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暗黑大宋- 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谁?”韩琦也没有问他听谁说的,黄公公去了华池县,两人略有议论,很正常不过了。

“程昉。”

不知道这个人究竟好不好,不过此人很有意思,他在河北主持水利,确实有大功的,也确实是一名能臣,与太监无关,太监同样是人。不过这些大工程,总有受益的,也有受害的,于是受害的百姓准备到京城击闻登鼓告御状。这个太监急了,立派各知县阻拦,然后与这些百姓坐下来谈判。

爷爷奶奶们,别告,咱们协商如何。士大夫们正眼红咱家功劳,一个劲往咱家身上抹黑,你们这一告,咱爱悲催了。

但无论他怎么小心,最后士大夫还是一踊而上,抹黑墨水的,戴帽子的,拿绳子的,找鞭子的,最后又担心又害怕,郁郁寡欢而死。

韩琦还是想不到其他,王巨说得也确实不错,这么大工程,朝廷必派一个太监前往,做为都监共同监管。调东也是调,调西也是调,所以王巨推荐了一个自己听来的似乎不错的太监。

三个人选,都不算过份的要求。

韩琦说道:“此三人老夫可准,不过你最好先下去看一看,然后进京禀报一个大约的执行方案。”

“下官同意,不过还望韩公先将侯判官先行调到泾阳县,让他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并且在授命中也说明这件事,让他去了泾阳县后顺便留心一下河工。”

…………

王巨从韩府出来。

天空依然落着雪,马踩在雪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王巨掸了掸身上的雪花。

陆平问道:“韩公授命可下达了?”

“大约差不多了,不过让我先下去看一看。”

“他还是不放心哪。”

“正是因为不放心,才开始慎重。”

“那他原来干嘛让大郎主持郑国渠事务。”

“原来嘛,那也是真的。”

陆平与全二长都有些糊涂了。

“不过那时我若下去,必会要钱无钱,要人无人。”

“那用什么来修水利?”

“也许韩琦还想象大顺城之战那样,用一路可怜的兵力对抗十万西夏大军。况且这是水利,成了更好,不成也能积累一些经验。”

“天下那么那么多便宜事?”

“人穷志短,人穷就容易起糊涂心事,国亦如此,国家穷了,或者苛民,或者企望奇迹的发生,包括各种以小博大。但这是水利,只能说如果聪明的话,每一文钱会用在刀口上,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我对他们说水中坝,江东圩,束水治沙,引水冲沙。”

“什么水中坝,江东圩,束水冲沙?”

“这都是好东西,可惜我就是讲了,朝廷也没那个财力办到。不过要感谢沈氏兄弟哪,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例证。”沈披王巨不大熟悉,不过沈括王巨不要太熟悉。

此人似乎在嘉佑八年中了进士,不知调到哪里当官了,主要王巨手中权利小,就连打听侯可三人,都花了好大的心血。不过提到了沈氏兄弟,王巨也好奇,若是自己这两本数学书推出去后,沈括会不会感兴趣。

其实沈括就在京城,担任着昭文馆编校书籍的小官,也是王巨眼热的小官,别看官小,可是欧阳修嘴中无比高贵的馆阁官职。而且沈括听闻王巨的战功后,对王巨还产生了兴趣。不过他摸不准王巨性格,因此也没敢来拜访。

最后王巨才知道,那个郁闷别提了。

“我听明白了,大郎给韩公讲了一些高明的道理,于是韩公才开始慎重。一旦慎重,就不能轻易下授命了。”

“二长子,说中了。”

“这样说来,似乎不是一个好差事啊。”

“那是,以前朝廷派了诸多官员下去重修,或见效甚微,或者胆怯,或者有劳无工。”

“大郎为何还要答应。”

“二长子,大顺城一战过后,我能不能与兵家脱离关系?”

“似乎不能了。”

“没有似乎,是绝对不可能脱离关系了,我争的只不过是一个文臣的兵家,而不能变成武臣。所以我想用此职转型,另外,若用兵在何处用兵?”

“陕西,河北。”

“河北顶多一些小冲突罢了,辽国也堕落了,哪敢用对我们大宋用兵?用兵的只是陕西。但陕西一个粮草充足用兵与一个没有粮草用兵,会有何区别?”

