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0位心理学家-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关链接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育要回归到人的发展的原点。它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动发展人性,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实现自己的个性和潜能的倾向性。在班级人格中任何使学生感受到羞辱、苛刻、责难、轻视、贬抑个人价值的东西,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有效学习,应当在轻松、合作、温暖的有安全感的气氛中学习,要求集体人格中的威胁降到最低点。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学习情境。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成就感,尤其重视人的情操陶冶,因此他认为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传授,而是以心理气氛的形成为准绳。
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传世佳言——
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
罗杰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来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人的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罗杰斯创立的就诊者中心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能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康庄大道。他的自我论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共同趋向。但他更强调人的自我指导能力,相信经过引导人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这成为他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自我指导理论起初是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自我指导原理起初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他认为,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正常的发展。他的疗法原称非指示疗法,后改称来访者中心疗法。这种方法反对采取生硬和强制态度对待患者,主张咨询员要有真诚关怀患者的感情,要通过认真的“听”达到真正的理解,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又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他的心理疗法今天在欧美各国已广泛流行,他的人格理论也颇有影响。
罗杰斯主要著作包括:《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年)、《论人的成长》(1961年)、《一种存在方式》(1980年)、《咨询和心理治疗》(1942年)、《患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1957年)、《在患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1959年)、《变成一个人:精神病治疗家的精神病观点》(1961年)、《来访者中心疗法》(1951年)、《论人的成长》(1961年)、《一种存在方式》(1980年)等。
 



第16章 艾里克·艾里克森


姓名:艾里克·艾里克森
出生地:德国法兰克福
生卒年:1902——1994年
历史评价
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1902年,艾里克森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丹麦人,母亲为德国犹太人,生父在他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3岁时,母亲嫁给一个德国犹太人、儿科医生西塞多·洪伯格。艾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伯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艾里克·洪伯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成为美国公民时,才改姓艾里克森。
18岁高中毕业后,艾里克森在欧洲各地漂泊一年,曾尝试学习绘画,且曾两度进入艺术学校就读,结果均未毕业,自从去意大利佛罗伦斯旅行之后即决定放弃。
艾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但他确有艺术天赋。1927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的一位老同学p。波罗斯邀请他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工作,该校生源都是s。弗洛伊德的患者与朋友的子女。开始时,他以艺术师身份受聘,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这时,s。弗洛伊德的女儿a。弗洛伊德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作为儿童精神分析者的培训,艾里克森接受了该提议,以每月支付7美元的培训费接受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她父亲的理论不同,有其独特的创见,这对艾里克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64年,艾里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与责任感》一书献给a。弗洛伊德,以表示对她的感激之情。1929年,艾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琼·塞尔森结婚。1933年,为了逃避纳粹迫害,艾里克森举家移居丹麦哥本哈根,后又迁往美国波士顿。在那里,他以儿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同时还在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当时,他曾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为心理学哲学博士候选人,但几个月后就被他放弃了。
1936——1939年,艾里克森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在耶鲁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在那里,他研究了正常儿童和情绪紊乱儿童。和m。米德有了交往,并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苏语印第安人抚育子女的情况。诸如此类的人类学研究使艾里克森进一步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极其强烈地渗透到他的人格理论中。
1939年,他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建立联系,迁适居加利福尼亚州,在那里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助理,并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从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心理学教授,1950年,因拒绝在效忠宣誓上签字(即美国麦卡锡强迫公民进行的反共宣誓)而被免去教授职位。后来,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学教授,但艾里克森拒不接受,理由是其他教授也因同样“罪名”被免职了。20世纪50年代,他是马萨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地区奥斯汀·里格斯中心的高级职员,在那儿,他治疗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
1939——1944年,艾里克森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纵向儿童指导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冲突的解决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后去加利福尼亚、堪萨斯等处任教,逐渐形成人格发展渐成说。1950年出版重要著作《儿童期与社会》一书。该书内存广泛,包括精神分析(特别自我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方面的材料,对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心理社会延缓期等概念都有初步探讨。在该书及后来一些著作中,他制定了一个有关儿童发展的新学说。
他在晚期关心20世纪人的道德和政治问题。其后期研究已深入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棘手问题,如黑人的社会地位、妇女作用的变更、青少年异常行为等。他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已超出了精神分析的临床范围,与习性学、历史、政治、哲学和神学联系起来,其声望也超出了美国国界。
1994年艾里克森因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哈维克。
艾里克森因其人格发展理论而闻名。他创造了“同一性危机”这一术语,修改与扩充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论。他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个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第17章 斯金纳


姓名:斯金纳
出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
生卒年:1904…1990年
历史评价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1904年3月20日,斯金纳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他15岁时曾与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沿河而下,漂流300英里。他还试制过简易滑翔机,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
相关链接
斯金纳箱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因此他曾选修过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在生物学教师的指导下,他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等科学著作,还阅读了罗素的《哲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著作对他日后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斯金纳箱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专修心理学,师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e·g布林。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6…1944年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
——传世佳言——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