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殖民地历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人:殖民地历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书由论坛【罗小猫】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

  本作品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 ─ ☆ ─·◆·☆ ─ ☆·◆


 《美国人:殖民地历程》 


“这是我所读过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中,最深思熟虑、最有学术价 
值、最有争议和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 
──亨利·斯蒂尔·康马杰 
“这是对到独立革命之前以及革命期间的美国文化的最引人入胜的、最 
有独创性的看法。它显示出作者博大精深的学问,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以 
独特的研究方法对美国人最初这段经历所作的重新诠释……为美国历史的主 
要著作作出了新的重大的贡献。” 
──《美国遗产词典》编辑部主任小约瑟夫·桑代克 
“《美国人》是一部辛勤撰写、见解深刻的学术著作;它也是一部极具 
生活情趣的著作,向读者们展示了丰富多采的‘只有美国’才有的个性特点。” 
  ──《纽约先驱窱坛报》莫利斯·多尔比 
“同第一卷一样,本卷(第二卷)内容新颖、涉及面广,同样令人赞叹…… 
它大胆展示,充满欢乐、激情和深遂的理智。” 
  ──《读书周报》马库斯·坎利夫 
“一部引人入胜的煌煌巨著……一次令人振奋的冒险历程,它将载着我 
们沿着美国与众不同的历史高速公路和偏僻小径前进。” 
──《每月新书伹尔部新闻》约翰·赫钦斯 

   作 者 简 介 


丹尼尔·J·布尔斯廷(191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1975 年起任美 
国国会图书馆馆长。之前曾任首都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所属国家历史和技术 
博物馆馆长。他在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史,达二十五年之久。 
早年作为著名的罗得斯奖学金获得者,布尔斯廷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研究 
美国历史,成綪卓著;近期还曾任罗马大学、京都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英 
国剑桥大学曾聘其为该校三一学院的研究员,并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他的一些著作已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日文和中文。他的巨著《发现者》 
和《创造者》的中译本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美国人殖民地历程 


本书是三卷本的《美国人》的第一卷。作者丹尼尔·J·布尔斯廷是美 
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摆脱一般历史写作的窠拧源罅可枋档氖坊啊ⅰ
掌故编撰成书,使美国人的形象、美国历史的演变有血有肉地跃然纸上。《美 
国人》在美国被誉为有独创见解、史料丰富的学术巨著,三卷分别获班克罗 
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本卷是写草莱初辟的殖民地时代的美国。现 
代美国各个州的特色是如何形成的?美国个民族博物馆是如何形成的?美国 
人大胆探索、不拘一格的民族性格是如何形成的?美国的清教、贵格会等教 
派是怎么回事?美国《独立宣言》的五十六位是律师?凡此种种,均可从本 
书描述的殖民地时代的美国见其渊源,给人启迪。 

美国人殖民地历程 

一个陌主的海岸 


  1620 年 11 年中旬,“五月花”号的乘客在北美海岸登陆,威廉·布雷德福总督是一位见证人, 

  他报道了当时的情景: 
  “他们双膝跪下,拜谢上苍,感激上帝带他们越过那惊涛骇浪的万顷海 
  域,把他们从一切危险和苦难中拯救出来,使他们的双脚得以再次踏在这坚 
  实稳因的大地上,回到他们的正常生活环境中。……跨越了辽阔的海洋,历 
  尽了层出不穷的劫难……此刻,没有热情欢迎他们的朋友,也没有旅店可供 
  膳宿,并让他们调养那饱经风霜摧残的躯体;没有房屋,更勿沦城镇,可加 
  修缮用作临时藏身之所。经书上记载着,使徒及其同舟难友们得到野蛮人热 
  情款待,作为上帝对他们的恩典,但是这里凶残的野蛮人一看到他们……却 
  要用箭射满他们的胸胁,又何谈其他。就季节而言,此刻正值隆冬,知道当 
  地时令的他们,明白这里的冬天严寒难熬,狂风暴雪时时袭来,在这种时候, 
  到熟悉的地方去尚且有危险,更不必说去探索一个陌生的海岸了。此外,除 
  了处处是野兽和野人的可怕而荒凉的旷野之外,他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他 
  们一点也不知道在那儿与他们共处的民众会是些何等样人。他们如果登上毗 
  斯迎山之巅,似乎也不可能从这片荒野眺望到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以满足其 
  希望;①无论他们把目光投向何处(除了仰望上苍),他们对外界的任何事 
  物都难以感到慰藉与满足。夏日将尽,万物呈现出酷日暴雨摧残的惟淬之色; 
  整个地区丛林密布,描绘出一派野蛮荒凉的景象。回顾身后,那里是他们曾 
  经跨越的汪洋大海,现在它成了把他们与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会隔开的主要 
  障碍和鸿沟。 
*** 
  从未见过一个希望之乡看来竟如此地前途黯淡。然而在一个半世纪之内 
  ——甚至在美国革命之前——这个令人却步的险恶环境已成为世界上比较 
  “文明”的地区之一。一种新文明的大致的轮廓已被勾划出来。这种情况是 
  如何产生的呢? 




