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杰拉德·格利威尔德和57岁的史蒂芬·波伦巴赫,去年才加入董事会。
前者才能出众,是联合航空母公司UAL的已退休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以及克莱斯勒公司的前董事会副主席。不过,他正忙着创办一个私人债券基金,应该没心思挑战杰拉德莱文。
后者曾是希尔顿酒店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表现广获好评,而且在财务上也很精明,堪称时代华纳透纳里最被媒体认可的董事。
前美国贸易代表卡拉·海耶斯、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迈克尔·麦儿斯,也和史蒂芬·波伦巴赫差不多,属于一流的“称职”董事。
经常和杰拉德莱文火星撞地球对着干的董事,非60岁的罗本·马克莫属。
这个杰拉德莱文的眼中钉、肉中刺。是考尔盖特派尔毛利夫公司任职很久的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为人精明、固执、刻薄,但也由于行为粗暴、说话粗鲁,不被其他董事会成员所喜,经常在挑战杰拉德莱文的时候,被弗郎西斯·费·温森特出马压制,然后再被特德·特纳嘲笑——罗本,你就是一个做牙膏的!你懂什么?
杰拉德莱文的目光,最后落向平时喜怒无常、飘忽不定的泰德·透纳,和最为低调、几乎只是以电话参与会议的首富先生——如果自己这一派里没人“叛变”,那么胜负与否的关键,就取决于他们二人了。
第1024章唐首富起到怎样的作用
……
唐焕在时代华纳透纳董事会上的到场现身,只能用“稀客”来形容。
特纳广播公司和时代华纳联姻后,得到了两个董事会席位,一个当然是泰德·透纳自己留着,另外一个则给了长期提供支持的首富先生。
相比于这几年泰德·透纳在时代华纳透纳里一直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唐焕简直相当于一个“隐形人”——有会议,不是电话连线,就是委托一位代表过来,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不过,这种“心不在焉”的表现,在时代华纳透纳董事会也不算稀奇——毕竟,有好几位也都在“一心多用”呢。
“老来俏”默夫·艾得尔森最先打招呼道:“唐,《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票房,过了20亿美元没有?”
“应该问题不大了。”首富先生微微点头,然后随口问了一句比佛丽·西尔斯·格利纳夫,“女士,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翻修计划的筹备,顺利么?”
“明年可以如期开工。”比佛丽·西尔斯·格利纳夫笑着回答,“多谢唐的帮助。”
“很愿意效劳。”唐焕客套了一番,转而和卡拉·海耶斯聊起他在中国的生意。
当然了,首富先生魅力再大,也无法通吃所有人——经常被泰德·透纳讥讽外行的罗本·马克,便恨屋及乌地挪揄道:“唐,怎么今天有时间亲自来?莫非哲儒软件公司的反垄断官司,结束了?”
“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唐焕耸了耸肩,“你可能听说了,司法部要求哲儒软件公司保留任何纸面资料,由此文件堆积如山,我都被挤得没地方坐,只好跑到这里来了。”
大家都被首富先生的幽默和夸张逗笑了,罗本·马克也讪讪地收起了穷追猛打之势。
比佛丽·西尔斯·格利纳夫好奇地问道:“一个公司日常办公不允许使用碎纸机,情况很严重么?”
“或许,因公司而异吧。”唐焕打趣道:“不妨让时代华纳透纳现在就做一个实验。”
……
时间很快来到了下午两点整,时代华纳透纳公司董事会的所有成员,各就各位,会议随之正式开始。
首先登场的杰拉德莱文,凭借之前多次彩排所积累下的经验,进行巧舌如簧地表演。
见老对头热情洋溢地说了一大堆叽里呱啦的开场白,罗本·马克终于忍耐不住,粗鲁地打断道:“啰嗦了半天,你的意思无非就是把有着70多年历史的时代华纳透纳,卖给成立时间不过十几年的美国在线——你为了什么?对方又凭什么?”
正表演得渐入佳境的杰拉德莱文,被这么突然一迎头棒喝,不由地气急败坏得当场语塞,说不出话来。
突袭得手的罗本·马克,顿时洋洋得意起来,目光转向首富先生,继续发难道:“唐,我知道你还是美国在线的重要投资人——你能告诉我这笔交易的真正原因么?”
