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三章 用皇庄做试验(下)
鸭绒被建安早已经出了,程处默他们也在长安搞了个作坊来做,虽然比棉被要暖和也要轻巧得多,尤其是老年人,胸口受不得压,最好还是用轻的被子来盖,但是由于鸭绒鹅绒的供应量是有限的,所以作坊的产出也是有限,甚至市面上都买不到,每一床出来,早早就被人预定了,还是不够供应,一年,也就不到一百床的样子,赚不了多少钱,这样也就将鸭绒被局限在只能是有钱人家能用得起的范围内,但天下最多的还是一般家庭,他们可负担不起这样的开销,所以比鸭绒被重但比葛麻被轻的棉被就是最好的选择。
王况罗列给廖小四的单子上是长长的一串,凡是王况暂时能想到的现在的产量和后世的产量相去甚远的作物或者家禽家畜全都有份,王况是每想一样,廖小四就赶快的记下来一样,这样从中午一直忙到傍晚,王况还在苦思苦想,廖小四可就受不了啦,垮了一张脸对王况道:“建安侯,这么多,一时也没那么多人手呀,就是人手够,怕是将整个皇庄都腾出来也不够用的。”
王况这时候才醒过来,看了看廖小四那写得满满的一张纸,上面足足有百种之多,也暗暗咋舌,这不知不觉的就想了这么多?
接过单子看了看,王况提笔顺手就划了一下:”那就以这条线为准,线上面的先干,下画的等有机会再来。”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桩一桩做,这是个绝对的真理,真要一百多种全同时干,王况估计就是将自己砍成十瓣也不够用的,而且,自己还有事要做。对王况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房陵那里,其次是筹备中的建西,然后才会是皇庄这边,不要因为贪多而让次要的占据了自己所有的时间,那就得不偿失了。
本来按王况的意思,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干脆就将整个皇庄改造成农林研究院,专门从事新种植办法和物种改良的试验,试验成功了后再推广,这可比自己在建州推行的试验效果要好上百倍不止。
廖小四。也就是以前总被徐国绪呼来喝去的小四管事,他也算是帮着王况和王冼照料了毛人母子那么长的时间,也是最早和王况打交道的人之一。在王况还没当官之前就给王况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却一直还是个皇庄的管事。所以他心里也是有期盼的,这次被派来协助以前的王二郎,现在的建安侯做事,让他看到了希望,不管怎么说,自己可从来没有得罪过建安侯,还提供那么多的便利,连蒲熙亮那样得罪过建安候的人如今都当上了将作少匠,自己怎么地,也要在这一次好好的表现。争取建安侯也送几个功劳过来。
哪曾想,王况一百多项一下就把他吓倒了,这要是一百多项全都失败了,功劳是想都别恳。还不若专心的做几样更为稳妥些,所以他才有那么一说,但也正是他的提醒,才让王况醒悟了过来。可以说两人的目的不同,但要求的结果是相同的。也算是一种殊途同归了。
等划完了线,也说完了后,王况也就想到了廖小四的顾虑,心中不禁有些愧疚,细说起来,廖小四给自己提供的帮助可不小,要不是他的关照,给了王冼常去皇庄看毛人的便利,可能王况到现在都无法想到要去房陵找答案,自己应该是亏欠他的。
”好好做,做好了,少匠某不敢保证,但至少一个监丞某是可以做到的。”心中不忍,王况破天荒的第一次给人许了官。
看了看王况划的那道线,线条之上的还有十几样,心中衡量了一下,廖小四不由的咽了一下口水,还是难呀,这十来样,都是大头,豚猪要养百头,牛也要百头,鸡鸭各千,光这些就已经够皇庄里的人忙个半死了,还有后面的小麦,稻谷,辣椒,百叠子等等,人手不够哇,皇庄里做事的才十来个仆役,还要看顾了庄里的其他产物,这怎么分?
