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佛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则天的佛缘-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武则天的佛缘》
作者:王志平/吴敏霞【完结】 




引子

              佛祖当初的拈花一笑,小童女捧沙献佛。一桩公案和一段因缘的开始,据历史记载,东汉明帝夜梦神人,差使西求佛法,是佛教传入东土华夏的开始。从此之后数百年间,华夏大地释风大起,从贵为天子的皇帝,到胼手胝足的黎民百姓,莫不靡然风向。

    这大概是在了结西方印度佛教与东土华夏的一桩公案。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一日升座说法,弟子迦叶和阿难躬身侧侍,座下信众寂然无声。佛祖说法完毕后,座下有问:“数百年后,法脉将在何方何处可以发扬光大?”佛祖闻问后,并未作答,只见他信手拈起座下的一枝莲花,双目微闭,很不经意地向东侧过脸来,微微一笑。座下众弟子未解其意,都在疑惑之中。只有佛祖身边的迦叶,对佛祖拈花微笑心领神会,也对佛祖微微一笑。佛祖见此,亦不再作声。

    佛祖释迦牟尼拈花微笑,向座下众生开示了数百年后佛教广被东土华夏的因缘。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东汉三国时期,从封建统治者到一般老百姓,基本上把佛教看作是和中国传统的神仙、方术之类一样的东西,佛教的影响和规模都很有限。佛教自身在这个时期注重经典翻译和阐述教义等活动,努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寻找自身发展的群众基础。魏晋南北朝之时,佛教进一步发展,因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在理论上集中为对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以及忠君孝亲等问题的不同认识与争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佛教自身由印度佛教向适应中国社会传统宗教信仰需要的转变,佛教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隋唐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二教并驱,且渐有宗门独盛之势。僧俗信众翻译经典,讨论教理,研习般若智慧,追求涅槃胜境,异国印度的宗教,迅速扎根中土,成了众生安身立命摆脱苦海的精神乘具。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佛教的一段传说,又引起了佛教与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平凡女性的一段因缘。

    这个传说被称为“童女捧沙献佛”。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一天带着门徒托钵行化,偶然碰到在路旁玩堆沙游戏的一群小女孩。女孩们看见佛祖一行人走了过来,其中一个较大一点的女孩便从地上捧起一捧沙土,恭敬地走到佛祖面前,认真地放进了佛祖的钵内,并且很严肃地对佛祖说道:“没有什么更好的东西供奉佛祖,就献上一捧沙土吧!”佛祖释迦牟尼微笑地答道:“难为小施主一片善心,我诚心地接受你的供养。有因必有果,你自然会得到福报的。凡事都是因缘和合,希望你有机会时一定要尽力弘扬佛法。”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佛,以持戒多闻和善于宣讲佛法而著称,此刻,他见小女孩似为无理取闹,而佛祖居然还认真对待,很不理解其中原委,便问佛祖道:“世尊,刚才那个小女孩,把沙土捧到您的钵里,您为什么还能容忍她这样胡闹呢?还称是善意的供养?”佛祖释迦牟尼听后对舍利佛说:“你不知道,此女千百年后,因缘成熟,将果报成为东方震旦(指中国)的一国之君。我在这时接受她的沙土供养,使她种下这一善根因缘,播下这一方福田,她将来做了震旦的女皇之后,就会保护信众,弘扬佛法。”佛祖接着说道:“此女与我法门有缘,她在成为女皇之前,不但要当几年比丘尼,还要依我法门寻找君临天下的契机。从比丘尼到女皇,是因缘注定的生命之路,是她在万劫轮回中因缘定力的扩张。”

    这个传说,当然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的杜撰。这里的“童女”和“女皇”,说的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正式登基当上女皇,是在佛教传入东土华夏约七百年后。

    这是公元690年。

    九月初九,天高气爽,秋色霁晴,正是唐人登高望远、饮酒赏月的重阳佳节。67岁的武则天于这一天以从容娴静的风韵,登上了唐东都洛阳巍峨的皇宫门楼,在“圣母临朝”的六年之后,终于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的登基典礼,也是大周朝的开国大典,因而缭绕紫烟、礼乐和唱、钟吕宏鸣的仪式十分隆重,盛大的排场足以震慑所有在场的人们。

