宫之争的敏感问题上联合给李泰造势、给皇帝施压!——那不是找死么!

  现在的情况是,皇帝连长孙无忌的建议都没有完全采纳;长孙无忌尚且如此,他的一些党徒门生们不禁暗忖——我又算哪颗葱?还是别找死了!

  “好吧,你们都不说,朕说。”李世民倒是不在着急,徐徐言道,“出任关西军行军长史的皇子,第一要点,就是必须品行、德操、名望三者兼而有之。朕的儿子当中的确有几个,只识声色犬马不问国政军务。这样的皇子,派去只会是累赘,会让天下人耻笑朕!二则,必须粗通军事。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到了军队里手握大权执掌喉舌,绝对是这一支军队的灾难。朕,不敢拿国战当儿戏,更不能拿前线将士的性命当玩笑。出于这两点的考虑,朕给众卿提个醒,说一个人。”

  众臣屏气凝神,侧耳倾听。

  “吴王,李恪。”

  听到这四个字,长孙无忌猛一抬头,脸上豆颗大的汗;李泰则是双眼一瞪,脸上顿时一片死灰。

  “怎么了?”李世民依旧八风不动语气平平,看着长孙无忌与李泰说道,“朕举荐的人,不合适吗?”

  没人敢说话。

  李世民笑了一笑,“司徒,魏王,你们是不想得太多了?”

  听到这话二人如遭鞭笞各自一惊,长孙无忌慌忙拱手答道:“微臣没有多想!微臣无异议……”

  “儿臣也觉得,三皇兄吴王,比儿臣更加合适出任关西军行军长史一职。”李泰面如死灰,出班奏答。

  世人皆知,在李世民的儿子当中,若论文武才能综合实力,李恪绝对是最为出色的。也许他的文韬不如李泰这么炫目出众,但李恪一向勤学,而且博学。上至天文地理下到儒道法释诸子百家,无不涉猎。虽然没有一项是精钻出众了的,但是也没有一块明显的短板——这与李泰的区别,就相当大了!对于军事韬略,李泰绝对是一无所知!

  再者,此前高丽半岛上三国争斗请求大唐调停,在那种风险关头,李恪自高奋勇前往凶险万分的异邦他乡,担任大唐的使节出面调停三国纷乱,而且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且不说功劳如何,光是这份胆魄,就已经让李泰等人望其项背——而李泰呢?他只有文治之功,文治之名。于武功,他是一片空白!在李恪出使高句丽的时候,他还曾拍额相庆,暗暗欢喜终于少了一个颈敌,最好这个被父皇赞为“英果类我”的三哥,死在高丽别回来了!

  第三个理由,李恪接替了忙碌在兰州的李道宗,正式出任幽州大都督。除了是皇子,他还是封疆大吏,和秦慕白一样镇戍边疆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他本就是一名统帅。而且他一直干得还不错,大唐的东北边疆尚算宁定,契丹、靺鞨、高句丽等族国虽是早已蠢蠢欲动,但摄于幽州之威都一直不敢犯边造次!

  第四个理由,李恪与秦慕白本就是一对称不离铊铊不离称的老搭档,有默契,有交情。出兵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吵吵嚷嚷也无所谓,要是到了前线要是将帅不和见解不一,那便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而这一点,李泰和其他皇子都未必敢保证。

  出于这四个理由,还有比李恪更合适的人吗?

  因此,当李世民说出“李恪”的名字时,长孙无忌顿时绝望了;李泰,也当场认输了。不服气,不行。

  而且现在又不是摆明了“竞选太子”,长孙无忌都无法拿“血统”说事来进行阻挠——曾经,这就是他最有力的利器。李世民不是没有提过立李恪为储的事情,可是长孙无忌一句“李恪身负前隋血统,且废嫡立庶古来取祸之道”,就把李世民的嘴都给封死了。

  事已至此,长孙无忌、李泰,还能有何话可说?此刻他们都只在心中祈祷:毕竟现在不是正式确定太子人选,但愿是我想多了!——千万别是那个远离朝廷淡出争夺、非是嫡出的三皇子李恪,渔翁得利后来者居上!——那可就真乱了!

  “嗯……”李世民长嗯了一声,不经意的嘴角轻轻一挑,露出一抹机锋半露意味深长的微笑,马上又道,“玄龄,你的意思呢?”

  房玄龄不露声色站了出来,拱手一拜,“微臣认为,长孙司徒的提议,可行。陛下御点的皇子,也足以胜任。”

  “臣等无异议!”

  众朝臣们大吁了一口气,连忙一起应道。

  这其中,也包括站班的监国晋王,李治!

  “这么说,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李世民故意发问一句,不经意的看向长孙无忌与李泰。

  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终是不好。此刻,不管长孙无忌的城府如何精深,脸上的表情已是相当难看。李泰毕竟年轻一些,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