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妨,此事由我亲自来办,诸位保持沉默。”王秀斩钉截铁地道,没有半点商量口气。
赵鼎眉头紧蹙,不悦地道:“恐怕操办不易,文实还是三思。”
“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此事干系到备战北伐,决不能有任何的闪失。”王秀毫不客气地道,他不满地瞥了眼赵鼎,都欺负到头上来了,还妄想让他承担不可预测的后果,真是幼稚的可笑。
李纲眉头一动,谨慎地道:“文实,这是何意?”
“也该到时候了,应该是做最后的准备,再耽搁下去,恐怕士民会反对朝廷收复失地。”王秀转首看着李纲道。
李纲瞪大了眼睛,似乎有话却不知如何说,王秀的话对他而言,不吝于晴天霹雳,应该是暴风惊雷后的一场甘霖。
“李大人,向来主张北上收复失地,怎么,到了这时候犹豫起来?”王秀似笑非笑地道,他把握到了李纲的命脉。
李纲吸了口气,勉强地道:“两个月前,还在避免士民孟浪,文实做事情,实在让人费解。”
“此一时彼一时,那是这把火还没烧旺,现在应该足够了,虽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只是时间越长越发不利。”王秀笑了笑,认为自己解释的够多,无需再多说,又道:“好了,各位各自去准备,一切事情我来筹划。”
话,说的极为专断,毫不照顾众人的情绪,放在平时却要引起非议,至少李纲会心生遐思,赵鼎也会公开反驳。
此时,大家却沉默了,甚至感觉王秀的专断可以接受,是因击中了他们的软肋。纵然有千万心思,他们总是离不开收复故土,利用此事掀起北伐的舆论,聪明人一点就透,都堂公厅内散发诡异地氛围,秦桧稍稍垂首,却不知在想什么。
本书来自
第一二三一章 义利之辨
??
“对了,朝廷在海外占了那么多土地,有多少精力去管,恐怕百年后都要成为方国。”王卿苧对王秀热衷开疆扩土,那是很不理解,往来头一次需要两年,就算打通交趾陆路,往来也是很艰难的,还要造成大规模的杀戮。
耗费量的财货,还不如能从南海捞多少是多少,维系海外军州的代价太高了。
“当然有必要,就算控制不住,也可以作为皇室分封,大姐就不要多考虑了。”王秀不以为然地道。
他对南海乃至整个海外,都有了全盘的规划,正如王卿苧所言,就算是近代通信航海技术,也不一定能控制海外,就别说这个时代了,大宋行朝按照他的设想,开始向南州移民,又在倡导把天赐之地归入版图。
简直就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根本就消化不了,最终只能形成维系链条的断裂,海外的领土纷纷自立。
不过,他并不惧怕这种分裂,他要传播的是文化传承,而不是一个整体的帝国,华夏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就算是分裂成方国,也会形成同文同种的圈子。
只要,能压制某些文明的崛起,取得全球性文化性传播,就不用担心香蕉人的出现,更不用担心汉家血气消耗殆尽,出现另一个时空坡坡和弯弯那种畸形的退化汉种。
“算了,是我多嘴了,你们男人的事,本就不是我们妇人参合的,要有闲暇多陪陪你家娘子,别冷落了她们。”
王秀又是一阵尴尬,只能捏着鼻子道:“知道了。”
“你不要稀里糊涂的,知道厉害。。。。。”王卿苧见王秀漫不经心,正要来两句,却听到外面有人叩门,急忙刹住话。
“吴宣、范离拜见王世叔(王公)。”
“想清闲也不能,真是命苦!”王秀无奈地一笑。
“好了,你们说事情,我去看十二娘和十四娘。”王卿苧翻个白眼,直接鄙视自家兄弟。
“大姐自便。”王秀无奈地摇了摇头,想得一时清净而不行。
话说,第二天举办声势浩大的文会,也是一场辩论会,文人对学术的辩论,也是理学对王学的反扑。
这场辩论,那些理学家是赤膊上阵,连续持续了十余天,辩题从纯学问发展到朝廷的海外战略、国计民生还有北伐。
