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扬女士一直守护着纪伯伦。他向她谈起黎巴嫩,谈呀、谈个没 完。他还谈到自己逝去的母亲,谈到在波士顿的妹妹玛尔雅娜。他海阔天空 几乎谈到了所有的事情,可就是不谈自己的病情。他有意避开疾病的话题。 他的精神显得很活跃,然而谁知道他已走在生命的尽头。 第二天上午十时左右,他被送入格林威治村的7大道第11街的圣芳心(文 森特)医院。也许是医院或者大夫打了电报,纪伯伦的妹妹玛尔雅娜赶到了。 她来纽约之前曾和她的两位亲戚、璐丝·迪亚什和阿萨福·乔治进行联系, 然后乘第一班火车径直奔赴纽约。 当她赶到医院时,人们告诉她,她的哥哥已处在昏迷状态,不能辨人了。 大夫还说,他已尽力而为,但现已束手无策,病人看来是不行了。 芭芭拉·扬女士已经与 《叙利亚世界》杂志部编辑部联系,这是纽约发 行的一个月刊。 “米沙”——纪伯伦的好友努埃曼接到电话,被这突如其来 的坏消息惊呆了,他马上赶赴医院。 芭芭拉·扬向努埃曼介绍了发生的情况,努埃曼极力控制着自己,他问 道:“纪伯伦曾表示过要接受忏悔和接受弥撒吗?”芭芭拉·扬回答说:“一 个女教士问过他是不是天主教徒?他用嘶哑的声音回答了她:绝对不是!” 当他陷入昏迷时,纽约马龙教派教堂——优素福圣教堂的执事弗朗西 斯·瓦基姆来了。他在病危者面前提高嗓门呼叫道: “纪伯伦!纪伯伦!” 但纪伯伦没有回答。神甫反复大声叫着,芭芭拉·扬觉得这样做太过份了, 对努埃曼说,她真想有人把这个破坏这一神圣庄严时刻的家伙扔出医院。 纪伯伦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他的呼吸渐渐微弱下去,周围一片寂 静…… 芭芭拉·扬女士与米沙·努埃曼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在隔壁房间里有
纪伯伦的妹妹玛尔雅娜和她的两个堂兄弟,还有一直没有离开过的吉考伯兹 太太,以及活利姆·布劳恩·马鲁尼先生和艾迪勒·瓦特森小姐等。 1931年4月10日晚十时五十分,黎巴嫩的伟大儿子,阿拉伯民族引以 为荣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他的亲人和朋友, 离开了这个他既恨又爱的世界,年仅四十八岁。用他的话说:他的有限生命 回到他向往的 “无限”之中了,就像江河最终汇入大海。 据努埃曼记载,一项病理检查显示,纪伯伦死于肝硬变和肺结核。 玛尔雅娜给正住在佐治亚州的玛丽·哈斯凯尔打去电报,电报在星期天 早上 11点送到玛丽手中。她的丈夫米尼斯一直知道玛丽与纪伯伦之间的关 系,但他对此并非安全没有芥蒂。因此他对玛丽这次离开,去参加纪伯伦的 葬礼,没有表示什么热情。不管怎样,玛丽搭上中午1点35分的火车在第二 天到达波士顿。 纪伯伦的逝世引起海内外人士的震动,在黎巴嫩更成为给全国带来哀痛 的噩耗。 在他逝世后,他的遗体停放于利肯斯顿大街殡仪馆两天。有成千的人去 向他的遗体告别。这些凭吊者不分宗教、年龄和国籍,都来向这位黎巴嫩的 儿子表示敬仰。之后,遗体复盖着鲜花于星期一在笔会成员的护送下运往波 士顿。火车于五时抵达塞义达·乌尔滋教堂,主要杜维希神甫到车站迎接。 然后把由叙利亚国旗围裹的灵柩运往叙利亚妇女协会。这天晚上八时,玛丽 也来了。在那里,乌龙派教堂中举行了追悼会。许多社会名流赶来参加,以 表达他们的崇敬与哀悼之情。许多阿拉伯青年担任守灵荣誉卫士。许多人哭 倒在棺前。教堂中挤满了凭吊者,一片肃穆。 4月14日星期二,在塞义达·乌尔兹教堂举行追悼会。然后长长的出殡 队伍走出教堂,把纪伯伦的灵柩送往一个山岗;大家商量决定将灵柩在此暂 放一段时间。玛尔雅娜不愿将哥哥埋在美国,决心按哥哥的遗愿将哥哥的灵 枢送回祖国。