“那个区别可大了。”

“这样明白了吧,开始我听闻这个授职后,有些犹豫的,这是一个坑,一担任便跳到坑里了。不过后来细想,虽是坑,但为了朝廷,为了国家,跳一跳也无不可。但我只能跳一个小土坑,虽陷进去麻烦一下,最后还能脱身而出。如果是火坑,我就不能跳了。不怕苦,不怕累,但不能失败。若是原来的,十之八九则是一个火坑,所以我做了种种,就是将这个火坑变成了土坑。当然,还会麻烦,但失败的可能性却下降了,而且也能全身而出。”

三人都是贴心手下,王巨并没有隐瞒,将他的心路说了说。全二长子:“大郎一定能成功的。”

“但愿吧。”

雪却越下越大……

第二九六章胡闹(上)

“居然是这样的授命,”全二长子不服气地说。

“难怪大郎多次说朝廷不是看能力看功绩,而是看论资排辈。”陆平也不服气地说。

“勿得多说。”王巨喝了一声。

也不能说论资排辈不好,政治确实很复杂的,即便抛除各方面的勾心斗角,也要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当然,如果只看资历,不看其政绩与功绩,那肯定是错了。但让一个十几岁的人主持大政,韩琦的勇气恐怕也不够,所以才有了这道授命。

难道王巨对韩琦老实交待,不能将我当成十九岁的青年来看待?

朝廷授命下来,以杨蟠为勾当郑白渠公事使,王巨为副使,程昉为都监,以及侯可为泾阳知县。王巨所盼望的四驾马车成功实现了。

然而为了这个授命,群臣依然在争吵。

于是韩琦为了平衡,便将王巨从正使变成了副使。

一确实王巨年龄太小了,大家不放心。

二杨蟠乃是谦谦君子,四十多岁,德操让大家放心,年龄让大家放心,以往政绩也不错,能力也让大家放心。

两人地位一换,朝堂争执立即平息。

不过张方平冷不丁地问了一句:“韩公,王巨甘心否?”

可能几十年过后,大家对韩琦这道命令不会有异议吧。这么大的工程,难道不让一个老成的大吏下去主持,却让一个还有一年才到加冠礼的毛头小子主持?

翻看史册,也没有类似之举。

但实际认真分析呢?

它的来由是章楶与王巨共同写的那篇奏子。

当然,在大顺城之战来临之前,朝廷对陕西的眼光一起放在这一战上了。虽然拨出支援的物资不多,但在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并且在大家忽信忽疑的情况下拨出来的,也说明了朝廷重视。

在那时,什么渠也不要想了。

战后,韩琦再将章王两人的奏子翻出来,司马光与彭思永虽略有些反对,反对的力度不大,实际他们反对的也就是反对王巨,而不是郑白渠,或者郑国渠,三白渠,或者未来的丰利渠本身。

为何?陕西粮食太悲催了,一旦这个郑白渠重修成功,那将为陕西带来一个大粮仓,就不算为军事打算吧,为了百姓,这个粮仓也有巨大的作用。

甚至有的大臣不知道国家财政苦逼到了极点,水土恶化到了极点,反而认为既然汉唐能利用好郑国渠,为什么财力充足数倍的宋朝为什么办不好这件事。

为什么古代汉中为天下甲富,郑国渠也!

那么是不是韩琦要挑起这个责任?非是,若是失败,他多少会挑起一部分责任,但不会太多。因为韩琦慎重地考虑了很多天,又慎重地再三问起王巨,王巨说行,韩琦甚至还答应了王巨的一些“无礼”条件,所以即便不成功,主要责任是王巨的,而非是韩琦。

朝廷将正副使一换,许多大臣满意了。

但是王巨不能作为正使,手中的权利便有限了,而且因为资历之故,他更没有权利让杨蟠听从他的意见。这会无限地增加失败的可能,王巨担着极大的风险,朝廷却将他的权利压缩,王巨岂能甘心?

彭思永道:“可依庆州之战故事,蔡挺为知州,王巨为知县。”

张方平没有再说话了,毕竟这道授命得到九成以上大臣认可,而且大顺城之战,是王巨最早察觉,但朝廷岂能让王巨担任庆州知州?因此派了蔡挺前往庆州。况且杨蟠也是王巨向韩琦推荐的人选。那还能说什么?

