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文明,这才是月烈公主逃家,并且永远也不想再回去的原因。至于这将会给父亲,亲王忽必烈与所谓的女婿赵旭带来多少麻烦,她才不会想知道。因为在她的面前,巴蜀之地已经不远了。
抬头看着绿色的崇山峻岭,也许那儿会是她另外一段奇异人生开始之地。
第十一卷 实在不懂事 10章 蜿蜒的小道
更新时间:2012…9…5 19:51:47 本章字数:2127
进入了巴蜀之地,那算是进入到了宋人的地盘。只要自己不露身分,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至于蒙古人,月烈猜测,那是万万不会追到这里来的。只看看这里的宋人便该知道,这里可不会像别处那么易于攻打。
巴蜀之道难行这不言而喻,就她来看纵是蒙古马队到了这里,却也难于行动。因为那狭窄的山道之上,还建得有堡寨驻扎着兵丁以扼守要道,而且此刻他们的模样有些变了。
川人的汉话,是月烈在一路上听到的不同方言里最好听的一种。尤其一些姑娘们说起来时候,硬是有一种唱歌似的韵律。这让月烈对巴蜀之地很有一种好感,甚至她也在悄悄的学起了四川话。面对对于巴蜀的红土,满山的青翠,顺着山谷响起来的鸟鸣声,都给她了最大的吸引。如果可以的话,她想在这时一直住下去。
“让开些……让开些……”
像是挤出来的声音,而且还带有一些喘息以及颤抖。马骑在一匹大宛马上的月烈转过身去,却看到了一长溜在顺着蜀道向上攀爬的人。川人的男子个头要稍矮一些,身体消瘦的川人男女,一个个背着沉重的背篓。虽然他们面带菜色,虽然男人们赤裸的上身可以看得到肋骨,但那丝丝肌肉却表示他们的刻苦耐劳。
穿着草鞋的脚踩在巴蜀之地那常用的,裸露着山石的的山道上,瞧瞧他们背负的沉重的东西吧。一些颜色沉重的金属管,从背篓上露出来半截。还有一些背篓里,还带着形状复杂,月烈说不出来是什么机械。还有人的背上背着沉重的如同大喜样的轮子,板子以及种种的叫不上名字的东西。
看到这样的情形,没有目的也没有目标的月烈跳下马去,躺向道边一块凸向山谷的山岩上。那些背着沉重物件的人,一步一滴汗水的,顺着狭窄的山道努力向山上前进。他们可以休息的唯一手段,就是倚着手中拄着的木棍,把背上重重的物件靠在山崖上稍稍歇息一下。并拿出看不出颜色的手巾擦擦汗水,抬头看看山道,随后继续一步步的向山上攀爬。
不知为何月烈看着他们的时候,心中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到底担心什么她却说不清楚。
事实上这些百姓们,是在给那些建筑在山中的要塞里送武器弹药的。蒲金书这时通过水路,为余玠运来的大批的作战物资。轮回炮以及炮弹的数量都在不住的增加,至于宋廷为何同意这些火器的采购以及使用,后面大家自然会知道。
此刻巴蜀之地的防御力,因为这些火器的到达而成倍的增加。受雇的百姓们,背篓里装的自然是火枪的枪管与枪机。到了山上组装起来就好,而且这也是余玠的一种近乎以工代赈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把百姓们组织起来,向山中输送军用物资。
月烈公主之所以心底里有一种恐惧,那就是人!越是向南走人就越多,城镇的规模也就越大。当然与之相同的是,狗官也就越多,百姓们脸带菜色的模样也就越多。在这件事上,她倒是赞同父亲忽必烈的一些举措。蒙古贵族们虽然也要收取牧民们数量庞大的牛羊,但问题在于他们还远没有到达横征暴敛的程度。
甚至在此刻,蒙古人四出进攻掠夺的情况下,百姓们的生活甚至会好一些。从经济上来说,这叫拿来别人家的钱在自己家花,其产生的效益不能以仅有的价值来衡量。而且此刻这些富有进取性的蒙古王公们,在拿别人的财富来充实自己的国家。比起大宋的那些笨蛋皇族与狗官们的,对内的横征暴敛,对外的卑躬屈膝那是要好得多了。而这也恰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的真实写照。
月烈站在山石上,山谷里的冷风吹的她白色的儒衣飘动起来。加之原本她就是个漂亮姑娘,自然此刻更显示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在这个时代里,儒者总是美的。但那绝对不是因为他们儒衣飘飘的形态,而是所有人潜意识里都认为,儒者是有机会成为手握大权的官的!