    她宣布以东都洛阳为神都。

    她降当朝皇帝睿宗李旦为皇嗣,并令弃李姓,赐姓武氏。

    她又换旗帜尚赤红色。

    她还改置社稷,以武氏七庙为太庙,李唐的宗庙改为享德庙,并攀附周文王姬发为40代远祖,以追尊武周的门第显贵……。

    可以说武则天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度过了重重难关,终于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这一切,似乎都在应验佛祖当初的拈花一笑和小童女捧沙献佛的公案和因缘。

    武则天和佛教,佛教和武则天,其中都有着扯不断的因缘。她一生与佛教的种种联系,她一生充满内心世界的佛教情结,以及她最终以佛的化身君临天下,都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这一切,还须从头道来……。          

第一章

              木材商人乱世投机显赫政坛,杨氏夫人结佛缘,武家有女初长成,先从武则天的父亲说起。

    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彟,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五代人刘日旬编的《旧唐书》,北宋人欧阳修、宋祁编的《新唐书》,都有《武士彟传》,但都不详不实,内容也不能尽信。原因是封建史家多认为武则天以周代唐,君临天下,是“母鸡打鸣”,与儒家“三从四德”的传统观念相悖,故在其编写的史书中,尽可能地贬低武则天及其父母。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等人编修的《资治通鉴》也是如此。好在清朝人编辑的《全唐文》中,收录了武士彟的墓碑,称为《攀龙台碑》;另在北宋时编成的《太平广记》和《册府元龟》两种典籍中,亦有几条关于武士彟的材料,可以看作是考察武士彟身世可依据的史料。

    根据《攀龙台碑》可知,武士彟的先祖,原居住在安徽宿县,六代祖名叫武洽,是魏国的平北将军、五兵尚书,被封为晋阳公,因此才将家从安徽宿县搬迁到山西文水;五代祖名叫武神龟,曾当过国子祭酒,即管理国学的官员;高祖名叫武克己,曾官至本州大中正、越王长史;曾祖名叫武居常,当过北齐的镇远将军;祖父名叫武俭,曾当过后周永昌王的咨议参军;父亲名叫武华,曾当过隋朝的东郡丞。另有史料记载,武士彟的父亲武华做过隋朝的东郡丞,很大程度上是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编造出来的。武氏家族至武士彟祖父武俭时,已家道衰落,不再是什么官宦人家了。武士彟的父亲、哥哥,都是山西文水徐村的一般农民。

    武士彟有两个哥哥。大哥武士棱,“性恭顺,勤于稼穑”,是一个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农民。《旧唐书·武士彟传》记载,武士棱跟随弟弟武士彟发迹之后,在唐王朝长安做了一个适合于他的小官,即司农少卿,使辅助管理朝廷的粮食仓储和农囿之事。武士彟的二哥名叫武士逸,也是农民出身,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武士逸也跟随弟弟加入了李渊的部队,但他没有随军西进,被留在太原隶属于齐王李元吉的部队。后来,刘武周攻破太原,武士逸被俘,下落不明。此乃后话。

    关于武士彟本人的身世,《太平广记》第一百三十七卷有如下记载:武士彟,太原文水县人。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尝聚材木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士彟与文宝读书林下,自称为厚材,文宝自称枯木,私言必当大贵。从以上记载可知,武士彟当初只是与同乡人许文宝合伙做木材生意的小商人,家道并不殷实,收入可能只够养家糊口;他在生意上的发迹,是数万茎木材变成了丛林而实现的,这显然带有迷信色彩,是不可信的。另有史料说,武士彟发财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他乘隋炀帝暴虐无道,死人众多,贩运棺木而发了大财。这种说法也不足为信。试想,隋炀帝暴虐无道,涂炭生灵,民多死亡,老百姓哪里还有钱来买棺木而葬呢?实际是隋唐之际,文水文峪河上游山中盛产木材,文峪河口为木材集散地,山中木材顺流而下,做木材生意本身就有致富的条件。无论怎样,武士彟靠做木材生意发了大财,这可能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除此之外,按上述记载,武士彟与许文宝在做生意的闲暇之余,还喜好读书,并自称为厚材,似雄有大志,不满足于做一个商人,想跻身仕途,光宗耀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曾做过很大努力。隋文帝仁寿年间(公元601年至604年),武士彟在隋王朝的汉王杨谅的引荐下,认识了隋王朝的司空杨雄、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等,但因不久隋文帝去世隋炀帝登基而未能入仕,失去了跻身仕途的一次机会。