王秀和两府重臣多来旁听,连赵构也来了,他在学术上公然支持理学,戏言和王文实打打擂台,既不得罪人也传为风雅话题,毕竟藩王不干政。
不过,在义理的辩论上,事前被看好的玉泉山书院,开始连败浦沅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却不被看好的钟山书院,辩驳的体无完肤,几名士人目瞪口呆,让人大为侧目,连呼不可能。
在海外方略上也爆出冷门,一败涂地的浦沅书院,却异军突起,就是钟山书院也节节败退,简直惊爆人的眼球,再加上各大小报推波助澜,让人高潮迭起,不亦乐乎。
王秀看的非常到位,毫不客气地评价,道:“浦沅书院士子多是海商子弟,玉泉山日趋保守,钟山长于百计,岂有不败之理。”
道理非常明白,干哪行吃哪行,要知道这些子弟都是靠海吃海的,能被书院挑选出来,哪有几个傻瓜,甚至有经商的高手,浦沅书院也不以经义诗赋为主,专门教导经商之道,甚至搞海船的操作,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几乎和侍卫水军大小学校差不多,被称之为侍卫水军第二大学校。
这些学生能言善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海外的玩意张口就来,那些自诩正统的书生,岂能是这些老油子对手?被打了个落花流水,简直就是无敌从容。
真是难怪,你说存天理灭人欲,人家说吃不上饭,人都死绝了,还讲什么狗屁天理?圣人云:温饱而知礼仪’,抓住这条就立于不败之地。
当时,王秀听的是哈哈大笑,李纲也是哭笑不得,谁能想到浦沅书院异军突起,还是带有浓郁的海风。
“这些书生强持夺理,实在是有辱斯文。”赵构很不满意,浦沅书院学生带有海风,辩论可不那么文绉绉地,眼看自己支持的学生败北,真的不爽快。
“读书就是明道理,话虽然有点粗鄙,道理却是圣人之论,大王可要秉公而论,呵呵。”沈默轻轻地笑道,他自然是工商阶层的代言人,在大家利益面前,自然要挺住。
赵构嘴角微翘,他对程家兄弟那套,从心底就不感兴趣,甚至还有几分厌恶,却因为政治需要,必须在人前有所态度,不可避免地站到王学对立面。
沈默明显讥讽他,是可忍孰不可忍,当下也不客气地道:“圣人之言自然遵从,当今天下何止温饱,知礼仪却去逐利,以至于道德败坏,天下不复文质彬彬。”
“大王,这是论学问,你个书生斗气而已。”王秀风淡云轻地道,态度不温不火,实际却是为沈默说话。
他对工商做大也有一定的忌惮,却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必须要谨慎地、有分类地扶持。
“话有些粗鄙,却还有三分道理。”李纲忍了忍,总算还持公论。
赵构含笑点头,也不去争辩,却悠然道:“本以为玉泉山秉承王学,却哪想到浦沅书生,更加贴合文实。” 8(。*)8阁8,o
李纲和沈默有些侧目,这话说的好听,却委实地打脸,分明在说王秀的失败,玉泉山已经丢弃王学。
沈默是脸色很不好看,李纲却态度玩味,自从天子遇刺逼入深宫,这位大王可是有些活跃。
不过,他却不甚担忧,祖宗法度限制藩王驸马,赵构绝没有机会参政,看来是不满王秀力挺监国的牢骚。
他固然也看好监国,默认甚至支持王秀做法,却有赵构出面为难王秀,也是他喜闻乐见的。
王秀眉头一挑,呵呵笑道:“时势造英雄,跟不上大势的,任谁总将会被淘汰。”
赵构的笑容戛然而止,李纲也愕然不已。
本书来自
第一二三七章 佛道大辩论3
?“阿罗那顺身边站立一人,为道门真修,自称那逻迩娑婆寐,奉道教老子真传,练气筑基年二百余,岂不是老君化胡?”
王秀的杀伐之气消失,慢悠悠地笑着,温和地道:“所为化,并非亲往更非转世,天道圣人岂能转世?不过是取灵宝天尊大弟子多宝道人,投身创小乘佛教,实为玄门之分支。”
“道奉自然无为,佛说转世轮回,岂能混为一谈?”
