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打不垮的硬汉-海明威评传-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到他们相亲相爱,又不禁有些妒忌。她缅怀 起自己过去的好时光,她自称曾和西班牙三个收入最少的斗牛士生活过九 年。当有人说她当初的相好菲尼托患着肺病,长得矮小,本来就不是一块做 斗牛士的料时,比拉尔十分不平,她满怀激情地讲述菲尼托如何为了出人头 地,发奋苦学,好歹当上斗牛士的经过。菲尼托生病时,她当他孩子似地疼 他,一直侍侯到他悲惨地死去。比拉尔热爱生活,热爱共和国,当乔丹传达 了炸桥指示后,她坚决支持这一行动,她说, “我拥护共和国,桥关系到共 和国的命运”。她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一直保持着坚强的意志,是乔丹执行任 务时最可靠的中坚力量。      全书实际上只写了两个女人:一个是比拉尔,另一个是玛丽亚。玛丽亚 生性温柔,天真无邪,在性格上刚好与比拉尔相反。在身心受到粗暴的摧残 后,她遇到了乔丹这样的意中人,便毫无保留地以身相许。听到了青年哨兵 华金的悲惨家史后,她搂着他说, “我把你当哥哥,……你有家啦。我们都 是一家人。”乔丹也感动地搂着他说, “我们都是兄弟”。她告诉乔丹,她 父亲喊着 “共和国万岁”被枪杀,她母亲接着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长万岁” 而从容就义。想到这些,乔丹吻着熟睡中的玛丽亚,小声地说, “我为你的 家庭感到非常自豪。”玛丽亚与乔丹的爱情与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安塞尔莫老人在这部作品中是仁慈的化身。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位老 人的心情一直很矛盾。他对法西斯滥杀无辜的暴行十分痛恨,然而当需要他 拿起武器对准敌人的时候,他又于心不忍,因为杀生违背了基督徒的信念。 这对安塞尔莫来说,与其说这是宗教思想的烙印无法磨灭,还不如说这是无 邪的心灵在被最基本的道德问题所折磨。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安塞尔莫寻 求这样的内心平衡: “杀人是必要的,我知道,可是对一个人来说,这种事 总是缺德的。我看哪,等战争结束了,我们取得了胜利,一定会有一种苦行 赎罪的办法,来涤除我们大家的罪孽。”最后炸桥时,他伏在白色的石路标 后面,被碎铁片击中,默默地死了,手腕上仍然挽着那圈引爆的电线。他为 共和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当海明威开始写作 《丧钟为谁而鸣》时,他已经积累了近二十年的西班 牙的生活经验,他爱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他说他们的语言几乎象本地人一 样,他是他们民族热情的一个 “狂热爱好者”,这也许就是他的政治立场。 因此他在表现政治与哲学问题时,并不把它们黑白对比。他的人物不是美德 或邪恶的原型,而是普通人,是由善与恶按照不定的比例混合起来的,很矛 盾,却栩栩如生。例如:费尔南多,这个心地朴实、整洁而热情的说土话的 人;艾尔·索多,这个健壮、爱讽刺的游击队领袖;热情的奥古斯汀;拉菲 
                                                       

尔,这个讨人喜欢的、靠不住的、魔鬼可能喜欢的吉卜赛人;俄国将军戈尔 兹也是如此,他能 “开非常有力的玩笑”,因为他是那么严肃。当出了问题 时,他以勇气和克制来应付灾难,在听到进攻注定要失败的消息之后,他说:  “咱们完蛋了。是的。像往常一样。是的。糟了。……没有办法,没有。用 不着想了。必须接受。好!我们要尽我们的一切力量。”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在叙述结构方面的一次新的探索。全书的情 节局限于三天之内 (1937年5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地点  (除了安德烈斯到戈尔兹的总司令部的旅行以外)只局限于圭达拉马的一个 山谷的上部;主要人物局限于一小群游击队员和一个志愿军人。但是小说扩 展到这些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范围之外,达到了海明威以前未曾尝试过的丰 富性和复杂性。通过乔丹对其祖父的回忆,将旧世界与新世界,美利坚合众 国与西班牙共和国,在两次内战中联系在一起了。海明威深入主人公的思想 之流,还使比拉尔以及其他游击队的成员叙述战争较早阶段的情况,将我们 带人各种人物的思想和回忆之中,扩展了小说的范围和深度,几乎达到了史 诗的规模。这部小说结构严密、高度集中、毫不散漫,同时生动、真切,充 满人情味,确确实实是一部杰作。 
                                                      