    这说明武士彟投机入仕的客观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

    遍及全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为身为商人的武士彟投机入仕创造了客观条件。

    隋末农民大起义是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而引发的。隋炀帝杨广代其父文帝杨坚登基后,开始一段时间也曾励精图治,但为时不久,就变得昏庸腐朽,奢侈荒淫。他秉性暴戾,好大喜功,贪得无厌。他狂妄地认为,天下可以听凭一己的指使。那雄伟的东都洛阳,华丽的皇宫殿堂,蜿蜒的南北运河,一统天下的版图,越来越使炀帝骄奢淫逸,不可一世。他营建离宫别墅,三次征伐高丽(今朝鲜半岛),数次游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大肆屠杀人民,弄得鸡犬不宁,天下分崩离析。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登高一呼,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到处燃起了起义的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后来,各地起义军逐渐形成三股巨大的力量。李密为首的瓦岗军激战于中原,窦建德为首的河北义军鏖兵于河北,杜伏威为首的江淮义军驰骋于江淮。各路义军英勇出击,杀得杨隋统治者落花流水,其统治也摇摇欲坠。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官僚和地方实权派也相继起兵反隋。

    李渊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渊是隋文帝杨坚夫人独孤氏的外甥,和隋炀帝是至亲,所以,深受杨隋两代君主的信任。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在无奈面对风起云涌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之下,突然游兴大发,来到山西雁门巡游。这时,称雄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突厥人,在其首领毕始可汗的带领下,南下合围炀帝,使炀帝几乎不能脱身。情急之下,炀帝急命自己信任的重臣唐国公李渊前来太原救驾。炀帝侥幸躲过这一劫后,次年即率数千宫女南下江都,命李渊为太原留守。

    也就是在这前后,武士彟有幸结识了李渊。

    武士彟在丧失了第一次投机入仕的机会后,便以他那商人的警觉和工计,认真审视了天下的形势,不但没有丧失信心,反而坚定了投机入仕的决心。

    他把自己投机的初步目标确定在了设在太原的军府。太原是南北朝乃至隋代的重镇。隋朝在全国实行“府兵”制度,在太原设置了军府,节制当地军队。大约在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左右,也就是隋末农民大起义全面爆发前后,武士彟乘太原军府扩充之际,由商人摇身一变,成了太原军府下属的一名队正。队正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官,大约只管理50人。但这是武士彟投机入仕的起点。

    有了这个起点,就有了实现最终目标的基础。

    李渊奉命率军前来雁门为隋炀帝解围时,武士彟以“喜交游”的气质和声誉,为李渊所闻听,特别是引起了李渊次子李世民的注意。武士彟不是一般的商人,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只要有机会,一定会抓住不放。为了能够结交李渊父子,武士彟实实在在颇费了一番心机。

    当然,前提是对把李渊父子作为自己投机仕途靠山的认识。在这方面,武士彟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眼光。他觉得李渊的家世和人望都是无可挑剔的,既是北周、杨隋皇室的姻亲贵族,又是当朝军事精英集团的重要成员,而且在50年中侍奉过杨坚、杨广两代皇帝;李渊所留守的太原,有着军事战略上的优势地位,既可以北退塞外,又可以长驱直入南下对长安(隋王朝称大兴城)和洛阳这类传统的政治中心发动快速进攻;李渊有着赢得人心的民谣舆论,因为近些年就有“李氏当应图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