“何为佛?天竺为西方教并非佛,称谓不得哈,自入中土才入乡随俗,自成一体为佛。我看阿弥陀佛,在天竺应称啊米达不得哈。不得哈东传,早就非西方教不得哈,而是有道的佛门,如今古天竺各国征伐,西方教早就没落,不值一提,诸位大德要说,还是认祖归宗合适。”
“不得哈传入我中土已经上千年,改称大乘佛教融入中土,和那些没落的不得哈早无关系,尤其是禅宗,更是吸取我道门法度,早就是佛道共济的宗派,几乎不得分割。”
王秀心中也很疑惑,新兴的印度教带有浓厚的道门色彩,甚至连佛门禅宗也有道门影子,看来道门并非衰落,而是道教的建立开始就四分五裂,导致了墙里花落墙外开,不足为外人道。
“真君空口无凭。”
“难道欢喜禅就是佛门正宗?”
这话,让人实在不堪,无论这样去说,在场佛门子弟无法否认,他们都曾承认过密宗,就在刚才支持王秀打压密宗,还没有高兴过来,就发觉自己入毂了。
既然密宗非佛而是活鬼,那为何还承认他们?本身就驴唇不对马嘴,自己硬生生打了自个的脸。
云浩真人等道门高士,自然是大喜,其实说是道教,实际道教只是个称呼,并没有统一,应该说没有完善的组织制度,只是各自发展而已,才形成今天的格局。
白玉蟾模仿汉末五斗米道,大力发展组织系统,从而统一道教,却未能传承多久,王重阳建立全真教,那是大规模模仿佛教,建立的是丛林制度,的确发展了全真道的势力,几乎统一北方各大道统,稳稳地压制南方各大道派组建的正一道,可惜这二人尚未出生,都不算太成功。如今各大道廷都是徒有其名,还纷争不断,已经到了发愤图强的时候了!王秀心里跟明镜一样,佛道矛盾与其说是学问和信仰,不如说是利益冲突,三教合流是大趋势,他需要做的是抬高道门,争取以道门领衔合流,道门非道教。
既然有了压制别人的理论,他又系统地讲了天地未开、鸿蒙未判时,混沌神魔应大道而生,相互争夺开天辟地气运。
最终,盘古尽斩三千魔神,开天陨落,天道出。女娲造人,巫妖大劫,人族成为天地主角,老子立人教、原始立阐教、灵宝立截教为道门领袖,守护一方天地,人族应运出三皇五帝,功成身退,入居火云洞,享受量边的清静之福,历代人皇享受气运,却不得不仙缘。。。。。。
随着王秀的侃侃而谈,本来某些道门高士,认为王秀不过是朝廷宰相,太初真君和太上门人,也不过是杜撰而已,虽说云浩真人吹嘘了十余年,却没几人真正相信。
大家之所以汇集行在,无外乎利用王秀权势,对佛门来个大反击,却听到王秀驳斥佛门,直接否定佛门密宗,转过来又拿密宗打击佛门,再到盘古三清,女娲造人,三皇五帝,历代人皇,简直就是环环相扣,个个再也不敢轻视。
说实在的,王秀把盘古、鸿钧、女娲、三清、人皇窜起来,把联系不大的道门和人族结合,在场的道门高士,一个个双眼发亮,道门就是缺乏********方面的理论,才会在民间争不过佛门,在庙堂玩不过儒家,有了王秀的气运理论,再加上道门和人皇、人族关系,完美解决********问题。
笑话,连三皇五帝都是道门仙真的弟子,甚至连人族都是玄门子弟所创,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其中,还有历代人皇得失,正式把天下和国列入道藏,明确道门扶持的是天下人族气运,而不是一家一国,这里面的猫腻就大了,王秀绝对不会往深层次说,却和儒家的天下理论不谋而合,得到了儒家的赞同。尽管,还有很多的疏漏,却已经相当完善了,足以让道门重新夺取很多失去的东西。
至于道门一统,不是有鸿钧老祖和三清嘛!天下道门本就一家,是应该合流的时候了,也好去完善理论。
各位道门高士心存猫腻,却不能否认,眼前这位王相公,太上门人,太初真君,野心很是不小,人人心情是复杂的。
“真君好手段,看张天师的脸都绿了,哦,还有五台那位,把真君的至理名言都记录下来。”云浩真人笑的非常得意,他是看到了大好前景,有了王秀的理论体系,道门再也不是一盘散发,很快就能一统,形成强有力的道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