① 毗斯迦山位于约旦河东。基督教《圣经》中谓摩西曾从此山眺望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迦南地方。泛指对 

得不到手的东西的遥远的一瞥。——译者 

  第一卷梦想和现实 


  “为某些在国内感到处境困难的臣民,英 

  国在万里远乡购买了一份巨大的地产。” 

  亚当·斯密 
美国的发端是一种使人清醒的经验。各殖民地乃乌托邦破灭之地。在下 
面各章里,我们将说明美洲的现实如何驱除或改变了在欧洲形成的各种梦想 
——天国重建者、至善论者、慈善家以及移民的梦想。一种新文明在诞生, 
与其说出自于计划和意图,毋宁说脱胎于新大陆给旧世界的传统习惯带来的 
震荡。 

  第一编山巅之城:马萨诸塞海湾的清教徒 


  “我写基督教的奇迹,它从欧洲的腐败堕 

  落飞往美利坚海滨;……神圣的上帝用 

  它照亮了印第安人的荒野。” 

  科顿·马瑟 


1630 年春天,一艘载重三百五十吨、拥有二十八门炮和五十二名船员 
的船只“阿贝拉”号,载着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未来的领袖们向西横渡大西 
洋。这艘船于 3 月 29 日从怀特岛的考斯出发,直至 6 月下旬才到达美洲。 
在消时度日、巩固社团和取悦上帝的若干方式中,最受欢迎的或许莫过于布 
道了。这个新社团的领袖约翰·温思罗普在向旅伴们宣讲教义时定下了美国 
历史的基调。他预言:“我们将如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因此,我们如果 
在已经着手的事业中欺蒙我主,使主收回目前赐予我们的庇佑,我们就将成 
为世人笑柄,天下丑闻。”事后三百年,没有人能够比他更好地表达美国的 
命运感。在叙述清教徒的经验时,我们将看到这种命运感怎样产生,并了解 
是什么防止它成为盲目的信念或乌托邦。 
为迷途的人类指引方向的清教信标不是一部书,也不是一套理论,而是 
这个群体本身。美国有某种东西可以教给全人类,但这不是靠说教,而是靠 
作出榜样,不是假以言辞,而是示以生活方式。因而,那个有点粗鲁的问题 
——“那又怎么样?”——从最初起就和对于美国命运的信念紧密相连。 


  1.正统观念如何使清教徒注重实际 


没有哪一种人比清教徒更为确信自己走的是正道。在草莱初辟的日子 
里,弗朗西斯·希金森在《新英格兰种植园》中写道:“我们最大的安慰和 
至上的防护手段是,我们有上帝在我们中间所授的真正宗教和神规圣诫…… 
因而我们毫不怀疑上帝将与我们同在。上帝若与我们同在,谁能反对我们?” 
然而,他们的正统观念有其特性。与十八或十九世纪的美国人相比,清 
教徒无疑笃信神学。有关人类堕落、罪孽、灵魂拯救、宿命、主的选拔、皈 
依等教义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但当时真正使他们出类拔革的是,他们并不怎 
么注重神学本身,而更关心把神学运用于日常生活,特别是运用于社会。从 
十七世纪的观点来看,他们对神学的兴趣是实用性的。他们不大留意如何完 
善对教义的阐述,而关注于使他们在美洲的社会体现他们已知的真理。请教 
新英格兰是应用神学的一项宏伟实验。 
身居荒野的清教徒,远离旧世界的学问中心和大学图书馆,每天都要遭 
受一个蛮荒的美洲的许许多多艰难和危险的威胁,因而没有条件详尽阐述神 
学理论,争辩其微言大义。这种事对于在瑞士的止·加尔文或在荷兰的威廉·艾 
姆斯则要合适得多。然而,对于验证神学、看天国在人类抛弃了自那稣降生 
以来若干世纪的虚假基础后能否重新建立起来,新英格兰却提供了一个难得 
的机会。 
因此,尽管新大陆的清教徒把加尔文派神学当作起点,但仅此而已。由 
此出发,他们一下于就迈进了实际生活。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新英格兰几乎 
没有产生过一部重要的思辨神学著作。 