不过月烈的形态并没有吸引这些背负着重物的百姓们的注意,他们只是迈出一步步平实的脚步,尽力从那些青石台阶稳稳的走上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些背着背篓的人,才真正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也许这才是月烈真正恐惧的由来。
当这一队人过去之后,月烈没有再骑马,而是牵着马跟随着这些百姓的脚步一步步的上到山上去。这时她上山秋游的目的却已经消了,只想跟着这些百姓们,看看他们去向哪里。
“把背篓放在我马上,我助你们一程!”
月烈瞅准了人群之中年岁最大的老人,而她的作法立即就让这些百姓们有了相当的好感。在大宋马上相当缺的,尤其是像样的好马就更缺。有些人一说,就是大宋失去了产马之地,那么倒要问一句,在中国南方的大平原上,就养不出来马吗?而且如此大的中国,什么样的地形没有,什么样的气候没有,怎么就没有适合养马的地方呢?
评论这种说法,这就叫拉不屎来怪毛坑硬!
而真正的原因在于,醉心于权谋与手腕的人,根本不会去考虑这样的事情。哪怕当时的大宋拿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只要改变一个字,就可以统治世界的火药,却依然被蒙古人占了中原。就算没有马丁穿越,没有赵伏波从老师那时学来的本领。射程近千米的8牛弩,如果射出去是炮弹,照样会打垮所有的骑兵。
“爆燃”的火药没有效果,但“爆炸”的地雷阵就可以阻止骑兵的冲锋。突火枪不能杀人,但装个铅丸就是守城的利器。与“回回炮”的结合,就可以造成500米的死亡区域。装在人厚陶土罐里变成手雷,就别想攻城。
为何大宋的官员与皇家们就想不到,那么大宋被灭亡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呢?
第十一卷 实在不懂事 11章 立体化防御
更新时间:2012…9…5 19:52:19 本章字数:2111
月烈的帮助,让这队百姓里的两个老人家变得轻松了一些。不过两个老人家身上背篓虽然给放在马上,但他们立即又从别人那里拿过一些东西,这让所有人背负的重物都轻了下来。因此所有人都对月烈有了不错的好感,两个老人家在她身边高兴的与她攀谈起来。
“听公子的口音是北方人吧!”
“是啊,小可因为蒙古人对北人的欺凌,因此千里迢迢的逃回来,只想找一处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月烈知道自己的口音难以改变,因此索性就老实说,自己是北边逃回来的人。听着她的话,老人脸上流露出怜悯的模样。为何如此呢?因为秦桧所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作为向金求和的条件。
且不说,他把中国人看得与非洲的奴隶一样,那哪里是人,根本不过是牲口而已,说送人就送人。被看成是牲口的中国人的后代,居然在近千年之后,还有要给秦桧平反的人。不,不应该说人,而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牲口的后代,脑袋一定被其他的牲口踢过。
而且这样的作法,让当时的金人立即就多了许多的人口。而在这个时代里人口就是财富,不懂得的人才好好学下历史。因为战国策中的“民为贵”已经表明,在农耕文明之中,人口是财富的重要基础。秦桧此举,却是把中国北方一半的人中拱手送给了金人。那么如果想证明他不是汉奸,就应该证明他送的全是他秦家的人!
还有另一个汉奸史弥远他杀韩侂胄,换太子赵竑。尤其是他实际掌权后,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1208年9月签订宋金和议,史称“嘉定和议”。由金宋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由20万增为30万;另加“犒军银”300万两。
在此想问某些人,宋朝廷强在何处?宋皇族不S。B又聪明在哪里?真的要评价就只有一句,比猪都不如!而且不要把百姓们创造的财富归结到朝廷的头上,这是有着严格界限的问题。混淆的人也许只想说“传统文化”如何,事实上传统文化的确只有一部分值得继承下去。
老人脸上的怜悯,细说起来恐怕并不是仅仅只对那些被“北人归北”的北人。或者他脑海深处回味的“地不南北,人不分老幼,皆吾华夏之民也!”能够做挑夫的,恐怕不是什么哲人,但老人用一个最普通也最淳朴的话语,表达了对于秦桧这王。八。蛋的“感激之情”。
“唉,公子虽然年少,却还清楚岳元帅北望幽云十六州的情怀!虽然现在大宋也是豺狼当道,只怕比那些野蛮的胡人却是要好得多了。回来好……回来就好啊!”