唐焕不带一丝烟火气息地迎着罗本·马克咄咄逼人的目光,悠悠地开口道:“时代的创始人亨利·卢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下个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
虽然大家都是大佬级的人物,但气场还是有强弱之分的——罗本·马克收回目光,悻悻地嘀咕道:“你就是做计算机和互联网生意的老手,当然要极力鼓吹它们的价值了。”
“我的观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唐焕朝杰拉德莱文做了一个“继续”的手势,“所以,还要请投资银行家们来做专业的分析。”
在心里骂了一句罗本·马克是个“欺软怕硬的草包”后,杰拉德莱文不再啰嗦,直接搬出了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公平意见”。
每家5000万美元的劳务费果然非同凡响,十分卖力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忽悠得所有董事的脸色变幻不已。
在这当中,尤其要数来自摩根士丹利的著名网络分析师玛丽·米克尔,表演最为精彩。
她生动描绘出时代华纳透纳和美国在线合并后的美好未来,并大肆取笑了那些在未来世界还看重资产的财务规律,又用极尽煽情的话来做结尾:“亨利·卢斯和史蒂夫·凯斯出生时是分开的,但经过一系列的艰难困苦、失败挫折后,史蒂夫·凯斯和亨利·卢斯还是通过他们图章戒指上的印记,或其他东西,互相认出了对方。”
玛丽·米克尔有趣并极具启示意义地发言完毕后,摩根士丹利媒体电信部并购银行家保罗·汤伯曼,也开始了富有激情的讲话。
等这些华尔街精英完成使命后,不屈不挠的杰拉德莱文,重新登台,继续表演。
这场会议从下午两点开到晚上七点,还不见结束的意思。而在场十几位董事当中,除了唐焕属于四十郎当岁的年富力强者之外,其他人基本都是六十左右岁,甚至更加高龄的垂垂老迈者,进而被“疲劳轰炸”得有些面露倦容了。
短暂休息期间,首富先生懒洋洋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接听了一个电话,甚至毫不避讳地直接按下了免提键。
通话内容对在场众人来讲,倒也谈不上太大的秘密——就是召开时间比时代华纳透纳晚,但却只花了两个小时,便早一步结束的美国在线董事会投票,已经拿出了赞同交易的结果。
相比时代华纳透纳的磕磕绊绊,美国在线的决定过程,只能用顺利来形容了。
当然了,其中也有些许质疑之声。
比如,董事会成员之一的芳妮·梅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富兰克林·雷尼斯,便发出疑问——美国在线为什么要买下时代华纳透纳,而不是另外更便宜的媒体娱乐公司。
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明白的是,你们为什么挑上了时代华纳透纳?这是最贵的一家公司,他们得到了最高倍数的价钱——在我看来,美国在线买贵了!”
听到手机扬声器里传出如此的描述,杰拉德莱文和罗本·马克这两个冤家对头,不约而同地喷出了刚喝到嘴里的咖啡。
“什么,美国在线董事会里居然也有反对之声?”
“这是怎样一个吝啬鬼,居然会感觉时代华纳透纳贵了?”
……
会议进程恢复后,董事们辩论的劲头,明显弱了很多,没过多长时间,便一致同意——赶紧投票,拿出结果吧,实在是累得抗不住了!
当看到之前还争执不下的董事会,居然毫无例外地都不反对时代华纳透纳和美国在线的这笔交易后,杰拉德莱文心中意外之余,好一顿窃喜。
没想到,首富先生看到大家有气无力地投票的样子,很不满意,竟然开口提议道:“难倒你们不认为,我们应该进行一场有激情的投票吗?”
“这可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透纳公司的增长速度,会像互联网一样。”
“来,我们拿出激情,进行第二次投票。”
见唐焕号召大家,重新来一场具有激情的投票,心里正喜滋滋的杰拉德莱文,差点哭了——好不容易有了“一致通过”的结果,你能不节外生枝么?万一某些人琢磨过味来后,导致投票发生意外,怎么办?