”人手的事,你去找徐监丞,让他给你安排就是,而且,若是某所估不差的话,不用多久,就会有专门种百叠子的人来了,其他方面的人手,你都要安排懂的人来做,专门人负责专门的一样,因为在皇庄,不仅仅是种出东西养出东西这么简单,这些,到时候你就明白了,如果可能,最好你能每样都懂一些,这样调派人手也好调派些。”皇庄有多少人,王况心里有个大概,也看出了廖小四的难处,人手问题,并不难解决,难解决的是要专精于某一样的人才难找,现在看来,只能是先找好手,然后自己再慢慢培养了。
”不仅是种出东西这么简单?”廖小四不解,不是为了种出东西,养出东西来这么简单,那要做什么?
”这么说吧,比如说这牛,假设我们现在能得到的牛是要两年才成年可以宰杀的,那么皇庄的任务就不仅仅是繁殖出牛犊来,而是要时时观察,哪个牛犊长得快,哪个牛犊体格高大,然后用这些最好的来配种,如此往复,最终,某希望得到的是一年半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能成年而且所费更少的品种,豚猪也是如此。”看出廖小四的迷惑,王况心想,既然连官都许出去了,这个目的也不妨告诉他,让他心中有杆标尺,什么是要紧的,什么是次要的。
至于说保密,这不是王况要考虑的,长孙皇后既然发话了,必定也是李世民的意思,皇庄里的人在没得到朝廷的同意,是不敢乱嚼舌头的,保密这个头痛的问题,对王况是难题,对皇庄,那是小菜一碟。
”那小麦和稻谷也是如此?皇庄要做的就是每年挑选那颗粒饱满,亩产量高的做种子,然后加以培育,一直到有更高产量的稳定种子出来?”毕竟也是做过皇庄管事多年酌,王况一说,廖小四心里就明白了,说话的声音也颤抖了起来,天呀,这是多大的事呀,不要说这一百多项,只要能完成一项,那就是天大的功劳。
一个水车就让蒲熙亮当上了将作少匠,一个亩产翻番就让当年还只是个小散官的建安侯封了爵,如果自己能在这个亩产翻番的基础上,再将产量提高哪怕是两三成,那功劳也不小,再要是将牛和豚猪的成长期缩短,将养殖成本降低,低到以后,势必会出现天下百姓,家家户户都能吃得起肉,这是泼天的大功劳呀!虽然这个功劳的大头肯定是建安侯的,但是自己只要尽心去做了,最差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么监丞还不是唾手可得?
”没错,你回去衡量下,还需要多少人手,看看皇庄内能腾出多大的地来,如果实在不行,就来找某,某去找陛下将皇庄其他的无关产业全剥离出去,让你专心做这个事,不过有一点,你要有心理准备,做这件事,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能达到目的的,或许需要五年,或许十年都有可能,所以,你要能耐得住寂寞。”王况不禁想起了后世的水稻之父袁隆平来,正是由于他的坚忍,由于他的不放弃,由于他的甘于寂寞,才有了吨粮的出现,这其中的艰辛是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许多人只看到了他成功的一面,却没看出他身后那几乎成海的汗水和泪水。
王况也不要求廖小四达到那么斋的高度,那样的高度,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而且现在的廖小四的机遇要比袁教授好得多,如果将水稻亩产一千公斤折算成满分一百分的话,袁教授的难度是在九十五分的基础上加以提高,而廖小四的难度则是在二十分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可以说,袁教授每提高十斤的产量付出的努力是廖小四提高一百斤需要付出的努力的一百倍也不止。这跟读书是一个道理,你让一个考九十五分的人考一百分,其难度比起让一个考二十分的人冲刺及格要困难重重得多。
而且,廖小四的条件也要比袁教授好,他有王况的支持,有朝廷的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时候的作物,基本都是纯种的,也就是说,都不是人工干预得到的品种,其性状要稳定得多,这样培育优良品种所要克服的难度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都要小很多。