这些话听到公主月烈的耳朵里,倒没有多少感觉。毕竟她是蒙古人的女儿,虽然也知道当年秦桧所谓的“北人归北、南人归南”,但她到是从来没有汉人的切肤之痛。
“这山真是好陡啊!”
虽然月烈公主并没有背负什么重物,只是跟随着脚夫们一路攀谈之中到了山顶。这是山下城池的门户之地,此山之下有达城池的大路。想攻山下之城就要绕此处而行之。而山顶之上,此刻却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
平展展的山顶,不知道费了多少的人工才铺的如此平整。而且帆布的却可以如同房屋一样的帐篷,这时立在山上。士兵们身上背的,是滑轮弓。腰上的弹囊里,则插着一圈的手榴弹。这些东西,月烈固然毫不相识,只是感觉此处军士的士气,与北方之兵的气势截然不同。尤其是步兵士兵身上的盔甲,也与过去的盔甲完全不一样。
月烈当然不认识这些东西,倘若此刻他在蒙古的话就会知道,有了这些玩意以及正在架设之中的“飞燕III型弩炮”。想攻城就得先攻此山,想攻山不死个万而八千,就只能哪凉快哪呆着去。
此处就是兵书所说的必死之地,除过蜿蜒而上的小路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大道可行。可偏偏这座山挡在大路之侧,想从这个方向攻城,那么就得先攻其山。山上平整的阵地,驻步兵500。备滑轮弓500张,箭10万枝。火枪50枝,配50名火枪手。另外就是20台“飞燕III型弩炮”。
这就说明以炮兵阵地为圆心,周围2公里的范围都在火力控制之下。也正是这个原因,此山战略位置对于守城极为重要。但正如前面所说,这里就是无粮草、饮水的死地。不过山中备水20吨,罐头可食半年。即便如此,依然还有绝妙的主意防守这里。
在山顶阵地附近极目四望,就可以看得到,通向城池的大路附近,多有如此的阵地,而且它们还都紧密相联。山头和山头紧密相联?这不是胡扯吗?
这样想的人,实在是极度缺乏见识的。最少从来没有去旅游过,不然什么没见过,没见过缆车么?人力缆车就算装载量小,但依然可以紧密相联不是。就这么简单的事情,只喜欢手腕与权谋的人,永远都想不明白。
月烈在山顶上一看,倒是把周遭的情形看了个明白。大路附近的高低不等的山头,使用缆车连接,估计最敌的山头上,却又是与城池连接的地方。相困死这里,除非能上天,不然没可能。说到上天,想必缆车如何建成的,已经没有了疑惑了吧。对付这样的阵地,蒙古人死多少才攻得下来。
可怜蒙古国的人口数量,一仗要是死个10万人。估计用20年蒙古军都翻不过身,而这就是巴蜀之地防御战的基础。像这样的立体化火力基地,走在道路两侧山头上的阵地互相提供火力支援与压制,想从条路上通过,恐怕只有一个结果——死。
而且除非清除所有的山头,否则想攻下山下的城池,那不过仅仅只是做梦而已。
第十一卷 实在不懂事 12章 因马败行踪
更新时间:2012…9…5 22:59:02 本章字数:2146
显然,蒲金书想到的防御手段,恰恰是适用于巴蜀多山之地的防御策略。这与当年美军在越南时的,高山台地的火力基地有相当相似的地方。原本防御与进攻是相配合的,但因为“华夏帝国”即将成立,那么不久赵伏波自然是要回来这里的。进攻的事情,蒲金书实在是不指望宋军有那个本领。
而这仗倘若要让华夏军来打的话,恐怕就根本不会理会蒙古军的进攻。而会利用他们的战舰沿江而上,然后直奔蒙古人的老巢。等入侵的军队听到消息,打算回头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