让哥哥置身于故乡的苍松翠柏之间。 4月16日,夜班火车载着玛尔雅娜·玛丽·哈斯凯尔和露兹·迪亚卜等 重返纽约。次晨抵达。她们在一旅店稍稍休息后,径直去纪伯伦的画室,整 理他的遗物、遗稿。之后,玛丽·哈斯凯尔·玛尔雅娜和芭芭拉·扬又一同 去到威廉·萨克斯律师事务所,和这位律师商讨纪伯伦的遗产管理问题。大 家一致同意,让芭芭拉·扬女士留住在纪伯伦的寓所,直到一切后事处理完 毕。他们初步估定了纪伯伦遗产的价值共约五万美元。他们又打开纪伯伦的 遗嘱。这一遗嘱主要涉及自己著作权、版税、画作、财产的继承与处理问题, 他特别委托玛丽·哈斯凯尔将他的遗画全部转交他故乡贝什里的同胞。这一 遗嘱得到忠实的执行,纪伯伦的大部分画后来运回黎巴嫩,藏于纪伯伦博物 馆。 玛丽·哈斯凯尔当时曾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系,请艺术鉴赏 家来鉴定纪伯伦的画,以便从中选出部分作为该馆永久性珍藏品。博物馆最 后选出五幅,它们是:①约翰·曼斯菲尔德头像;②艾伯特·莱德尔;③向 着无限 (纪伯伦之母像);④从时间里诞生;⑤永恒的生命。 玛丽在纪伯伦的遗物中,发现了她写给纪伯伦的信。这些信有数百封, 是他们二十多年友谊和爱情的结晶和证明。她最初和芭芭拉·扬商量,想销 毁它们,但她又不忍这样做。她珍惜这些不仅对她本人,而且对文学史家来 说无比珍贵的信件,于是把它们带回萨法纳,将它们与纪伯伦写给自己的信
一起珍藏。直到后来,这些信被赠与北卡罗来纳大学。 1931年 月7 23日,纪伯伦的灵柩覆盖着黎巴嫩和美国的国旗,从波 士顿到普罗维登斯。二百多位从纽约、波士顿赶来和普罗维登斯本地的黎巴 嫩人,在霏霏的小雨中默默地候在码头。一个精美的花环放置在棺材的基座 上,它寄托着居住在普罗维登斯的七百多位黎巴嫩人的哀思。在葬礼的哀乐 声中,妹妹玛尔雅娜与两个堂兄弟将纪伯伦的录柩护送上一艘海船。海船启 锚,缓缓地驶离美国海岸,向遥远的黎巴嫩驶去。四个星期之后,即8月21 日星期五,灵柩低达贝鲁特港,受到军礼的迎接。各届人士,甚至政府的高 级专员也都来迎接。在做过祈祷后,灵车和护灵队伍向纪伯伦的家乡缓缓进 发。沿途受到最诚挚的悼念和迎接。从贝鲁特到贝什里的约五十公里的路程。 当灵车行至阿尔巴萨时,约有两百多辆汽车和一百多名骑手赶来护送纪伯伦 的灵柩。直到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的黄昏时分,灵车终于到达贝什里村。 家乡的同胞已为纪伯伦搭起用鲜花和芳草装饰的灵台和牌楼,欢迎他们 伟大儿子的归来。几队威武骠悍的贝都因骑士,迎上并引导着灵车。这场面 更象一次胜利的凯旋而非葬礼。 纪伯伦二十多年来一直盼望着重返自己的祖国,他曾有几次几乎要真的 动身了。但他已习惯了纽约的艺术创作环境,难以割舍自己的 “禅房”,终 未能成行。他曾经写道: 我的心向我要求它的尊严,我的思想向我要求它的自由,我的身体向我 要求它的安宁。除非在黎巴嫩,否则我决不可能把我的心的尊严、思想的自 由和身体的安适追回。 今天,他回来了。他安眠在黎巴嫩雪松环抱的古老的玛尔·谢尔基斯修 道院的岩室吉。他的金属棺椁上罩着玻璃隔罩。在棺椁的上方悬垂着一个纪 念牌,上面用阿拉伯文写着: “这里安眠着我们的先知纪伯伦”。“我们的 先知”一词可能显得离他的同胞太远了些,于是人们很快将 “我们的先知” 改为 “在我们中间”。这一改动只涉及字母上下的几个小点,所以很容易。 于是那个纪念牌变为: “这里,纪伯伦长眠在我们中间”。 纪伯伦终于安息了。他的成就引人注目,他的声名经久不衰,他献出了 自己全部心灵的珍宝,他俘虏了东方和两方千百万人的心。
。 … 。………【gzbysh】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