环视着眼前在场的董事们的首富先生,一边举起手,一边慷慨激昂地说道:“未来的新公司,增长速度会像互联网一样。”
“增长速度会像互联网一样!”众人好像被催眠了一样,爆发出步调一致的声音,并齐刷刷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见首富先生成功地引导着各位董事,以一种“心悦诚服”的方式,重复了一次投票,杰拉德莱文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与此同时,杰拉德莱文也不由地暗中惊恐——不怎么在董事会露面的唐焕,竟然有如此号召力,万一亲自入场争权怎么办?肯定比已经去世的史蒂夫·罗斯还难对付!毕竟,提拔自己的这位恩主,生前也在对方的手上,吃亏认栽。。
不过,他转念一想,便释然了——哲儒软件公司所面临的反垄断官司,非常棘手,强如首富先生,也不可能掉以轻心地分散精力,而自己的对手,还是史蒂夫·凯斯。
……
虽然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透纳按照唐焕的建议,采取各种措施,全力封锁消息,但关于两个公司之间并购的信息,还是不可避免地泄露了出去。
不得不说,这就是媒体所发展的“线人”的功劳。
想想原本时空20年后,特琅璞入住的白宫,关于各种争议决策的消息,早早地不断流出,便能知道媒体和“线人”,是怎样一种强大的组合了。
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透纳的合并,也逃不过这种无孔不入的追踪能力。
就在最耗时耗力的时代华纳透纳董事会投票表决结束后不久的当天夜里,《华尔街日报》洛杉矶分社的社长——彼得·加贝尔,便在家中被一个电话惊醒,
对方是其在好莱坞的一个最耳目灵通的消息提供者,以急促的声音,开门见山地说道:“彼得,我有一条特大的独家新闻给你——明天早晨,时代华纳透纳和美国在线,将会宣布一笔交易。”
彼得·加贝尔顿时完全惊醒,根据时代华纳透纳以往的历史,确认道:“是并购之类的运作吗?”
线人毫不拖泥带水地回答道:“双方虽然说是并购,但实际上就是收购。”
“什么?”彼得·加贝尔惊讶地急声追问道:“真的吗?那是谁要买下谁呢?”
这位很会保护自己的线人,极有水平地反问了一句,“谁拥有最好的货币?”
……
彼得·加贝尔冲到卫生间,用冷水洗了一把脸后,迅速返回客厅,又听了一遍电话录音。
他从1996年开始负责《华尔街日报》对好莱坞的报道,和这位线人属于老搭档了,自然相信对方。
可每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层次终究有着不同,进而存在着偏差。
经验老道的彼得·加贝尔,仍然有些不敢相信得到的消息完全属实。
美国在线居然要买下时代华纳?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将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大的独家新闻。
想到这里,彼得·加贝尔当即疯狂地打电话给每个负责报道美国在线,或者时代华纳透纳的《华尔街日报》记者。
包括美国东海岸在内,彼得·加贝尔的同事们,几乎都是从梦中被惊醒。
彼得·加贝尔顾不上那些,只是不断重复地催促,“现在赶快给你所有的线人打电话,我要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
……
凯拉·斯威什尔一直负责《华尔街日报》对硅谷的报道,并在1997年,写了一本关于飞速成长的美国在线的书。
她接到指示后,马上放下电话,打开电脑,拨号上网,启动被美国在线所收购的即时通信软件ICQ——只见“好友栏”显示,有数十个美国在线的线人,深夜的此时,居然都在线。
凯拉·斯威什尔敏锐地意识到——有重大的事件发生了,
于是,她马上开始给线人们发送消息,让他们证实传言是否属实,但对方无不随即离线,避开了追问。
不得不说,这就是美国在线的纪律性,而缺口还是在时代华纳透纳一方打开。
……
多年以来,马丁·皮亚斯负责在纽约报道时代华纳透纳。
接到指示的他,同样疯狂联系自己的线人,只不过方式从ICQ换成了大唐移动通信公司的手机。
最终,确认消息的功劳,落到了马丁·皮亚斯的头上——凌晨三点还在开会的一位时代华纳透纳公共关系高层官员,接起了他的电话。
差点乐晕过去的马丁·皮亚斯,连忙飞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