  并非在新英格兰不可能著书立说,而是新的美利坚人对神学思辨不感兴 
  趣。从新英格兰的各种报纸上和把作品送往英国的新英格兰作者笔下,涌现 
  出大量布道词、经书评注、“天意”荟萃、规章条例和卓越的史书。可能除 
  了置身于新英格兰正统观念之外的罗杰·威廉斯,马萨诸塞海湾在十八世纪 
  中叶乔纳森·爱德华兹时期以前没有产生过一个重要的神学家。而到那时, 
  清教己奄奄一息了。 
  在新英格兰请教的全盛时期,从未有过一场主要是神学性质的重大争 
  论。在许多问题上的确出现过危机:谁应当统治新英格兰?总督应当是约 
  翰·温思罗普,还是托马斯·达德利或哈里·文?是否应当改变这个社会中 
  各不同阶级的权力或代表名额的分配?是否应当接受“蔡尔德请愿”?对罪 
  行的惩治是否应当用刑律固定下来?总督助理们是否应当有否决权?边远城 
  镇是否应当在议会中有更多代表?甚至同安妮·哈钦森和罗杰·威廉斯的争 
  端也主要是关于统治者的资格、权力和威望的。如果说——也确实如此—— 
  清教徒笃信神学,他们争辩的却是制度问题。 
  在寻找政治思考的证据、对社会性质与政府职能作哲学研究时,也使人 
  得到同样的印象。清教本身中并没有什么容不得这种思考的东西。当时,英 
  国的清教徒们正在讨论他们理论的精彩之处:自由权的真正性质是什么?一 
  个真正的请教徒应当在什么时候抵抗腐败的世俗政府,在什么时候容忍多样 
  化?我们不必只注意约翰·弥尔顿这样的巨星。1647 到 1649 年在克伦威尔 
  新模范军的军官们中间进行的辩论表明,他们的才智状况与新英格兰的是何 
  等不同。他们并非职业知识分子,而只是军人和实行家,但即使是他们也已 
  转而争辩革命理论和君权哲学了。 
  当然,“清教”这个概念在英国要比在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复杂得多。 
  它包括了多种教义的代表,从长老派、独立派和分离派,到平等派和千年盛 
  世派。究竟其中哪一派处于英国请教的中心地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 
  在英国请教各派中论争激烈。克伦威尔一伙必须面对的不仅仅是清教徒对手 
  的批评。他们很明白,他们在英国建立的任何社会都不得不为在英国生根的 
  几十种宗派——从贵格会①教徒到罗马天主教徒——寻找位置。十七世纪的 
  英国清教文献闪耀着论战的光彩。 
  十七世纪的美洲却完全没有英国清教那种蓬勃的思考力,因为马萨诸塞 
  海湾有着一种正统观念。至少在第一代人的古典时代,它是个自选的遵奉正 
  宗者的社团。1637 年,议 会通过一条律令,禁止任何人未经行政官核准其 
  正统性便在殖民地内定居。或许在实行麦卡伦法以前,我们的移民再也没有 
  被要求如此纯净。约翰·温思罗普直截了当地为这条津令辩护:这里是个根 
  据其成员的自由意愿组成的社会;难道他们不该把危险人物、或具有危险思 
  想的人物排除在外?某颠覆分子惠尔赖特的支持者有什么权利要求进入殖民 
  地?“如果我们根据令人悲哀的经验,设想并发现他的观点不能见容于和平, 
  恰如他的自白表明的那样,我们为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