授命到了驿馆,便有了这番对话。

“收拾行李,我们立即走。”

“现在就去陕西?”全二长子问。

杨蟠还没有走呢,作为副使何必着急?

“不是去陕西,而是去成都府。”

“去成都?”

“对,若赶得快,我们能赶到立春节前抵达成都府。”

许多官员去四川任职,速度很慢的,顺着大运河而下,再转江船,到达三峡,从峡入川。

不但到四川,即便其他地方,速度同样很慢。最有名的便是苏东坡从黄州调到汝州,史载去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加上丧子之痛,苏东坡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钱,苏东坡不是没钱,之前官职一直不低,但他不会理财,有钱了,吃喝玩乐,将钱花光了。诗案发生后,贬到黄州,手中没了钱,这才将小妾送人,确实养不活这一大家子了。另外说明苏东坡虽然不会理财,但做官没有贪墨,否则贪一贪,也不会困窘到那一步。

其次一个问题便是苏东坡不愿吃苦,黄州到汝州路途真遥远吗?黄州就是黄冈,汝州在南阳的北边,从黄州到汝州肯定没有大道,但自黄州可以去安州,由安州到随州,随州到唐州,唐州便可以到达汝州,此乃宋朝平荆南湖南之大道,也是狄青率蕃骑南下平南之大道,几千几万军队与粮草都可以通行,难道一家子车马不能通行?从这条道又能有多远,还不及开封到长安之远呢。但坐这种落后的车子哪里有做船快活。因此一家子坐船,坐船岂能不兜大圈子,好大的圈子,黄州下到润州,润州转大运河到京城,再从京城由车马转到汝州,兜了这么大圈子,省的也不过是唐州到黄州这几百里的路。

不过可能是另一个原因,苏东坡想绕一下道,这一绕道便能在京城逗留一下。那么就有着很多的机会,甚至就留任京城了。不过路上发生了太多的事,又看到常州有空缺出来,这才请求朝廷让他留任常州。

实际能吃苦,即便到巴蜀也不远,吕馀庆临时授予重任,不足二十天便从京城到达成都。为何,骑马去的!

如果走水路,两个月都休想到达。

所以王巨才说了这句话。

离立春节还有十六七天,一行人若赶得快,足以能到达成都了。

“但我们为什么去成都府?”全二长子糊涂了,郑国渠是在陕西,不在四川哪。

“莫要多问。”

一行人匆匆收拾好行李,出了京城。

…………

“水中坝,江东圩,开设淤田,置泄水区,束水冲沙,引黄入济?”赵顼喃喃道。

实际那天王巨说的只是一个大概,为什么群臣感到惊艳,无他故,因为王巨所说的几乎可以做为整个大宋未来几十年水利的总纲!

不是那一个区域,而是整个大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沈括的那篇圩田五说颇有名气,为什么有人反对万春圩,因为他们提出五个观点,一是排去二十里的水面为圩,上流汛涨时,减少了二十里湖面的归宿,洪峰泛滥,便易造成水灾。这一条与王巨再三提及的,一定要保持河道畅通与大量的深水湖做蓄洪区观点是一致的。其次万春圩北近荆山,用山麓做堤,长江之水从山峡流过,便会直灌荆山之东,造成灾害。第三,有人认为秦家圩下面有蛟龙出没,于是才屡次破圩。第四万春圩荒废之后,有一百多家在这里采茭为生,一旦复湖为圩,一百多户会失业会反抗。第五圩东南便是大湖,堤岸不断受风浪冲击,时间久了就难以保持坚固。

沈括针对这个五个观点,用圩田五说一一展开了反驳。

因此沈括的圩田五说,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它只局限于万春圩的本身,而不是象王巨那样,大笔一画,从洞庭湖开始,一直到太湖为止。这会开发多少江东圩,也不要说别的了,只是巢湖到长江,也就是孙曹僵持的裕溪河一带,就这么大一点面积,以后圩田面积达到了一百多万亩。它的面积仅是江东的百分之一。但现在呢,只有几十个小得可怜的圩荡子。

沈括可能当时想法有些局限,可能也怕引起更大的争议,所以只放在万春圩上,大家也没有太注意。然而现在王巨大笔一画,这些大佬再看着万春圩的产量,当年便得租粮三万六千斛,菰蒲桑各项收入五百缗,这仅是租粮,实际收入可能乘以十,也就是一个万春圩粮食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