                                《老人与海》      海明威一生在创作上十分勤奋,而且总是要力争取胜。他也曾多次遭到 失败,但每次失败之后,他很快就能扭转局面,推出新的成功之作。1926年 他的中篇小说 《春潮》失败后,他当年就推出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 1937年他的长篇小说 《有的和没有的》受到了冷遇,但1940年他写出了长 篇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及时挽回了声誉。19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过河 入林》被认为是他写得最差的一部作品,当时很多批评家都断言,海明威的 伟大天才已经死了,但1952年海明威用 《老人与海》有力地反驳了这一点, 他再次证明自己宝刀未老,雄风依然。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描写“硬汉”的作品。 从创作的道路上看,《老人与海》和他早期的作品《没有被斗败的人》、《五 万元》等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主人公都是硬汉,他们临危不惧,处之泰然, 表现出一种 “压力下的优美风度”。象老斗牛士曼努埃尔一样,桑提亚哥是 一位老渔夫,但是他更老一些,生活也更糟糕。所以海明威在小说的第一句 话就写道: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      桑提亚哥这位老渔夫,没有妻儿老小,孤苦伶仃。他坚持出海捕鱼,但 每次都是空手而归,十分倒霉,甚至他那张用好多面粉袋补过的旧帆,看上 去也象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单就干活来说,老人的神智依然清醒;但在打 发日子时,他感到往事如烟,他看不清那些岁月,无牵无挂。 “他不再梦见 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伟迹,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搏斗,不再 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老婆。”除了操心每天的面包,跟小男孩曼诺林聊 聊棒球,还有梦见非洲的狮子之外,他什么也没剩下,万事皆空。四十天过 去了,老人还没有捕到鱼。曼诺林的父母觉得让孩子跟着这么一个倒霉的老 头儿是不会有指望的,所以让曼诺林也离开了他。      但老人依旧我行我素。第八十五天,他早早就出发了。他心想 “八十五 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他把船划到深海处,在三个不同深度布下鱼网。这天 果真是吉星高照,心想事成,一条非常大的马林鱼上钓了。但这条大鱼并不 肯轻易就范,反而拖着小船游起来。直到老人被这条鱼在海上拖出很远的地 方,他才明白这条鱼有多大。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老人一边在与它搏斗 着,一边在心中增长对这条鱼的伟大和高贵的敬意。他爱这条鱼,把它看作 兄弟,但他必须杀死它。 “鱼啊,你要把我给弄死啦。话又说回来,你是有 这个权利的,兄弟,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件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 更崇高了。来,把我给弄死吧。管它谁弄死谁。”出于老人的命运感,老人 深知只有捕获这条鱼,才能证明和显示他的力量。      这一点和老人此次出海时的心情是一致的。由于过去八十四天都没有捕 到鱼,老人的自信心多少被蒙上了一点怀疑的阴影,这种怀疑甚至使他相信 自己不会再有好运了。然而老人不打算屈服这种宿命论的想法,很快他又对 自己说:“可是谁知道呢?也许今天就要走运。每一天是新的一天啊。”所 以他越是意识到这条鱼的“伟大和壮观”,他要弄死它的决心就越强烈。“他 证明了一千次都落了空。现在他又要去证明了。每一次都是一个新的开端, 他也决不去回想过去他这样做的时候。”      老人最终征服了马林鱼,但是马林鱼的血又召来了成群的鲨鱼,它们把 马林鱼咬得千疮百孔,当老人回到静静的港湾时,一条硕大的马林鱼只剩下 
                                                       

一副骨架了。鲨鱼使老人的 “第八十五天”没有成为真正的吉祥日,他最终 没有逃脱他捕不到鱼的命运。他在物质上是失败者,但在精神上是胜利者, 因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而且他不在乎 “谁弄死谁”,海明威正是借老 人之口喊出了他的心愿: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     在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表现了他对大海的思索。海对于年轻渔夫来 说,只是一个具体的捕捞领域;但对桑提亚哥老人来说,却是一种人格。老 人认为海是一个女性,因为她任性,既仁慈,又残忍。但还不仅如此,海还 蕴含着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它的深处就藏有老人从未见过的大鱼。它的 宽广和浩大,可以使老人了解和体验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现实奥秘,而且允许 老人生活在永恒之中。       《老人与海》还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男孩子曼诺林的最后到来给老 人带来了希望。他准备充当老人的助手,再次出海捕鱼。海明威在这里找到 了返回他起点的一条新路,回到 《太阳照样升起》引言中说的那样:“一代 过去,一代又来。”但留传下来的,不只是土地,还有人类的劳动,它既是 成就了的功业,又是代代相传的技能。      由于批评界有人指出 《老人与海》是象征主义的作品,海明威在一封信 中予以了反驳:“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 孩子就是孩子,鱼是鱼。鲨鱼全是鲨鱼,不比别的鲨鱼好,也不比别的鲨鱼 坏。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说。更深的东西是你看懂了以后所看到的 东西。”关于这个问题,海明威后来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我试图塑造一 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 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许多东西。”实际 上,海明威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象征意味。      关于 《老人与海》,海明威后来还谈到了以下的创作体会:“《老人与 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 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这些东西别的作家 们做得非常拿手非常好。在写作中,你受到已经被人写得令人满意的东西所 限制。所以我试图学习去做别的事情。首先,我试图删去没有必要向读者传 达的一切事情,以便他或她读过什么以后,这就成为他或她的经验的一部分, 好象真的发生过似的。……运气是我有一个好老头儿和一个好孩子而近来作 家们已经忘记还有这些事情。再者,海洋也跟人一样值得写。所以我是幸运 的。我曾经看见过马林鱼伙伴,知道那些事情。所以我把他删去了。在同样 一片水面上,我看见五十多条巨头鲸的鲸群,一次用鱼叉叉住了几乎有六十 英尺长的一条鲸鱼,但又被它逃走了。所以我把它删去。我从渔村中知道的 一切故事,都删去了。”海明威那简洁的文风在 《老人与海》中达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小说发表的当年(1952 年)海明威获得了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  《老人与海》对世界和对他本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时的海明威情绪饱 满,乘胜前进。 1956年,他与华纳兄弟合作,改编 《老人与海》的电影脚 本,将其搬上了银幕。然后他又去西班牙,想再写一部类似1932年发表的《午 后之死》那样的斗牛专著。他描写了两位有名的斗牛士安东尼·奥多涅斯与 路易斯·多明奎之间的竞争,标题为 《危险的夏天》,以两段连续性的报道 的形式发表在 《生活》杂志上,结果写得苍白无力,十分乏味。五十年代初, 
                                                        

海明威还创作了长篇小说 《海流中的岛屿》,这部小说原本是他的“海洋、 天空、陆地”三部曲中的一部。实际上他已经无力完成这个三部曲了,就连 这部已经完成的作品也写得令人失望,所以海明威生前没想发表它,而是把 它存在哈瓦那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去了。五十年代中期,海明威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