”如果有必要,就建璃棚,如果建璃棚的话,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可以一年种两季,不用担心花费,需要多少,如实找徐监丞就是。”王况信心满满,这么好的条件,如果都做不出成绩来,那么廖小四也就不值得自己去栽培了。
送走廖小四,王况看看时间,差不多到饭点了,不是他不愿意留廖小四下来吃饭,实在是人言可畏,如今的王况也算是身居高位,身份和地位都和廖小四相去甚远,为了不让廖小四以后受到太多的千扰,就不要让外人误会到廖小四靠上了自己这条船,从而总是找由头的去接近他,这对研究工作没好处,所以,他也没挽留。
说了一下午,肚子也饿了,就踱到饭厅,时间还早,只有丑丑这个小吃货早早的就在这里等着了,其他人都还没来,王况不由笑道:”哟,没想到还有比我更早的。”
”丑丑要跟小哥哥出发啦,这几天当然要吃多点。”丑丑头一扬,半是高兴,半是不舍。
第四三四章 丑丑的担心
王冼的任命已经下来,因为是状元,还有一桩推出石碳炉的功劳,又有朝中诸位相公保举,破天荒的给他封了个房陵县丞,房陵县是下县,县丞也就是正九品下,这对状元来说,已经算是有史以来最高品级了,可别想像戏曲里的一得状元就封个什么八府巡按,手捧天子剑先斩后奏什么的这么威风。再昏庸的皇帝也不会荒诞到将一地交给没有丝毫从政经验的人掌控,就是想给亲近之人封个高官,也是要先在那没什么紧要,就是乱来也不会出乱子的部门去先干个几年再说,当然这个部门的职位可能就不止正九品上这么低了。
王况没想到李世民这次这么大方,本来按王况的理解,给王冼一个博士,主管一县的文教就已经不错了,不过想到以前林荃淼还没得状元就也一封就是主簿,倒也释然了,李世民看中的,应该还是自己不会坐视自家兄弟不管,肯定会出手相帮一二的份上,把当初的林荃淼和现在的王冼封高些,毕竟,林荃淼的中举是靠他自己的实力,而王冼的状元大半是吹捧出来的,还要加上李世民联合几个大佬一起作弊。
房陵虽也地处中原富饶之地,但因隋末之乱,长期战火频繁,加上又是山地为主的县,所以这些年的实力是一直在下滑,本来在晋时,房陵如果说自己不是上县,天下恐怕至少有一芈的上县都不敢说自己是上县,由此可见其衰退的程度和速度。
王况让王冼是去找答案的,但李世民却以为王况是要让王冼去给中原来个中心开花,自然是要给王冼一点实权了,县令之下便是县丞,也算是一地的二把手,平常有许多事都能说得上话。加上又有个当建安侯的哥哥,一般人也要卖上几分面子,再将其他熟悉房陵的官员留任,如此一来,王冼在房陵也算是如鱼得水,可以将建安模式至少搬一半到房陵去。
易地而治则要易策而施的道理,李世民比谁都明白,但是。房陵有许多其他地方比不上的优势,那就是房陵的气候除了冬天比建安冷一点外,其他季节并无多大的差别;房陵和建安一样,也是山地为主。所不同的是,建安的山没房陵的高罢了,不过这有什么?山上住的人比山下住的人要少得多的多。如果把山的高度和冬天的寒冷程度抛开。从人口,从气候。从地形及水系上看,房陵活脱脱就是个十年前的建安的翻版。
当初得知王况有意将王冼丢到房陵的时候,李世民可没少下工夫派人去调查房陵和建安的区别,也正是因为这个调查耽误了时间,王冼的任命是这一次中举的士子中最晚的,一直拖延到前几天才发布下来。
在李世民看来,王况恐怕早在几年前就做好了要在房陵大干一番的准备了,不然的话为什么要两次拐进房陵去看一香?拐进房陵就是要考察一下房陵能不能成为第二个建安,放毛人归山,不过是王家二郎掩人耳目的一个借口罢了。毕竟,如果被人知道王况准备在房陵干,怕是王冼到长安参加常举的消息一传开,房陵的官员就要换一遍了。全都会变成世家子,到时候,哪怕是这些豪门世家再是配合王冼,也还是会拖后腿的。这个天下,没有几个世家子能有程处默他们几个和王家兄弟关系好。那么信任他们的。
等到李世民下了旨意让王冼去房陵的时候,许多大佬是后知后觉,捶胸顿足懊悔不已,傻呀,自己怎么这么傻呢?房陵没有王家任何的亲戚,建安侯当初就要拐进去两次,分明是已经考察好了的,自己怎么就想不到这么一层呢?现在已经晚了,不是晚那么一点两点,是晚得不能再晚了,因为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